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時,唐僧去古印度取經,為什麼他能聽懂本地語言?

CEED捷德奧特曼

為什麼去印度取經的玄奘能聽懂本地語言?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現代歷學界對玄奘身份的定義時,會經常將他定義成一個翻譯家,也就是玄奘本人就是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大翻譯官。

中國古代會外語的人也很多

其實中國最早出現翻譯的年代非常久遠。早在周朝時,就有關於翻譯的記載了。古籍《冊府元龜》裡記載:

周公居攝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

意思周公攝政的時候,越裳國派了三個口譯員(象胥)來朝貢,並且說因為路途太遠,山川阻隔,所以派三個翻譯官,一個給另一個翻譯,翻譯三次才能翻譯成周公能聽懂的語言,完成朝貢的使命。這就是儒家經典《尚書》裡“重譯獻雉”的典故。

周公時代就有翻譯的記載了,真正出現翻譯一定更早

而到了秦漢朝代就有了“九譯令”、“譯令官”等專職翻譯官,後來歷朝歷代官方也都會招募培養專職的翻譯人員。所以翻譯在古代中國也並不是一個特別稀罕的職業。

玄奘也是外語大神

而玄奘生活的年代是唐朝,是中國古代除了元朝之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朝代,而玄奘所生活的城市又是長安,是一個按現代標準都非常國際化的城市,玄奘日常生活中可能天天都能接觸到一些生活在唐朝的外國人。而且玄奘是個僧人,需要大量學習佛教經典,而最早的佛經其實都是從印度的梵文翻譯成漢文的,所以玄奘在學習時能接觸到一些原文經典,甚至學習一些梵文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況,所以玄奘會一些外語也是一點都不奇怪的了。

(玄奘取經圖

有史書記載,玄奘早年就曾經跟隨來華的西域僧人學習梵文。既然是西域僧人,那麼玄奘所學習的應該就不僅是印度的梵文了,恐怕還會有一些西域國家的語言。而玄奘西行之後,也曾經先到了今天克什米爾地區的迦溼彌羅國進修梵文,所以玄奘真正到達印度的時候,梵語應該已經說的非常流利了。

看看這些唐俑就知道當時的長安有多國際化

而印度儘管語言非常複雜,每個地區都不一樣,但玄奘所接觸的主要是僧人,而是僧人都會學習佛教經典,所以有些造詣的佛教僧人也都會說梵文。當時的梵文在印度的佛教僧人裡應該就像現在的普通話一樣,是大家都會說的,所以玄奘都能聽懂,而且不需要學習太多種語言。

玄奘西行路線,先到西域學梵文,然後才到印度


而到達印度之後,有了語言環境,玄奘的梵文水平自然還會突飛猛進,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更多。玄奘西行總共歷時17年,這麼長時間,而且以玄奘法師的高智商,在他回國時,其梵文水平達到母語水平估計沒有任何問題了。所以玄奘回國之後,為中原佛教翻譯了大量梵文佛教經典,對佛教在中原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因此被後世視為傑出的翻譯家。


桃花石雜談

因為唐僧懂外語啊,這個回答夠簡單粗暴吧!

第一,唐僧的梵文好到什麼程度?

西遊記裡面把唐三藏描述成了苦命的江流兒的故事,實際上真實的唐玄奘出生官宦之家,二哥就是和尚,唐玄奘從小親近佛法,15歲就剃度出家,到27歲前往印度取經的時候,已經是一名精通梵文的大和尚了。唐玄奘的梵文好到什麼程度呢?據說他念梵文和念漢語一樣熟練,梵文經典隨口就用漢語翻譯出來,由別人記錄下來,不需要潤色,就文采斐然!

第二,唐僧取經,是“偷渡”出境的!

唐朝初年,出國制度非常嚴格,玄奘出國的申請是被駁回的。627年,玄奘趁長安鬧饑荒,天下大亂的時候,私自離開長安,偷偷離開唐朝國境,走的路線是從甘肅的天水,武威,瓜州一路西行,好幾次差點被官兵抓住。歷經艱險出境來到了高昌國。幸運的是高昌國王信奉佛教,聽說玄奘要去天竺取經,給他配備了四個和尚,還有隨從和馬隊,後來過雪山的時候,還有隨從和兩個和尚不幸遇難。一年之後玄奘團隊來到印度那爛陀寺,玄奘在印度高僧戒賢大師坐下學習佛法17年,最後多次和印度僧人辯經獲勝,可見其對梵文和佛經的熟悉程度。公元641年,玄奘團隊攜帶657部經書,150粒舍利子和7尊佛像回到大唐。這時候唐太宗才知道有這麼個了不起的人物。於是專門在皇宮內建了一座寺廟,專門讓唐玄奘團隊翻譯佛經。

第三,《心經》是觀世音菩薩傳授給唐玄奘的護法至寶。

《心經》是在中國傳播最廣泛的佛經之一,大家一定會發現它和其他佛經不一樣,別的佛經開頭一般是:如是我聞。表示這是在轉述當年世尊說法,這是釋迦摩尼的表弟阿難尊者轉述時的特點,阿難尊者有過耳不忘的超級記憶力,大部分佛經都是由他背誦出來,再由其他人記錄整理的。但是《心經》沒有這個格式,上來就是:觀自在菩薩。傳說唐玄奘在取經途中歷經艱險,後來觀世音菩薩傳授給他這部《心經》,保他一路逢凶化吉,到達西天。而觀自在菩薩,眾所周知,就是觀世音菩薩。

唐玄奘除了高質量的翻譯了大量佛經之外,還留下了一部介紹西域各國風土人情的《大唐西域記》,是今天我們研究西域各國古代風土人情的寶貴資料。所以,玄奘法師入選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100位文化名人,也是實至名歸的了。


鐵錘歷史


玄奘精通三種語言,母語漢語是其一,另外兩種是梵語和波斯語。

唐僧生活的時代,盛唐,這麼說吧,比現在的中國還要開放得多得多,各地外商如雲,長安街頭更是如此。

當時的外國人多到什麼程度呢,說兩個有歷史記載作為依據事例的來旁證一下——武則天的貼身侍衛中,有外國人;當時的外國人進入朝廷官僚系統是不需要改籍的,有記載的紀錄是四品。這裡說的外國人,是統稱,不僅有日本人、朝鮮人,也有中亞、南亞人。


在如此開放的大環境下,學習一兩門外語是有語言環境的。而當時的佛教經典還不多,僧侶有學習外語的需求。一心立志要前往天竺的玄奘,早在動身前十幾年就開始刻意做語言方面的準備。

為什麼是梵語和波斯語呢?梵語自不必說,佛教源地的語言,掌握第一手佛經資料所必須;波斯語則是因為從中國去天竺,必經波斯,且波斯在當時也是信仰佛教,許多佛教經典是經由梵語翻譯成波斯語再翻譯成漢語而來的(避免二次翻譯的錯訛也是玄奘一定要去親自天竺取經的最主要原因),也有波斯人為中國的佛教經典翻譯做出過極大(對的,極大,不遜於玄奘、鑑真的那種大)貢獻。

玄奘在語言上的天賦被他的佛學光環掩蓋了。玄奘取回佛經之後是親自組織經書翻譯校勘的,玄奘在天竺各大寺廟(雖然當時佛教在次大陸已經開始呈現頹勢,那爛陀幾乎也真的“爛”了,但還是有許多信眾教徒)裡開壇數年之久。玄奘精通波斯語的程度不好說,但梵語之於玄奘,幾乎等同於母語無二。


止0X

首先,玄奘在前往印度之前,就已經掌握了梵語。梵語是當時印度上層社會的主要交流語言,玄奘可以與他們無障礙交流。

其次,梵語對印度各地方語言都有很大影響,掌握梵語之後再學習地方語言難度就會小得多。玄奘在印度遊歷的時間非常長,以玄奘本人的天資足夠掌握這些地方的語言了。大唐西域記當中,玄奘在記錄各國情況的時候,也把語言的分佈和差別進行了記錄。根據他的記載,北印度地區的當地語言與梵語的差異比較小,溝通起來障礙不大。南印度地區的語言差異則比較大,玄奘往往用粗、惡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這些地方的語言。能夠觀察到語言的差異,說明玄奘對於印度語言的掌握已經非常精深了。

最後,對於某些短暫停留的國家,玄奘是可以依賴嚮導和翻譯的。翻譯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中國古代將翻譯稱為通事,這主要是受僱於政府的。商人在通商的過程當中需要掌握多種語言,某些中間商在商務活動中會充當兼職翻譯。玄奘與高昌國王麴文泰結拜兄弟,取經活動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麴文泰為他配備了一個龐大的取經後勤團隊,自然就有翻譯人才。


zyb38537240

唐僧的原型是玄奘,玄奘寫了本書《大唐西域記》,裡面詳細記述了他這趟西行的見聞。

在唐以前,中國到印度這條路,已經是貫通的了,並且在玄奘之前,也有過去印度取經的事(比如東晉的法顯,玄奘極有可能就是受法顯《佛國記》的感召,而萌發去印度取經的衝動),所以,這就至少打下了語言的一個硬件基礎,即:

1、沿途有通曉兩國語言的商賈、客旅等;在《漢書》的地理志上,就記載了一條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線,這就表明,到印度的沿路上,已經有不少我國商賈的身影(當時的主要路線是這樣的:中國——東南亞——印度)。

另外,在唐以前,印度本身也有一些僧人、商人、使者來到中國。達摩東渡這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

2、另一個條件是,大唐本身是一個開放型的國家,當時在國內已經是各國人等雜處,這個又提供了另一個語言基礎;

3、第三個條件是,玄奘走的路線,沿途的人們所信仰的宗教,大部分就是上座部的佛教,不管是在語言距離,還是心理距離上都拉近了。

4、玄奘本身有著極高的語言天賦

玄奘在國內時應該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梵文基礎,到了印度,更加系統學習,印度各派的學說,包括醫學、數學、工藝等,都有涉略,他在印度待了將近20年。


萬畝福田

這個問題提得很有趣,唐僧也就是唐三藏、唐玄奘,下面咱們就以他的玄奘法名稱呼吧。唐玄奘去古印度取經肯定要會古印度語,而且還要精通梵文,才能翻譯準確。我們現在看到唐玄奘的簡介的時寫到他是佛學家、旅行家、翻譯家。所以他的梵文必定是精通的。那麼他的梵文在哪裡學的,怎麼學的呢?

史書上記載說唐玄奘十歲就入寺學《法華經》、《維摩經》等經書。同年就在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跟隨景法師學《涅槃經》和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一直學了六年。後來在四川學習《阿毗曇論》《發智論》,大概有四五年之久。後來又到益州、成都遍訪名師學佛法。這個時候的唐玄奘的佛法造詣已經很高了,開始講經說法。

雖然他對“大小乘經論”,“南北地論”、“攝論學說”的見解都很高,但他並不滿足於此。後來又到相州學習《雜心論》,再到趙州學習《成實論》,回長安學習《俱舍論》。之後又研究《涅槃經》、《成實經》、《毗曇》、《攝論》、《俱舍論》。但是他發現真諦等古德譯著不善,致使義理含混,理解不一,註疏也不同,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分歧很大,難以融合。

所以這個時候的唐玄奘開始萌生了去佛國印度取經的想法。那麼這個時候唐玄奘的梵文怎麼樣呢?其實玄奘法師在長安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梵語了。在唐以前,大都是西域及印度地區的高僧來漢地講授佛法,順帶翻譯從他們家鄉帶來的佛經.史書記載最早可以追溯東漢明帝,從天竺求法,建白馬寺.來的兩位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就是古印度人.他們之前肯定也不會漢語,但是一到漢地,自然會去學習,不然也無法翻譯經典.而且對於禪定有成,且有神通的修行人,學習一門語言實在不算什麼困難的事.後來陸續來的印度高僧也有不少,基於翻譯佛經的需要,自然會有人去學習印度語。

所以,在唐以前的中國,寺廟中學習梵文應當是一種潮流.就像今天的中國學生學習英文一樣.這樣看來,玄奘大師通梵語自然不是什麼很令人驚奇的事情.當然玄奘取經時的印度的方言很多,這就不是大師之前能學會的。

據說唐玄奘主要的古印度語是在西行的路上跟絲綢之路的商旅學的,之後到了天竺就遍訪西域的高僧學習經藏,通過學習經文的同時也向他們學習了梵文。因為他在中國的時候就有梵文的底子,再加上在古印度的學習就更加精通了。所以玄奘取回的大批佛經,都是梵文版的.他主持了對這批經典的翻譯,其中最龐大的要數600卷,百萬字的大般若經.


怪譚先生

唐僧出生在河南許昌的一個陳姓家庭。他從小佛學,十三歲在洛陽出家,十九歲開始了佛學的遊學經歷。在遊學的過程中,拜十三位高僧為師,廣學佛學。並結識了一些從印度那爛陀寺來到中國的高僧,跟他們成為了朋友。正是在這些印度高僧的幫助下,唐僧掌握了印度的基本語言和佛經的語言。

公元627年八月,唐僧決心西行,到印度學佛取經。他歷經新疆、西域各國,到達北印度。然後,離開北印度,歷經十多個國家,於公元631年八月,到達印度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那爛陀寺高僧戒賢聽說唐僧到達,特派四位方丈、二百多僧人;一千多施主迎接唐僧進寺。

唐僧在這裡學習了五年。在這裡,他一邊學習佛經;一邊學習婆羅門經及梵書,努力學習印度的語言。可以說,在那爛陀寺的五年期間,是唐僧學習印度語言的基本階段,也為他日後的翻譯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唐僧以他的聰明和智慧,以及超人的努力學習,終於掌握了印度語言,併成功地成為了翻譯了印度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公元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半夜子時,一代高僧玄奘法師在玉華宮寺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五歲。唐高宗為此罷朝數日,五百里執拂者不計其數。


老薑聰蒜

唐僧去取經的時候,確實已經學會了梵文,當時很多經文都是梵文,所以學會梵文也不是什麼稀奇事情。還有就是當時的大唐王朝,可以說是世界之都,繁榮昌盛。而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各色人種絡繹不絕。可以說歷史上的玄奘能夠有機會學到其他國家的語言,但是不可能精通。畢竟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公元626年,天竺僧波頗抵達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從這開始玄奘就想著去天竺取經。之後第二年,未經唐朝允許,自己一個人私自出關,之後遇到了一個胡人石磐陀,但後來石磐陀在一次未遂謀殺後,一去不回。 再後來,高昌王送給25名隨從,但是後來都逃跑了。



最後玄奘一個人又到了天竺,玄奘西行,也在傳經佈道,而且也在當地學習交流。很多崇奉佛法的地方都會逗留很多時間,然後和當地僧侶互相交流學習。在到達印度時,與戒日王會晤,受到了戒日王的禮遇,舉行了盛會,數千名佛教學者一起講經論道,無一人能夠難得住玄奘。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可見玄奘是聽得懂當地語言的。應該是很精通。最後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帶回來了657部佛經。


越關換視界

玄奘去印度,是個很漫長很艱難的過程。

詳情可以聽百家講壇裡的《玄奘西遊記》。

在當時,愛好佛學的人,有一點梵語基礎是很正常的,否則後來他也不能夠翻譯經書了。

就好像現在學計算機的人,當然會英語。

他在沿途必然是不停的和人交談,又在印度修習了幾年,最終當然是語言十分精通了。

他的學生,沒去印度,也會梵語。可見是當時的高僧的必修課。


實夢閣

玄奘沒去天竺之前就通曉梵文及西域文字,他十三歲(虛歲)和他二哥陳惠到洛陽出家,東漢時就有天竺僧來中土傳教,學習佛教經典,通曉梵文是一門功課,正因為玄奘通曉梵文,才覺的譯本有毛病,想去天竺溯本求源。

他627年從長安出發,643年從天竺返程,646年回到長安,633年他到的那爛陀寺,也就是說玄奘法師在去天竺的路上連走帶學的用了五年,以玄奘法師的聰慧勁,還有梵文底子,口語五年怎麼也練的不錯了,西域這些國當時都信佛法,天竺僧人,婆羅門都不缺,玄奘法師一路上練口語的對象挺多。

到天竺的時候,能聽懂本地語言就不奇怪了。不僅能聽懂,說的還不錯呢,應邀去給人家講課,辯論大賽“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這口語得多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