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討伐董卓篇

如果把三國大時代背景按照時期來劃分的話,我認為該分為五個時期,黃巾之亂屬於序幕,第一個時期就是從靈帝駕崩開始到漢獻帝東歸這個時期被稱之為群雄逐鹿的時期。第二個時期是從曹操迎奉獻帝遷都許昌一直到平定北方這個時候被稱之為中原霸主之爭的時期。第三個時期是徐庶出山到周瑜之死(三氣周瑜非歷史)這個時期被稱之為天下三分的時期。四個時期是從劉備入川到司馬懿掌管朝政這個時期被稱之為三足鼎立時期。最後一個時期就是星落五丈原到結束屬於三分歸一時期。

其中群雄逐鹿時期最高光的戰役就要數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戰鬥。但是這裡我也得提一點,十八路諸侯是《三國演義》通過藝術誇大以後得出的數字,其實從歷史角度來看,當時的人數肯定沒有十八路之多。與此同時發動這場戰役開端的檄文也不是曹操而是另有其人,但究竟是多少路諸侯以及是誰先牽的頭因為與本期話題無關在此也不做深入討論。但是因為標題的關係讓人很容易產生歷史性的誤解。

首先第一個誤解是什麼?在歷史中真正反對的人是誰?如果說是董卓的話,那麼這個就是一個明顯的歷史誤區,同盟軍其實是打著反董卓的口號,實際上反的是漢獻帝。我們先看同盟軍的主帥是誰?同盟軍的主帥是袁紹,袁紹如果深扒一下就會發現,過去他曾是何進的下屬,而何進本身就是一個漢獻帝的反對者,何進一心想要扶持自己的外甥劉辯繼位,但是漢靈帝卻在臨死時候託孤給蹇碩,讓西園八校尉的首領蹇碩扶持劉協繼位,所以那個時候袁紹一直是站在何進的角度考慮問題,包括引董卓入京實際上也是站在何進的角度上想的辦法,而後董卓進京以後為了更好的控制整個朝野,同時也想試探各路諸侯對於自己的態度於是廢了當時的皇帝劉辯,立了劉協為皇帝。也就是這個時候,漢獻帝被冠以了被董卓扶持的皇帝,所以袁紹始終是不承認漢獻帝的合法身份。而且袁紹為了獲得輿論支持甚至不惜給漢獻帝制造謠言,以及聯絡了皇室另一宗親劉虞,想扶持劉虞當新的皇帝,所以袁紹當了盟主以後這個同盟軍的性質其實已經開始變味。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討伐董卓篇

在歷史中真正發起反董卓同盟的人實際上是喬瑁而非曹操,喬瑁這個人同樣有著險些被董卓處死的經歷,而董卓上臺以後使用了十分極端的措施去打壓那些反對者,以鞏固自己的絕對說了算的主導地位,這其中就包括了袁紹和袁術兄弟。其實從歷史角度上講董卓對於名士還是渴望拉攏的心態,但是恰恰因為他廢劉辯立劉協給天下人留下話柄,多數的名士對於董卓的拉攏並不感冒甚至是反感。於是就這樣一場說不清道不明的戰鬥就這樣拉開帷幕。

為什麼要用說不清道不明這個詞呢?因為從史學角度來講,劉辯雖然是被用暴力的方法被退廢,但是獻帝繼位的步驟可都是每一步都合法合乎常規的,那麼也就是說董卓同樣擁有一重合法的身份,而前面講了,袁紹為首的反董卓同盟實際上是把苗頭指向了漢獻帝,那麼盟軍的合法性首先是要提出質疑的,也就是說如果盟軍勝利的話,那麼最終的結果是不是又要廢一次皇帝呢?在此我敢肯定袁紹一定會這麼做,因為自己本身就是打著不承認漢獻帝的合法身份起的兵,如果最後董卓被打敗他卻擁立了獻帝,那麼無疑他由清君側變成了新的奪權者,那麼接下來各路諸侯又會接二連三的反對他,這個宗旨的問題袁紹肯定不會犯。

那麼道不明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董卓進京以後除了用武力還是用武力,而且涼州軍十分的彪悍同時摻雜了蠻夷民族的降兵和降將,這些軍隊時不時還滋擾百姓,董卓雖然有一重合法的身份,但是卻被天下人所痛恨,特別是當時的人的思維還是遵循所謂的三綱五常的,他隨隨便便廢皇帝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而袁紹雖然在法度中不佔理,但是卻在人道層面上十分的高明,以董卓作為矛盾的核心發動聯盟軍,也就是說袁紹又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表面問題最大化,核心問題推後處理。這不得不說是袁紹自身乃至導致事業崩塌的一大缺陷。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討伐董卓篇

而同盟軍這邊,雖然人數眾多,但是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些人並非都是和袁紹同心同德不承認漢獻帝的合法身份要把漢獻帝趕下臺重新另立皇帝。而且盟軍中多數的諸侯依然是實力不足,但是這些人想要混出點名堂就不得不去鋌而走險的搞點事情,比如曹操、孫堅、公孫瓚就是如此,當然也有承認漢獻帝但是卻一心衝董卓去的比如陶謙、孔融這些書呆子,還有一類人是不得不加入盟軍比如韓馥、張邈就是如此,你的地盤剛好擋在了盟軍進軍洛陽的行軍路線上,所以不得已而加入了盟軍。最後如袁紹、袁術這類的人自然是有奪權之心取而代之。

其實從這個人員構架配置就能發現,盟軍從一開始就已註定了宣告失敗。而關於盟軍的失敗很多人一開始同樣是有遇見性的,但是既然明知道這是一次飛蛾撲火的行動,還有十幾家諸侯,每家諸侯手下還有心腹武將和軍師加起來上百號人響應呢?其實這個也不奇怪,因為如果不組這一次盟軍,那麼最終結果就是被董卓逐個擊破,而組了盟軍第一未必會百分之百失敗,同時也是一次諸侯之間內部的博弈,既然對手是遠不如董卓的諸侯,那麼拆開打至少多數人的機會依然是均等的。

而盟軍進軍之後各式各樣的陰謀層出不窮,首先是袁紹和和韓馥之間就險些發生了一次武力火拼,而後汜水關前對付華雄時候,有實力的諸侯都採取了觀望的態度,袁紹更是一句顏良、文丑籌備糧草不能及時趕到,曹操也始終沒有讓四家將露臉。倒是方悅、穆順、武安國、潘鳳這些有點實力的挨個上去現眼,包括在正史中關羽也是被華雄打敗。僅僅是汜水關和虎牢關兩陣,鮑信、張揚、韓馥、孔融等諸侯的實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耗。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討伐董卓篇

董卓的西遷實際上更多的是要瓦解盟軍,讓他們彼此之前的陰謀提前的暴露,因為早期涼州軍對於盟軍是瞧不起的認為盟軍根本就是不堪一擊,但是真打起來之後董卓發現這裡面可有不少人是真玩命的,如果自己繼續和他們戰鬥下去,恐怕損失遠比想象中要大得多,而且東部的局勢異常的混亂,諸侯之間相互的兼併問題很嚴重,如果自己繼續在洛陽留下去的話,依然會成為這些陰謀家與二桿子們的靶子,所以董卓在一個很正確的時間選擇了西遷。

西遷之後的盟軍的動向各位已經十分清楚了,孫堅得了玉璽與盟軍反目,曹操拉上張邈這個墊背的為日後兼併張邈奠定基礎,袁術與孫堅反目,袁紹開始在河北大玩兼併。而當時全部吞併洛陽之時,不進兵的原因也有很多。

第一、其實各路諸侯的糧草已經有好幾家出現了接濟不上的態勢。

第二、袁紹的上將顏良、文丑遲遲不來戰場明顯是準備要在河北搞事情,所以河北的諸侯必須提防袁紹。

第三、如果繼續西進的話,那麼一旦消滅了董卓接下來的問題該如何處理?皇帝是按照袁紹一開始的意思退廢?還是繼續擁立?一旦談不攏,那麼直接就在長安開打得了。而諸多諸侯本身是打不起這場戰鬥的。

第四、袁紹身為盟主,前面都事事讓別人出頭了,這次他按兵不動,那麼人無頭不走,他不動別人自然也不動。

第五、和曹操這種光腳的相比,諸侯都有各自的領地,因為很多人都明白,接下來的該東部的諸侯們開始相互兼併了。

第六、盟軍通過幾次戰役也瞭解與董卓之間的實力差距,如果再繼續進兵激怒了董卓的話,那麼失敗的一方一定會是盟軍。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討伐董卓篇

關於盟軍的博弈我只想說,其實這就是和如今的商業發展規律一樣,很多人並非是死在敵人的手中而是最終發現自己死在了合作伙伴手中,永遠不要忘記合作伙伴也是變相的競爭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