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后宮的建築有什麼特別之處?

令如歡

據史料記載,天后宮和印度教關係不大,目前尚可找到痕跡的,就是

天后宮後殿的兩根婆羅門教式石柱啦。


我們來看看天后宮的建築特點:

始建年代: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

建築位置:福建省泉州市城南

歷史地位:海內外規格最高、體制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宮的看點,主要是宋代木質構件和明清時期的木構建築,主要是其正殿寢殿


一、天后宮正殿


以部分宋代構件,明清時期的完整木構,和精美石刻聞名於世。


天后殿體制宏大、比例協調、雕刻精美,面闊進深均為五間,佔地六百餘平方米,主體為木質結構,周圍以圓形石柱承重,所有柱礎均由青石雕刻,氣勢非凡。


尤其是殿前一對青石龍柱,雕工精細、氣勢雄奇、栩栩如生,堪稱閩南石刻的精品。


大殿彩畫密佈、飛簷勾角,輔以屋頂的精美琉璃裝飾,既富麗堂皇、又莊嚴肅穆,實為我國古代建築不可多得的精華之作,非常值得一看。


二、天后宮寢殿


寢殿主要是明代木構建築,面闊七間,佔地近七百平方米,古樸典雅。


題主所說的印度教風格建築,就是殿前一對多面青石雕的石柱,即寢殿最中間的兩根。


答畢,供參考。謝謝!



板驢的雜貨鋪

泉州是宋元時期我國最大的海外交通貿易港口。作為閩南民間的海上保護神,媽祖向來享有崇高的地位,地處泉州的天后宮自然也成為海內外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媽祖廟宇。天后宮由山門、正殿和寢殿組成,形制完整,細節精美,頗具閩南地方特色,它不僅見證了歷史上的閩南交流,甚至還保留下幾段珍貴的印度教石柱。

泉州天后宮位於晉江之濱,坐落於歷史文化名街中山路之最南端,與德濟門遺址隔路相望。作為千年港口城市的南大門,這裡自古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供奉海上交通貿易保護神的天后宮自然不可或缺,這座天后宮也順理成章的成為海內外同類建築中禮制規格最高、建築規模最大的一座。其建築多為明清遺存,也保留下非常珍貴的宋代構件。早在1987年,泉州天后宮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門

天后宮山門和戲臺曾因修路而遭到拆毀,直到九十年代初,臺灣鹿港天后宮捐資移晉江縣學稜星門至此重建。山門為牌樓式樣,面闊五間,青石龍柱與麒麟雕工精彩,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也頗顯柔和曲線。戲臺與山門連為一體,從後簷伸出,坐南朝北,上設木構藻井。東西兩闕則緊鄰山門,均為兩層樓閣,南望德濟門遺址,北瞰天后正殿,顯得尤為莊嚴。

正殿

正殿為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佔地約600平方米,築於高出地面1米的臺基之上。臺基須彌座為花崗岩石砌築,束腰處三面分別浮雕“鯉魚化龍”、“八駿雲火”、“鶴舞雲中”等。正殿採用圓形花崗岩石柱,其中殿前一對為青石龍柱,柱礎刻八駿、八寶及花鳥,柱頭則浮雕仰蓮連珠鬥。殿內遍佈木雕和彩繪,均非常精彩。最能體現閩南建築風格的當屬殿頂,殿頂作九脊重簷四坡頂的歇山式,其中正脊裝飾著採用琉璃瓦和彩色瓷片雕砌的雙龍戲珠,脊端和重簷間則雕刻飛禽走獸和花卉人物,均堪稱閩南藝術之精品。

寢殿

寢殿又稱後殿,懸山頂,面闊七間,其地勢比正殿約高1米。寢殿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明代大木作建築,更因其保存了年代更早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而頗顯珍貴。這兩根石柱均為青石雕成,計十六面,據信為明代翻修時利用它處石料而置,卻在不經意間留存了這座城市早已逝去的印度教歷史。石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正面還懸掛有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後德配天”的橫匾。如今寢殿內部已闢為“泉臺媽祖文化交流展”,而寢殿外的東西兩廊則作為閩臺關係史博物館陳列室,它們共同講訴著泉州與臺灣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