孩子第一次偷拿了家裡200塊錢,媽媽如何做能讓孩子感恩一輩子?

用戶62770535332

作為兩孩媽媽,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偏了,我們教育孩子成人成才,不是為了讓孩子感恩的,遇到孩子偷拿家裡錢的情況,父母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既不給孩子帶來長久的負面影響,又有效防止此類事情再次發生。

我的建議是分成以下幾個步驟做:

第一步,確認有沒有其他情況。

認定孩子偷拿家裡的錢,一定要特別謹慎,不能一發現現金的或者卡上的數目不對,就認為是孩子拿的。

尤其是有的爸爸媽媽平時比較馬虎,自己花掉卻忘記了的情況,也是有的。所以首先要確認錢的數目是不是真的不對了,自己或者愛人有沒有花掉,有沒有可能是家裡來的其他人把錢給拿走了,需要反覆確認沒有其他可能,而且孩子確實有多花錢買東西的現象之後,再去詢問孩子是否拿了。

第二步,詢問孩子是否拿了錢。

請注意,我這裡用的是“詢問”,不是“質問”,爸媽應該在大家都心平氣和時平靜地問孩子:“爸爸/媽媽放在這裡的錢少了200塊,是不是你需要買什麼給拿去用了?”孩子看到大人沒有馬上嚴厲批評,會更容易誠實地說出實情。請注意,一定不要用“偷”這樣的字眼。

有的父母一發現孩子拿錢,馬上怒不可遏,氣急敗壞地質問孩子,甚至打罵孩子,這對防止孩子繼續偷拿錢沒有任何好處,反倒會讓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說出實情,或者因為害怕而產生牴觸,甚至孩子可能會在心裡悄悄地想:“下次我再謹慎點”。這樣就又會誘發孩子撒謊。

第三步,平靜但嚴肅地告訴孩子,需要用錢和爸爸媽媽說,不可以自己拿。

跟孩子確認他確實拿了錢後,需要馬上平靜、嚴肅地告訴孩子:“你需要用錢買什麼,要和爸爸媽媽說,不可以自己悄悄拿走。”

當然,我們也可以和孩子解釋,為什麼他不能自己悄悄地從家裡拿錢,比如“除了給你的零用錢,家裡的錢是由爸爸媽媽支配,用來生活或者儲蓄、理財的,你還小,不可以自己動用,你零用錢不夠,可以跟爸爸媽媽再要,想買什麼東西,也可以跟爸爸媽媽說。”

你的態度明確、堅定,孩子自然明白,爸爸媽媽希望他怎麼做、不希望他怎麼做。

如果是我來處理,與孩子相關的步驟就到此為止,我不會再沒完沒了地批評孩子。要知道,再教育孩子上,並不是你說得越多、越嚴厲,就越有效。有用的話,認真說一遍就夠了。

第四步,夫妻兩人的事後反思和調整。

做完前三個步驟,和孩子相關的部分就完成了,但不能到此為止,爸爸媽媽兩個人還需要避開孩子,認真反思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父母要做出哪些調整。

孩子偷拿家裡的錢,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特別想要什麼東西,而爸爸媽媽不答應給買,二是從父母這裡得到的愛和關注不足,讓他試圖用某種出格行為來贏得更多的愛。

無論哪種原因,其實都需要父母做出調整,或者是適度滿足孩子的需求,或者是增加對孩子的關注。

我們家有兩個孩子,家裡零用的現金都是放在敞開的書架上,隨手取用,但孩子從來都不會去動。我們家對孩子花錢的辦法是:

大兒子(初三)每十天半個月給100元零用錢,不夠了可以隨時要;小兒子六年級,還沒給零用錢。兩個孩子需要什麼,都可以跟爸媽媽媽說,合理範圍內(偶爾購買一次性付款的電腦遊戲,我們也認為是合理範圍),都馬上給買,不批評,也不拖延。家裡有個抽屜,是“零食倉庫”,總是備著孩子愛吃的東西,孩子想吃什麼,也會隨時跟爸爸媽媽說,比如“媽媽買點果汁吧,果汁喝完了”,或者“媽媽你下次買點麵包幹”。

這樣做下來,兩個孩子對自己拿錢去花沒有任何慾望,連每年從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那裡得了壓歲錢,也馬上交給爸爸媽媽幫他存進自己的卡里,從不會拿到幾千塊馬上就想買買買。

總之,我們的觀點是,父母日常對待孩子的方式沒有偏差,孩子不會出現偷拿錢的情況;即便出現了這種情況,父母也不必認為就是天大的事,非馬上把孩子大罵一通,而是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毛毛細雨比疾風暴雨有效得多。


真心爸媽

我是林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少年心靈成長輔導師,註冊OH卡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星級諮詢師,“童心理”講師。


當發現孩子偷拿了家裡的錢,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感到不可置信?想到孩子什麼都不缺,為什麼還要欺騙我?是不是被同學帶壞了?還有沒有揹著我做了什麼壞事?家長往往越想越多,越想越生氣、越擔心孩子的前途,甚至傷心落淚。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冷靜下來。

1) 瞭解自己有強烈情緒反應的原因。

家長這種挫折感來自於孩子的行為違背了家長的預期,深怕孩子從此步入歧途,而急切地希望將孩子導回到正途上。


2) 明白孩子不會因為一次不當行為就變壞。

有調查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撒過謊,尤其是做錯事要面對父母時;大部分人在孩童時代都曾經拿過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然後放下各種猜想,保持開放的心態,傾聽孩子的想法。

1) 平靜地詢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看到孩子的初心

孩子的這個行為通常是希望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滿足平時不被滿足的願望。Ta明白這個行為很可能不被父母所允許,這麼做的時候心中很矛盾,他的願望十分強烈,抱著父母可能不會發現的僥倖心理,才會冒險行事。

假如父母能體會到孩子希望在自己面前是個好孩子的心願,會感到些許慰籍吧。

又或許孩子拿了這筆錢想要幫助一個朋友,想為媽媽買個生日禮物?


2) 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指責

假如父母一味地指責,孩子會覺得羞辱、難堪,指責會吞噬掉孩子心中的愧疚,激起逆反心理,可能和家長對著幹。

批評是很難讓人接受的,就算是建設性的批評。批評只會讓孩子在自己周圍升起厚厚的保護殼,將你和Ta之間隔開,更不用說能聽得進了。更大的惡果是孩子失去了自尊。

接下來在愛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分析和學習。

1) 將行為和人分開來對待

孩子做錯了,但Ta仍然是父母的寶貝,父母依然愛Ta。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永遠都在,不會因為他做錯了而不愛Ta。


2)犯錯是成長的契機

只要我們和孩子都能理解錯誤是學習的機會時,就會產生一種對錯誤感到有趣和好奇的感覺,並想知道能從錯誤中學到什麼,氣氛就輕鬆多了。


3) 從這件事中能學到什麼

如果要孩子承認錯誤,保證“再也不這樣做了”,只是緩解到家長的焦慮。改正或補救有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常無法一次到位。孩子就是在錯誤中獲得經驗而成長的。和孩子討論假如還有類似的情境,孩子能怎樣以適宜的方式來應對。在討論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有趣和學習的氛圍,而不是沉重批判的氣氛。


4)孩子本來想要用這筆錢去做父母不希望Ta做的事

孩子冒著被父母發現,可能被責罵被處罰的危險來做這件事,可見這件事對Ta來說有多重要,父母該反省之前禁止孩子的初衷,阻止的方式上是否過於武斷。所以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親切、耐心地和孩子重新商討此事。

總的來說,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父母的內心肯定是愛孩子的,當父母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孩子像樹一樣,自然而然有向上向陽光生長的能力。即便有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了來自父母正向力量的支持和信任,孩子就有勇氣承認自己會犯錯,而錯誤並不影響自己的價值,明白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自己承擔後果。父母的包容和理解會讓孩子心存感激,反思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做的更好。


林珊

一位熱愛生活,親切溫暖的心理諮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少年心靈成長輔導師,註冊OH卡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星級諮詢師,“童心理”講師

諮詢領域:婚戀情感、情緒困擾、親子關係、社交職場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上小學4年級的時候偷了一百塊錢,花錢太多被老師發現,就打電話給父母說了,因為是農村的,又是住宿在學校,星期五回去的時候,心都是懸著的,但是到家裡很平靜,像沒發生過任何事情一樣,吃晚飯,洗澡,睡覺,穿著內褲關燈睡覺了,我媽拿著根新鮮的竹子(家裡種菜繞藤的)青綠色的,一進屋就把被子揭了,身上一頓抽,竹子是新鮮的,不是乾的,被打開裂了,還是繼續,最後面一點一點打斷了,我除了頭上,渾身都是一道一道的槓子,跟抗戰時期被日本人抓到的八路被鞭刑了似的,這還沒完,我媽打完了我爸覺得不解氣,巴掌使勁的拍過來,拍過來的一瞬間感覺眼睛都冒白光了。

第二天,我媽故意讓我穿短袖短褲去學校,就是讓同學們笑話我因為偷錢被打的傷痕累累的,故意讓我不好意思,長教訓。是,那一次之後再也沒動過家裡一分錢。現在19歲了,還忘不了那一次男女混合雙打,最後再來個被集體笑話,我父母再愛我,在為我好,我還是理解不了,還是會在心裡留下一道印記,我現在懂事了,我就是忘不了。教育方法真的很重要,以後我自己的孩子我不會用打的方式來教育。


萌小胖3233779

我小時候也偷偷的拿過家裡的錢,幾塊的樣子,小時候爸媽不給零用錢的。拿來的錢買了零食都給小夥伴們分了😂。後來父母發現了,媽媽拿個刀,說要把我手剁了。還讓我寫保證書。那時候特別害怕。後來都沒有再拿過了。這件事感覺有心理陰影。我是女的😂😂


秋水伊人M77

文/酒翁

我非常開心能夠看到這類問題,這種問題越多的出現,證明現在的父母都在努力學習如何做一個聰明且合格的父母。

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不會太多的去考慮:他們對我們做的一些舉動,對我們的心理和未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父母只求眼下的勝負:他們用武力或者嗓門戰勝了孩子,孩子會記住這一刻父母猙獰的面孔和下手無情的鞭打,聽話的孩子,不會有下次,可不聽話的孩子,則會繼續有下一次,且下一次的金額會更大。

但現在的父母不再像以前的父母,現在的父母開始逐漸重視眼下的決定會對孩子以後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是好事,這讓我們看到了父母在學習與進步。

回到題目,孩子從家拿走200,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感恩一輩子?

我不贊同最後一句話的一個詞:感恩。

雖然我們經常說,孩子需要懂得感恩,但並不是父母對孩子做的任何一件事,父母都希望孩子給予感恩,為人父母,意在教育,教育是父母的分內之事,倘若一定要帶上感恩二字,總覺奇怪。

因此,若我提問,我則會將最後一句改為“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不會因此而留下心理陰影”。

我個人認為,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在孩子面前輕易說出“偷”這個字眼,雖說孩子眼下也許不會明白“偷”這個字眼,但等他長大後,孩子遲早會明白,當他回過頭來,想到曾經有一個時間段,我的父母說過我“偷”家裡的錢,心裡或多或少,都會留下一些陰影。

孩子揹著父母,拿家裡的錢,在我看來這種事無關金額大小,只要出現了這種情況,父母在知曉後,就應第一時間找孩子聊聊。

聊聊無非就是向孩子瞭解為什麼需要這筆錢,以及為什麼不直接向父母提出需要這筆錢,而選擇揹著父母拿錢?

這筆錢是去買好吃的零食了?還是去買什麼喜歡的玩具了?若是因為這些,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這些吃的,玩的,可以向父母提出,與父母一起協商購買。

但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學校霸凌事件。現在這種事情非常的多,遇到這種事情,父母則需要立即介入,並給予孩子正面、溫暖的引導,並需要去到孩子的學校,與校長老師瞭解此事,此時的父母,務必給孩子一個堅強可靠的後盾,帶領孩子勇敢的面對。

多說一句,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父母不僅僅需要給孩子提供物質需求,還需要給孩子提供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則來自良好的溝通,積極的面對。


你好,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會喜歡,謝謝大家~~


寒舍閱獨

首先,孩子的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家長應當立刻阻止,不論孩子 是 出於什麼原因,這都不是應該的。小時候的一些行為會影響到 他以後 ,所以,該批評還是得批評。

要改正孩子的行為,家長也要付出努力。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斯金納的行為強化理論認為行為 之所以能夠發生變化,是由於強化的作用。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正強化也叫積極強化,是指當在環境中增加某種刺激,有機體反映概率增加。負強化也叫消極強化,是指當某種 刺激在有機體環境消失時,反應概率增加,這種刺激是有機體試圖避開的。

孩子偷錢家長一定 要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先批評,讓孩子也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在孩子認識到嚴重性後,家長就要換種策略,安撫他,問明白他為什麼會這麼做,並幫助他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考能力的。

我認為一味地批評死不可取的,最好的做法是與孩子 成為朋友,認真傾聽他們的訴求,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幫助他們完成,記住,是幫助他們,而不是滿足他們。比如,你可以跟他們約定,當你完成一件事情時,我可以幫你完成一個心願。這樣,他們不僅會很有 動力,而且還能改掉他們的一些壞的習慣。

學習也是一樣的。有些孩子不喜歡學習,有的喜喜歡玩遊戲,有的喜歡畫畫,有的喜歡其他的,這時候我們可以和他們約定,當你完成一定的學習目標 時,我可以允許你玩多長時間。這樣他們的牴觸情緒不會很大。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有效溝通是很重要的,很多 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沒有有效的溝通。要讓他們明白,他自己也是家裡的一員,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溝通來解決的。一味地打壓是不可取的,這隻會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做出更加過分的事情來。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寫的不好,O(∩_∩)O謝謝


人生隨想

關於這個話題,我可以跟大家說說我的故事嗎! 在我幾個月大的時候母親就自殺了(直到現在也沒人告訴我個原由來,在我心裡也成了永遠解不開的謎。)是同村的一位70歲的老奶奶把我帶大,我最敬愛的人。大概在我5、6歲那年,我在大舅家玩,就聽外面的外公爆發雷霆的在罵小舅,說小舅偷了他的手錶。但小舅就是說他自己沒有偷手錶,小舅把目標指向了我,說是我偷的。我當時一臉的傻愣,還不知道是什麼情況,什麼是偷。就這樣外公也信了,就拼命的罵我。外公是個暴脾氣,聲音特別大,我還捱打了,牙都差點被掉了,我當時特別害怕,真的很冤枉。後來我看見小舅在大舅家的米缸裡拿了那塊手錶然後他人就走了。這事情就這樣過了,但這事一直留在我心裡,我到現在都不理解我小舅當時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要冤枉我,讓我背這個黑鍋? 後來爸爸把我從老奶奶家給接回了自己家,我家住在鐵路邊上,火車一來相當於幾級地震另外那火車的叫聲能把我嚇個半死,每次火車路過嚇得我無處躲藏,哇哇大哭,特別恐懼。我爸那時候是一個人帶著我,他每天白天上班,中午也不回來,然後他每天一上班就把我鎖在家裡,我一個人特別害怕,我們家的大門呢,正好留了一個雞門,我沒有辦法,我每次就從那雞門裡爬出去到村裡去找我的老奶奶。不久後的日子父親就找了個老婆,還生了個同父異母的弟弟,我上學比較晚原因是父親聽後媽的話一直不想不我上學,家裡親戚就說他們,但每次也是上了上學期就不給上下學期,就這樣我到9、10歲了才上一年級(那時候是有學前班的)後媽就想讓我在家裡幹活帶弟弟,每次學校要交學雜費,我都是班裡面最後的,能拖很久,我跟我爸說要交錢,其實跟他說就等於白說,家裡錢都是我後媽在掌管,有沒有都不會給我交,就這樣班裡每天上課的第一件事就是老師找我要錢,日積月累的學雜費,天天如此,弄得我在班級裡特別特別自卑,抬不起頭來。偶然的一次中午,我去大舅媽家裡找兩個表妹玩,在她們家的床上發現錢,我當時也不知道總共是多少錢,拿著放口袋裡就往學校溜,想著可以交學雜費了,還沒到學校大舅媽就在後面追來了,我知道被舅媽發現了,但是我特別害怕,我以為舅媽會去學校找我們老師,可是她並沒有,從我口袋裡把錢拿走時罵了我幾句。這個事情也一直在我的心裡。現在自己想想,有時候自己還是會傷心的流淚,因為後媽不給我錢交學雜費,就說沒有,可是弟弟那卻有一個儲錢罐存了很多錢,他們母子倆還經常當著我面在那數儲錢罐裡的錢,然後要弟弟把錢看緊了,還嘀嘀咕咕的說著,意思就是為了防著我。 唉,好了不說了。其實我只想說,孩子偷錢正常情況下都是有原因的。


風拂過泛起漣漪154833382

說說我的親生經歷,我兒子12歲,拿他媽的手機玩遊戲不小心點了個什麼連接,結果他媽卡里少了4760元,報案說不到5000不立案(啥規矩?)完了我和他媽商量了一下,只警告了他幾句,不知道做的對不對,反正我是怕孩子有陰影,再也沒提過,看兒子現在那麼快樂,我很滿意


晴天157219661

說實話,最好的方式就是打一頓!小時候我和我哥偷拿了家裡的10塊錢,被我媽用紅柳條打的上不來氣!從那以後,家裡放錢的那個櫃子鑰匙我們一家人都知道,但是我和我哥再沒偷拿過!每次問我爸媽要零花錢,我爸都是讓我們自己取,一分也不多拿!!


妖孽哪裡跑Ooo

我們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讓孩子當一個三好學生,聽話的好孩子。估計每一個父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孩子。是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的很多習慣,以及很多行為的養成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孩子偷拿家裡的錢,這是一件非常容易發生的事。如果你是父母,你是怎麼做的呢?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感恩自己一輩子呢?這幾點可以參考一下。

你是孩子的媽媽,做媽媽就應該做好媽媽。孩子既然已經知道從家裡面偷拿錢,這說明了他有自己的意識,為什麼偷?這是做媽媽首先要關心的地方。是不是平時對孩子來說錢管的比較嚴呢?是不是說你的錢是放在容易孩子接觸的地方呢?不然的話,孩子為什麼會偷?聰明的媽媽應該怎麼來做,利用週末的時間,帶孩子去看一場電影。找一個此主題相關的電影,在電影當中,孩子會自己去感受。你不用刻意的說什麼話。孩子在內心當中,他一定會非常的感激你,給了他足夠的面子。感謝媽媽,不當時揭穿他。其實孩子這個時候,他的內心知道自己錯了。沒準孩子會把這200塊錢偷偷的還到原來的地方。

還有一招兒,媽媽們也可以不妨試一下。你可以給孩子300塊錢。當然,這個是有前提的。告訴孩子,某件事情值得表揚,給孩子鼓勵,這是給孩子鼓勵的錢。告訴孩子說這錢是他自己的,由於孩子還小,他不能自己拿著那麼多錢,這些錢的作為媽媽可以先替他放著,孩子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要。


在孩子面前,有的時候你可以不是家長,可以不擺家長的權威。讓孩子成為你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