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新潮“老二爭奪戰”誤傷投資圈,互聯網公司集體躺槍

這些天,一場電梯媒體的“老二排位爭奪戰”又讓互聯網創業圈子躺槍了

故事起因是電梯媒體公司新潮傳媒與華語傳媒的行業老二之爭。華語傳媒董事長周柳燄說新潮傳媒業務虧損、100億估值靠講故事,新潮傳媒董事長張繼學立即廣發朋友圈,隔空回應這是互聯網打法,新潮已成為獨角獸公司。一時間可謂是刀光劍影、風雲詭譎。

本來我只是純圍觀,吵吵更健康嘛,既然提到了 “以虧損換規模”的互聯網打法,我就忍不住出來說兩句:燒錢=互聯網?對不起,這個鍋,互聯網不背。

【新潮華語隔空對撕,究竟誰才是行業老二?】

1月29日,一篇《華語傳媒董事長周柳燄:我們才是電梯媒體第二 已進入上市輔導期》在投資界引起巨大反響,文中直指新潮的種種問題。

新潮CEO張繼學對於華語的置疑強硬回覆:這是互聯網打法,2018年還將虧5億。在數字媒體時代,新潮也許就是在博傻。

周柳燄則朋友圈發文:拿每天虧損額來顯示價值,拿到處贈送廣告來粉飾市場,用聯網都連不上的機器來吹噓數字技術,用擊鼓傳花來拉昇公司估值,華語真的學不會這些忽悠投資者的把戲。

各說各有理,但Numbers never lie,咱們還是看數字再做判斷。

尼爾森的調研數據顯示,從核心城市核心樓盤覆蓋率上看,分眾傳媒是絕對龍頭佔70%以上,華語傳媒排第二,精視傳媒排第三,新潮傳媒第四,城市縱橫排第五。

從各家營收看,除分眾傳媒營業額在130億左右穩居老大,新三板上華語傳媒2017年營業額破3億,利潤超3000萬,城市縱橫、精視傳媒等也有盈利。

新潮傳媒不斷撰文說自己是電梯媒體行業的黑馬,老二,市場百億的獨角獸,確從來不對外公佈自己的營收,人們只好從歐普照明的一份參與投資的公告上看到些許數據,據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2016年新潮傳媒總營收7142萬,虧損7765萬,2017上半年新潮傳媒總營收6937萬,虧損5795萬,這營收裡面還有不少股東自家廣告的貢獻。新潮傳媒2017年全年營收宣稱超過2億,而虧損也近2億,2018年預計虧損將達到5億,或許正像華語所說按營收和利潤比,新潮在電梯媒體最多排第四五位,無論是銷售額還是利潤,新潮都與華語有著一定的差距。這樣公然碰瓷,新潮可以說是非常任性了。

違背市場規律,靠燒錢講故事,會贏得市場的認同嗎?據悉新潮傳媒幾乎跑遍了中國所有知名的投資基金,但至今沒有什麼像樣的基金選擇加入,只有靠同學與朋友關係不斷吸收個人投資加入,哄抬市值,這與別的獨角獸公司背後總有幾個知名VC或PE的情況大相徑庭,正如新潮的創始人張繼學所說:我們知道這是在博傻。看來專業投資人不會跟進博傻,擊鼓傳花還是龐氏佈局,專業投資人自有理性的分析。

華語新潮“老二爭奪戰”誤傷投資圈,互聯網公司集體躺槍

這場口水戰中,雙方爭論的焦點,則是燒錢換市場的互聯網打法。燒錢是門技術活,我來詳細說一下。

【燒錢=互聯網?這個鍋不能背】

先說觀點:將“前期虧損、資本輸血”與“互聯網打法”放在一起,這種因果論是不成立的。

前兩年有一句流行語,互聯網創業的商業模式有2B、2C和2VC。就是項目一開始根本不賺錢,要靠VC輸血支撐。

實際上,資本接受前期虧損只是“結果”,投資決策本質上考量的還是企業的賽道、團隊、產品、商業模式、早期數據等等一系列綜合指標。

以電商為例,“京東模式”從初創直到上市之前,連年虧損,全靠風險投資支撐,一度成為互聯網燒錢模式的背書案例。但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京東用戶量、銷售額連續的高速增長,在“燒錢換規模”上做到了極致,體量直逼淘寶;另外,京東前期成本大多沉澱在物流、技術沉澱、股權激勵、業務收購等戰略資產上,立住腳就有了進一步和阿里PK的資本。這才能在每年虧損的前提下吸引VC為其輸血,最終上市。

互聯網企業之所以能在虧損的前提下吸引到VC注資,因為其盈利增長曲線十分陡峭,隨著規模的擴大,盈利能力會有指數級的增長,足以讓VC忽略短期內不夠好看的業績表現。

反觀電梯媒體行業,其收益增長和成本增長是同步的,這也就決定了其盈利空間只能是成比例地增長。華語傳媒周柳燄明確說明,電梯媒體的利潤沒大家想象的那麼高,核心還是需要依靠產品與服務精耕細作。

而新潮為了快速殺入這個領域,直接使出瘋狂燒錢的大殺器。平均一週號稱燒掉千萬,後續資金壓力巨大。同時,華語傳媒周柳燄指出:其拓展的主要樓盤以外圍郊區居多,很難吸引高價值客戶的重點投放。主要依靠長尾型中小客戶。針對華語傳媒指新潮傳媒只有餐廳之類小公司才會做的評價,新潮董事長張繼學接受採訪反擊,奔馳、寶馬、奧迪、阿里、京東、小米、格力、美的、蘇寧、國美等2000多個品牌都有合作,這些顯然也不是中小垃圾客戶並曬出相關的廣告播放圖片。

華語新潮“老二爭奪戰”誤傷投資圈,互聯網公司集體躺槍

華語新潮“老二爭奪戰”誤傷投資圈,互聯網公司集體躺槍

給大家出一道送分題:新潮號稱有2000多個客戶,但營收只有2-3億,難道每個客戶平均才10萬元?莫非真如華語傳媒周柳燄所說,新潮是在講故事套投資、玩擊鼓傳花的2VC公司?

一句話,任何商業公司都要以盈利為目的,對這一點,任何資本都是無情的。電梯媒體這樣受實體經濟規律影響的行業,更應該謹慎燒錢。誰要是認為市場上人傻錢多,那他自己才是真的傻呢。

【電梯媒體成品牌引爆的最高速通道,瞎創新要不得】

除了商業模式,這場口水戰的另一個焦點則是電梯媒體的設備升級。

新潮採用的是社區電子刷屏,使用輪播的方式進行廣告展示。而華語則對標分眾的電梯海報媒體,以靜止畫面進行廣告展示。

周柳燄指出,人在社區電梯中的時間大約是15秒-20秒左右,可閱讀1個平面廣告,所以一定要靜止的畫面可以穩定地收視,一旦是會動的,輪番滾動的,消費者根本無法記憶。就像一個梯內放三個廣告是可行的,放六個廣告用戶就一個也記不得了。

華語新潮“老二爭奪戰”誤傷投資圈,互聯網公司集體躺槍

(左邊華語傳媒 右邊新潮電子屏)

新潮回擊說,分眾也有這種電子屏,老大既然有就證明這種形式可行。我專門去找分眾瞭解,結果是,分眾的收入裡主力產品是寫字樓電梯電視和社區平面電梯海報。2008年譚智做分眾CEO時嘗試做了7-8萬塊數碼海報,10年以來作為一個副產品效果和銷售狀況也不盡人意,主要靠買主力產品時搭售或作為額外贈送。這也從側面說明平面電梯海報更符合受眾的信息接受習慣及客戶的終極價值訴求,平面電梯海報相比社區電子刷屏明顯有效。

封閉的接收環境、有限信息的傳輸效率、高檔社區的優質人群觸達,這三個優勢疊加,才是評估社區電梯媒體的價值核心。而任何以數字媒體等概念說事兒、卻又無法讓主流優質人群記住的廣告營銷都是耍流氓。

前不久,華語宣佈巳進入上市輔導期。行業老二之爭誰會勝出,不是靠CEO空口說出來的,要靠雙方營收利潤經營績效比出來的,希望今年年底,雙方曬出自己的成績單一較高下。是努力經營還是拼命搏傻,是投資造勢還是擊鼓傳花,一切要靠數字來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