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刀劍和古代刀劍相比,哪個技術更高?

玩轉收藏界

從冶金角度來說,現代冶金當然是比古代高明太多了。但是從最好的刀劍的角度來說,現代冶金比古代來說也並沒有特別大的差距,甚至還有退步。


現代冶金最大的進步就是質量穩定,可以大批量生產出質量基本一致的刀劍,那些工藝品刀劍廠一天就能生產上百把刀劍,且質量過關,這在古代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並不代表鋼材性能上限提升很多,實際上古代精工鍛打的寶刀,拿到現在,按照現在標準依然是頂級的,甚至於說比市面上的長刀性能更好。日本曾經對於古代日本刀做過測試,當時做測試的一批刀中硬度最高的一把叫做水心子正秀的刀,刃口最高硬度達到81HS,換算成現代刀具硬度所用的HRC單位,是60HRC,而刀身硬度是平均51HRC,刀身韌性更高不易折斷,刀刃硬度高劈砍更給力。這裡可能部分刀友覺得60HRC並不夠頂級,確實,市面上的短刀硬度還有62HRC的,但那是短刀。市面上的高端刃材全部都是適用於短刀的,如果做到一米長的長刀長劍,根本無法使用,很容易折斷。市面上的長刀長劍也不過是中端鋼材。能做到刃區硬度達到60HRC的長刀長劍,市面上幾乎沒有。



而對於長刀長劍來說硬度和韌性的平衡,重心落在哪裡,什麼結構到兵器互碰的時候最不震手,揮舞的時候手感如何,這些東西現在已經沒人研究了,目前來說都是仿古代刀劍,而且因為沒人使用,仿的很多細節都還原不到位,其實還不如古刀古劍順手。


其實並不是說現代科技做不出超越古刀古劍的刀劍,而是說現在因為沒有什麼人真使用刀劍去作戰,這就導致現在對冷兵器如何使用最順手這方面沒人去研究了,所以刀劍細節的製作其實只是單純的模仿古代刀劍而已,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多細節方面還不如古代刀劍處理得好。沒有使用需求導致技術停滯發展,甚至於失傳。


如果有專門的團隊從人體工程學角度以及專門的材料強度去專項研究,當然是可以做出超越古代精品刀劍的現代刀劍。但沒有人去研究了,因為沒有使用需求。現在的人知道刀劍正確握姿的都不多,買來不過是拿來賞玩,而非拿來使用。而真正的兵器技擊練習者,也只是還原兵器使用方法,使用的兵器都是專門進行減傷處理便於對抗不傷人的安全武器。對於刀劍作戰時的劈砍切割需求為零。


韓愈說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現代刀劍在缺乏伯樂的狀態下,是沒有什麼千里馬的。


至於古代的神劍,熟鐵的硬度按照維氏硬度算,大概是185~125HV之間。而進行過優質熱處理的鋼刀,硬度一般在610HV以上,之前說的水心子正秀刃口最高硬度達到700HV。在對比其他粗製濫造的普通刀劍來說,這種程度的當然屬於神劍範疇


人渣嘯西風

古代受限於冶煉技術和設備等,想要鍛造一把好的刀劍是很不容易的。



所謂的寶劍,講究的就是優質的材料和獨特的鑄造方法。材料講究配比,著名的勾踐劍經科學檢測,就發現其主要的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劍身上更是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在古代那種分析技術受限的情況下,配比主要看的是冶鑄者的經驗。銅石和鐵石的量比是多少,冶煉出來的是不是精鋼,這些都考驗著鑄劍人的經驗,有時耗費很多材料都未必能鑄出理想的鐵水和成品。因此,在古代,冶煉技術參差不齊,一把鋒刃的寶劍或精煉的兵器,能抵萬兵。一交手,就能驗出成色,我們也能從很多古代戰爭故事中看到,削鐵如泥這個詞語出現。原因很簡單,就是大多的兵器按現在的話來說都是次品,一遇大師精煉兵器,肯定被削如泥。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人對眾敵,寶劍一揮就能把別人的長矛砍斷,雖然看似誇張,但在古代那種冶煉技術參差不齊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是很有可能出現的。



寶劍的求之不易,因此在古代,只有英雄人物才能配得起用到寶劍,而冶煉出寶劍的鑄劍大師,備受世人的敬仰,最著名的莫過於“干將、莫邪”兩位大師,他們鑄出的以他倆命名的兩把寶劍更是名爍古今。



當今的冶煉技術較之古代,肯定是更先進的,這點無須質疑,包括設備、流程都要比以往更精細得多,鍛造原材料配比也更加科學。古代鑄就一把名兵,耗費的時日和原料都很是難以估量,但用今天的技術,除了節約這些,還能批量的生產,而且質量都是過關的上品,古人要是看到今天的生產,應該會歎為觀止。而且今天打造出來的很多刀劍,要是拿回古代,都是可以列入寶劍行列的。



不過在古代,有一個更值得推崇的就是“匠心”。古人冶煉,為了能造出一把名兵,可以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甚至獻出自己的性命。這是當今在冶煉的好環境下機械的生產很難媲美得了的。不然古代也沒有著名的十大名劍之美名能流傳至今了。




羽菱君

網上一直反覆流傳這樣一個說法:“清理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千克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蹟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裡。”

後這件事後被闢謠:


▲劉佔成發表於秦俑坑銅劍考論



不過現代刀劍是否肯定要超過古代。

想說明白這個話題,很複雜,其間涉及到太多的東西了,比如刀劍的材質、冶煉的技術,使用什麼樣的燃料,什麼樣的鼓風技術,再有就是鍛打的手段,刀的設計是否符合人體力學等等,總之挺複雜。

這些方面都是一點點進步的,而關於發生進步的時間節點,說法太多,爭議也太大。





人類使用金屬的歷程,大致是青銅、鐵、鋼緩緩升級,燃料的使用,是從木柴、木炭、煤、焦煤一點點進步,而鼓風技術也從最原始的用扇子扇(太上老君的煉丹房就一直這麼幹),到牛皮鼓風,水排鼓風逐漸進步。

青銅器使用的時間比較長,雖然其材質的硬度還不算理想,但總勝過石刀木槍,算聊勝於無吧。

好不容易步履蹣跚地進入鐵器時代,從生鐵到熟鐵,需要一個過程。熟鐵去除雜質就是鋼,其間的區別就是其中炭元素的含量。而提純去除雜質的過程,也在一點點進步,什麼塊鋼法、炒鋼法、灌鋼法,在一點點進步,越來越先進,也使得刀劍越來越鋒利。



此類的記載很多,比如三國時期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在竹筒中裝滿鐵珠子,用刀去砍,應手而斷,“稱絕當世,因曰神刀”,再比如曹操命人打造“百辟刀”用的就是面煉精鋼,據說能“陸斬犀革,水斷龍舟”,鋒利無比。

筆者以為,這些記載都有誇張的嫌疑,更多的是出於對諸葛亮和曹操這兩個人物的敬畏。


還是以下這個記載比較靠譜。據《北齊書·方技傳》記載,北齊巧匠綦母懷文,使用灌鋼法制造的宿鐵刀,以鋼為刃,以熟鐵為刀脊,即現在所說的夾鋼,淬鋼則用五牲之溺“、”五牲之脂”,這種刀非常鋒利,能夠達到“斬甲過三十札”。

而現代社會,很多提煉技術早已成熟,隨便揪個學過化學的初中生,都熟知炭的氧化還原作用在冶煉方面的方程式,這些孩子如果放到古代,個個都是大師。


另外,很多古代需要靠大量人力完成的工藝流程,現在完全可以由機器完成,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比如古代摺疊鍛打,全靠人力。打造一把好刀,一個師父幾個徒弟,一把小錘幾柄大錘,這得需要很長的時間啊!

而現代,則完全使用機械,速度快,質量好,再也不會出現鑄一對干將莫邪要花費三年的時間情況。




按照現代常識,一把刀雙面開刃角度只要大於60度,就能砍鐵而不傷刃。所以現代社會的刀具,只要材質不是太差,只要開刃科學,都可以削銅斷鐵。古代的銅劍、鐵劍,無論是材質還是工藝,都比現代刀劍低了不止一個檔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在隨便的一把菜刀拿到古代,都會很驚豔。如果是現代的刀劍,只要不是表演用的那種,拿到古代,絕不會輸於任何的神兵利器。

  更何況是那些用了特殊的鋼材,有著特殊的設計,用於特殊用途的戰爭刀具。這種刀劍,無論是鋒利程度和硬度,絕對可以甩古代刀劍幾條街。



千萬不能開倒車,更不能陷入“古代啥都好,現代啥都不行”的誤區,要知道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科技也在飛速發展,無論是刀劍還是其他的方面,只能是越來越好。


刀劍俠客夢


流星68421911

冶金,塑性成形,熱處理原理非常非常非常複雜,不但是古代人,也是非材料類專業的人難以想象的,而且至今仍有很多基礎性問題沒有搞清楚。古代刀具的製作無法控制材料的冶金缺陷,無法控制材料的微觀組織,難以規模化生產。例如很多碳鋼的過熱敏感性很大,淬火前加熱溫度稍高,就會會導致微觀組織粗大,降低韌性。古人只能憑顏色分辨鋼材溫度,依靠控制鼓風控制爐溫,一把名刀的出現不但需要富有經驗的工匠,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今人能達到的力學性能上限也高於,更值得一提的是,現代金屬材料可以用於比古代名刀惡劣得多的使用條件。




但是為什麼應用現代科技製造的刀劍性能上並沒有很明顯得超過古代名刀?因為古今刀的定位不同。雖然刀的性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但除了近身肉搏,總歸不如槍炮好使。在古代刀是武器,現代刀是工具和工藝品。研製一把用來砍人的刀,不會像研製飛機導彈那樣得到大量的資金、技術、人員支持。


一把用來砍人的刀劍,應該具備怎樣的使用性能呢?

刀身具有較高的屈服強度,很高的韌性,在砍殺時不至於彎曲、折斷。刀刃有很高的硬度,低的缺口敏感性,用鈍之後最好能重磨。最好能在北方寒冷的冬天使用,經常沾血,要有一定的耐蝕性。

只要是具有這些特點,我想這在古代就是神兵了。我們常說的古代十大名劍,都有這些特性。現在刀劍都是用機器製作,嚴格調控材料比例,讓每一個刀劍都能到一定的標準。這樣雖說保證了刀劍的成功率,但是這使得刀劍沒有了靈性,沒有了那種獨一無二的特性,這樣就很難成了神劍了,也是因為古代和現代對刀劍的地位改變造成的。



像我們知道的越王勾踐劍就很牛逼。勾踐劍也確實確實是牛逼的,但不在於能劃20張紙,這把劍真正牛逼的地方在於其超出當時平均工藝水平的金屬表面處理工藝。想象一下,戰國時期,以當時低劣的生產環境和知識儲備,居然能造出這麼精美的東西,這確實是令人驚歎的。這把劍是工匠們用多少心血才造就而成的。


江湖人稱0諸葛不亮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這個基本上沒有可比性,因為古代流傳下來的很多刀劍,都是古董,而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雖然全世界都有很多的刀劍鑄造大師,很多世界著名的兵工廠,但是比拼刀劍,也就是比武!

在比試中,素來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而比拼刀劍,很明顯是屬於第二種,即武鬥!

但是請問各位,誰會拿現代製作的刀劍去和古代的古董刀劍對砍?

所以很明顯,這個問題是不會有答案的!

古有干將莫邪,削鐵如泥,並且有魚腸,太阿,青虹劍,倚天劍,湛盧劍,昆吾劍,龍淵劍!

這其中干將莫邪更是被小說家傳的神乎其神,而青虹劍和倚天劍曾經更是曹操的配劍!

不可否認,古代對於刀劍的鑄造技術,對於鋼鐵的冶煉,有很多是現代高科技都無法探究清楚的,比如在古墓出土的西周時期的寶劍,擦拭後依然光可照人,而有的刀劍更是千年不朽,這更是令人稱奇!

而對於現代的冶煉技術,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一把匕首斬鐵絲可以像切豆腐一樣,就覺得這把匕首非常的厲害,其實這樣的匕首,在我軍普通的士兵配備中,已經做到了全面普及,所以我們在綜藝節目看到刀劍砍鋼管,砍鐵釘,這個完全不用太過詫異!

看到裁紙的刀特別鋒利,所以用同樣的材料打造了一把復仇砍刀,最終一路打殺,報仇成功!

但是假如拿干將莫邪來裁紙,不知道一次能切透多少張!

所以說,這個問題,明顯也是關公戰秦瓊一類的問題了!


深圳小哥帶你看深圳

別迷信什麼古代寶劍神兵,不要低估了近代以來的金屬冶煉和加工工藝。

之所以古代有那麼多神兵寶劍傳說,是因為那時候金屬工藝落後,好點的武器金屬甲非常難得,得到後會好好保存,甚至成為傳家寶。

近代工業革命以來,金屬加工冶煉水平突飛猛進,這點從武器就明顯看出來了。火槍的威力越來越大,火槍的故障率卻在穩定降低,很大程度上就是金屬工藝水平提升的功勞。

十九世紀金相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原先只能由工匠經驗傳承的金屬工藝,找到了很好的描述模型,之後又能通過金相學指導開發新的加工辦法,冶煉出新的材料。

到了當代,更有電子顯微鏡等一些手段加入,對金屬工藝機制的瞭解更加深入。

而這一切,絕不是古代什麼神器能比擬的。某些所謂現代造不出來,是因為還不知道其工藝和材料,又不能進行破壞性研究。但不代表現在造不出更好的來。


尋常味

個人認為古代的鐵技術更高。漢代前,兵器的材質主要是青銅。到了漢代(西漢早期),冶鐵技術才得到了發展,比如長安武庫出土的十一把劍,均為鐵劍。漢劍,在冷兵器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米以下的當是主流,因為一米二以上的就需雙手持握了。漢劍的興起,是在和帝開禁鹽鐵之後,由於水推動的鼓風爐的發明,大幅提高了冶鐵的效率,冶鐵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到了東漢青銅劍就淘汰了。

漢代的鐵器,用塊狀鐵作為鍛件的基礎材料。在戰國晚期“塊煉滲碳鋼”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到了西漢中期,已採用反覆加熱,反覆鍛打的方法,製成了“百鍊鋼”。鋼鐵中的雜質,經反覆錘鍊 ,雜質盡出,鍛打出了最精純的鋼。如滿城出土的劉勝的佩劍,便是“百鍊鋼”所制。其佩劍,經過了表面滲碳工藝和刃部淬火,劍刃鋒利,劍背又有韌性,體現了很高的工藝水準。還有,山東蒼山漢墓出土了“三十煉”大刀,就是以“炒鋼”為材料,經反覆鍛打而成。

到了唐代,出現了複合鋼的製作工藝,也就是“包鋼夾鋼覆土燒刃”工藝。這種工藝就是在兩層低碳鋼的中間,夾上一層高碳鋼,使得刀劍刃利背韌,體現了“好鋼用在刀刃上”這一理念。唐刀和漢劍相比,由於在“百鍊鋼”的基礎上,發展了“包鋼”工藝,刀劍外硬內軟,比漢劍提升了一大步。唐刀,可以劈開任何盔甲和兵器,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工藝的進步,極大的促生了唐刀(劍)的發展,日本的倭刀就源之唐刀。日本正倉院的藏品,“金銀鈿裝唐大刀”,就是從唐朝進口的。

唐刀,是中國冷兵器發展史上的頂峰,但是由於唐刀的製作成本高昂,縱觀中國歷史,也只有唐代用的起這樣的兵器。自唐代以後,唐刀的製作工藝就逐漸的失傳了,現代的工藝也無法複製唐刀了。

令人難以相信,感情難以接受的是,現在的中國刀劍工藝,是從日本傳來的,這就是現實。

最後,呼籲中國的匠人們,精心專研唐刀技藝,把失傳的中華傳統工藝從新挖掘出來,振興我們的冶鐵工藝,把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瑰寶發揚光大。

知識有限,不對之處敬請指正,和朋友們共同探討。


詩書棋酒

這個問題有點看不起現代工業革命後的金屬加工工藝的進步了。

沒有任何異議。現代科技對金屬工藝遠超古代冶金技術。

一塊普通的汽車板彈簧,經過一個普通中級鉗工的加工,做成一把刀,足以砍斷古代99.99999999%的刀劍。


綠城大叔

古代刀劍,如果是先秦時代的話,多半是青銅武器,那時候的神劍,其實多半是鐵器。

那時候冶金技術很原始,很落後,和現在科技下的冶金,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因此說,相對來說,現代冶金技術比古代高,而且生產力也高,產量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