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股文是什麼內容?

夏有涼風61

現在也能寫八股文,以《悟空問答》為題也能寫。



在明清兩朝,科舉考試是要考八股文的。

每個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都要經過寒窗苦讀,才有可能通過考試,被朝廷錄取,獲得做官的機會,就是“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

那時候的“十年寒窗”一般是這樣的:

一、上學的前三年,識字和背誦“四書”(小學階段)。

二、接下來用四年時間,由老師講“四書”,按照朱熹的註解講(初中階段)。

三、最後三年練習寫“八股文”(高中階段)。



科舉考試的第一張試卷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要是寫不好,就成不了秀才(相當於初中生)。 八股文章必須由破題 、承題 、起講、入手、 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在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部分中, 都要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 ,像一副對聯似的,合起來共八股。 字數規定一般是300字以上, 450字以下,嘉慶時期放寬到 600字以上。

第二張卷子叫“時論”。

相當於現在時事政治,出個比較流行的政問題,用“八股文”的形式寫出個人的見解。所謂個人見解,要按“四書”,“五經”中的理論來闡述。

第三張試卷是寫“公文”。

就是些賦、詔、誥、章、表。就是類似於現在的上傳下達的文件,演講稿,請假條和信件一類。

你不光要文章寫得好,字體也必須工整漂亮。現在社會上那些書法家,真要拉到明清科舉考場上,憑他們那兩刷刷狗扒拉,考官連卷子都不看,直接扔廁紙簍子裡,吩咐亂棍敲出去!



考秀才不考後兩卷時論和公文,但你要再想往上考,“四書”就遠遠不夠用了,需要加讀“五經”。然後考“舉人”,相當於高中。再考“進士”,相當於大學畢業。

考上進士就可以入官冊等待做官了。 起步一般是副縣長,縣法院院長一級。

然後,再由皇帝親自任主考官,對考中進士的前幾十名,在皇宮內進行“殿試”。“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所有參加“殿試”合格的稱為“天子門生”,有資格成為國家大臣。吉士和庶吉士都是有可能入翰林院當差的。  



搞個大家比較喜聞樂見的題目。我從網上搜來一篇,置換一下,以博參考。

題目:《悟空問答》

破題 :簡單的兩句話點題。

【學有疑而問,所以能解惑也】

承題 :就是把破題中沒有寫明的地方加以說明。

【夫聞道有先後,故興建網站以開學問之途,行孟子之樂而利濟四方耳】

注:在破題裡面不能直接寫孔子,孟子,在承題無需忌諱。孟子之樂,用的是孟子有三樂的典故。

起講 :八股文裡面,起講要揣摩聖人(就是孔孟等人)當時的口氣。那我就揣測下“悟空問答”的想法是什麼。

【若曰:悟空問答何意也?學者申己之惑,俟能者而解之,故詳問之而結以“問答”,索探之深,慕賢之切,斯盡矣。因以名問答之所,藪學士、才人焉】



入題 :過渡段而已,因為入題後面就是八股,寫對子和起講之間需要文意、文韻的銜接。

【昔者朱子語、傳習錄,皆師生問答之體,而覷聖之捷徑也】

注:朱子家語,傳習錄,都是先賢和學生教學的語錄集,以問答的形式記錄下來,和悟空問答的解答問題類似。

起股 :又叫做提比,提起全文的勢氣,說人話就是要往大處寫,以免後面沒東西寫了。現在學習科目越來越多,而且每科又是大學、研究生、博士一路學,似乎沒有盡頭。

於是湊成第一個對子。

【況乃 西學東漸,學科紛繁,同學而不同道者有隔山之歎

【歷久彌新,學術艱深,登堂而求思者苦精進之方】



出題 :起股之後,再稍微過渡一下。剛說學習複雜,當然要扯回到問答。悟空問答作為一個網站,於是就扯到現代網絡對學習的作用。當然是網絡不利於學習的地方,做為反襯。

【會今網絡熾盛,曰“社交”,曰“論壇”者不計其數,恍恍惚唯吾所疑是釋,惜乎小人所處,雜言所集,雖一知半解不可得也】

中股: 第二個對子,我們就可以貶低一下其它的社交網站。

【環宇新知,訪之“論壇”,或視長篇而不覽,或臆測文旨大意,窺視數言輒論,雜以俗世之見,小儒之詞,然後知卑於野,賤於身者不可語文章

【網易新聞,言於“社交”,或聽異見而不悅,或裁剪大家之語,潢飾鄙陋之辭,間以佞闢之聲,陳朽之音,然後知固於步,守於舊者難與論大道】

後股: 在網絡上,真正學習的人不是嘻笑怒罵。

【是故為學者,其始必有所苦思,而悱憤反覆,不得其道,然後問曰“悟”。沉翔上下,廢寢忘食,是為苦思,非逍遙網絡,與一夫爭雌雄,彼將有以為己知而已。

【抑或為道者,其始必有所昭明,而啟發教化,欲集眾言,然後立曰“空”。載錄中外,正是揚善,是為昭明,非交通親友,於一時徵名利,此將有以拓景行而已】

束股 :總結一番,這裡就需要把悟空問答的作用吹噓和抬高一些。

【師諄生以侃侃,知“悟”以繼道統,乎以存誨之篤。

【賢不肖而芸芸,知“空”以開民智,乎以諷世之俗】

大結 :原本是闡明聖意後,抒發己見的。

這裡隨便感慨一番。

【世代相迭,綿綿光大,唯“悟”為系,知“空”乃學】



這篇就寫成了,交上去,考官閱之,大悅,批你做鄉試的頭名,就是解元。

明年你就可以上京趕考去了。😂️😂️😂️


饞嘴肥貓1

八股文是明清時期科舉時期的特定文體稱謂。

要求題目必須從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這一點,個人推薦《官居一品》這部小說,裡面有對於明朝科舉八股考試時的諸多詳細描寫。

回到題目:八股文的八部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開始先揭示題旨,為“破題”。接著承上文而加以闡發,叫“承題”。然後開始議論,稱“起講”。再後為“入手”,作為起講後引出正文的突破口。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四個段落,而每個段落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

現代歷史上總是在批判八股文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但實際上來看,要想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讀死書是根本拿不到好成績的。

我們知道明清科舉一路從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歷經多層選拔,比現在的高考難度大得多,所以能夠在八股文上作出文章的絕對是士子中的翹楚。

八股文的規定,讓儒家學說被廣大學子所研讀,並引發了對於古文的研究運動。

總的來說,八股文有利有弊吧。


古今眾談

八股文是明清兩朝科舉考試的文體,最早起源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其文章從四書五經中取題,以宋代朱熹《四書集註》等書代表聖人講說。


八股文的內容必須以古人的語氣敘述,不可自由發揮,語句的超短、字的聲調、繁簡、字數都有要求。

八股文的固定格式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後股、束股八部分。在其後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為八,四副對子要平仄對仗,不準用典故褻瀆聖人。

八股文的題目是

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八股文的考試及書寫難度極高,但是後期扼制了人們的思想,是後期中國落後西方的原因之一。


掘史官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的標準答題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後四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組成,合為八股。需要指出的是,八股文要從聖人的角度和口氣來說,不能表達個人觀點,還要對仗工整,相對成文。

科舉制度自隋朝開設,逐漸發展演變,到了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明成化年間,八股文成型。好處是題目、字數、體裁相對固定,方便閱卷,評定優劣。考生則深受儒家忠君思想薰陶,有利於統治階級內部的思想統一。

八股文壞處則在於限制考生的自我發揮,所有想走仕途的年輕人只侷限於四書五經這幾本儒家經典,知識面過於單一,久而久之,八股文內容空洞,只重形勢,淪為文字遊戲。


泰山7001


八股文是明朝以後科舉考試的規定形式。

1.八股文的形成。隋唐開始的科舉考試,開始主要考詩詞歌賦,出個題目,考生來答。因此自由度還是比較大的。宋朝王安石執政,改為考"經義",就是對四書五經中某個論點的理解,格式要求並不高。到明朝憲宗年間,考試就變得十分規範嚴格,內容、段落、格律、字數等,都必須按規定要求作答,稱八股文。


2.八股文具體要求。一是觀點。必須與經相同,不能寫自己的觀點。二是結構。大體上是總分總結構。先要講兩三句,然後是八段排比對偶句子,最後再總結幾句。八段分為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有時對韻律還有要求,因此很有難度。三是內容。主要圍繞四書五經,涉及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由於八股文空洞無用,極大地限制了中國的教育水平,在康熙、乾隆年間曾考慮廢止,但因為沒有比較好的替代方案而作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