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地質人生

李四光的地質人生

1902年某天,湖北省城武昌。

一位14歲的黃岡少年,懷揣研讀西學、留洋深造的夢想離開家鄉,興沖沖地來到一所高等小學堂報名。

他花錢買了一張報名表,卻陰差陽錯在姓名欄上端端正正地寫了兩個字——“十四”。當這個名叫李仲揆的孩子發覺填寫有誤時,因無錢再買表格,便將“十”字加上幾筆改成“李”。但“李四”太俗,不好聽,正為難之際,他抬頭看見學堂大廳正中高懸牌匾,上面寫有“光報四表”四字。何不以此為典,在“四”字後面加一“光”字呢?

就這樣,李四光“取代”李仲揆,以筆試第一的成績考取這所官費學堂,開啟了他光耀四方的傳奇科學人生。

學成回國效力

1904年,15歲的李四光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上臺,李四光發展實業、造福人民、建設新湖北的宏偉計劃已成幻想,他內心鬱悶,陷入彷徨之中。1913年,李四光由官派出國,1918年獲伯明翰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後,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李四光赴英國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在擺脫了國民黨政府的威脅之後,1950年,李四光夫婦到達北京,受到熱烈歡迎。周總理鼓勵李四光協助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做好自然科學方面的工作,同時發揮專業特長與優勢,把組織全國地質工作者為國家建設服務的主要責任擔負起來。

嚴謹的科學態度

李四光是一位治學嚴謹的教書匠,甚至連“走路”都如此專心。他常說,野外工作是搞地質的常事,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岩石的尺子,因而不僅邁出每一步的距離都要相等,並且要記住自己的步長。這是基本功。他要求學生這麼做,自己更是率先垂範:無論走到哪裡,他的步長總是85釐米,連走路的姿勢都一成不變。

他是一位敢於創新的拓荒者,從不拘泥於既有學說,而是按照自然規律,探尋未知領域,提出新穎見解。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就是第四紀冰川研究。

地球誕生以來的幾十億年裡,曾出現過氣候寒冷的大規模冰川活動時期,稱為“冰期”。現代研究顯示,這樣的冰期有過三次,即寒武晚期、石炭一二疊紀和第四紀。其中,第四紀冰期距今最近,現存遺蹟最多。由於人類的出現是第四紀冰期裡的標誌性事件,證明該地區經歷過“第四紀冰期”的學術意義可見一斑。

19世紀後期,不少西方探險家來華探險考察,他們武斷地認為“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李四光偏偏不信這個邪。1921年,李四光及其團隊在太行山東麓考察時,發現了一些很像冰川條痕石的石頭,於是,他擴大考察範圍,走遍大江南北。經過多年考察,李四光確信廬山有大量冰川沉積物和冰川地貌遺蹟,並認定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奇特地貌景觀就是第四紀冰川雕琢的“傑作”。1936年,李四光在黃山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蹟,並撰文《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引起中外學者的注意。1937年,他的煌煌大作《冰期之廬山》完稿,並在抗戰勝利後出版。

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它樹立了中國人向西方學術權威挑戰的樣板,塑造了中國地質學人刻苦鑽研、小心求證、勇於創新的形象,一舉改寫了中國地質年代史。

地質力學理論的創立者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

20世紀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這時,地質力學理論初具雛形。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李四光寫成了《新華夏海之起源》的論文。1948年李四光出席倫敦第18屆國際地質年會時,宣讀了這篇論文,轟動了國際地質學界。1962年《地質力學概論》的完稿,是李四光對地質力學理論的總結。在1972年出版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初稿)》中,他進一步強調解決大陸構造問題,應該立足於確實可靠的構造現象,即構造體系的研究。構造體系概念的建立和構造體系理論的運用,是地質力學的精華和靈魂,這一思想在地球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仍閃爍著光芒。

挑戰“貧油論”

20世紀初,美國的石油公司工程師和一些大學的專家學者都認為,中國是貧油國家,在中國東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遙遠,西北部不會成為重要的油田,東北地區不會有大量石油。從此以後,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

作為地質學家的李四光,他根據自己對中國地質的多年深入鑽研,認為中國“貧油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他從構造地質角度出發,認為油區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而油田是儲油條件特別好的地區。找油要先找油區再找油田。

新中國成立後,李四光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並據此提出戰略、戰役、戰術找油工作的7個步驟,堅信不論海相或陸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據此,他率先提出進行“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摸底工作”,大膽建議並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東部大慶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鋪平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論極大地鼓舞了石油戰線的廣大工作者。正是按照這一理論,我國發現了大慶油田。隨後,我國的石油隊伍南下,沿新華夏系沉降帶向華北、江漢和北部灣推進,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這些油田的發現和開採,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李四光以其精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為我國甩掉“貧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地圖》 作者|石建國 唐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