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被圍白登山,匈奴佔據明顯優勢,為何卻錯失良機放虎歸山?

邸苗苗

第一,不敢。首先,劉邦身為漢帝,是多麼的重要。當時漢朝剛剛建國,雖談不上多麼強大,但畢竟是中原,而且剛剛經歷過幾次戰爭,兵強馬壯。匈奴再怎麼驍勇善戰,但人數太少,且為遊牧民族,和中原地區拼不起。如果這個時候殺了漢帝,那就是和中原結下了死仇,這是匈奴不願看到的。

第二,現狀。雖說匈奴人包圍了高祖,但高祖帶的是漢軍精銳,戰鬥力不可小覷。在包圍之後,雖然匈奴人圍攻了幾次,但傷亡慘重,始終攻不下來,兩軍相持不下。同時,漢軍的大部隊也馬上趕到,而且後續增援部隊也在馬不停蹄北上增援。匈奴人可以說是騎虎難下,再相持下去,結果怎樣還不一定。所以,這時候放走高祖,也算給自己個臺階下。

第三,無利可圖。匈奴等遊牧民族向來是來去如風,南下劫掠一番,滿載而去。他們對領土什麼的不感興趣。他們的優勢就在於來去如風。而現在卻相持下去,而且很明顯,漢軍不可能投降,必會死戰,這不是他們想看到的。就算,拼盡全力殺了高祖,但漢朝肯定會立馬再立新帝,而且必會報仇。出力不討好,無利可圖。

事實證明,匈奴人的選擇是正確的。在高祖回去後,認識到,實力不足,所以之後幾代都對匈奴採取和親安撫政策,匈奴得到了大量好處 ,也不用與漢朝作戰。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見解,大家有什麼更好的建議,歡迎留言評論。


江葉叔叔讀歷史

匈奴並沒有佔據明顯優勢。

劉邦被包圍,是因為他低估了匈奴。劉邦帶領少數騎兵追擊匈奴,中了埋伏,被圍困了七天。

漢軍經過秦末大戰及楚漢戰爭,也是兵強馬壯。劉邦帶領的軍隊有32萬之多,擁有眾多謀士武將。匈奴人想擊敗漢軍,沒有那麼容易的。

匈奴單于與漢朝降將相約共同攻擊漢軍,但是這些人卻沒有按時過來,讓單于疑心這些降將與漢軍有聯合,要對匈奴不利。匈奴長途奔襲進入漢朝境內作戰,對地形等並不熟悉。之前匈奴多次被漢軍擊敗,匈奴單于也是很忌憚漢軍的。


匈奴單于的老婆受了漢人的賄賂,給單于進言。她說劉邦也是一代梟雄,讓單于要小心謹慎;況且匈奴人是遊牧民族,攻下了漢地,也沒有什麼用。這些話都是有道理的。

另外,匈奴與漢朝一樣,都是剛剛統一境內。匈奴單于還需要穩定內部,沒有到與漢朝決戰的時候。匈奴單于並不想與漢朝進行長期的大戰。

因為以上原因,匈奴在佔了一些便宜後,就主動撤兵了。


國史拾遺

劉邦能夠在深陷“白登之圍”時脫困,其實很大原因要歸功於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漢王朝建立之後劉邦的首席謀臣——陳平。(之前是張良,但是張良在漢王朝建立之後就開始明哲保身了)陳平在歷史上的風評很不好(盜嫂偷金),雖然極富權謀和才智,但是他用的計謀與張良大開大合的陽謀不同,全是一些陰謀詭計(他曾經為劉邦六獻奇計),他得到劉邦重用之後的第一次出手就讓項羽對他恨之入骨,用萬金離間項羽的君臣關係,除掉了項羽的首席謀臣范增,讓霸王對他恨之入骨。



白登之圍其實本不該發生的,劉邦初入草原那也是連戰連捷的,只是犯了沙場大忌,輕敵冒進,不聽人勸,才導致二十萬大軍身陷重圍。劉邦節節勝利之後,派出去一大批偵察部隊去探測匈奴的虛實。而此時的匈奴單于可不是什麼酒囊飯袋,而是雄才大略的冒頓單于(如果不瞭解的話可以認為是漢朝的成吉思汗),冒頓把精兵悍將都藏起來,只以老弱病殘示敵,那一大批的偵察兵返回去之後都如實告訴劉邦,並勸劉邦趁機進攻,而此時,有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劉邦帶過去的二號謀臣劉敬(婁敬)看出了匈奴的陰謀,勸說劉邦不要輕敵冒進,但是劉邦非常氣憤,認為這貨在擾亂軍心,就把他關押了起來,跟他說:“小子,你們齊人只會打嘴炮,等老子凱旋的時候再治你的罪。”於是就帶大軍一下子扎進了冒頓張開的口袋。 劉邦帶領兵馬一進入包圍圈,冒頓單于馬上指揮40萬匈奴大軍,截住漢軍步兵,將劉邦的兵馬圍困在 白登山,使漢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不能相救。劉邦發現被包圍後,組織突圍,經過幾次激烈戰鬥,也沒有突圍出去。


之後,冒頓率領騎兵從四面進行圍攻:匈奴騎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馬,東面是一色青馬,北面是一色黑馬,南面是一色紅馬,企圖將漢軍衝散。結果,雙方損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此時正值隆冬季節,氣候嚴寒,漢軍士兵不習慣北方生活,凍傷很多人,其中凍掉手指頭的就有十之二、三。匈奴圍困了七天七夜,也沒有佔領白登。

此時,漢軍糧草將盡,軍心散漫,劉邦無奈,只能問計群臣,這時陳平出場了,對劉邦說:“我看闕氏(相當於皇后)跟冒頓單于的關係特別好啊,我們可以賄賂她,讓她來幫我們。”於是劉邦聽了陳平的話,派遣使臣,乘霧下山向閼氏獻上了許多的金銀珠寶。於是閼氏就對冒頓單于說:“軍中得到消息說,漢朝有幾十萬大軍前來救援,只怕明天就會趕到了。”單于問:“有這樣的事?”閼氏回答說:“漢、匈兩主不應該互相逼迫得太厲害,現在劉邦被困在山上,漢人怎麼肯就此罷休?自然會拼命相救的。就算你打敗了漢人,奪取了他們的城地,也可能會因水土不服,無法長住。萬一滅不了漢帝,等救兵一到,內外夾攻,那樣我們就不能共享安樂了。”冒頓單于問:“那怎麼辦呢?”閼氏說:“漢帝被圍了七天,軍中沒有什麼慌亂,想必是有神靈在相助,雖有危險但最終會平安無事的。你又何必違背天命,非得將他趕盡殺絕呢?不如放他一條生路,以免以後有什麼災難降臨到咱們頭上。”

冒頓單于本來與韓王信(被劉邦懷疑與匈奴私通而無奈真的叛變了,跟我們熟悉的齊王、楚王、淮陰侯韓信不是一個人)的部下 王黃和趙利約定了會師的日期,但他們的軍隊沒有按時前來,冒頓單于懷疑他們同漢軍有勾結,就採納了閼氏的建議,打開包圍圈的一角,讓漢軍撤出。當天正值天氣出現大霧,漢軍拉滿弓安上箭,從已經解除包圍的一角慢慢地走出,才得以脫險。脫險後的劉邦重賞了劉敬。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陳平與其他謀士的不同,他從來不跟劉邦唱對臺戲,只在劉邦有難的時候出手幫助劉邦解圍,所以看是這場戰爭劉敬是勝利者,其實陳平才是最大受益者,這可能也是後來陳平能夠當上漢丞相的最大原因吧。


歷史上的小八卦

司馬遷的史記記述了這件事。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北方的匈奴是最大的威脅,公元200年,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迎擊冒頓單于。剛開始劉邦打的很順利,這樣就造成了劉邦的驕傲輕敵,冒頓單于故意示弱,把自己的老弱殘兵派上用場,目的就是引誘劉邦追擊,冒頓在前方不遠的白登山佈下了埋伏圈。



(劉邦)

劉邦當然不知道這一切,為了趕時間,劉邦騎馬帶著自己的謀士陳平和“騎兵連”火速追擊。一進入埋伏圈,冒頓單于就把劉邦這些人團團圍困在了白登山上。劉邦組織了多次突圍,都無法突破,就這樣被圍了7天7夜,劉邦眼看就要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活活餓死,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在包圍圈的東南一角,匈奴兵閃開了一條通道,漢軍張弓搭箭,箭頭沖天,引而不發,陸陸續續安然撤了出來。原來這是劉邦採納了陳平之計——“美人圖”計。

這計策還得從頭說起。漢軍在被圍六天的時候,陳平心急如焚,這樣拖下去,非全軍覆沒不可,於是他走到了山頂向下瞭望。



(白登之圍)

陳平發現單于和夫人說說笑笑從大營走了出來,一副曬恩愛的樣子。陳平“計從心來。”他想既然單于如此喜歡夫人,何不走夫人路線?

陳平對劉邦如此這般……。劉邦一聽點點頭說:“就這麼辦!”陳平把營中所有金銀財寶和外加一幅漢朝女子“美人圖”收拾在一起,然後派一個精明的士兵,趁明天一早有霧的時候,偷偷送給單于的夫人。同時告訴夫人,就說金銀財寶是送給夫人的,這美人圖上女子是漢王劉邦進獻的美女,還說,漢朝絕色美女很多,單于打敗了漢王,漢王只好奉獻美女。

單于夫人一看,金銀財寶收下,美女圖讓士兵帶回,單于夫人害怕劉邦失敗後,進獻美女給單于,這樣以來,自己就會失寵。於是單于夫人晚上吹了枕頭風,說劉邦有上天保佑,這麼久都攻不下他。接著又說,大王攻下劉邦城池後,這些地方又沒有草原,要這些地方有啥用,還要派人管理,得不償失啊。單于一聽,說:“夫人言之有理”於是才有了開頭那一幕的發生。



(冒頓單于和夫人)

史記是這樣記述的,但真實的歷史未必如此,匈奴單于可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英主,他為了奪權能夠“鳴鏑弒父,”難道他在乎一個夫人之言?


秉燭讀春秋

劉邦白登被圍後能全身而退,史書記載是陳平等人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吹枕頭風搞定的,但是,稍微思考一下,不覺得太兒戲了嗎?冒頓單于即便算不得一代明君,但起碼也是漠北梟雄。怎麼可能老婆吹吹枕頭風就一拍大腦袋,放虎歸山?個人覺得,覺得冒頓單于此舉應該是有意為之。原因可能有幾個:


一、劉邦雖然被圍,但是他率領的並不是漢朝舉國之兵,即便殺了他或者俘虜他,誰能保證不會是第二個明英宗?呂后說不定就會讓他兒子借勢立即登基,然後以舉國之力繼續對抗匈奴。這對匈奴而言就意味著長期對耗,沒有實際意義,空弄個燙手山芋。

二、劉邦白登被圍時漢朝內部還沒完全統一, 內部實力派如彭越、英布等雖然名義上奉漢為正統,實際上形同割據。如果殺了劉邦或者俘虜他,說不定這些割據勢力會趁機佔了上風,甚至改朝換代,雖說可能性小,但也不是完全沒可能。到頭來還是一樣的敵手,也未見得就比劉邦好對付。



三、匈奴本身對漢的戰爭都是搶掠為主,基本沒有想過要吞併漢地,而且,即便佔領了漢地,他們也無法久守。所以,冒頓單于此戰無非是想撈些好處,沒必要殺了劉邦或者俘虜他,激起漢朝的同仇敵愾。如此非但撈不到更多好處,還可能雞飛蛋打,畢竟匈奴佔優勢的只是騎兵在軍事方面的暫時上風,論綜合實力,和漢朝不在一個重量級上,長期消耗下去,自己根本吃不消。而且匈奴內部是部落聯盟,並不是漢朝的大一統王朝。一直和漢朝對耗下去,自己地位都可能被內部勢力取代,得不償失。

四、是時劉邦雖然被圍,但手裡兵力還沒有完全損失殆盡,如果想要殺他或者俘虜他,勢必還要一番火拼。既然劉邦已經服軟了,願意花錢買命,禮都送到自己老婆這兒,臺階也給自己擺好了,冒頓單于沒理由不就坡下驢。南下劫掠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對內也有個交代了,而且還不用再消耗自身力量去和對手火拼,何樂不為?


農民工老楊

當時劉邦是被匈奴的四十萬騎兵圍困在白登山,四十萬匈奴騎兵大家想想是個什麼場面。

劉邦那裡見過這個陣勢呀,據史記記載漢初劉邦想找六匹一樣毛色的馬來為自己拉車。就這麼簡單的要求,他們竟然辦不到。

無奈,劉邦只能用不同顏色的馬來天子駕六了。

這種情況至少是向我們說明,漢朝的馬真的很匱乏。

眼下在看看匈奴的馬,東西南北各十萬匹,而且不同方位戰馬的毛色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匈奴的實力。

劉邦看到這種情況真的是眼暈,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戰馬是多麼的重要。想當年彭城大戰的時候,項羽僅用了三萬騎兵就把劉邦的六十萬大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而此刻他面臨的是四十萬匈奴騎兵,這個仗肯定是不能打的,若是打的話,必敗無疑。

作為統帥的劉邦該怎麼辦呢?

還好,他身邊帶了陳平,陳平是個陰謀家。只要向他問計,他還是有辦法的。

話說,陳平用了個什麼計策呢?

這個計策有點損,說實話是說不出口的。所以,關於這個計策被劉邦當做了國家機密,封鎖了,誰都不知道。

但是,這件事的始末還是被記錄了下來,不是大漢記錄的,而是匈奴那邊的史官記錄的。

匈奴那邊是這樣記錄的,陳平的計策就是從冒頓單于最愛的妃子下手的。

陳平先去派了人,告訴冒頓單于的妃子,說我們大漢的皇帝被冒頓單于給圍困在了白登山。

現在我們的皇帝,正在和冒頓單于談判,想在漢朝挑選美女送給冒頓單于。等冒頓單于得到美女後,就會放了我們的皇帝。

可是,冒頓單于若是得到漢朝的美女後,你肯定就會失寵了。你被冷落後,日子就沒有現在這麼好過了。

妃子一聽漢朝的使者這麼說,她著急了。

漢朝使者又對她說,不過你也不用著急,這件事還能改變。只要你說服冒頓單于撤兵放了我們的皇帝,我們就不把漢朝的美女送來了,這樣你依舊是冒頓單于的最愛。

說完這些使者又給了這個妃子大量的珍珠美玉,用來賄賂她。

冒頓單于的妃子聽了使者的話,趕緊跑去和冒頓單于說,我聽說漢朝的皇帝和我們匈奴的單于一樣都是受神護佑的,所以,你想殺了漢朝的皇帝也沒那麼容易。

退一步說,即使你把漢朝的皇帝給殺了,這對大漢也沒任何影響,因為這個皇帝死了,他們還可以在立一個。如果真這樣做了,是徒增漢匈之間的仇恨。

再說了,我們匈奴人常年生活在北方,追水草而居。即使你得到了漢朝的土地,你也沒有什麼用。最終我們還是要回來。

基於以上原因,你還不如,給大漢皇帝一份人情,放他一馬。

冒頓單于聽妃子說的,也是挺有道理的。

於是,他就下令給漢朝的皇帝讓出一條路來,讓他們逃跑。

劉邦就是在弓箭手的護衛下,這樣狼狽不堪的逃出去的。


漢史趣聞

劉邦中了匈奴的示弱之計被匈奴堵在白登山,與大隊漢軍主力隔斷消息。

劉邦軍隊據險而守,匈奴單于搶山,一連七天,白登山被四面圍困。

匈奴軍隊以騎兵為主,利於野戰,如今被劉邦吸引在白登山下,不得不下馬步戰,此非匈奴所長。

漢軍以步兵為主,且皇帝在軍中,名臣猛將精銳,戰鬥力和士氣很高,在缺乏攻城重武器的匈奴人面前,漢軍打的有條不紊,匈奴雖然佔盡優勢,但是沒有撈到一點便宜。後世的李陵帶著5000步兵,在山裡跟匈奴人兜圈子,殺掉匈奴騎士萬餘人。

時值隆冬,漢軍士兵因為寒冷,戰鬥力損失十之一二。匈奴軍作為攻方,後勤壓力會更大。

匈奴軍急切不得下,損失日見增加,匈奴王也憂心忡忡。

其一,匈奴是部落聯盟,有很多其他部落,大家聚集在一起是為了搶劫,回到草原上好過冬。堵在這個山下,天天喝西北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打下來,沒有一點好處。

其二,漢朝皇帝被圍困,還有主力部隊在靠攏,另外約好的韓王信的部隊到期沒有看到他們向匈奴軍靠攏。天生有危機感覺的匈奴人,認為漢人打仗慣於使詐,一個巨大的陰謀可能正在編織。趙國的李牧示弱於敵,還有蒙恬的大軍逐北,讓匈奴人看到漢人詐術和戰力的強大。

匈奴這裡不好過,漢軍的日子也不好過。當時立國沒幾年,誰知道會不會有異姓諸侯王趁機自立?幸好留了呂后在長安。所以,這個時候的僵持,是麻稈打狼兩頭怕。


陳平獻上奇計,重賄閼氏,走夫人路線,把漢軍中的金銀珠寶都給了匈奴,可謂是漢代版的渭水之盟。漢朝皇帝的意思明白無誤:你們打仗就是為了一點錢財,現在我全身脫光光就這些財寶了,你們拿走,再要打,就只能丟命搶不到錢了。

匈奴人心裡正犯難,漢人皇帝給了一個臺階,就順坡下驢了。所以,有人說匈奴人的閼之壞了大事,女人禍國,殊不知,是在具備談和的實力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真正談和。


劉邦回來,就把之前勸諫不要進攻匈奴的婁敬給提拔當了侯,食邑2500戶。由此可見,劉邦的人心不是吹的。後來的袁本初也是這樣的情況,打敗回來了,直接把當初勸諫的給殺了。格局之大小,顯而易見。


而知而行

這不是錯失良機,而是匈奴人不具備抓住機會的能力。匈奴人本質上是以遊牧為生的野蠻民族,世代逐水草而居,每到苦寒難耐的冬天日子就異常難過,如果再逢冬季大雪牲口都吃不上草,何況人呢。為了活命無奈之下只能屢屢搶掠相對富足的南方地區為的就是有口飯吃不至於餓死,大多數都是搶了就跑,沒了再回來搶。所以自古中原王朝邊患無窮。





秦朝的時候大將蒙恬率10萬大軍把匈奴人擊退到黃河以北的河套之外,並築萬里長城以拒匈奴。蒙恬及秦軍的英勇讓匈奴人聞風喪膽,秦軍所到之處,匈奴軍隊望風而逃。後來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蒙恬被害,國內戰火紛爭秦朝邊疆廢弛,匈奴人再度時機南下趁火打劫。




當時楚軍和漢軍在滎陽相互攻伐的時候,北方匈奴首領冒頓單于逐漸統一草原各部,手握30多萬彎弓射鵰的兇猛鐵騎虎視南方。



高祖劉邦稱帝不久,匈奴首領集40萬大軍再次犯境,幷包圍了韓王信的封地馬邑(今山西朔縣)。面對匈奴重兵圍城韓王信無力抵抗,只能求合,後來又怕劉邦治罪乾脆倒戈投降。劉邦聞訊龍顏大怒,於公元前200年寒冬率兵親征晉陽與匈奴對峙。由於劉邦輕敵冒進中了冒頓計策被圍今山西大同東北的白登山,七天七夜不能突圍。

後來謀士陳平用大量的金銀珠寶收買了匈奴王后,面對珍寶王后心動不已,遂向冒頓進言

“兩個國家的君主,不應當相互逼迫圍困。如今得到漢朝的土地,單于歸終也不能居住在那裡,況且漢王也的神靈庇佑,望單于明察定奪。

由於冒頓與韓王信部將約定會合,但其部將並沒有如期到來,恐怕有詐,正好順王后闕氏的臺階下放了劉邦。

由此可見當時冒頓根本沒有吞併大漢王朝的雄才大略和信心,這也是草原遊牧民族的思想侷限所決定。


其實當時的劉邦在匈奴人眼裡算不上是虎,此時的劉邦經白登之敗已經膽顫心驚,回去之後也沒有了戰勝匈奴的信心,只能用女人乞和平,包括武帝之前的惠帝、高帝、文帝、景帝都用這屈辱之策暫時緩合與匈奴人的關係。


金元世紀

1.漢軍並不完全弱勢。被圍的只是劉邦親率的數萬先鋒步騎混合部隊,也是漢軍精銳中的精銳。漢軍雖被圍多日,並未出現多大損失。說明匈奴未必佔多明顯的優勢。另外面還有幾十萬漢軍正奔來,隨時有可能對匈奴軍反包圍。

2.匈奴軍自身存在問題。匈奴軍都是各個部落拼湊出來的,本身各個單于之間都有利益爭鬥,未必真心都擁待大單于。大單于如大敗漢帝,對他們未必是好事,所以很可能出工不出力。

3.匈奴軍的同盟韓王的援軍出了狀況。韓王的援軍遲遲未出現,使匈奴人產生了不安,因為自己的援軍可能變成敵人的援軍。

4.對峙角力後的相互妥協。匈奴軍並無消滅漢軍的實力,拼個魚死網破並無益處,他們要的是利益。漢軍也沒有絕對把握消滅匈奴軍,就算贏了也會出現大的損失。漢軍此行的目的是消滅叛亂的韓王並不是針對匈奴。如此時大傷元氣,其他諸王乘機作亂,那劉邦有可能失掉江山。所以談判,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賄賂大單于夫人的事情,就是我們熟知的陳平獻計賄賂閼氏,一陣耳邊風放跑漢軍的故事。(網圖)


楚湘一夢

史料記載,劉邦被圍於白登山,後用金錢收買冒頓單于的妻子而得以逃脫。從此以後,西漢皇庭自劉邦至漢武帝早期對北方匈奴的策略皆為和親與“納貢”,以期達到北部邊疆的穩定!

表面上看,劉邦白登山脫險是用金錢收買所致。但細看匈奴與中原王朝的對峙史,便可知曉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

匈奴的起源較為複雜,但普遍認為是黃帝后裔的一支。其生活的地域大致是蒙古高原為中心的廣闊草原地帶,世代逐水草而居,過著無拘束的放牧生活。匈奴遊牧區與中原的農耕文明的分界線恰好是秦長城。囿於北方氣候的因素,遊牧民族的生活受季節和環境影響非常大,並且沒有屯貨的條件和習慣。當冬季來臨,草原上草料奇缺,物資匱乏,生活也就變得艱難。另外,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冰凍線南移也會造成他們物質補給收窄。這個時候怎麼辦?唯一的出路就是南下農耕區劫掠。一旦春季來臨,草原上恢復放牧,雙方邊境又重歸平靜。



由此可見,匈奴與中原王朝的恩怨皆起於其生存需求,而並無入住中原的野心和計劃。至少秦漢時期的匈奴是如此。從軍事上看,農耕文明的軍事力量並不弱。即便是中原的步兵在平原上不敵草原的騎兵,但要到了中原地帶,騎兵也很難長久取勝!因此想要長驅南下,也非易事。況且,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匈奴人早已過慣了無拘無束的遊牧生活,中原的生產生活方式實在難以接受,複雜的社會關係和森嚴的等級制度更是無所適從!

所以,匈奴見好就收,達到了軍事目的即可!

但遊牧民族在軍事上的強勢所換取的政治上的優勢往往是短暫的。農耕文明的先進性也很快就顯現出來,它所締造出來的強大力量終究一次又一次的將遊牧部落顛覆!

以上為個人淺見,歡迎大家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