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年,信陽光山的四胞胎如今生活怎麼樣?

時隔4年,信陽光山的四胞胎如今生活怎麼樣?

我們曾關注過的光山縣四胞胎如今四歲了,兒童節前夕,我們聯手愛心企業再次走進這個特別的家庭。

收到節日禮物,四姐弟好開心

時隔4年,信陽光山的四胞胎如今生活怎麼樣?

時隔4年,信陽光山的四胞胎如今生活怎麼樣?

時隔4年,信陽光山的四胞胎如今生活怎麼樣?

時隔4年,信陽光山的四胞胎如今生活怎麼樣?

四胞胎的母親朱玲玲說,得知有客人來,姐弟四人早早在村口等待著。“叔叔阿姨,你們好!”四個姐弟中較為活潑外向的老二揮著小手,禮貌地跟大家打招呼。

闊別四年,曾經孱弱的四胞胎姐弟如今都長成了“小大人”。“曾經承蒙你們的照顧,如今四個小傢伙都上幼兒園了。”朱玲玲話語裡既有感激,也有自豪。

時隔4年,信陽光山的四胞胎如今生活怎麼樣?

時隔4年,信陽光山的四胞胎如今生活怎麼樣?

曾經孱弱的四胞胎姐弟如今都長成了“小大人”

一進門,愛心企業帶來的禮物首先吸引了四個孩子的目光。各式玩具、兒童繪本、漂亮的新衣……各式各樣的禮物讓孩子們愛不釋手。“我喜歡這個。”“這個歸我。”“媽媽,哥哥又搶我的玩具。”看著孩子們你爭我搶的場景,在場的人都樂了。“孩子能健康成長,離不開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愛。”朱玲玲說。

除了給孩子們帶去節日禮物,愛心企業還為這個需要幫扶的家庭送去了洗衣機、蒸鍋、保溫杯等價值數千元的日用品。

時隔4年,信陽光山的四胞胎如今生活怎麼樣?

愛心人士與四胞胎在一起

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臨別時,一家人將愛心人士送到路口。隔著車窗,四個小姐弟在母親和姥姥的帶領下與大家揮手作別。

------

此前報道:

“六一”前夕,我們去看望四胞胎!

導讀:

我們兌現了承諾

四胞胎出院時,我們曾承諾: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時,看望他們。於是,昨天上午,在兒童節來臨之際,我們前往光山潑陂河鎮黃老灣村,兌現了我們的諾言。

作為有良知而又有愛心的媒體人,信陽晚報社全體員工在決定看望四胞胎的那一刻,就開始考慮為他們準備一份禮物,捎帶一點心意。於是,在昨天的行程中,我們帶去了信陽晚報社全體員工自願捐助的數千元現金和紅房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免費提供的節日蛋糕。

八方援手齊伸來

闊別兩月,再相見。曾經孱弱的四胞胎姐弟,如今個個健康,惹人疼愛。“歡迎你們的到來,感謝你們的幫助。”一見面,四胞胎的父親韓宗玉就握住了我們的手。“孩子們現在身體很好,體重最重的已經長到十幾斤了,最小的也有七八斤重。”

孩子的母親,朱玲玲感激地對我們說,“多虧了你們當初的大力幫助,我們的孩子現在才不愁吃穿。”

3月17日,在本報的呼喚下,三元奶粉公司向四胞胎姐弟捐贈了半年的奶粉,小石頭孕嬰連鎖專賣店為四胞胎捐贈了價值6000餘元的生活用品。為了能夠讓四胞胎姐弟生活得好,本報積極奔走呼號,樂意之至。其實,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拋磚引玉,旨在號召更多人站出來共同幫助這個家庭承受這份甜蜜而幸福的負擔。如今,在我們之外,另一群人已經站了出來。

“幫助四胞胎是我們回報、奉獻社會的機會,以後我們會經常關注四胞胎的。”昨日上午,光山縣四方植物油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吳慶喜現場義賣了30件植物油,所得5400元現金全部捐給了四胞胎姐弟,“希望這四個孩子,能健康成長,早日成才。”

此外,光山縣婦聯也帶來了愛心人士捐贈的物資,韓氏宗親家族也湊到了8100元的善款,潑陡河鎮衛生院也表示,對四胞胎一歲之前的一類和二類疫苗實行免費接種,並會對四胞胎的健康情況進行持續關注……

“這些愛心企業和個人從你們的新聞上和我們紅十字會得知這個消息後,都希望能來看看四胞胎。”光山縣紅十字會副會長王明婷說,“這是建國以來光山縣唯一完全存活下來的四胞胎,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對他們進行人道救助,所以我們願意搭建這個平臺,呼籲全社會來關注這四個孩子,讓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奉獻愛心,讓他們能健康成長!”

成長之路很漫長

看著各界愛心人士捐贈的物資,四胞胎姐弟的父親韓宗玉眼裡是滿滿的感激,但眉宇之間仍然隱藏著壓力。

“有時候真的感覺到很難,尤其是想到孩子長大後的日子,我們總會有些恐慌。”韓宗玉說,“但是再苦再累,為了孩子我都會堅持下去。”

時隔4年,信陽光山的四胞胎如今生活怎麼樣?

採訪札記

常言道:“人窮志短,馬瘦毛長。”自從四胞胎出生後,在和韓宗玉接觸的日子裡,我們算是真正懂得了這句話的含義。雖然一直堅稱自己會拼命養孩子,但是面對現實,韓宗玉總是時不時流露出求助的表情和言語。一個男人,家庭的頂樑柱,在養育孩子上如此“示弱”,確實難堪。

面對多胞胎生育的現象,我們至今仍沒有一個哪怕是低保這樣的生活救助,這是讓人無奈的。目前,當地政府部門已經在幫助韓宗玉的工作中行動了起來,但是這種行動更趨向於“人情”,並沒有相關制度的界定和保障,這就很難保證這種幫助會持續、長久,如何讓有著持續、長久困難的家庭得到持續、長久的救助,這是一個有責任的社會和政府應該考慮到的事情。(信陽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