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國樂只唱了一年,清朝就滅亡了

清朝末期,正是世界經歷著大變革的時代,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日趨完善。但是,因循守舊的滿清統治者仍然生活在自大自妄的“虛假繁榮”裡,許多事情不能與世界接軌,以至鬧出許多笑話。當時,最直接與世界接觸的滿清官員,聲名最著者為李鴻章。在他的外交生涯中,遇到的尷尬事也最多。

大清國國樂只唱了一年,清朝就滅亡了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回國後,年已73歲的李鴻章招來朝野上下罵聲一片。罵聲一片的國內,讓他一刻也待不下去了。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只好出國去躲流言。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歐美國家。

1896年,萬國運動會在法國的巴黎舉行,李鴻章也適逢其會。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也沒有人唱國歌。

大清國國樂只唱了一年,清朝就滅亡了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國歌都不知道為何物。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李鴻章拄著柺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這個歷史書裡喪權辱國的罪人、賣國求榮的權臣,面對西方人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地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喧囂歸於寂靜,唯有李鴻章的聲音在運動場上回旋。一曲唱罷,雷鳴般的掌聲頓時從四面八方湧向這位不惜一切誓死捍衛家國尊嚴的老人。

大清國國樂只唱了一年,清朝就滅亡了

直到1910年,大清國才有正式國歌,國歌的曲目是《鞏金甌》:“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 ,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只是,大清國在國歌出來的第二年就覆滅了。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來沒有卑躬屈膝,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

大清國國樂只唱了一年,清朝就滅亡了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不僅見證的滿清的衰敗,他還親手簽下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有人曾這樣評價李鴻章——中國挨多少次打,李鴻章就籤多少次約。1871年8月,當李鴻章用顫顫巍巍的手簽下《中日修好條約》,從那天開始,他的後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簽約。他也正因此背下了永遠也掙脫不了的“賣國賊”的千古罵名。

但是,整個大清,除了李鴻章堪與洋人周旋外,慈禧還能調派何人?就連李鴻章的對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所以,這個“賣國賊”的罪名,李大人想推也是推不掉的。其實,他本人也沒想推。

大清國國樂只唱了一年,清朝就滅亡了

1901年,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這一年,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出席《辛丑條約》簽字儀式,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簽字。慶王正準備簽字,老人說了一句:“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籤吧。”那一年,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大清國國樂只唱了一年,清朝就滅亡了

梁啟超曾這樣評價李鴻章:“吾敬李鴻章之材,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材也好,識也好,有了“遇”,就只好悲。這“遇”就是李鴻章所處的那個年代,那個走到窮途末路將死未死死而不僵的專制王朝。生於斯世,李鴻章註定是個悲劇人物。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