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股文是什么内容?

夏有凉风61

现在也能写八股文,以《悟空问答》为题也能写。



在明清两朝,科举考试是要考八股文的。

每个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都要经过寒窗苦读,才有可能通过考试,被朝廷录取,获得做官的机会,就是“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

那时候的“十年寒窗”一般是这样的:

一、上学的前三年,识字和背诵“四书”(小学阶段)。

二、接下来用四年时间,由老师讲“四书”,按照朱熹的注解讲(初中阶段)。

三、最后三年练习写“八股文”(高中阶段)。



科举考试的第一张试卷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要是写不好,就成不了秀才(相当于初中生)。 八股文章必须由破题 、承题 、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 都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像一副对联似的,合起来共八股。 字数规定一般是300字以上, 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 600字以上。

第二张卷子叫“时论”。

相当于现在时事政治,出个比较流行的政问题,用“八股文”的形式写出个人的见解。所谓个人见解,要按“四书”,“五经”中的理论来阐述。

第三张试卷是写“公文”。

就是些赋、诏、诰、章、表。就是类似于现在的上传下达的文件,演讲稿,请假条和信件一类。

你不光要文章写得好,字体也必须工整漂亮。现在社会上那些书法家,真要拉到明清科举考场上,凭他们那两刷刷狗扒拉,考官连卷子都不看,直接扔厕纸篓子里,吩咐乱棍敲出去!



考秀才不考后两卷时论和公文,但你要再想往上考,“四书”就远远不够用了,需要加读“五经”。然后考“举人”,相当于高中。再考“进士”,相当于大学毕业。

考上进士就可以入官册等待做官了。 起步一般是副县长,县法院院长一级。

然后,再由皇帝亲自任主考官,对考中进士的前几十名,在皇宫内进行“殿试”。“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所有参加“殿试”合格的称为“天子门生”,有资格成为国家大臣。吉士和庶吉士都是有可能入翰林院当差的。  



搞个大家比较喜闻乐见的题目。我从网上搜来一篇,置换一下,以博参考。

题目:《悟空问答》

破题 :简单的两句话点题。

【学有疑而问,所以能解惑也】

承题 :就是把破题中没有写明的地方加以说明。

【夫闻道有先后,故兴建网站以开学问之途,行孟子之乐而利济四方耳】

注:在破题里面不能直接写孔子,孟子,在承题无需忌讳。孟子之乐,用的是孟子有三乐的典故。

起讲 :八股文里面,起讲要揣摩圣人(就是孔孟等人)当时的口气。那我就揣测下“悟空问答”的想法是什么。

【若曰:悟空问答何意也?学者申己之惑,俟能者而解之,故详问之而结以“问答”,索探之深,慕贤之切,斯尽矣。因以名问答之所,薮学士、才人焉】



入题 :过渡段而已,因为入题后面就是八股,写对子和起讲之间需要文意、文韵的衔接。

【昔者朱子语、传习录,皆师生问答之体,而觑圣之捷径也】

注:朱子家语,传习录,都是先贤和学生教学的语录集,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下来,和悟空问答的解答问题类似。

起股 :又叫做提比,提起全文的势气,说人话就是要往大处写,以免后面没东西写了。现在学习科目越来越多,而且每科又是大学、研究生、博士一路学,似乎没有尽头。

于是凑成第一个对子。

【况乃 西学东渐,学科纷繁,同学而不同道者有隔山之歎

【历久弥新,学术艰深,登堂而求思者苦精进之方】



出题 :起股之后,再稍微过渡一下。刚说学习复杂,当然要扯回到问答。悟空问答作为一个网站,于是就扯到现代网络对学习的作用。当然是网络不利于学习的地方,做为反衬。

【会今网络炽盛,曰“社交”,曰“论坛”者不计其数,恍恍惚唯吾所疑是释,惜乎小人所处,杂言所集,虽一知半解不可得也】

中股: 第二个对子,我们就可以贬低一下其它的社交网站。

【环宇新知,访之“论坛”,或视长篇而不览,或臆测文旨大意,窥视数言辄论,杂以俗世之见,小儒之词,然后知卑于野,贱于身者不可语文章

【网易新闻,言于“社交”,或听异见而不悦,或裁剪大家之语,潢饰鄙陋之辞,间以佞辟之声,陈朽之音,然后知固于步,守于旧者难与论大道】

后股: 在网络上,真正学习的人不是嘻笑怒骂。

【是故为学者,其始必有所苦思,而悱愤反复,不得其道,然后问曰“悟”。沉翔上下,废寝忘食,是为苦思,非逍遥网络,与一夫争雌雄,彼将有以为己知而已。

【抑或为道者,其始必有所昭明,而启发教化,欲集众言,然后立曰“空”。载录中外,正是扬善,是为昭明,非交通亲友,于一时征名利,此将有以拓景行而已】

束股 :总结一番,这里就需要把悟空问答的作用吹嘘和抬高一些。

【师谆生以侃侃,知“悟”以继道统,乎以存诲之笃。

【贤不肖而芸芸,知“空”以开民智,乎以讽世之俗】

大结 :原本是阐明圣意后,抒发己见的。

这里随便感慨一番。

【世代相迭,绵绵光大,唯“悟”为系,知“空”乃学】



这篇就写成了,交上去,考官阅之,大悦,批你做乡试的头名,就是解元。

明年你就可以上京赶考去了。😂️😂️😂️


馋嘴肥猫1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时期的特定文体称谓。

要求题目必须从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这一点,个人推荐《官居一品》这部小说,里面有对于明朝科举八股考试时的诸多详细描写。

回到题目:八股文的八部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作为起讲后引出正文的突破口。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现代历史上总是在批判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但实际上来看,要想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读死书是根本拿不到好成绩的。

我们知道明清科举一路从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历经多层选拔,比现在的高考难度大得多,所以能够在八股文上作出文章的绝对是士子中的翘楚。

八股文的规定,让儒家学说被广大学子所研读,并引发了对于古文的研究运动。

总的来说,八股文有利有弊吧。


古今众谈

八股文是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文体,最早起源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其文章从四书五经中取题,以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表圣人讲说。


八股文的内容必须以古人的语气叙述,不可自由发挥,语句的超短、字的声调、繁简、字数都有要求。

八股文的固定格式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在其后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为八,四副对子要平仄对仗,不准用典故亵渎圣人。

八股文的题目是

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八股文的考试及书写难度极高,但是后期扼制了人们的思想,是后期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之一。


掘史官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标准答题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组成,合为八股。需要指出的是,八股文要从圣人的角度和口气来说,不能表达个人观点,还要对仗工整,相对成文。

科举制度自隋朝开设,逐渐发展演变,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成化年间,八股文成型。好处是题目、字数、体裁相对固定,方便阅卷,评定优劣。考生则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统一。

八股文坏处则在于限制考生的自我发挥,所有想走仕途的年轻人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这几本儒家经典,知识面过于单一,久而久之,八股文内容空洞,只重形势,沦为文字游戏。


泰山7001


八股文是明朝以后科举考试的规定形式。

1.八股文的形成。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开始主要考诗词歌赋,出个题目,考生来答。因此自由度还是比较大的。宋朝王安石执政,改为考"经义",就是对四书五经中某个论点的理解,格式要求并不高。到明朝宪宗年间,考试就变得十分规范严格,内容、段落、格律、字数等,都必须按规定要求作答,称八股文。


2.八股文具体要求。一是观点。必须与经相同,不能写自己的观点。二是结构。大体上是总分总结构。先要讲两三句,然后是八段排比对偶句子,最后再总结几句。八段分为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有时对韵律还有要求,因此很有难度。三是内容。主要围绕四书五经,涉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由于八股文空洞无用,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的教育水平,在康熙、乾隆年间曾考虑废止,但因为没有比较好的替代方案而作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