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国乐只唱了一年,清朝就灭亡了

清朝末期,正是世界经历着大变革的时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日趋完善。但是,因循守旧的满清统治者仍然生活在自大自妄的“虚假繁荣”里,许多事情不能与世界接轨,以至闹出许多笑话。当时,最直接与世界接触的满清官员,声名最著者为李鸿章。在他的外交生涯中,遇到的尴尬事也最多。

大清国国乐只唱了一年,清朝就灭亡了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回国后,年已73岁的李鸿章招来朝野上下骂声一片。骂声一片的国内,让他一刻也待不下去了。1896年,74岁的李鸿章只好出国去躲流言。他从俄国开始,相继访问德国、英国、美国等多个欧美国家。

1896年,万国运动会在法国的巴黎举行,李鸿章也适逢其会。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也没有人唱国歌。

大清国国乐只唱了一年,清朝就灭亡了

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国歌都不知道为何物。在一片嘲笑声中,年过七旬的李鸿章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这个历史书里丧权辱国的罪人、卖国求荣的权臣,面对西方人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地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

喧嚣归于寂静,唯有李鸿章的声音在运动场上回旋。一曲唱罢,雷鸣般的掌声顿时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位不惜一切誓死捍卫家国尊严的老人。

大清国国乐只唱了一年,清朝就灭亡了

直到1910年,大清国才有正式国歌,国歌的曲目是《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 ,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只是,大清国在国歌出来的第二年就覆灭了。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鸿章从来没有卑躬屈膝,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

大清国国乐只唱了一年,清朝就灭亡了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不仅见证的满清的衰败,他还亲手签下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人曾这样评价李鸿章——中国挨多少次打,李鸿章就签多少次约。1871年8月,当李鸿章用颤颤巍巍的手签下《中日修好条约》,从那天开始,他的后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签约。他也正因此背下了永远也挣脱不了的“卖国贼”的千古骂名。

但是,整个大清,除了李鸿章堪与洋人周旋外,慈禧还能调派何人?就连李鸿章的对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将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所以,这个“卖国贼”的罪名,李大人想推也是推不掉的。其实,他本人也没想推。

大清国国乐只唱了一年,清朝就灭亡了

1901年,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李鸿章和庆王爱新觉罗·奕劻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庆王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按理说应该他来签字。庆王正准备签字,老人说了一句:“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那一年,李鸿章78岁,庆王63岁。

大清国国乐只唱了一年,清朝就灭亡了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材也好,识也好,有了“遇”,就只好悲。这“遇”就是李鸿章所处的那个年代,那个走到穷途末路将死未死死而不僵的专制王朝。生于斯世,李鸿章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