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韓信的軍事才能,能夠改變漢初對匈奴戰爭的頹勢嗎?

Mc墨麒麟

我們假設公元前200年的韓王信叛亂,劉邦沒有親征,而是派遣韓信前往,那麼結果是比較確定的。韓王信叛亂會被順利平定,韓信會用32萬漢軍大敗匈奴40萬大軍,讓匈奴人此後不敢那麼囂張的屢次入境劫掠漢朝百姓。

這麼判斷的依據,就是劉邦出征時的“白登之圍”。雖然劉邦被圍白登山7天,但是匈奴也並沒有能攻下白登山,說明漢軍的實力還是有的,看似漢軍輸了,實際上應該是平手的情況。劉邦出擊白登山是率領數萬主力追擊的結果,大部隊並沒能及時跟上,韓信是不會讓這種情況出現的,那麼韓信必然可以取勝。

依此情況推斷,韓信出征,必然是可以改變漢初對匈奴戰爭的頹勢的。

但是由於漢初國力等條件的限制,韓信應該也會像蒙恬和李牧一樣,主要依託長城以防禦為主,而不會主動出擊到匈奴腹地。原因是,楚漢戰爭才剛結束2年,漢朝的國力及騎兵數量不足以支撐漢朝大軍深入匈奴,對匈奴進行打擊。

下圖是漢武帝時出擊匈奴的示意圖。

當然,這只是假設,史實是劉邦並沒有派出韓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漢朝內部失去了“人和”,這可是戰爭取得優勢和勝利的最關鍵因素。

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稱帝后,分封了8個異姓王。劉邦分封完畢之後,就開始擔心了,因為每個異姓王都擁兵自重,劉邦天天擔心他們會造反。

比如韓王信,就是因為劉邦對其極度的不信任造成的。韓王信在前201年被封到了原來的趙地,接壤匈奴。韓王信被匈奴攻打,就派使者跟匈奴講和,被劉邦認為韓王信私通匈奴,意圖背叛漢朝。劉邦因此還派人責備韓王信。韓王信一看,那我就反了吧,才有了最終的“白登之圍”。

再看韓信。同樣是前201年,韓信收留了項羽的逃亡將領鍾離眜。韓信被改封楚王,項羽剛死,很多楚人還是愛戴項羽的,所以,韓信每次外出巡視,必然帶大量軍隊,用來戒嚴。這兩件事加一起,就有人告發韓信要造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捉了韓信,並將韓信貶為淮陰侯,被軟禁了起來。

這種情況下,韓信怎麼可能再去替劉邦打仗,就是韓信想去,劉邦也不會再信任韓信了。

其他幾個異姓王,比如英布、彭越、張耳等人,處境都基本類似,跟劉邦之間都是互不信任的狀態,那還會幫劉邦去打仗。

異姓諸侯王們隨時準備反叛,而劉邦率軍32萬征伐匈奴,還沒打贏,威信進一步下降。這時,劉邦只能把精力放到內部穩定上,聽從婁敬的建議,對匈奴以和親議和為主。

漢文帝、漢景帝時,雖然沒了異姓王,但是同姓王也很牛呀,勢力做大了照樣會反叛。文帝、景帝時,就有多次同姓王叛亂,他們並沒能很好的解決內部不穩定的問題,對匈奴也只能是和為主了。

直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才算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漢武帝聽從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即籠絡了諸侯王,也大大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增強了中央集權,才讓漢武帝對匈奴的征伐沒了後顧之憂。

因此,漢朝初期的頹勢是必然的,即使人才再多,卻不團結,這種情況下是沒法出擊,征伐四方的。



奕天讀歷史


匈奴是聚居在中國北方大漠南北的遊牧民族。“居於北邊,隨草木而轉移”。因而其生活方式以遊獵為主。其最高首領稱單于。匈奴實行民兵制,成年男子均為甲騎,平時遊牧狩獵,戰時從事攻伐。其騎兵快速、輕捷。作戰時“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其戰法飄忽不定,聚散無常,善於奇襲和突襲。

秦時,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今黃河河套南內蒙古伊克昭盟一帶),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匈奴退往大漠以北,10餘年不敢南下。


秦末漢初,中原戰亂。匈奴傑出的軍事家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東滅東胡,西驅大月氏,南並白羊王、樓煩王,北服屈射、丁令等部族。軍事力量日益強大,有“控弦之士”(騎射部隊)30餘萬,不斷襲掠西漢北部邊郡。

西漢初,由於長期戰亂,中原地區經濟凋敝,民生困窘,人口銳減,百姓貧困,國庫空虛,軍力衰弱。加之異姓諸王的心腹隱患,急需一斷鞏固政權、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時間。

漢高帝六年,權將韓王信以馬邑降匈奴,匈奴乘勢南下。七年,劉邦親率大軍反擊,被冒頓單于精騎圍困於白登山。脫險後,接受劉敬建議與匈奴締結和親之約。

韓信雖然軍事才能卓越,但筆者認為他很難改變漢初對匈奴戰爭的頹勢,原因有四:

其一正如前面所說,西漢政權是在經歷了連年戰亂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戰爭導致田園荒蕪,人口銳減,,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破壞,致使國力大損,急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恢復,此時韓信如果貿然出兵,一則兵源很難得到補充,二則縱使有兵,但西漢羸弱的國力很難給予韓信以充足的後勤保障。必將使韓信陷入孤掌難鳴的境地。讀者試想,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即使再善戰,再能打,又有什麼用呢?

其二,中原軍隊和漠北高原的匈奴鐵騎的作戰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別。大漢王朝是在中原建立起來的,因而以步兵為主的軍隊適合平原作戰,雖有騎兵,但就戰馬而言,是無法與漠北高原的戰馬相提並論的。由於北方多高原、溝壑,氣候多風沙塵暴,自然環境惡劣,被精挑細選出的戰馬在平時訓練時就逐漸適應了這樣的地形、地勢和氣候,生存能力較強。加之匈奴這個民族民風彪悍,作戰以騎兵為主,因而整訓出的鐵騎戰鬥力超強,騎兵反應快速、敏捷。反觀大漢,由於中原水草豐美,地勢平坦,故馬匹多被餵養得膘肥,加之平時步兵多訓練,騎兵少實踐,所以戰馬體質未必強壯,因而在與匈奴鐵騎的角逐中不佔優勢。

其三,韓信的軍事才能自不必說,不過這是建立在對中原地形、地勢及各諸侯的軍力部署廣泛瞭解、深入分析論證的基礎之上的。因為匈奴軍隊遠道而來,在大漢邊境線上作戰,因而韓信也幾無可能充分了解對方的虛實,即使深入匈奴境內,由於對那裡的地形、地勢情況知之甚少,加之戰事緊急,也來不及瞭解,因而很有可能陷入險境,劉邦當年的遭遇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其四,縱使當年呂后不殺韓信,令其掌兵北擊匈奴,但漢初統治者對異姓王是心存忌憚之心的,且用且疑,在朝廷對其掣肘之下,韓信能否一展鵬鵠之志尚存狐疑,在這種情況下,取勝的幾率小之又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即使“戰神”韓信掛帥,也未必能扭轉漢初對匈奴戰爭的頹勢。

(歡迎網友參與討論!)


南宮寂嵐品歷史

我是中原一哥,來回答。

我的答案是不能。

因為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包圍在平城的時候,韓信還沒被殺,平城之圍四年後才被殺的。

匈奴善於騎兵作戰,從軍事上看:當時漢朝軍隊以步兵為主,在沒有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以前,不適應與匈奴的作戰的騎兵。

漢朝初立,年年的戰亂,人口損耗太大,百廢待興,急需休養生息,難於進行大規模戰爭。

打仗是打的經濟,那漢初時的經濟又如何?《史記》曰“天子不能均駟,大夫或乘牛車。”連皇帝都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這仗怎麼打?



匈奴的首領冒頓單于其實是個超過成吉思汗的人物,他擊敗40個部落,是草原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人物,有勇有謀。

名正言順的出兵打仗,上下一心,士兵不怕死,將軍帶頭衝鋒,比如他第一次打漢朝就是先招降韓王信,然後以韓王信為藉口來打漢朝的。

綜上所述,就算韓信沒被殺,和匈奴作戰也不見得能打贏。


中原一哥

畢竟沒有實際交手過,因此所有回答都只能假設,但是假設也要站立在一定的基礎上做出一個較為可靠的假設。

先看看歷史上的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路線圖

因為韓王信對壘匈奴經常是敗多勝少,一次被圍後便產生合謀匈奴擊漢的想法。

韓王信的地盤跟戰國韓國地盤不同,在後來更是遷到馬邑為都,整體地盤靠北,士卒都是北人為多,可見韓王信實力不足,能臣謀將也稍遜。

反觀另一邊匈奴,此時的匈奴剛解除秦朝的封鎖,加上新晉冒頓單于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計殺老單于奪位,整肅了匈奴各部落,奪回被秦朝拿走的地盤,整體實力屬於一個上升期,在局部戰略上,對抗一個剛結束內亂的華夏王朝,似乎勝券在握。

於是韓王信和匈奴合謀,進擊合圍太原。

劉邦收到消息後,想打出一個威風給所有人看看。於是親率32萬大軍,領著夏侯嬰、周勃、樊噲,帶著陳平,可謂是漢初能拿出手最強的陣容了。

有人不懂為什麼不帶韓信,那個時候韓信剛因為鍾離昧一事被拿下楚王王位,到京城當一個淮陰侯,劉邦斷然不可能讓他再度染指兵權。

初期,劉邦帶著最強陣容一路勢如破竹,節節勝利,更是在銅鞮重創叛軍。

可是仔細一看史書會發現,初期的節節勝利幾乎是對戰韓王信的弱雞部隊和匈奴的先鋒部隊,還沒有正式跟匈奴大部隊交鋒。

連連取勝後,劉邦傲氣上頭,認為匈奴不過如此,因此帶著騎兵冒進,最後被匈奴重兵圍困白登山,而此時漢軍步兵部隊在後面還沒趕上。

劉邦被圍了七天七夜,最後靠著賄賂女人和大部隊兵鋒逼近才解圍脫困。

從此以後,漢朝一直處於弱勢,而匈奴依然不斷攀升發展,而呂后時期漢朝內亂,文景之治時期休養生息,一直到漢武帝才拿起了對匈奴的戰刃。

以上就是白登之圍的前後因果。

可以看出,劉邦被圍主要是他領少量部隊冒進,而非主力部隊被擊潰而不得不求和。而白登之圍後,匈奴更是多次局部侵略掠奪,漢庭不堪其擾。

我們在這裡不評論劉邦的軍事指揮能力。如果這件事讓韓信領軍,按照韓信的能力,應該是不會輕易落入陷阱的。

但是韓信帶兵就能穩勝匈奴嗎?



我看不見得。

此時漢朝國力和匈奴國力完全不在一個對等線上。但是也不是說匈奴可以輕易滅漢朝,畢竟漢朝國土縱深在那裡,匈奴也害怕漢朝舉全國之力玉石俱焚,這樣只會白白讓北方其它部落撿便宜。

漢朝當時剛經歷秦末逐鹿、楚漢爭雄,國家不堪其擾,國力處於恢復期,處處都是百廢待興,而匈奴是上升期,在北方遊牧民族裡可謂威風八面,說一不二,

兩相對比之下,漢軍整體弱於匈奴。

因為當時漢軍並無大量騎兵,縱然能用韓信名將加持,能打退匈奴就不錯了,想要達到漢武帝的軍功很難。

要知道漢武帝可是引進名馬,改良了武器,大量啟用騎兵才能在國境線外擊潰匈奴。

還有就是內部穩定問題,漢武帝時期經歷七王之亂,諸侯國徹底被鎖死,漢武帝才能傾全力與匈奴對抗。

而劉邦時期,內部不穩,異姓諸侯王剛剛剪除,朝廷裡還有呂氏刁鑽奪權。

軍事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問題,要考慮很多因素,因此一個韓信要在國力基礎無任何改變的情況下扭轉乾坤,無異於天荒夜談。


至秦子

我的觀點是,以韓信的軍事才能,有可能扭轉漢初對匈奴的頹勢。有人說白登之圍的時候韓信還在世,可是當時韓信已經受到劉邦的猜忌,兵權早就被剝奪了,韓信根本沒有機會去抗擊匈奴。如果劉邦給韓信機會的話,不會有白登之圍。


集賢院居士

劉邦能打贏的仗,韓信肯定能打蠃;劉邦打不贏的,韓信可能打贏。但問題是劉邦沒打贏匈奴,韓信能否打贏就是個問題。從劉邦打匈奴是主動出擊去討伐的角度看,劉邦認為有可能打贏,否則不會主動出擊。既然劉邦認為有可能打贏,那韓信出手應不是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