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潮汕地区人民称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称太阴娘娘,民间则管叫月娘。拜月的场所是有讲究的,一般挑在露天空旷的场所,而居住在大城市的家庭会选择阳台或天台,拜月娘的过程一般大门是敞开的,听老一辈的人说,把大门敞开一是为了能让月娘进入护佑自己家门,二则是方便邻里街坊串门参观自家的祭拜供品。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中秋夜

听闻中秋夜,各大街小巷人挤人,十分“热闹”,听着我似乎也想跟着别人去凑“闹热”,可我选择了静静呆在家里拜阿娘。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拜阿娘方式,让我觉得还是传统的好,不是说我过于追求传统,而是我想找回儿时过中秋夜的那些回忆。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中秋夜

回不去的童言无忌:中秋夜拜阿娘,桌面上都会放置各式各样的贡品,什么月饼啊,水果啊,看着都让人觉得嘴馋。可那时候调皮捣蛋的我们,并不懂这些东西,大人在摆放贡品准备拜阿娘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桌子旁讨论一会要先吃哪些贡品。这时候,大人就会训我们:阿娘都还没品尝贡品,你们这帮捣蛋鬼怎么可以先讨论吃呢?去去去,一边凉快去···长大后的我,已经不会像儿时一样听到这句话了···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中秋夜

回不去的傻傻天真:有人说,拜阿娘拜文具能保佑我们读书强强,拜化妆品能保佑女生漂漂亮亮,与其说我们信以为真,倒不如把它当成一种心愿,这跟生日许愿也是同个道理。说到拜文具, 我就想起了儿时的趣事,那时候跟邻居出去买文具回来拜,我们就在比谁拜的文具比较多,很明显邻居的比我多,不服输的我翻出了已经写过的本子,妈妈却说我这本练习本写过了不能拜,我二话不说就把练习本写过的给撕了拿出来拜。长大的我,每当想起这件事就觉得搞笑···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中秋夜

回不去的乖巧可爱:拜阿娘时,父母总会在上香的时候喊我们:弟啊(妹啊),来拜阿娘,“说下话(即祝语)”,阿娘保号你读书强强。不懂“说话”的我们,父母就会抓起我们的手,教我们如何拜阿娘,如何“说话”。一字一句,我们便会跟着父母学“说话”,小孩子有诸多愿望这是肯定的,说完一个又一个,父母就会说:够啦够啦,要是阿娘一个愿望一个愿望帮你实现,那她岂不是忙死了。长大后的我们,顶多也就是在上香的时候,会说那句大家都懂的:阿娘保号···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中秋夜

回不去的热闹气氛:小时候每家每户的老厝都是连在一起的,中秋夜街坊邻里都会聚在一起拜阿娘,我们就会在拜阿娘的地方玩捉迷藏,玩兵捉贼,就算跑远也不会跑出拜阿娘的范围。拜完阿娘,大家就会一起吃月饼赏月,有说有笑。长大后的我们,街坊邻里住得比较分散,那种聚在一起的场面已经不复存在了,即使几个朋友聚在一起,也已经少了那种童真,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中秋夜

潮州人中秋有祭祖、拜月、烧瓦窑之俗,各古古籍有以下的记录:

清顺治《潮州府志》载: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儿童烧塔为乐。

清乾隆《普宁县志》载:中秋,夜具酒饼糖芋为会,谓之赏月,各家以节物相遗;儿童叠瓦做塔,烧以为戏;咸以是夜月之明暗,卜来岁元宵之晴雨云。

清光绪《潮阳县志》载:中秋,煨芋,制团圆饼,号月饼;晚间玩月以为乐;儿童则聚瓦片结小塔燃之。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中秋夜

借以上古籍记载,让更多的人了解潮州人是怎么度过中秋的,从古籍看得出来,中秋夜烧瓦窑的习俗很多地方都有,且烧瓦窑的壮观则会吸引很多人,而我则想简简单单的记录一下中秋夜拜阿娘,不为什么,只为找回儿时过中秋夜的那些回忆。借以此文,阿娘保号,福佑潮郡。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娘

如果你也跟他一样喜欢民风民俗,喜欢乡村风光,对家乡文化的宣传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想与“立佳棒”分享你与家乡的点点滴滴,那么,立佳棒也愿与你一起交流,愿与你成为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