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瑞士德語區的人不想當德國人?

鄭靖遠秋名山下新司機

如果按照語言和國家認同必須一致的標準,美國,澳大利亞應該併入英國,加拿大應該分別併入英國和法國,獨立的巴西應該併入葡萄牙,這顯然是不符合常識的。

另外,需要指出問題中的一個錯誤,瑞士德語區和德國並非同文,瑞士德語和標準德語差別很大,更接近於德國西南部和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德語方言。也就是說,瑞士德語人口和大部分德意志地區相互之間溝通很困難。

在今天的瑞士,如果你在瑞士德語區說瑞士德語,當地人會認為你是本地人或至少在本地生活了很久,把你當作當地人看待。反之,如果說標準德語,等於在自己臉上寫著外國人三個字。

當然語言的差別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瑞士德語區之所以不願意加入德國。最根本的原因,瑞士國家形成的時候沒有統一的德國,而且瑞士不同語言區雖然語言相差大,但政治組織和地理條件更相近,更利於組成一個國家。


公元1000元前後,瑞士全境處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但神聖羅馬帝國因為領土太大(橫跨今天德國,奧地利,瑞士,荷蘭, 比利時,意大利中北部,以及法國東北部),皇權和教權鬥爭激烈,皇權不彰。很多地方實際處於割據自治狀態。而瑞士位於阿爾卑斯山脈的河谷地帶,形成多個分散的自治市鎮,中央權力更難施展。各地方諸侯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建立很多城市,為瑞士的自治打下了基礎。

後來哈布斯堡王朝取得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273年),這是一個起源於瑞士北部的強大諸侯,有希望把瑞士納入皇權之下,並且確實在瑞士大力擴張勢力。不過,瑞士自治市鎮感受到了威脅,決定聯合反抗。

1291年8月,瑞士的三個谷地共同體:烏里、施維茨和下瓦爾登簽訂三州同盟協定。同盟條約規定三者須相互幫助對抗一切內外敵人;通過共同的法律來保證地方安定;同盟之間的分歧須以協商方式和平解決;並規定同盟的締約方均不得接受非本地的或者為了貪圖錢財而被任命的執法官員。此條約是瑞士聯邦的起源。

1291年三州簽訂的永久同盟條約

面對瑞士各市鎮聯合起來堅決的反抗,特別是15世紀下半葉瑞士聯邦接連擊敗哈布斯堡王朝軍隊,讓哈布斯堡王朝的直接統治瑞士受挫,加上當時瑞士算是比較貧窮的地方,戰略價值不高,因此其獨立地位被皇帝承認。

後來更多不想被周圍大國兼併的自治城市——無論講法語,德語,還是意大利語加入聯邦,瑞士國家逐漸形成。

與此同時,德意志中央集權進一步瓦解,到了三十年戰爭,所有德意志諸侯實質上都是主權國家。原本就更加獨立的瑞士,其中立地位和獨立國家地位更是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中得到歐洲列強承認。

18世紀瑞士各邦地圖


從此以後,瑞士就走上了和德國完全不同的道路,瑞士人的認同日益鞏固,尤其是永久中立地位確立後,更是和經常戰爭的法德意等國家在政治上有根本的不同。

等到1870年德國再次統一的時候,瑞士已經立國數百年,已經有著強烈瑞士國家認同的德語區根本不會想著加入德意志帝國。

順便說一句,1870年德意志帝國主導者是來自東北部的普魯士,其軍國主義傳統,強調無條件服從和遵守紀律的文化和瑞士德語區相差太大了,根本無法得到瑞士人的認同。


昭楊

大家好。

首先,德語本身就是一種內部分歧很大的語言,南部的高地德語與北部的低地德語根本無法溝通。下面是一張19世紀的德語方言圖,大家可要注意到荷蘭語(12-20)當時還被看作是低地德語的一種。


正是由於德語一種分歧很大的語言集合體,要產生一致的認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現在荷蘭說自己是荷蘭語,小小的盧森堡也說自己的德語方言是盧森堡語,而不承認是德語了。

瑞士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有一個地方大家可能都沒有注意到,其實名震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就是起源於瑞士的。

這個家族最初發源於瑞士北部的阿爾高(Aargau)州。大約1020年左右,拉德博特(Radbot)伯爵在這裡築起了一座城堡,相傳他在看到一隻鷹(德語“Habicht”)停留在城牆上後,決定將其命名為“哈布斯堡(Habsburg)”——“鷹堡”。到了拉德博特的孫子奧托二世時期,他第一次將哈布斯堡城堡名稱當作自己的名字,並在自己的頭銜中添加了“馮·哈布斯堡”,就此創建了哈布斯堡家族。

從1414年起,羽翼漸豐的哈布斯堡家族始稱“大公”。這時出現了一個插曲,在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落地生根的同時,他們在起家的瑞士反而成為不受歡迎的外地人。哈布斯堡家族派出奧地利官員在瑞士加重稅收,為所欲為。不甘受制於人的山民不斷反抗,到了1415年,哈布斯堡家族永遠被逐出了“哈布斯堡”,形成了有國而無家的戲劇性場面。


正是由於這個歷史原因,瑞士從哈布斯堡也從神聖羅馬帝國(下圖)體系中掙脫了出來,本質上與荷蘭的獨立,別無二致。


從這個角度上說,奧地利出現迴歸德意志的思潮本身才是一個特例,這跟奧匈帝國內部

德意志人的少數地位與奧匈崩潰後的混亂有關,並不是一個歷史常態。


雜史譚

我來對這個問題做精確回答!





因此得出結論:當瑞士人好好的,有什麼必要想當德國人。同樣也沒必要去想當法國人,意大利人與奧地利人。這就是瑞士,也很瑞士!


夕緣

瑞士是最接近馬克思設想的國家,瑞士週六日所有人都強制休息,很多地方連商店都關閉。公共基礎設施在一定時間免費,瑞士人還比德國人少(歐洲大國人口都近萬),人均社會保障也更好。人家過得比德國過的好的多,而且瑞士這個國家和英法德不一樣,沒有那種老貴族氣息,不太排斥文化差異,瑞士的德語居民也沒有隔閡感,何況那就是他們的家鄉。


用戶51561811418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一個國家的邊境地區 會容易出現國境線雙方都會存在或多或少以對方國家主體民族聚集的情況 但是這些人均以聚集國的國民自稱 這種情況很普遍 無外乎一下幾點 1.通婚 雙方生態 民俗接近 2.自然災害 戰爭疾病 例如天朝1960有部分邊民舉家躲避朝鮮 蘇聯等國 建國初國民黨敗軍逃到果敢 現在人家是緬甸人 3.政府需要 例如二戰期間 日本為了加強統治殖民地 大量移民到偽滿洲國現在東三省地區 等等 這些人自離開後就很難再回去了 有可能原來的國家不在要他 有可能原來的祖國不夠經濟發達他自己也不願意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