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是以什麼方式排出體外的呢?

風水彭師傅

您好,一個熱愛中醫的姑娘不請自來咯,因為真的這個溼氣伴隨我成長啊!!為什麼現在這個溼氣這麼令人惆悵?!千寒易去,一溼難除。

為什麼中年人總是喜歡咯痰?痰是怎麼過來的?

痰就是體內溼氣化合而生的,那麼體內的溼氣怎麼形成的?就是體內多餘的水液沒法代謝掉。 水液的代謝靠小便和汗液,如果小便通暢,水液就不會瀦留,如果小便少,那麼汗液就能排出多餘的水。

可是現在夏天如此炎熱,出門必須有空調,然而空調的誕生使汗液再也沒有機會排出了。 空氣中有水分,隨著呼吸在肺和氣管中存留,飲食中有水分,在腸中存留。


我們只需要靠“晨起三部曲”就可以知道體內有木有溼氣。

起床時——看感覺

每天早晨起床覺得特別疲勞,頭暈,沒精神,或是像穿了一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

如廁時——看大便

大便老是粘馬桶,不成形,手紙用好幾張才行

洗澡時——看舌苔

  1. 舌苔白厚,滑而溼潤,有寒在體內。
  2. 舌苔粗糙,很厚,發黃發膩,有溼熱。
  3. 舌質紅而無苔,說明熱盛傷陰了。

正常的水分是滋潤身體,那麼多餘的水分就是溼濁。 溼濁不能及時排出,就形成水腫,還有就是積液和痰溼。


所以溼氣主要是通過汗液和小便排出,脾胃喜燥惡溼,脾胃不好,無法運化水溼。所以想要祛溼,就得健脾胃。




獸醫胡馨er

我在一個回答中答過,現在重新仔細說一下。

溼氣明顯症狀是大便粘稠,粘便,舌苔白厚膩,身體發沉,舌頭有齒痕,皮膚愛出油等症狀,如果這些症狀已經消退的話,說明溼氣就已經慢慢在排出體外了。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溼氣

  1. 經常犯困,早上起床感覺渾身不清爽。
  2. 大便不成形,粘便,有沒拉完的感覺。
  3. 舌頭邊有齒痕,舌苔白且厚膩。
  4. 頭髮和臉愛出油。
  5. 莫名起溼疹。
  6. 食慾差,不過還沒吃就感覺胃有點脹氣。
  7. 眼瞼和四肢水腫。
  8. 體型偏胖,肚子尤其突出。

如果你有兩項都是符合的,說明體內有溼氣。

那這些溼氣是咋來的?

首先,溼氣有內溼和外溼兩種。

外溼,就是因為外部的環境潮溼導致的,還有下雨,比如南方經常下雨,比較潮溼,由外來的溼邪侵襲人體生成溼氣。

內溼,就是因為外溼導致的,外溼溼氣進入人體影響到脾的正常工作,也可以是飲食不當導致的,愛吃油膩的,咕咚咕咚喝涼飲的,都會傷了脾臟。脾主要工作是運化人體水液,脾臟受損,人體無法完成正常代謝,所以體內水液聚集形成痰溼。

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聽過: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這句話。

溼氣跟寒結合會成為寒溼,跟熱結合會成為溼熱,跟風結合會成為風溼,其餘的大家自行想象。這些病得了,咱們先不說好治不好治,單單是那種痛苦你就受不住啊。另外很多慢性疾病甚至癌症,都和溼邪有關,因為長期無法去除,會形成一定因素引發癌症。




健脾,理氣,再加上溫性食材。

溼氣重,首先你要把溼氣排出去。

另外溼氣重的人普遍的脾臟功能是都不好,很多朋友嘗試的食療,比如紅豆薏米,偏於寒涼,會傷脾胃,反而溼氣會更嚴重,要知道脾是運化水溼的,所以呢,想要調理好痰溼,要健脾。只有脾臟好了,自身運化水溼的能力強了,溼氣就自然能依靠自身能力排出了。


所以我自己研究了一款食療,加入紅豆薏米的基礎上,加入溫性食材,更有利於揮發溼氣。

這個食療就是

食材:茯苓,黑豆,薏苡仁,紅豆,桂圓,綠豆,紅棗。一起煮成粥喝,其中桂圓和紅棗我用的是桂圓乾和紅棗片,因為沒買到桂圓和紅棗,所以用來代替。

推薦大家嘗試一下,我給身邊的朋友喝了都不錯。如果還有什麼疑問,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條,我會一一回復的。謝謝!


小明健康普及

溼邪偏於下部,不粘滯,可從大小便排出,具體表現為大便稀,排出後,身清爽,無腹痛等不適感;小便多,而有力,排出後身清爽。 如果溼邪偏於中部,脾胃,不粘滯。可以表現為身倦乏力之感消除,胃口漸好,人逐漸精神起來。 如果溼邪偏於上則從痰,汗而出。表現為咳嗽卡痰,和感冒的咳嗽卡痰不同。這種咳嗽不劇烈,只是機體為了排出痰邪而咳,咳出痰之後,呼吸更加舒適,順暢。汗則表現為微汗。

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氣是諸多慢性病的根源。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氣:

1、看舌頭,溼熱舌苔黃,寒溼舌苔白;

2、看大便,大便不成型,溼熱的人大便粘膩,寒溼的人大便溏稀;

3、看皮膚,頭髮,溼氣重的人面部、頭髮出油多,臉上容易長痘;

4、看小腹,溼氣重的人,小腹肉鬆。


採用食療的方法祛溼,通常就是會通過大小便以及出汗來達到祛溼的效果,比如赤小豆加薏米煮粥常吃,切不可加大米。

還有別的祛溼方法,比如:泡腳,艾灸,運動,拔罐等。

推薦一個健脾祛溼的泡腳方子:艾葉15克,花椒30克,一起放鍋里加水煮30分鐘,放涼一下泡腳,泡到身體微微出汗為宜。或者艾灸中脘、關元、豐隆、解溪、足三里,健脾祛溼效果也不錯。


艾益康艾絨廠

🏁回答不易,喜歡豆子科普可以關注我,謝謝了。


中醫津液代謝,飲食中獲取,直接入於胃,脾胃互為表裡;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和降;一部分津液入肺,經過肺的呼吸排出體外,一部分通過肺的外合皮膚通過汗液排出體外;多數的津液經過脾胃的佈散進入腎,腎主水,從而經尿液排出體外。

從中醫津液的代謝可以看出,水溼的生成與肺、脾、腎關係密切,所以肺氣虛、脾虛和腎虛的時候都會引起水溼的內生。

根據不同的產生溼氣的類型:

1.肺氣虛——咳嗽,氣短氣喘,補肺氣為主,方用玉屏風散。



2.脾虛溼滯——食物差,精神差,嗜睡乏力,頭暈頭痛,方用健脾丸加減。



3.腎陽虛——畏寒肢冷,腰膝疼痛或者痠軟,腰部以下水腫,方用腎氣丸加減。



豆子20180101

談點我的理解:我們機體內,沒有所謂"溼氣\

資料完善度低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溼氣是怎麼回事兒,中醫將溼,分為外溼和內溼。外溼常由於霧露雨溼過盛,或久居潮溼、涉水冒雨、衣溼裹身等所致;內溼多常因過食生冷寒涼、肥甘厚味,或飲食不潔而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體內水溼滯留而形成。



當溼困肌表時,則頭昏沉重,周身酸困,四肢沉重;溼困經絡而致關節沉重、疼痛、腫脹、麻木;溼阻胸脅則胸悶不舒;溼困脾胃則胃脘痞悶、嘔惡、腹瀉、大便黏膩;溼困下焦則小便短澀、淋瀝不爽;被溼所困者大多都不喜歡飲水和吃水果。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溼,我們體內一切的水液問題都與其密切相關,所以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健脾祛溼。

1.可以通過飲食上來改善,儘量避免過多的甜食或者酒肉的攝入,可以選擇懷山藥、薏苡仁、芡實來熬粥喝



2.通過針灸,中藥,刮痧,均可以達到祛溼的效果

3.運動發汗也可以達到祛溼效果,但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行


忱視角

溼氣的產生大多為身體肥胖,痰溼過於亢盛。過量飲食生冷食物,過食肥膩甜甘,導致內臟運化功能失調無力推進津液運行,津液不足。這種人懶動、抑鬱,心煩氣躁。

排出溼氣有幾種辦法。1、喝紅豆薏米粥。每天早上喝半杯白開水後十多分鐘就開始喝紅豆薏米粥。堅持十天後就會祛除溼氣。(薏米要炒黃)。

2.按摩豐隆穴。豐隆穴的位置在外腳踝頂點與膝眼連接線的正中點的位置。

3.中藥排溼。


佑麟372

溼氣就是我們身體裡面的垃圾,要把這些垃圾清理掉的方式就是排,排洩出身體裡面的垃圾。溼氣排出體外通常是從大便、或小便,也可以從汗液,或者從呼吸道以痰的方式排出。


具體還是要身體的溼邪性質分析,取決於醫生選擇的醫療手段。

如果溼邪趨向於下部,不粘滯,具體就是大便稀,排出後,一身清爽,沒有腹痛等不適感覺,俗話說溼氣過重排稀人就會很舒服了,小便多有力,排出來也是一身清爽。

如果溼邪偏於中部脾胃,具體表現身倦乏力消除,胃口變好,人精神也會慢慢好起來

如果溼邪趨向於從痰裡,從汗裡出來,和感冒又有差別,這種咳嗽也不強烈,只是機體為了排出痰和汗,呼吸更加舒適,順暢。

一般就是通過自我調節,有些還需要藥力配合的。作為女性,溼氣過重造成水腫情況,可以多喝喝五穀雜糧,例如紅豆薏米水


小城故事3114


風帆602

以出汗排汗方式是最佳排溼法,但人經常吃冷食愛上火的人沒本不原出汗,溼氣也排不出去,時間長了人體汗排不出去,此類人原中暑,汗在身體內排不出會產生溼毒的,人的心態和飲食及生活全面合理是身體正常排溼的關健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