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個朝代為什麼不在洛陽建都?

一德格天1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最早是西周的副中心洛邑,東周時期正式都城就是洛陽。西漢早期本來劉邦想建都洛陽的,後經過婁敬的建議改為關中秦朝都城咸陽附近。

東漢劉秀建都洛陽是因為關中遭王莽和赤眉戰亂被毀。西晉建都洛陽,南北朝時期多個北方割據政權建都洛陽。唐朝正式都城為長安,但洛陽是陪都。武則天時期洛陽被稱為神都,取代長安為正式都城。五代時期唯獨後唐建都洛陽,其餘四個王朝都是開封。五代時期是洛陽最後一次建都。



北宋時期趙匡胤本來也想建都洛陽,但最終沒有成功,最終定都開封。不過作為折衷方案,北宋王朝的帝陵選擇在洛陽和開封之間的鞏義。元明清定都北京(明朝初期定都南京)。總體來說,中國古代王朝建都是從西往東的大形勢。早期在西,然後中原,晚期則在東部。



元朝和清朝定都北京是因為他們來自北方,雖入住華夏,但仍不忘自己的大本營,北京是進入長城後比較理想的城市。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是因為早期永樂皇帝朱棣被封為燕王,那是他的大本營。不選擇在中西部是因為朱元璋是今安徽北部人,對東部比較偏愛。



中國古代都城從西往東的趨勢還有個自然地理原因。中西部黃河流域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洛陽等地水路交通失去優勢。而元代修的大運河已經是南北向溝通杭州和北京。造成元明清都城基本在東部的南京北京之間徘徊。

歡迎評論留言拍磚!


東野洛

如果只是從洛陽來說這個問題,那麼唐代以後,洛陽就開始衰落,特別金元之際的戰亂,洛陽被破壞得很嚴重,元明清三代的洛陽最多算一個三線城市,一個三線城市,怎麼可能成為首都呢!但這不是真正的原因,試想一下,當年連三線城市都不算的,只是一個小漁村的深圳,在我們改革開放的努力下,在中國需要一個經濟特區窗口的需求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它建成一個一線城市,那麼如果元明三代真的是有洛陽成為首都的這種需求,那麼為什麼不可以把一個三線城市的洛陽建成首都呢!所以洛陽不能成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真正的問題不是洛陽本身發達不發達的問題。

真正的原因是,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的兩個新的趨勢,造成了洛陽的地理位置,特別是它這個不南不北、天下之中的這個位置,從過去的優勢變成了劣勢。中國歷史發展的兩個新趨勢,一個是經濟重心的南移,一個是軍事力量的北移。經濟中心的南移,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最有錢的地方已經在江南,而軍事力量的北移,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最有戰鬥力的人群在長城沿線,也就是在北方。元明清三代的狀態是用江南的錢養北方的兵,這就構成了元代以後中國歷史的基本結構。

在這個結構中,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只能在南方和北方選,要麼你在經濟中心建都,所以朱元璋最初建都南京,要麼你在軍事力量最強的北方建都,那就是北京,用南方的錢糧來養北方的士兵。而這個時候的洛陽處天下之中,不南不北,也就是南北兩邊的好處都佔不到,所以不可能在這裡建都。

但為什麼元明清以後,中國的都城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北京,而南京雖然也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是都城,比如明朝初年和民國時期,但都非常的短暫,這是又為什麼呢?因為軍事力量的北移,使得北方“朝中有人”,始終維持著朝廷裡面北方人佔絕對優勢的地位。江南雖然經濟發達,有錢,但是江南在朝中卻沒什麼人,說話沒有什麼分量,這就是為什麼,南京比不過北京的原因。

比如朱棣為什麼要把都城遷到北京去?原因不是什麼天子守邊,這是忽悠人的套話,明朝皇帝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說說大話就算了,現在居然還有人真信!真正打起來了,天子不是坐以待斃,就是想跑而不敢跑,哪能真正守什麼邊!真正的原因是朱棣依靠北方的精兵強將幫自己打下了天下,朱棣做皇帝之後,大封功臣,十之八九都出自於北方。朱棣及其統治集團的真正的實力基礎在北方。所以他才一心想要把都城遷到北京去。因為在江南,他始終不安心。


只愛潘多拉

但到了宋朝滅亡之後,形勢就完全不同了,沒有一個王朝在洛陽定都,為什麼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更接胡氣。元明清三代,元清本身就是胡,明則是為了御胡——天子守邊疆。

元朝為什麼定都北京,因為北京向北數百里,便是蒙古大草原,向東則是渤海,向南則是傳統漢地,這個地方就好像是漢人的咽喉,元朝定都在這裡,就便於居高臨下,控制整個中原——當然這個優勢,長安也有一點,但長安沒有海運,南方的糧草運來不方便,而且長安距離大草原也有頗長一段距離。至於洛陽,就更不合蒙古人的心意了,因為區域狹小,又遠離大草原,被漢人四面包圍,當年北魏就是因為從平城遷都洛陽,慢慢便失去了胡氣,迅速四分五裂。

明朝為什麼定都北京呢?明起自南方,初期定都南京,但朱元璋也曾考慮過遷都長安或是洛陽,只可惜沒來得及實施這個計劃。最終遷都北京,一是因為燕王朱棣的干係,他的封地就在北京;二是因為明朝面臨北方蒙古的威脅,所謂天子守邊,他就必須在北京常駐。

至於清朝,定都北京原因與元朝類似,他的老家在滿洲,定都北京顯然更易於聯繫漢地與滿洲,一旦有急則退回關外,這也是清朝初期皇帝們的心思。

也正是因為這些緣故,定都北京的三個王朝,尤其是明清,更顯示出保守的特點,因為他的重心依舊在北方而不是南方,難以接受海外世界的巨大發展,窩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居為永遠的老大,這便是明清的心態。

而事實上,世界歷史的進程,在明清這個時代,已經進入了真正的海洋時代。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元朝為啥沒建都洛陽或西安,出於戰略考慮,因為元韃子是草原民族,他們的根在草原,他建都選址洛陽西安都不太合適,因為建都北京既能背靠草原,主要是能防止後院起火。又能控制中原。所以北京比洛陽和西安更適合做元都城。明朝是在還沒有統一中國的時候,就定都南京的。統一天下以後,朱元璋考慮過遷都一事,特派太子朱標去西安和洛陽實地考察。無奈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喪子心痛就把這事擱置了,假如朱標不死,是有可能遷都洛陽或西安的。朱棣趕侄子下臺遷都北京,有人說他是天子守國門,我因為他是把都城遷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因為他搶權初期天下肯定是不穩定的。在當時北京可以控東北防草原。清朝發跡於東北,它統一天下建都北京跟元朝建都北京,意義上差不多。


我拿流年亂了浮生666

就元朝而言,不在洛陽建都當然是因為洛陽太靠南了。

蒙古的統治中心在哈剌和林,今天的蒙古國烏蘭巴托往西大概400公里的地方。忽必烈即位是在上都,今天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定都大都已經是非常地深入漢地了,想讓他到洛陽去建都無異於痴人說夢。

雖然忽必烈繼承汗位沒有得到絕大多數黃金家族成員的共同擁護,但是他也是以蒙古大汗的自居的,他要統治的地域往北包括整個蒙古草原,往南只是到淮河以北,東北有東道諸王,西北有察合臺和窩闊臺後裔的封地,建都大都還可以算得上是居於其中。無論如何也不會考慮洛陽。

實際上我之前在一個忽必烈為什麼不選擇建都長安的答案中提到過,忽必烈正經考慮過在西域建都,他在潛邸時曾說:“今天下稍定,我欲勸主上駐驛回鶻,以休兵息民,何如?”但是木華黎的孫子霸突魯反對,而是認為應該建都於幽燕之地,因為可以“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忽必烈之所以考慮西域,是因為對他來說,大都可能過於靠東,無法很好地控制西域和中亞諸地。這也是後來他在位期間的實情,東道諸王乃顏的叛亂很快被平定,但西域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的問題卻始終沒有很好地解決。

可以看看這張金、南宋全圖地圖。其中我分別標出了和林(上),高昌(左,即忽必烈所說的回鶻之地),大都(右),洛陽(下)。在忽必烈即位的時候,蒙古、西遼、金、西夏、吐蕃和雲南都已經被征服。最下方粉色的南宋區域還不歸蒙古人統治。選大都和高昌都是可以理解的,他是腦子瓦特了才會選定都洛陽吧……


pku小動物

為什麼,問得好,不僅僅是洛陽,宋以後,洛陽和長安就漸漸失去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我猜是這幾點吧,希望大神指點一二。

(1)經濟原因,宋代以後,全國經濟重心難移,洛陽盆地地區的經濟不足以支撐首都的功能。

(2)國防原因,僅僅是經濟原因,首都當然可以選在南方蘇浙富庶地區,但不利於國防,北京靠近北方遊牧部落,首都選在北京,有很大的震懾作用,另外北京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是一方中心。

(3)民族原因吧,元和清都是北方民族,首都建在北京也是理所當然。

最後,洛陽在民國時期是做過幾天首都的,軍閥吳佩孚曾以洛陽為都,只留下一殘橋作為記憶。另外國民黨也在洛陽定都過。



洛陽曆史上的輝煌屬於中國的輝煌。請大家不要噴了。


才疏子

因為唐宋以後江南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北方東北長城以外少數民族空前強大。這就迫使政治經濟中心東移南下北上。這是西安洛陽失去政治中心的根本原因。而北京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北京背靠燕山,左滄海,右太行,南控華北大平原,有運河漕運之利。對元清來說,背靠老家,無後顧之憂,對明來說,天子守國門。所以北京成為首都的不二之選。


至樂無如讀書

元面對的危險是中原內地及南方,而且建都北京可以背對草原,有一個可依託之地,而明清面對的危險都在北方,可以就近抵抗。而洛陽雖地理位置好,但是可憑藉防禦的卻很少,而且,當時的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南方,運輸糧食不方便,北京可以利用大運河和海運來解決糧食運輸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