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增加了哪些領土?

奎哥講歷史

明朝從本質上來說只是一個漢人王朝,其主要版圖就是十三布政使司,大明巔峰時期在永樂和宣德年間,還擁有東北的奴兒干都司和西藏的烏斯藏都司。


明朝並沒有完成對蒙古的統一。

而清朝最終一統大明和蒙古,從公元1635年皇太極擊敗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繼承蒙古大汗後,直至公元1757年,清朝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統一了漠南、漠西、漠北蒙古三部,也就是今天的內外蒙古、新疆和西藏。


以巔峰時期來算,明朝比清朝少了內外蒙古和新疆,大明在東北的極盛期版圖更大,但不穩定。

清朝一統滿蒙回藏漢,使中國數千年的地緣板塊最終統一於一個政權,這是清朝在帝國主義入侵前最大的貢獻。

而大明由於農耕民族的特點,對東北和西藏的控制力始終有限,且控制的時間十分短暫。


心向青山

首先放一張明朝全盛時期的地圖,然後再與明末時期以及清朝初期的中國版圖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是增加了西藏、新疆以及內蒙古與外蒙古和臺灣。明朝前期對西藏方面還是設立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但是你看最底下那張圖,明朝後期實際上西藏地區已經沒有納入明朝版圖了,也就是說明朝已經逐漸失去對西藏地區的控制了,總的來看明朝的版圖的控制還是趨向於中原以及南邊的地區。





根據資料顯示明代疆域主要囊括漢地,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這是一張清前期的疆域圖,可以看出內蒙古外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臺灣都已經納入了清朝的版圖。而且在明朝時期對東北也只是納入版圖,並沒有實際有效的控制。


1661年,延平王鄭成功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臺灣。在南明永曆帝被害之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沿用南明永曆年號。1683年,清軍攻克臺灣,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立臺灣府。雖然在清朝後期由於腐敗統治者軟弱無能等眾多原因丟失了大片領土,但基本上為當今的中國版圖奠定了基礎。

所以總的來說,清朝是在明朝版圖的基礎上額外增加了對新疆、西藏以及內外蒙古和臺灣的有效控制。

希望感興趣的朋友能及時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及對本問答進行補充和完善。


宇澤歷史

這個問題提的不太嚴謹,朝代總有興衰,強盛期和衰落期對國土的掌控是不同的,如果拿明朝末年和清朝強盛期作比較,是不怎麼令人信服的。


客觀的比較這兩個朝代的領土,應該以巔峰時期所控制的區域做標準。


明朝領土鼎盛時期:

宣德元年(1426年),997萬平方公里。


清朝領土鼎盛時期: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310萬平方公里。


但目前可供參考的,比較權威的明清巔峰時期疆域圖,明朝是宣德八年版的,清朝是嘉慶二十五年版的。還稱不上真正的疆域最大的時期,但也基本上能做個參考了。我們就以這兩個年份來比較一下。


下圖為宣德八年(1433年)明朝疆域圖,約947萬平方公里。

明朝版圖之外,有亦力把裡(今新疆)、瓦剌(今蒙古共和國西部)、韃靼(今蒙古共和國大部分地區)等政權,但較之清朝多了安南(今越南),外興安嶺和東西伯利亞部分地區。


下圖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清朝疆域圖,約1301萬平方公里。


可以看出,基本巔峰時期,清朝比明朝主要增加了新疆、內外蒙古、臺灣

等地,但同時也丟失了安南、外興安嶺和東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


答畢,供參考。謝謝!



板驢的雜貨鋪

明朝巔峰時期領土

清朝巔峰時期領土

1.內外蒙古。明朝時期,今天的內外蒙古地區分為韃靼與瓦剌兩部,都屬於蒙古民族。韃靼與瓦剌長期與明朝形成對峙局面,戰爭不斷,瓦剌領袖也先與韃靼領袖俺答汗都曾經打到北京城下。清朝時期,皇太極打敗了蒙古黃金家族最後的傳人林丹汗,從此內外蒙古部族皆臣服於清朝。清朝採取“滿蒙一家”的政策,300年來牢牢掌握內外蒙古地區的統治權。

瓦剌首領也先

2.新疆地區。明成祖朱棣曾經在今天的哈密市設立哈密衛,羈縻統治新疆東部小部分地區。後來,哈密衛逐漸被葉爾羌汗國蠶食哈密衛,明朝完全失去新疆地區。清朝失去,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最終打敗了盤踞在新疆一代的準噶爾蒙古人,將新疆完全納入清王朝統治。

乾隆時期,新疆地區完全納入清朝版圖

3.臺灣島。明朝時期,臺灣島被稱為東番,並沒有直接納入統治,只有福建地區很多人移民到臺灣。明朝末年,臺灣被荷蘭殖民者侵佔,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荷蘭人。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派施琅打敗鄭軍,將臺灣納入版圖。

民族英雄鄭成功


驃騎將軍劉

明朝地圖

清朝地圖




這張據說是清朝全盛時期的地圖,你可以比較一下。
這一張是動態的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