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奠基人葬于乡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坟头,无人祭拜

曲唱千里有出处,水流九派有源头。河南曲剧诞生于“中国曲剧之乡”汝州,朱万明号称“曲子圣人”。

朱万明出生于河南汝州市杨楼镇郑铁炉村,1958年去世后埋葬在汝州乡下。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坟头,没有祭拜者。经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紫晨多方呼吁,2008年1月10日,汝州市人民政府,河南艺术研究院共同为朱万明树碑立传。

河南曲剧奠基人葬于乡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坟头,无人祭拜

朱万明,1891年出生,小名“朱金堂”,他自幼爱拉爱唱,尤其酷爱曲剧。朱万明的父亲会坐摊戏,也会拉弦伴奏,是清末当地有名的艺人,活跃于当时的民间。

受父亲影响,朱万明酷爱曲剧。他吸收了南阳大调曲的优秀唱法,形成了以汝州小调曲为基础的河南曲剧音乐体系。

河南曲剧奠基人葬于乡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坟头,无人祭拜

一次,朱万明夜行至汉江边,忽闻一妇女痛哭亡夫,哭声哀伤而富韵味,朱万明根据这哭声的音韵,创造了河南曲剧著名曲牌“小汉江”。

另一次,他乘船过黄河,艄公摇橹的声音触发了他的灵感,由此创造了曲牌“慢舵”。

河南曲剧奠基人葬于乡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坟头,无人祭拜

朱万明还重新组织了高跷曲子的“十八板”,增添了“状元游街”、“过街俏”等曲调,使重新组织的“十八板”欢快活跃、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经他改进的“十八板连奏”,全国大型音乐团体大都作为保留节目。1957年武汉艺术剧院出国时曾演奏该曲,受到欧洲国家观众的好评。

河南曲剧奠基人葬于乡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坟头,无人祭拜

朱万明对河南曲剧有六个突出的贡献:首次将高跷曲子搬上舞台,创造了一个新剧种;是将河南曲剧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全河南第二的大剧种;创新改革了曲剧音乐;创造了曲胡;为适应高台曲演出,完善了曲剧舞台艺术,增加了行当,将锣鼓等打击乐加入曲剧;改编了《白蛇传》《活勾三郎》《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

河南曲剧奠基人葬于乡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坟头,无人祭拜

新中国成立后,朱万明曾在陕西渭南和洛阳曲剧团工作,培养或指导过曲剧界许多成名人物,如许雷、刘宝才、陈玉保、李福生、樊大立、朱六来等人,直接培养了曲剧伴奏名手钟国顺、马德山、朱二才、韩银福等人。

1956年,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朱万明和常香玉、陈素真、朱六来被授予最高奖———“荣誉奖”。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田汉为他颁过奖。

河南曲剧奠基人葬于乡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坟头,无人祭拜

1958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朱万明溘然长逝,享年68岁。家人将其葬在郑铁炉村南一座山岗上,因其一生爱弦子,家人就把他最心爱的一把软弓京胡,放在他的身边。殡葬那天,郑州、洛阳等地文化界领导和戏剧界人士赶赴汝州郑铁炉村,送别朱万明。

河南曲剧奠基人葬于乡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坟头,无人祭拜

2006年清明前,马紫晨辗转找到朱万明的墓地,发现那里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坟头,没有祭拜者。

马紫晨找到朱万明唯一的儿子,发现已年迈的他仍旧住在祖上留下来的老房子里,守着父亲留下的弦子辛苦度日。他动情地对朱万明的儿子说:“你父亲为河南戏剧做出了大贡献,我们应该记住他。”

河南曲剧奠基人葬于乡下,京胡陪伴,普通小坟头,无人祭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