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塊靈巖山上的石頭,可能值幾十萬

清晨五點,天剛矇矇亮,年近6旬的蔡金興就已經起床了,這是他制硯40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薄霧籠罩古老的青石板街道,卸下鋪子的排門,一天的忙碌就此開始。

用肩膀抵著鑿子,彎著弓步,在紛灑落地的塵灰中,一塊粗拙的石頭,猶如受到了加持,原始、粗糲被逐漸剝離,一天天靈動起來。

蔡金興的肩膀,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勞作中磨出了老繭,這樣的動作他持續了40幾年。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當人們把玩著一方精緻古樸的蘇硯——澄泥石硯,驚歎著自然的造化和藝術的力量,只有蔡金興自己知道,他為這方硯臺付出的心血。

做一方好硯,從劈石開始,需要經過20多道工序,用上近30把大小各異的刻刀,在塵埃的舞蹈中守住孤獨,在與石頭的對話中受盡煎熬,歷時一個多月,芳華始現。

“一年能做20方就已經很不錯了”,蔡金興說,石頭不會說話,手藝人就要代表它來說話,“不能辜負每一塊石頭”,所以造一方精品,花費一年時間去琢磨、雕刻的事也是常有的。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製作澄泥石硯,曾經是靈巖山腳下許多人的謀生手段。

靈巖山古稱"硯臺山",此山開採的硯石喚作“㠛村硯”,《西清硯譜》將其列入正冊,僅次於端歙。

蘇州制硯傳統悠久,宋明時期的硯作便已有了極高的造型水準,到了清代,專諸巷顧二孃名聞朝野,蘇州制硯聲望位居全國之最。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蔡金興13歲入門,實屬子承父業,手上的功夫全得父親蔡根土的親傳。制硯辛苦不說,加上產量不高,自然收入也不高,這幾十年過去了,很多人放下了手藝,要麼去做生意,要麼外出謀生,即便還守著這門行當的,大都“與時俱進”改用機器雕刻了,傳統手工制硯技藝漸漸銷聲匿跡,唯有蔡金興等少數幾個人依舊在堅守。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年輕人怕苦,都不願學這門手藝”,蔡金興有時會黯然神傷,他怕等自己老了,這門手藝就要失傳了。

這注定是一場孤獨者披荊斬棘的跋涉和千辛萬苦的朝聖,蔡金興每天在"慧石居"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懂他的、陪伴他的,也只有那個同樣能刻硯制壺的老妻。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偶爾,蔡金興也會開心的眉飛色舞,那是一方精品完工的時刻,日常嚴肅得一絲不苟的老人歡喜的像個孩子。他有一個代表作,叫做竹篩硯,是比照清代制硯大師顧二孃的作品仿製的,扁圓形的竹篩精細玲瓏,硯眉四周和底部刻出來的粗粗細細交叉的篾絲,根根經絡分明,紋路、走向、光度、色調和諧如真,若不拿到手上感受重量,你絕不會知道,它竟然是一塊石頭。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四十餘年的功力,蔡金興的手藝已經爐火純青。作為硯雕的非遺傳承人,他對蘇派古硯的刀法、造型、意韻有著深入研究,擅長仿古硯製作和古硯修復,並在熟練掌握傳統硯雕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進行款式創新,創作的硯臺既顯精美細緻的雕工,又流淌出傳統硯雕優雅古樸的氣息。因為自小生活在農村,他的作品靈感很多取材於田野,無論是古硯演化而來的笸籮、草鞋,還是自創的玉米、瓜果,或者是水牛、青蛙、鳴蟲,都被信手拈來融入硯中,這些作品,兼具海派之精細與蘇作之大氣,雅俗共賞。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現在,很多人慕名前來求硯,或是覓得一塊好的石料也來求他雕刻。

求硯之人在他面前開口必稱“大師”, 蔡金興聽了也就是笑笑,於他內心而言,識硯的人少了,能夠靜下心來做硯的人更少了。

“作為一個手藝人,我更希望看到這門手藝有人傳承下去。”

一小块灵岩山上的石头,可能值几十万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靈巖山館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應志剛 更新:2018.03.0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