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后宫的建筑有什么特别之处?

令如欢

据史料记载,天后宫和印度教关系不大,目前尚可找到痕迹的,就是

天后宫后殿的两根婆罗门教式石柱啦。


我们来看看天后宫的建筑特点:

始建年代: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

建筑位置:福建省泉州市城南

历史地位:海内外规格最高、体制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的看点,主要是宋代木质构件和明清时期的木构建筑,主要是其正殿寝殿


一、天后宫正殿


以部分宋代构件,明清时期的完整木构,和精美石刻闻名于世。


天后殿体制宏大、比例协调、雕刻精美,面阔进深均为五间,占地六百余平方米,主体为木质结构,周围以圆形石柱承重,所有柱础均由青石雕刻,气势非凡。


尤其是殿前一对青石龙柱,雕工精细、气势雄奇、栩栩如生,堪称闽南石刻的精品。


大殿彩画密布、飞檐勾角,辅以屋顶的精美琉璃装饰,既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实为我国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精华之作,非常值得一看。


二、天后宫寝殿


寝殿主要是明代木构建筑,面阔七间,占地近七百平方米,古朴典雅。


题主所说的印度教风格建筑,就是殿前一对多面青石雕的石柱,即寝殿最中间的两根。


答毕,供参考。谢谢!



板驴的杂货铺

泉州是宋元时期我国最大的海外交通贸易港口。作为闽南民间的海上保护神,妈祖向来享有崇高的地位,地处泉州的天后宫自然也成为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宇。天后宫由山门、正殿和寝殿组成,形制完整,细节精美,颇具闽南地方特色,它不仅见证了历史上的闽南交流,甚至还保留下几段珍贵的印度教石柱。

泉州天后宫位于晋江之滨,坐落于历史文化名街中山路之最南端,与德济门遗址隔路相望。作为千年港口城市的南大门,这里自古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供奉海上交通贸易保护神的天后宫自然不可或缺,这座天后宫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其建筑多为明清遗存,也保留下非常珍贵的宋代构件。早在1987年,泉州天后宫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

天后宫山门和戏台曾因修路而遭到拆毁,直到九十年代初,台湾鹿港天后宫捐资移晋江县学棱星门至此重建。山门为牌楼式样,面阔五间,青石龙柱与麒麟雕工精彩,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也颇显柔和曲线。戏台与山门连为一体,从后檐伸出,坐南朝北,上设木构藻井。东西两阙则紧邻山门,均为两层楼阁,南望德济门遗址,北瞰天后正殿,显得尤为庄严。

正殿

正殿为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占地约600平方米,筑于高出地面1米的台基之上。台基须弥座为花岗岩石砌筑,束腰处三面分别浮雕“鲤鱼化龙”、“八骏云火”、“鹤舞云中”等。正殿采用圆形花岗岩石柱,其中殿前一对为青石龙柱,柱础刻八骏、八宝及花鸟,柱头则浮雕仰莲连珠斗。殿内遍布木雕和彩绘,均非常精彩。最能体现闽南建筑风格的当属殿顶,殿顶作九脊重檐四坡顶的歇山式,其中正脊装饰着采用琉璃瓦和彩色瓷片雕砌的双龙戏珠,脊端和重檐间则雕刻飞禽走兽和花卉人物,均堪称闽南艺术之精品。

寝殿

寝殿又称后殿,悬山顶,面阔七间,其地势比正殿约高1米。寝殿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明代大木作建筑,更因其保存了年代更早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而颇显珍贵。这两根石柱均为青石雕成,计十六面,据信为明代翻修时利用它处石料而置,却在不经意间留存了这座城市早已逝去的印度教历史。石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还悬挂有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后德配天”的横匾。如今寝殿内部已辟为“泉台妈祖文化交流展”,而寝殿外的东西两廊则作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它们共同讲诉着泉州与台湾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