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資本主義經濟和思想發展到了什麼程度,當時的統治階級是否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李唐玉

明朝怎麼可能產生資本主義?

開幾個紡織廠,僱幾個紡紗工就能稱為資本主義嗎?

形式上的東西而已,這與歐洲資本家僱傭工人,開工廠可完全不同啊。



“資本主義”是四個字,不能光看到“資本”,更要看到“主義”這個本質性的東西。

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的萌芽,首先是資本主義思想的誕生和傳播。

就像明朝的內閣制,和英國的內閣完全是兩回事,千萬不要自做多情。英國的內閣制是君主當擺設,資產階級當家做主,管理政府的運行。

你把明朝皇帝當擺設?他可是想殺誰就殺誰的,窩在深宮裡就能扔出宰人的紙條來。明朝的內閣說白了就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崇禎隨隨便便就能更換五十多屆內閣,你讓伊麗莎白換個首相試試?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能獲得成功,是因為英國古代搞的是封邦建國,類似於中國古代春秋時候搞的分封諸侯。君主與諸侯之間的控制與對抗,主要是看誰的實力更強。英王就像中國的周王室一樣,實際控制力並不是那麼強,諸侯國通過發展和壯大,是能把君主幹掉的。大家一擁而上,劍架住脖子就能逼他簽約。你要讓崇禎服氣,那得先吊死他。

而英國資產階級鬧革命時候,封建君主和資產階級都不具備徹底弄死對方的實力,君主立憲制就是雙方妥協的產物:英國王室永遠發財和高貴,而資產階級執政管理國家。



咱們看看明朝末年的形勢,看可不可能搞資本主義。

一、資本主義思想不存在。

中國古代的皇權專制到了明朝,達到了巔峰,皇權統治的理論基礎是“君權神授”,皇帝就是天子,代表上天來治理國家。 朱元璋把“民貴君輕”的孟子都驅逐出儒家的廟堂了, 而明朝有沒有哪一位思想家敢提出“人人平等,生而自由”的資本主義思想呢? 活膩歪了吧!

在明朝,產生資本主義的思想基礎就不可能存在。

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不存在。

明朝施行的是世繼祖業,工匠的後代永遠是工匠,農民的後代永遠是農民,商販後代也永遠是商販。商販在明朝是很低賤的地位,遊走間還要穿上特定的衣服,接受政府的控制。

對社會商業的抑制和對商人的歧視,怎麼可能存在資本主義的自由的市場呢?



三、自由的勞動力不存在。

明朝的農民土地流失相當嚴重,但主要原因是朱明王室子孫對土地的掠奪和霸佔,士紳集團對土地也進行掠奪,這可不是英國資產階級的圈地運動,這些失地農民可並沒有轉化為工人階級,而是成為了奴隸般的佃戶和四處乞食的流民。他們的流動也是被明朝政府嚴格控制的。

對人口流動的拑制,就不可能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



四、自由的資本受抑制。

明朝施行海禁,所謂的隆慶開關只是開放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張居正的改革,確實促進了一部分貿易,但那是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嗎?那始終是在明朝政府的嚴格管控之下,企圖擺脫管控,那都是重罪。

明朝這種對資本嚴格封鎖,對貿易嚴加控制的法律,怎麼可能有利於自由資本的運行呢?

五、沒有資本主義的土地制度

明朝依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上面已經說過,明朝的土地兼併相當惡劣。皇族,士紳,商賈侵佔土地,哪一個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沒有公平公正的土地制度的改革,又哪來的資本主義?



結論:明朝末年根本就不可能施行資本主義。

為了幾個似是而非的名詞而塗脂抹粉,這個歷史態度就不正確。 要想實行資本主義,就必須要推翻皇權專制,實現社會地位上的人人平等,而當時,崇禎不可能,李自成也不可能,皇太極也不可能。


饞嘴肥貓1

大明帝國不適當的對外開放,使得手工業,商業得到了大發展,農業生產被嚴重輕視,生產力被嚴重削弱,由於大明帝國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貨幣制度,海關制度,稅收制度,貿易平衡制度,導致了全世界的白銀作為貨幣幾乎全部被運到了中國,買走了大量的中國的社會財富,導致了通貨膨脹,而長期的對外貿易活動,政府不收海關稅,國內的商人也不納稅,農民則稅負沉重,國力逐漸衰落,國家的凝聚力逐漸降低,導致了兩次國內局部戰爭,一次對外戰爭,耗盡了大明帝國最後的財政儲備,在這以後,大明帝國已經沒有能力應付內憂外患,最終導致了大明帝國國家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