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歐美地學界在“地心”研究上的壓倒性漏洞!

地球科普讀物或者中學課本告訴我們,地球是有內核的,簡稱為“地心”。地心在哪裡?長什麼樣呢?西方歐美地學界給出了非常明確的圖示。

西方歐美地學界在“地心”研究上的壓倒性漏洞!

他們研究猜測認為,地心(內核)位於地球的幾何中心,與地球同心,是一個標準的正球型結構。地球的剖面圖更加體現了完美的同心圓結構。

西方歐美地學界在“地心”研究上的壓倒性漏洞!

該剖面圖就象飛鏢的靶盤一樣對稱,讓人不得不驚歎地球內部真的完美無缺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遠非如此!

很多事例表明,人類社會容易形成“羊群盲從效應”。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海陸固定論”到“大陸漂移說”,無不證明了人類從否定到否定,從假象到真相的掙扎狀態。

正如聚會的一群人中某個人突然抬頭,其他人不明就裡地跟著抬頭,互相詢問天空中看到了什麼,一圈下來,都說沒看到東西,納悶的人追溯到第一個抬頭的人,問他看到了什麼,他的回答令人大跌眼鏡,他說,我沒看天空啊,我在控鼻血,我有流鼻血的毛病……

所以,眾人跟隨抬頭看天的假象與第一人抬頭控鼻血的真相之間懸殊之大可以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到目前為止,國際上流行的對地心的探測方法只有地震波一種。地震波能用來對地心實施精準定位嗎?好像沒有文獻報道過。那麼,上述關於地心的“

地球幾何中心說”是由西方歐美地學界什麼人通過什麼方式確定後提出來的呢?亦或者是業外某人出於業餘愛好研究而提出來的?好像沒有文獻可以追溯,就象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了永遠無解的謎團。

也許是西方地學界的某位大咖,為了自己研究成果的自圓其說,或者某種學術目的而臆想了這樣一種符合大眾理想化心理的設想。在缺乏第三方驗證的情形下,“地球幾何中心說”成為行業默認的學術結論,因為沒有人能夠拿出可靠的證據進行反駁,該學說迅速向普羅大眾傳播,在話語權被歐美經濟強國強勢把持下,先入為主,成為了理想化的、半推半就的既定事實。

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西方歐美地學界認定的完美的地球內部結構只是一廂情願的學術假象,地心的真實形態與他們想象的大相徑庭。

西方人引以為傲的數量精準化研究方法確實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天文學方面他們已經探測到上百億光年外黑洞融合所產生的引力波,然而大家公認的,他們對腳下大地的探測卻鞭長莫及,幾十年過去了,大地鑽探最深的鑽孔只有12公里,連薄如蛋殼的地殼還沒有鑽透,更不要說實際探測地幔以下的物質狀況了。多個國家組織了多個雄心勃勃的鑽探隊伍,結果鎩羽而歸,多以失敗告終。所以,西方地學界只能以地震波、地磁波以及火山地震等方式猜測和分析地球內部的秘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西方地學界在地球內部研究上遇到的瓶頸難題,恰恰是中華文化所推崇的模糊定性法研究所擅長的。正如西方人所說的,上帝為他們開啟了一扇門,必然要為他們關上一扇窗戶。相反的,上帝卻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研究地球內部的窗戶。

中華文化中的“象形文化”與“相由心生”文化,為我們很好的解開了地心之謎。

西方歐美地學界在“地心”研究上的壓倒性漏洞!

“相由心生”的中華文化告訴我們,我們人體的拳頭與心臟存在著對應相似的關係,這是“相由心生”最基本的物理來源,更深層次的涵義是根據某人表情或肢體外部的動態來分析他人心裡的思想活動。所以,從拳頭的形狀可以判斷我們心臟的基本形態,大小和形狀,心臟與拳頭大小相差無幾,上大下小(尖)呈倒錐型。人們常說,兒童的心臟就是他們的小拳頭,成人的心臟就是我們的大拳頭。

西方人體解剖學為我們證明了“相由心生”的實際意義,拳頭就是我們心臟的外在“”,這點非常重要。

西方的解剖學應用在嬌小的人體身上游刃有餘,然而面對龐大的地球天體,束手無策,解剖、X光透視等徹底停擺,好在有中華文化力挽全球地學界於徘徊之際。

西方歐美地學界在“地心”研究上的壓倒性漏洞!

由“地人合一”的中華文化思想,我們可以得到上圖中人類左手五指與東半球五大古陸板塊之間的對應關係,其中,無名指與澳大利亞板塊對應,在西方歐美文化中,無名指與人體的心臟聯繫緊密,由此推導出,澳大利亞板塊與地心聯繫緊密。

由中華象形文化比較得出,人類右拳頭與澳大利亞板塊外形酷似,而拳頭是人類心臟的外在“相”,所以,由以上兩項對比可以得出,澳大利亞板塊為地心的外在“相”,我們可以通過解讀澳大利亞板塊隱含的豐富信息來間接推測地心的重要信息,就象我們看著自己的拳頭就能估算心臟的大小和形狀一樣。

大自然就是這般神奇,人類是地球演化的產物,人類的演化與地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地人合一”,從人類自身的結構特徵可以解讀地球相關的重要信息,人類不是孤立於地球之外的。

西方歐美地學界在“地心”研究上的壓倒性漏洞!

澳大利亞板塊所處的位置極其特殊,特殊的位置決定了它非凡的象徵意義。作為地心的外在“相”(有別於朝鮮外相),澳大利亞板塊的幾何中心恰好位於南迴歸線上,表明地球是個偏心體,地心位於南半球的南迴歸線切面上,而不是地球的幾何中心。澳大利亞板塊的幾何中心又位於東經135°線上,表明地心並非位於地球南北極自轉軸上,而是略偏於東半球。

西方歐美地學界在“地心”研究上的壓倒性漏洞!

人體心臟位於上半身,偏向左側,這是最基本的常識。包括西方人在內,沒有人認為自己的心臟位於身體的幾何中心,肚臍眼兒下方。對比人體心臟的位置,地心具有相似的偏體特徵,偏於南半球,偏向東半球。

西方歐美地學界在“地心”研究上的壓倒性漏洞!

中華文化提示我們,澳大利亞板塊作為地心的外在“相”,與地心形成了映射關係,即當我們正視世界地圖上的澳大利亞板塊時,地心彷彿就在它的後面。澳大利亞板塊展示的是地心的縱向剖面圖,它傾斜的幾何對稱自轉軸象徵著地心的自轉軸,與地球南北極自轉軸恰好有11°左右的夾角。

西方歐美地學界在“地心”研究上的壓倒性漏洞!

以澳大利亞板塊自轉軸旋轉而成的旋轉體象徵著超高速旋轉的地心體,型狀類似南瓜體,“北凸南凹”,南瓜體或許是地心的“表相語言”。地心南北兩極的凹凸面是地心的重要特徵,是中華陰陽文化的重要體現。

西方歐美地學界在“地心”研究上的壓倒性漏洞!

對於吃貨們而言,用窩窩頭來代言“地心”或許更有現實意義,相比之下,窩窩頭更立體一些,而地心更扁一點,但它們“上凸下凹”的特徵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道窩窩頭是否會因此而身價倍增。

澳大利亞板塊北部的豁口似乎象徵著地心上已經演化出了“孔洞”,即內核“空心化”。以天文學的角度來分析,天體內核上的孔洞往往意味著黑洞,與天文學上呼風喚雨的宇宙超大尺度黑洞相比,地心上的孔洞只能算作迷你尺度的雛鳥黑洞,限於行星地球儲存的迷你能量,可能永遠都不會“破殼而出”。

對比澳大利亞板塊與月球剖面的面積,可以得出澳大利亞板塊面積略小於月球剖面,意味著地心的體型個頭略小於月球,但它卻佔有地球三分之一的質量。

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心不是西方歐美地學界推定的位於地球幾何中心的標準球體,它有更加複雜的南北極凹凸面,它們對地球內部的地幔循環以及地殼表面古陸板塊的漂移起著決定性作用。這或許只有中華文化能夠解讀出來。

地球外形與地心具有一致的相似性。

現代地球測繪表明,地球是一個南北極略扁、赤道略鼓的扁球體,不是人們隨心所欲理想化的正球體。地球極半徑為6356.9088公里,赤半徑為6378.83公里,赤半徑比極半徑大約21公里,用人體來形容,地球是一個演化到中年,腰身逐漸發福的天體。

地球測繪還表明,以海平面來衡量,北極稍凸,而南極略凹。對比地心北凸南凹(或上凸下凹)的型狀,地球的外形與地心是高度吻合相似的。所以,我們常說,要聽從內心的呼喚,“相由心生”,有什麼樣的內心就有什麼樣的對應外表。不單單是人體,天體地球的演化早已經暗示了這樣一條獨到的中華文化。

西方的精密探測技術令人佩服,但卻沒有一個西方人來解釋為什麼地球的外形會演化成“北凸南凹”的扁球體,以及它究竟意味著什麼。而對於凹凸、陰陽文化深入骨髓的中國人來說,卻可以由外而內、相對巧妙的來解讀地球演化及其內部的秘密。

所以,地心的型狀被西方歐美地學界理想化成正球體,不得不說是一個壓倒性漏洞!

西方歐美地學界在“地心”研究上的壓倒性漏洞!

地球古陸板塊是地球裸露的皮膚,巧妙地解讀古陸板塊隱藏的信息就是解讀地球的肢體語言。地球有豐富的肢體語言,就象我們人類與其它動物一樣,這種暗語更加真實、到位。古陸板塊的形狀、位置、分佈、形態、動態、表面特徵等都具有特定的豐富信息,超級古陸的解體漂移也具有特定的涵義,絕不是隨便的、偶發的、散亂的、盲目的漂移。

這就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神奇的大本營——地球,只有讀懂地球豐富的肢體語言,才能更好的與地球交流,做到“天、地、人”三合一和諧共處,認清我們人類所處的位置與態勢。

一週後2017八天黃金假期將如約而至,中秋國慶雙節來襲。如有安排出遊澳大利亞的計劃,不妨探尋一下這個非凡的“地心影子板塊”,它的地位太特殊了,或許你發現的遠比我想象的要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