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劇奠基人葬於鄉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墳頭,無人祭拜

曲唱千里有出處,水流九派有源頭。河南曲劇誕生於“中國曲劇之鄉”汝州,朱萬明號稱“曲子聖人”。

朱萬明出生於河南汝州市楊樓鎮鄭鐵爐村,1958年去世後埋葬在汝州鄉下。以前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墳頭,沒有祭拜者。經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馬紫晨多方呼籲,2008年1月10日,汝州市人民政府,河南藝術研究院共同為朱萬明樹碑立傳。

河南曲劇奠基人葬於鄉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墳頭,無人祭拜

朱萬明,1891年出生,小名“朱金堂”,他自幼愛拉愛唱,尤其酷愛曲劇。朱萬明的父親會坐攤戲,也會拉弦伴奏,是清末當地有名的藝人,活躍於當時的民間。

受父親影響,朱萬明酷愛曲劇。他吸收了南陽大調曲的優秀唱法,形成了以汝州小調曲為基礎的河南曲劇音樂體系。

河南曲劇奠基人葬於鄉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墳頭,無人祭拜

一次,朱萬明夜行至漢江邊,忽聞一婦女痛哭亡夫,哭聲哀傷而富韻味,朱萬明根據這哭聲的音韻,創造了河南曲劇著名曲牌“小漢江”。

另一次,他乘船過黃河,艄公搖櫓的聲音觸發了他的靈感,由此創造了曲牌“慢舵”。

河南曲劇奠基人葬於鄉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墳頭,無人祭拜

朱萬明還重新組織了高蹺曲子的“十八板”,增添了“狀元遊街”、“過街俏”等曲調,使重新組織的“十八板”歡快活躍、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經他改進的“十八板連奏”,全國大型音樂團體大都作為保留節目。1957年武漢藝術劇院出國時曾演奏該曲,受到歐洲國家觀眾的好評。

河南曲劇奠基人葬於鄉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墳頭,無人祭拜

朱萬明對河南曲劇有六個突出的貢獻:首次將高蹺曲子搬上舞臺,創造了一個新劇種;是將河南曲劇傳播至全國各地,成為全河南第二的大劇種;創新改革了曲劇音樂;創造了曲胡;為適應高臺曲演出,完善了曲劇舞臺藝術,增加了行當,將鑼鼓等打擊樂加入曲劇;改編了《白蛇傳》《活勾三郎》《楊八姐鬧酒店》等劇目。

河南曲劇奠基人葬於鄉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墳頭,無人祭拜

新中國成立後,朱萬明曾在陝西渭南和洛陽曲劇團工作,培養或指導過曲劇界許多成名人物,如許雷、劉寶才、陳玉保、李福生、樊大立、朱六來等人,直接培養了曲劇伴奏名手鍾國順、馬德山、朱二才、韓銀福等人。

1956年,在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朱萬明和常香玉、陳素真、朱六來被授予最高獎———“榮譽獎”。時任文化部部長的田漢為他頒過獎。

河南曲劇奠基人葬於鄉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墳頭,無人祭拜

1958年農曆十一月初七,朱萬明溘然長逝,享年68歲。家人將其葬在鄭鐵爐村南一座山崗上,因其一生愛弦子,家人就把他最心愛的一把軟弓京胡,放在他的身邊。殯葬那天,鄭州、洛陽等地文化界領導和戲劇界人士趕赴汝州鄭鐵爐村,送別朱萬明。

河南曲劇奠基人葬於鄉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墳頭,無人祭拜

2006年清明前,馬紫晨輾轉找到朱萬明的墓地,發現那裡只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墳頭,沒有祭拜者。

馬紫晨找到朱萬明唯一的兒子,發現已年邁的他仍舊住在祖上留下來的老房子裡,守著父親留下的弦子辛苦度日。他動情地對朱萬明的兒子說:“你父親為河南戲劇做出了大貢獻,我們應該記住他。”

河南曲劇奠基人葬於鄉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墳頭,無人祭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