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隱公的悲劇人生(一)

“孔子做春秋,亂臣賊子懼”,但是《春秋》自開篇始就充滿了諸多的荒唐事,弒兄殺父、勾心鬥角、奪人妻女、言而無信等等不絕於書,所謂的“春秋大義”也在此顯得黯淡無光,有氣無力了。

《春秋》以魯國的視角觀世界,以魯國的紀元為線軸,自然少不了許多在魯國發生的亂七八糟的荒唐事兒,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春秋》紀元第一位君主魯隱公的人生。

要說魯隱公,先得從他的父親惠公說起,惠公的正妻叫孟子,是宋國人,因為早死無後。但是她的堂妹聲子卻有一兒子,就是隱公。略通中國古文化的應該都知道,早時候君侯娶妻是很有講究的,咱們大概的瞭解一下。

在我國西周、春秋時期,女子出嫁必須以自己的妹妹或堂妹陪嫁,比如說當時規定天子娶後,除了王后本國出兩名王族姊妹陪嫁外,還必須有3個諸侯國送女嬖之,而且每個國家必須有3個女子,共計12人;諸侯娶夫人,必須有兩個諸侯國送3女子陪嫁,共計9人。此稱之為“嬖婚制度”。當時之所以實行如此的陪嫁制度,一方面是因當時社會的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強化和保證嫡夫人在夫家的地位。假使嫡夫人因生理缺陷未能生育或未能生育兒子,那麼她在夫家的地位勢必受到威脅,這時她陪嫁過來的姊妹則有很大幾率來彌補這種缺陷,確保嫡夫人在無兒子的情況下,使自己的血脈在夫家延續下去。

而本文的主人公息(或稱息姑)就屬這種情況,他的大姨孟子(惠公正妻)無後,母親聲子作為側室,卻有自己的兒子-公子息。本來聲子是想憑著這個兒子轉正的,不曾想等到兒子都該成家立業了,還是沒混到。好在兒子息姑長的一表人才,且知書達禮,頗受惠公喜歡。眼看兒子一天天長大成人了,惠公就想著給他張羅個媳婦,他想既然自己的媳婦是宋國人,不如讓兒子也與宋國結親,兩國關係豈不是更加牢固,於是公子息就和宋武公的女兒仲子定了這門親事。

哪料到魯惠公是個十足的好色之徒。等仲子嫁到魯國,以常例拜自己的公公時,他看到國色天香的兒媳婦,居然一時衝動,自己給收了房。想想在古代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也不過如此罷了,歷史上的楚平王、唐玄宗不都是如此貨色嗎!通常情況下,碰上這樣的國君,國家都會發生動亂,魯國作為始作俑者,自然也難逃一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