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自信中看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丨宣講家網評論

从文化自信中看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丨宣讲家网评论

摘要:“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以強調和平、和諧、合作、共贏為核心的中國外交理念,體現了中國的價值觀、國家觀、道路觀、秩序觀、國際觀和交往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堅持把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現代文明相結合,樹立正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始終保持良好的文化心態,建立起科學規範的話語體系,不僅能夠推動人類共同體建設健康發展,還有利於在各國之間培養一種互動文化,建立起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和規範制度,讓世界進入一個話語和思想的多元時代與統一目的的美好世界。

从文化自信中看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丨宣讲家网评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一直是影響國家外交的重要因素,會對外交目標、手段、方式和風格產生直接影響。以和平、和諧、合作、共贏為核心的中國外交理念,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延續。確立新的文明,需要開放的心態。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正是一個不斷吸收新文化、接納新文明,不斷進行新的文化融合與民族融合的過程。可以說,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東、西、南、北文化的大開放與大融合,就不會有傑出的秦漢文明;沒有南北朝時代的大開放大融合與文明的繁榮發展,也不會有盛大的隋唐文明;沒有1840年以來漸次曲折出現的中西文化的大開放和大融合,也不會有今日中國的建設成就與文明的繁榮光大。當前,我們能否擁有和保持良好的文化開放心態,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至關重要。這充分證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全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發展大繁榮,在新時代取得新發展新成就。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應著力把不頭暈、不稱霸、不浮躁、不懈怠等作為主題詞,並使之成為宣傳報道的輿論導向和主旋律,不斷促進建立和完善科學規範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

第一,不頭暈——著眼未來,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求真務實。

第二,不稱霸——崇尚和合,珍愛和平。

重和合,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體現形式。自古以來,中國形成了“和合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嚮往天人合一;人與經濟和諧;人與社會和諧,倡導人文關懷;人與人和諧,崇尚誠信友愛;人的內心和諧,注重修身養性;國家治理和諧,追求天下大同;國與國和諧,憧憬協和萬邦,和諧思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色。在重和合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保持高度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也成為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本源。“9·11”事件後,有一句話經常被人們引用:“只有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我們自己才能實現自由;只有別人處於安全狀態,我們自己才能安全。”這表明,人類日益清醒認識到,合作不對抗,發展有希望。只有合作,才能實現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只有合作,才能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只有合作,才能預防全球風險;只有合作,才能剷除貿易壁壘;只有合作,才能實現全球民主治理;只有合作,才能消除人類貧困;只有合作,才能維護人類自身安全;只有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增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總之,民族之間的合作、國家之間的合作、地區之間的合作,是人類實現幸福、繁榮與和平的必經之路。世界各國唯有形成同舟共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才能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

這也清晰地昭示人類:非霸權化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首要特徵。人類命運共同體決不是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大國沙文主義等的俱樂部,而是在聯合國憲章指導下,貫徹平等協商原則,擱置淡化政治經濟利益,基於共同秩序、共同威脅、共同利益、共同命運、共同目標,構建一個有著共識原則、規範和制度的共同體關係狀態。事實上,中國外交一直強調反對霸權,在非霸權化方面作出了表率。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就向世界宣告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宣佈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這一決不稱霸的外交政策,並一直奉行,成為國際外交的典範。70年代,毛澤東同志發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聯合國大會上莊重宣告:“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做超級大國”。進入新時代,面對國內輿論對“不稱霸”的質疑聲音和國際上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鄭重承諾: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同時,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外國列強剝削壓榨的民族,中國人民非常珍惜和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當前,在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中國正以實實在在的一系列倡議打動世界,以親誠惠容的行動融入世界,向世界發出了擲地有聲的“不稱霸”話語:
提倡共同、綜合、合作和可持續的安全觀;提出親誠惠容、善鄰固國的周邊外交理念;實施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用實際行動鞏固中非合作論壇成果;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升級版談判取得重大進展;中歐關係進入全新的歷史階段;中俄關系處於歷史最好時期,相互借重,結伴而行;半島局勢出現歷史性轉折;中印關係迎來重要轉機;中日關係逐漸轉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講擔當、不稱霸的大國,其作用正在國際舞臺上凸顯,為越來越多的國家讚許,受到世界範圍內的尊重。

第三,不浮躁——堅守中正,不露鋒芒。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和崇尚中庸的特徵。中庸之道看待任何事物都堅持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包容互鑑,兼容幷蓄,是“道生之,德蓄之”。它要求始終保持適度原則,提倡擇兩用中,守中正,尚調和,主平衡,反對走極端。為人處世不要鋒芒畢露,這是中國的一條古訓。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文明靠中庸之道規避了很多災難和風險。在歷史長河中,眾多仁人志士、英雄豪傑靠忍隱成長壯大。老子說:“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高人之所以高,不在銳利,而在隱藏。隱藏比顯示更有威力,不說比說更有力量。一首《古劍銘》曰:“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藏若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

無論是處世還是用兵,平時深藏鋒芒,關鍵時果斷出手,出手便能解決問題。崛起中的中國唯有善於收斂稜角,隱藏鋒芒,方能走向成熟。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征途中闖關奪隘,攻城拔寨,勇往直前,有所作為。

首先,必須淡定從容,韜光養晦,堅定政治定力。韜光養晦是我國重要的對外戰略方針,決非一時的策略和權宜之計。在這一問題上,目前不僅有各種不同的理解和爭論,而且還存在嚴重的誤解和曲解。有人認為,“韜光養晦”是鄧小平同志針對特定歷史環境提出來的“局部性策略方針,已經過時了”。還有人認為,因為“韜光養晦容易引起誤解,最好不再使用了”。的確,“韜光養晦”的思想,是鄧小平同志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特殊時期”,針對中國面臨“怎麼辦”、“向何處去”等尖銳問題所提出來的,但決不只是應對特殊形勢的“權宜之計”,而是中國現行並將長期堅持的對外戰略方針。他還一口氣講了三個“永遠”:“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既然是“國策”又是“永遠”,顯然不是應急的權宜之計。後來鄧小平又進一步提出了“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重要戰略指導思想,這更是閃爍著長期戰略性光輝,具有長期戰略指導意義。

可以說,中國始終堅持不擴張、不稱霸,堅持相互尊重、合作,就是韜光養晦的體現。當然,韜光養晦不同於臥心嘗膽。有時候,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敢於碰硬,針鋒相對。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或許就是一種高層次的韜光養晦,這也是老祖宗教給我們的智慧。

其次,替代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不可能是中國的目標。可以說,當今世界沒有誰願取代美國超級大國地位,中國不稱霸,要為全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必須承認,中國和平崛起,經濟發展很快,一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變化巨大,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面對驕人成績,一部分人、一些媒體開始不淡定了,心浮氣躁,急於顯示力量。在奪回話語權、中國人要自信的吶喊聲中,發出一些怪異的聲音,甚至狂稱地中國要替代別國成為超級大國,因而造成外界對中國力量和意圖的各種誤會和誤解,為“中國威脅論”添加了爆料,為敵對勢力遏制中國的戰略圖謀幫了忙。我們應當看到,儘管中國已快速崛起,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中國的人均GDP水平還相當低。從2017年人均GDP世界排名榜來看,美國59495.34美元,第8名;德國44184.45美元,第19名;法國39673.14美元,第23名;英國38846.79美元,第24名;日本38550.09美元,第25名;韓國29730.2美元,第29名,而中國只有8582.94美元,第74名。顯然,與美國相比,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綜合實力差了一大截。這還不包括分配嚴重不均問題、GDP的質量問題、民眾真實感受問題等因素。

2018年3月,牛津大學發佈的《解密中國AI夢》指出,中國目前的AI實力約為美國的一半。中國的“國家AI潛力指數”為17分,而美國得分是33。在半導體產量上,中國僅佔全球市場份額的4%,而美國為50%。在芯片生產上,美國的FPGA生產商獲得1.925億美元投資,佔全世界融資額的42.4%,而中國同行僅獲得3440萬美元的投資,只佔7.6%。這就不難理解在中美貿易戰中,美國為何在芯片下黑手。目前,中國尚且不具備炫耀的資本,應淡定一些,稍安勿躁。更為重要的是,西方敵對勢力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不僅從未改變,而且變本加厲,有效規避敵對勢力設置的戰略陷阱,才能實現中國夢。

再次,要牢記“兩個沒有變”的科學判斷,堅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老實說,西方敵對勢力早已習慣於一個比較弱勢的中國,對中國的忽然崛起很不適應,也感到很不舒服。而中國媒體和社會輿論都不同程度存在“虛驕之氣”,有意或無意地誇大和炫耀中國的強大,引起不少誤會誤解,帶來了負面影響。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黨中央之所以特別強調“兩個沒有變”,就是告誡人們正確理解初級階段,要把握好三條:一是時間上要相當長。斯大林在這個問題上犯過錯誤,1938年就宣佈蘇聯已經進入共產主義;我們黨也犯過錯誤,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鄧小平同志說,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這就是提醒我們防止頭腦發熱,切勿犯急躁冒進的錯誤;二是發展任務相當重。初級階段九個特徵的最後三個字都是“不發達”。窮則思變,唯有不動搖、不折騰、不懈怠,埋頭苦幹、腳踏實地全面推進“四個偉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如期實現;三是新情況新問題相當多。由於社會主義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現成的經驗,前進道路難免坎坷,貧富差距問題、社會治理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以及敵對勢力干擾破壞等,不可能迅速解決。因此,我們的思想認識要符合社會實際,把美好願望建立在客觀現實實踐的基礎之上,媒體要把握好輿論導向,掌握好宣傳尺度。否則,期望值過高,就容易造成思想迷茫,讓自信變成自滿、自負,容易使理想變成空想、幻想。因此,要有堅定的政治定力。

第四,不懈怠,求同存異,鑄造“同心圓”。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同”與“異”的關係,主張辯證地對待差異,尊重不同,擴大共識,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矛盾對立雙方可以相互轉化。中國人的一個顯著智慧就是善於做好對立因素的轉化,使用辯證思維的方法,不是靜止地分析矛盾,而是著重考慮如何創造條件,推動對立因素朝著有利的方面轉化,創造一種有利的態勢。在《孫子兵法》中就充滿了這種利用對立因素來造“勢”的活生生的辯證法,比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後人發,先人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等策略,都是運用對立因素相互轉化的辯證思維,推動戰場上整體態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中國古老哲學思維的辯證法,對我們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語言、種族、宗教、信仰和自然環境等方面千差萬別,迥然不同,所以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中,我們必須尊重各國人民在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多彩文明和生活方式,尊重各國國情的差異性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各國人民對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自主選擇,相互包容,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使不同文明相互借鑑、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以促進世界多元性和多樣性,實現各種文明共同進步和人類社會全面進步。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健康發展,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堅持“負責任大國”原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行不行,關鍵要看排頭兵。一個理想的世界秩序建立與維續,主要還是依賴於大國的推動,大國要有責任擔當,多為世界和平和人類幸福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必須做到:慎戰,不能動輒炫耀武力,越過聯合國使用武力。當今世界戰亂頻仍,生靈塗炭,教訓慘痛而深刻。要和平、不要戰爭是各國人民樸素而真實的願望。大國往往是決定戰爭與和平的關鍵因素,也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負有更大責任,不可造次。誠信,必須信守協議和承諾,不能唯我獨尊,唯我適用,行為莽撞。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關係。篤行,要切實維護世界新秩序,履行聯合國憲章原則,國家間出現矛盾和分歧,要通過平等協商處理,以最大誠意和耐心,堅持對話解決分歧,不可傲慢自負或相互拆臺,做建設者,不當破壞者,做奉獻者,不做索取者。二是政治制度多元性原則。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義在於國家之間要構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於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承認並尊重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多樣性,這是中國的發展理念和價值概念。中國一貫反對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倡導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國際治理法治化,不打包強行輸出意識形態,不誘導或強迫別國屈服於自己的意志,主張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最大限度地謀求共同利益。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設門檻、不附加政治條件,凡是有意認可、支持這一倡議的國家都可以參加,無論大小強弱,都是平等的參與者,共同商量、共同建設、共同受益。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並參與其中。
三是維護共同安全原則。命運共同體意味著共同安全。在人類越來越利益交融、安危與共的新形勢下,冷戰思維、零和思維、軍事同盟、追求自身絕對安全那一套已走進死衚衕,各國應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要恪守尊重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等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統籌維護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和霸權主義。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不搞唯我獨尊、恃強凌弱。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利,也都有維護地區安全的責任,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以及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存在多大差異,都要尊重和照顧其合理安全關切。四是“做大做強精品工程”原則。如果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倡議則是從實踐角度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商共建共享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探索和重要實踐,必須凝神聚力紮實推進,做大做強,做優做旺,做出精品,使之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吸引力和輻射力,更多地造福世界人民。

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積極倡導多元主義、多邊主義、自我剋制、相互包容、務實態度,進而在各國之間培養一種互動文化,建立起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和規範制度,讓世界進入一個話語和思想的多元時代,助推世界和平與發展,不失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幸事。

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堅持這一思想的指導,行穩致遠,走向美好的光明的未來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