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病害的發生與綜合防治

草莓病害的發生與綜合防治

草莓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好,容易栽培管理,可以多次採摘,對於栽培者來說會有很好的收成。雖然採用大棚生產優點很多,但也有不足之處,因棚內高溫多溼。易為病蟲害發生創造極有利的環境條件。加強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治早、治小、治了”,顯得尤為重要,成為實現大棚草莓高產穩產的關鍵環節。

1 草莓蛇眼病

1.1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葉柄、果梗、嫩莖和種子。在葉片上形成暗紫色小班點,擴大後形成近圓形或橢圓形病斑,邊緣紫紅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細輪,使整個病斑呈蛇眼狀,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

1.2 發生因素

病原菌生育適溫18~22℃,低於7℃或高於23℃發育遲緩。

1.3 防治方法

1.3.1 農業防治:收穫後及時清理田園,被害葉集中燒燬;定植時淘汰發病苗。

1.3.2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淋50%琥膠肥酸銅(DT)可溼性粉劑500 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400 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 倍液,77%可殺得可溼性微粒粉劑500 倍液。採收前3 天停止用藥。

2 草莓褐斑病

2.1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初生褐紫色小圓斑,後擴展為大小不等的圓形至橢圓形或不定形斑,病斑中部褪為黃褐色至灰白色,邊緣紫褐色,斑面輪紋明顯或不明顯,其上密生小黑點。

2.2 發生因素

遇高溫乾旱,病情受抑,但如遇溫暖多溼,特別是時晴時雨的天氣頻繁出現,病情又擴展,品種間抗性有差異。

2.3 防治方法

2.3.1 農業防治:因地制宜選用抗病良種;種植前摘除種苗病葉。

2.3.2 藥劑防治:用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500 倍液浸苗15~20 分鐘,待藥液晾乾後栽植。發芽至開花前用等量式波爾多液200 倍噴灑葉面,每15~20 天噴1 次,有良好的防效;發病初期開始噴藥,常用藥劑有10%世高水分散顆粒劑1500 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800 倍液,50%福·甲硫可溼性粉1500 倍液,40%多·硫懸浮劑或50% 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27% 高脂膜乳劑200 倍液加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 倍液。

3 草莓灰黴病

3.1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花器和果實。花器發病時,初期在花萼上出現水浸狀小點,後擴大成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病害擴展到子房和幼果上,最後幼果腐爛。溼度大時,病部產生灰褐色黴狀物。青果容易發病,柱頭呈水浸狀,發展後形成淡褐色斑,並向果內擴展,引起果實溼腐軟化,潮溼時病部也產生灰褐色黴狀物,果實易脫落。空氣乾燥時病果呈幹腐狀。

3.2 發生因素

溫暖溼潤的環境有利於發病。大棚連作田塊病殘物多,草莓發病早且重,病害始見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約30 天;偏施氮肥,草莓生長旺盛,葉面大而嫩綠易患灰黴病;過度密植,栽培壟過低,植株基部老葉多,以及壟土積水,棚內通氣不良都會導引起發病嚴重。

3.3 防治方法

3.3.1 農業防治:選用國內外的優良抗病品種。水旱輪作是消滅菌源最有效的措施,旱作輪作的植物以十字花科蔬菜、豆類為好,茄科作物與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作為輪種作物;草莓收穫後應徹底清理,焚燒病殘體;生長期應及時摘除病葉、病果、老葉,帶出棚外深埋,減少病原菌基數;連作大棚可利用夏季高溫消毒土壤,方法是每畝用稻草500~1000 千克,切成3~5 釐米長,與50~100 千克生石灰一起撒於土表,然後深翻作成高畦,灌水至飽和,蓋上地膜密封。在強光照下土溫可升到50~60℃,維持15~20 天,可殺死土壤中各種病原菌和害蟲。採用高壟地膜覆蓋栽培,控制栽種密度,避免過多施用氮肥,防止植株生長過度茂盛。漿果應及時採收。

調控棚室溫溼度是控病的重要手段。首先要採用雙行起壟移栽與全膜覆蓋技術,有利提高地溫,縮小與氣溫的溫差,減少結露,增強光照。其次是實施滴灌或膜下澆水的新技術,若無膜下澆水設施,應科學用水,切勿漫灌,以“寧幹勿溼”為原則。應加強通風降低棚內相對溼度,棚內理想的相對溼度,開花座果期為60%左右,果實膨大期為70%左右。

3.3.2 藥劑防治:在草莓匍匐莖分株繁苗期及時拔除弱苗、病苗,並用藥劑預防2~3 次;定植後要重點對發病中心株及周圍植株進行防治。常用藥劑還有50%撲海因800 倍液,50%速克靈可溼性粉劑1000 倍液,4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800 倍液。注意輪換交替用藥。草莓花期用藥往往會因影響授粉受精而產生較多的畸形果,同時果實用藥易造成果實汙染,因此這個階段要儘量不使用藥劑。如此時灰黴病發生,可採用速克靈或多菌靈煙燻劑處理大棚,每隔7~10 天用1 次藥。

4 草莓白粉病

4.1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葉、果實,而在果梗、葉柄和葡匐莖上很少發生。葉片發病初期在葉背面長出薄薄白色菌絲,後期菌絲密集成粉狀層,病原菌逐漸漫延擴展,嚴重時葉片正面也滋生菌絲。隨病情加重,葉緣逐漸向上捲起呈湯匙狀,葉片上發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汙斑,後期呈紅褐色病斑,葉緣開始萎縮,最終整個葉片焦枯死亡。果實後期受害時,果面裹有一層白粉,著色緩慢,果實失去光澤並硬化,嚴重時整個果實如同一個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

4.2 發生因素

最初發生在匍匐莖抽生及育苗期,保護地栽培發生更嚴重,其發生發展主要與溫度和相對溼度有關,發生的適溫為20℃左右,空氣溼度為80%~100%,往往在經歷較高的相對溼度以後出現發病高峰,遮光可加速孢子的形成。種植在塑料棚、溫室或田間的草莓,白粉病能否流行取決於溼度和植株的長勢。溼度大利其流行,低溫也可萌發,尤其當高溫乾旱與高溫高溼交替出現,又有大量白粉病菌菌源時易大流行。

4.3 防治方法

4.3.1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清理棚內或田間的上茬草莓植株和各種雜草後再定植;不要過量施氮肥,栽植密度不要過大,果農之間儘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為傳播。發現病枝,病果要儘早在晨露未消時輕輕摘下裝進方便袋燒掉或深埋。

4.3.2 藥劑防治:採用硫磺燻蒸技術,在溫室內每100 平方米安裝1 臺燻蒸器,燻蒸器內盛20 克含量99%的硫磺粉,在傍晚蓋苫後開始加熱燻蒸,隔日1 次,每次4 小時。其間注意觀察,硫磺粉不足時再補充。燻蒸器垂吊於大棚中間距地面1.5 米處。為防止硫磺氣體硬化棚膜,可在燻蒸器上方1 米處設置1 個傘狀廢膜用於保護大棚膜。此種方法對蜜蜂無害,但燻蒸器溫度不可超過280℃,以免亞硫酸對草莓產生藥害。溫室內夜間溫度超過20℃時要酌減藥量。一旦發病,新型藥劑有4%四氟醚唑(朵麥可)水乳劑每畝50~70 毫升,或50%醚菌酯(翠貝)幹懸浮劑每畝10~15 克,對草莓安全,防效好,翠貝對灰黴病還有很好的抑制與預防作用。常用的藥劑還有世高、仙聖、粉鏽寧、腈菌唑、福星、農豐靈、樂必耕、武夷菌素等藥劑防治:,但藥量不要過大,以免產生藥害。由於白粉病用藥次數多,最好選用作用機制不同的藥劑交替使用,以免白粉病病原菌產生抗藥性。

5 草莓疫黴果腐病

5.1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果實。從開花期至成熟期均可發病。幼果發病時病部變為黑褐色,後乾枯,硬化,如皮革,故又稱為革腐。成熟果發病,病部白腐軟化,似開水燙傷。

5.2 發生因素

地勢低窪,土壤粘重,偏施氮肥發病重。

5.3 防治方法

5.3.1 農業防治:清溝瀝水,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草莓園內可用穀殼鋪設於畦溝內,避免雨水直接落到土壤上。

5.3.2 藥劑防治:從花期開始噴藥,常用藥劑有40%三乙膦酸鋁可溼性粉劑150~200 倍液,50%甲霜銅可溼性粉劑600 倍液,60%琥·乙膦鋁可溼性粉劑500 倍液,70%乙膦·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溼性粉劑800 倍液,64%殺毒礬可溼性粉劑500 倍液,72%克抗靈可溼性粉劑800 倍液,70%甲霜靈·福美雙可溼性粉劑500~600 倍液,69%安克錳鋅可溼性粉劑或水分散顆粒劑1000 倍液。每隔10 天左右防治1 次,連續防治3~4 次。

6 草莓芽枯病

芽枯病為草莓的重要病害,分佈較廣,發生較普遍,保護地、露地都有發生。通常局部零星發病,病株率5%~10%,嚴重時病株率可達20%以上,明顯影響草莓生產。

6.1 危害症狀

此病主要危害花蕾、幼芽、托葉和葉柄基部。花蕾和新芽染病後萎蔫青枯,以後呈黑褐色枯死。托葉和葉柄基部染病,使托葉倒垂,在葉片和花萼上產生暗褐色病斑,葉片減少,結果也減少,終致葉片和果實畸形,後期易被灰黴病菌寄生,發生此病後常在病部表面產生稀疏的灰白至淺褐色蛛絲狀菌絲,而區別與灰黴病。

6.2 發生因素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腐生存活2~3 年。草莓幼苗在定植時易被侵染而發病,定植後氣溫低或逢連陰雨天也易發病,遇寒流侵襲或長時間高溼發病嚴重。保護地栽培長時間悶棚,室內溫暖潮溼發病較重。

6.3 防治方法

實行無病土育苗,栽植無病苗。重病地塊進行土壤處理,可用50%利克菌可溼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或70%土菌清可溼性粉劑22.5~30 千克/公頃,拌細土450~750 千克後均勻撒施於定植穴內。提倡施用酵素菌肥,掌握合適的種植密度,加強棚室溫度管理,澆水後避免悶棚。

現蕾後用10%立枯靈懸浮劑300 倍液,或30%倍生乳油1200 倍液,或5%井岡黴素水劑1000 倍液,或45%特克多懸浮劑1500 倍液,或98%惡黴靈可溼性粉劑2000 倍液噴淋植株。與灰黴病混合發生時還可用65%甲黴靈可溼性粉劑600 倍液,或40%施加樂懸浮劑800~1000 倍液,或10%寶麗安可溼性粉劑800 倍液噴霧。保護地可用6.5%甲黴靈粉塵劑15 千克/公頃噴粉防治。

草莓病害的發生與綜合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