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咖啡的"絲綢之路"

當咖啡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的必需品,一種生理上的享受,一種精神上的愉快,用到一種時尚的追求時,這種位居世界三大飲料之列的,曾經充滿著神秘色彩的飲料,不再是當年的奢華享受、更不再是某種“腐朽生活的象徵”,它變得普通、尋常起來,平平靜靜地置身於我們繁複的生活中,默默地奉獻著自己,隱藏了它的榮耀和輝煌,像我們生活中許許多多熟視無睹的東西一樣,人們在享受它的醇厚、濃烈、馥郁的同時,已經無暇去顧及它的身世、它的歷史了。

然而它的從有到無的坎坷,是毋庸置疑的,不容忽視的,在我們品其百態時不妨也看看它的人生,說不定你會有不同的感知,從此對咖啡更加無法自拔。

關於它的起源傳說,不僅帶有各種神秘色彩,而且傳說也是眾說紛紜,然而關於咖啡的真實來源已經無從稽考了

屬於咖啡的"絲綢之路"

咖啡的絲綢之路

六世紀前後,咖啡被非洲埃塞俄比亞人發現

十一世紀,由於非洲奴隸被販賣但也門和阿拉伯半島,咖啡也隨之開始了絲綢之路的第一站

十三世紀,以阿拉伯為中心的伊斯蘭教利用烘焙和研磨生豆的方法飲用咖啡

十六世紀

1529年維也納人Franz Geora Kolschitzky成立歐洲第一家咖啡店,他也開啟了咖啡加牛奶喝法的風氣

1554年在伊斯坦堡咖啡已成為黑色金子,十分流行

屬於咖啡的"絲綢之路"

十七世紀

1607年引進北美

1615年土耳其咖啡傳到法國

1645意大利咖啡館成立於威尼斯

1652年第一家的英國咖啡館開幕開起咖啡飲用習慣

1668年咖啡取代啤酒成為New York的早餐飲料

1672年第一家法國咖啡

1690年藉著走私阿拉伯地區的咖啡種子,荷蘭成為第一個咖啡栽種和轉口的國家,主要的栽種地方為錫蘭和爪哇

屬於咖啡的"絲綢之路"

十八世紀

國外早期咖啡館

1706年第一次爪哇運送咖啡至荷蘭

1718年法國海軍上將校德克魯用自己的飲用水,灌溉咖啡幼苗,而種植於法國領地馬爾其尼克島,不久後咖啡就廣為傳到中南美州,事實上90%的世界咖啡栽培,便從此地散播出來的

1721年柏林的第一家咖啡館開幕

1773年由於波士頓的紅茶事件,咖啡成為美國普遍的飲料

屬於咖啡的"絲綢之路"

十九世紀

發明蒸氣加壓的Espresso

二十世紀

1900年Hill兄弟以真空罐包裝烘焙好的咖啡,在當地到處充滿烘焙店和研磨機

1901年住在芝加哥的化學家日裔美人Satori Kato發明了即溶咖啡

1903年德國的進口商Ludnig Roselius發明了將咖啡因去除而不破壞咖啡原味的製造流程,稱為(Sanka)

1906年住瓜地馬拉的英籍化學家George constant Washiogton開使始即溶咖啡的大量製造

文化

1908年 中國海南島種植咖啡15萬株,後因霜害,大部分死亡;

1923年Sanka登陸美國

1934年 海南島種植咖啡30萬株,年產咖啡豆1噸;

1935年 中國第一家咖啡廠,即上海德勝咖啡行創立;

1951年 雲南首次引進咖啡種做生產性栽培,生育良好;

195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第一家咖啡廠成立於海南興隆華僑農場;

1963年 國際咖啡組織成立,擁有62個成員國;

至今咖啡經歷了三次浪潮,由速溶咖啡到精品咖啡,而今咖啡館遍佈世界各地;

屬於咖啡的"絲綢之路"

咖啡發展曲折

其實咖啡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曾經歷過幾次禁令。

1511咖啡在拉拉博半島已普遍流行,而在麥加,首次下達咖啡禁令,所有咖啡館被強行進行關閉;

1674年,英國倫敦的咖啡館禁止女士進入,於是女士們向聯合國市長提出請願書,最後這場紛爭不了了之;

1775年,排擠咖啡的歷史在威尼斯再次重演,道德敗壞、墮落和腐敗的罪名全都指向咖啡館,然而咖啡館抵受住了來自改革者的壓力;

咖啡的發展其實也不易,然而我們也並沒有辜負它的一路艱辛,不是嗎?

屬於咖啡的"絲綢之路"

比紅包更具誘惑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