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

GTV滕林季

長安和洛陽是中國最著名的古都之一,同時,在唐及之前,凡是大一統的朝代,不是定都長安,就是定都洛陽。而唐之後,從宋開始,長安和洛陽就再沒有享受過中華帝都的光輝和榮耀。那麼,宋朝為什麼會把都城建於東京開封,而非長安或洛陽呢?其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東京位於大運河的中心,漕運便捷,容易將南方的糧食運輸至此,也方便北宋王朝對經濟中心地區的掌控。都城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是人口眾多,要養活這麼多人,首先就得解決糧食問題。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越來越成為中國的產糧區。想要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隋煬帝修建了大運河。而因為長安地勢較高,不僅修挖運河不易,而且將糧食運到長安更要耗費兩岸拉運糧船的民力,得不償失。所以,隋朝就開始營建東都洛陽。到了唐代,也是如此。武則天稱帝后,更是直接將都城建於洛陽。相較於洛陽,開封的地理位置更加便利。從下圖可以看出,東京開封(當時的汴州)位於大運河的中心,漕運便利,方便將南方產糧區的糧食運往京城。同時,從唐中期開始,隨著經濟重心已經轉移至南方,長安的地理位置就過於偏西北,無法作為掌握中國全局的中心地帶。雖然洛陽地理位置較優,但是相較於東京,仍是遜色。

其次,隨著唐末農民起義以及五代十國的割據戰爭,古都長安和洛陽都已經衰敗不堪,無法再執行作為新興王朝首都的重要職能。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是具有毀滅性的。從安史之亂開始,長安城開始遭遇浩劫。之後是黃巢起義,橫掃半個中國,並在長安稱帝。904年,軍閥朱溫逼迫唐室東遷洛陽,長安城已被徹底廢棄。再之後是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北方的政權又先後在長安、洛陽建立割據政權,加劇了都城破壞的進程。所以,當趙匡胤建立北宋時,長安和洛陽的衰敗已不足以建立都城。

最後,趙匡胤通過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取後周的政權,而後周當時就定都於開封。其實,後周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榮時期,相較於周邊的割據政權,已經取得了各方面的優勢,為日後的統一戰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後周定都開封時,就已經考慮到開封雖然地處四戰之地,但北邊有黃河天險,且邊防主要集中於太原、河間、中山三鎮。後來隨著削弱地方軍權,守內虛外,地方已無法威脅到東京。隨著澶淵之盟,北宋的邊患不再是遼,而是西夏,長安和洛陽很容易被侵擾。隨著趙匡胤建立北宋,於是,已經定都且興建多年的開封城,很自然地被再次選為新朝首都。

參考文獻:

白壽彝主編,陳振編:《中國通史(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國家人文歷史

趙匡胤是洛陽人,代周建宋,定都汴梁(今開封)。汴梁是“四戰之地”,無險可據,易攻難守,那麼趙匡胤因何不建都古時的“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



隋唐之時,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是兩座最宏偉輝煌的城市,經過五代十國的破壞,以洛陽為核心的大運河運輸體系遭到破壞,全國的漕運中心已經轉到汴京。長安的漕渠也已年久失修,便利不再。但是對於一個王朝來說,修復漕運不是什麼難事,北宋最終建都汴京,是政治較量的結果。

趙匡胤建都汴京之處,就看出汴京的缺點那就是,易攻難守。趙匡胤洛陽祭祖之時就提出遷都洛陽的話題。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三有載: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說:“汴京有汴渠漕運支撐,每年可運來江淮大米數百萬斛,現在幾十萬精兵,吃飯全靠漕運,陛下要是遷都洛陽,恐怕不方便。”趙匡胤對弟弟趙光義說:“遷都洛陽也非長遠之計,最好是遷至長安。我之所以想西遷,並無他意,只是要據山河之勝,守衛國都,這樣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趙光義說:“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趙匡胤嘆了一口氣,悠悠道:“只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離奇死亡,遷都一事不了了之。


果不其然,汴京無險可守,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兵力補足。北宋禁軍常駐汴京數十萬,軍費開支佔政府總支出的60%—70%左右,財政上的“積貧”和軍事上的“積弱”成為不可挽回的趨勢。金兵一個衝鋒到了汴京,“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靖康之變”就跑出來一個康王趙構。泥馬渡康王,趙構一口氣跑到建康(今南京市),眾臣擁戴趙構為皇帝,史稱宋高宗,當談到定都的問題。洛陽已經在金國統治之下,宰相李綱主張遷都長安。當時京兆府(今西安)商稅年收入38000餘貫,在黃河流域各府州中居第5位,宋高宗趙構欣然答應。

但權奸汪伯彥、黃潛善二人懼怕李綱勢力的壯大威脅到自身,造謠中傷李綱,可憐李綱為相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此後,汪伯彥、黃潛善慫恿宋高宗趙構南逃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偏安一偶的南宋半壁江山。


睜眼看西安

宋朝沒有定都長安原因是多方面的。長安在經歷“安史之亂"之亂後又被黃巢起義軍所毀,黃巢軍毀帝陵、燒宮城、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無惡不做。昔日世界第一大都城成了人間地獄。人口剩下十之三四。要想重新做為都城需要花費大量金錢,這對剛取得政權的趙匡胤無疑是巨大的負擔。

觀察北宋地圖就可知道,北宋疆域最大時西北界才到達蘭州,而蘭州距長安不遠,西夏國又虎視眈眈地望著長安,定都長安是要冒很大風險的,需要統治者有開疆拓土的勇氣。而北宋政權北面的幽雲十六州又被契丹所佔,汴梁又是“四戰之地",北面幾乎無險可守。自趙光義北伐失敗後,北宋就龜縮自保,缺乏進取之心。


事實上,趙匡胤也是考慮過遷都長安之事。據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三有記載:”趙匡胤對弟弟趙光義說:“遷都洛陽也非長遠之計,最好是遷至長安。我之所以想西遷,並無他意,只是要據山河之勝,守衛國都,這樣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趙光義說:“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趙匡胤嘆了一口氣,悠悠道:“只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離奇死亡,遷都一事不了了之。



北宋在對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是不能否認的事實。關於北宋恥辱的戰爭記錄,我們可以找出各種各樣的原因,北宋的統治者們缺乏戰略眼光是埋下北宋每戰必敗的最重要原因。在利用“杯酒釋兵權”消除了武將叛亂的危險後也造成以後無將可用的窘況,用文官指揮武將也是屢戰屢敗的原因之一。

這些原因綜合起來使長安與北宋國都失之交臂。洛陽一直是北宋陪都,這裡不再敘說!


行雲流水1437995

大家都知道,長安和洛陽自周代開始就是歷代政權的都城。(陪都或者首都)但是大宋建國後,卻把都城建在了開封。並沒有選擇長安或者洛陽。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長安洛陽殘破,不適合為都。唐末黃巢起義,長安城反覆易手,雖然黃巢和唐軍並未屠城,但是歷經戰火也是比較殘破。且朱溫掌權後,逼李唐遷都洛陽,長安從此棄用,至宋,已經殘破不堪。而洛陽則在後晉滅後唐之戰中遭到嚴重破壞。


二 經濟中心南移,宋初中原久經戰亂,民不聊生。若定都長安,洛陽。則糧食難以自足,且運輸困難。而開封四通八達。運輸便利。

三 開封多朝營建,已成一定規模。自五代開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都定都在開封,開封府經過數次營建。尤其是周世宗時曾大規模營建開封府,具備都城的條件。宋初經濟困難,且太祖節儉,不願浪費民力,遂定都開封。

四 開封府適合當時的政策。趙匡胤建宋後,繼承世宗遺志。立誓一統宇內,而開封府四通八達,無論是水運還是陸運都很便利,便於大軍出征,糧草運輸。和軍情的傳遞。

大概就是這些了。

其實,太祖也是有定都洛陽的願望的。洛陽不僅是前朝盛世之都。更是太祖的家鄉。整個北宋時期,開封叫東京,就是因為西京是洛陽。太祖後期,國家大統(只剩下北漢)趙匡胤曾巡遊洛陽,並且打算遷都洛陽,甚至想遷都長安。以求削減軍隊,節約民力。奈何當時因為種種阻力,只能作罷。


守仁看劇

宋朝的首都沒有比汴梁更加適合!

汴梁四通八達是各路來往的十字路口,並且有運河通到汴梁,南方的物資運入也很方便,看《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知道,汴梁是多麼的繁華。

至於長安,早就不適合作為首都了。長安在早期的時候適合作為首都是因為關中平原沃野千里,特別是經過秦漢兩代的經營,渭水、涇水河畔適合做首都再適合不錯了。那個時候關中就是整個國家的經濟中心,有充足的資源夠首都老百姓的採用。



後來,由於過度開墾,關中平原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土地鹽鹼化、沙漠化,關中已經生產不出足夠的食物自給自足了。

如果長安繼續作為首都存在,國家的負荷實在是太嚴重了!


而洛陽,經過了幾百年後,隋煬帝開通的運河已經不能用改道了,恰好改到了汴梁,所以汴梁便成為了代替洛陽的選擇!如果再把首都搬遷到洛陽,那不是自找麻煩嗎?

如果說汴梁易攻難守的問題,我想這有點想多了,守衛國家,在德不在險!即使選擇再易守難攻的地方作為首都皇帝無德也會被攻破,否則選擇長安作為都城的朝代又怎麼會滅亡?

一個朝代的覆滅,肯定是因為內部出現了問題,導致了自身無法凝聚國家原有的實習去抵抗入侵,更有甚者,國家滅亡於內部。


夢三七夜

提問題的人,歷史學的不好,北宋實行兩京制,東京開封,西京洛陽。長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洛陽到北宋後期才結束。洛陽現在的麗景門,安喜門和定鼎門都是北宋時期修建。當時趙姓皇帝也依戀洛陽往日的繁華,於是同時修善洛陽和開封,宋朝的文化超越隋唐成為中國的鼎盛時期,宋朝的皇帝非常欣賞有文學才華的人,王安石,司馬光等。但是換人的速度非常快,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支持變法,一派反對。皇帝支持那一邊,那些人就留在開封,不支持的仍保留一定的官位到洛陽去搞文學。因為大部分都是文人都是士大夫階層,習慣在洛陽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北宋文學極少描寫農民和其他社會底層的狀態。

在洛陽古墓博物館,可以看到埋葬洛陽的文人墨客名單:商湯、商伊尹、西周伯夷、叔齊、東周萇弘、戰國蘇秦、張儀、呂不韋、西漢陳平、張良、樊噲、田橫、賈誼、朱買臣、夏侯嬰、東漢鄧禹、竺法蘭、攝摩騰(即中國第一所官方佛教寺院白馬寺最早引入佛教的 兩位印度高僧,現葬於洛陽白馬寺內)、班超、蜀漢關羽、曹魏鍾繇、西晉王祥、張華、杜欲、石崇、唐尉遲恭、張說、狄仁傑、姚崇、顏真卿、杜審言、杜甫、白居易、孟郊,宋石守信、焦贊、呂蒙正、范仲淹、文彥博、富弼、邵雍、程顥、程頤、明王冕、福王朱常洵、清王鐸。

北宋後期由於胡人咄咄逼人,準備遷都南京,胡人佔領中原後,政局混亂,經常更換政權,基本上都是到洛陽搶完就走,從此洛陽一蹶不振。


勇者奇緣

朝廷確實在為定都長安還是開封而糾結過

宋朝為什麼沒有定都長安或者洛陽而是開封?因為開封是當時運河的樞紐而且當時的開封又是五代中四代王朝的首都,在政治上佔據正統地位

,北宋的都城是長安或者洛陽還是開封,在開國之初,朝廷確實在為定都長安還是開封而糾結過。

長安與洛陽自唐以後就不再適合建都了

長安自唐以後就不再適合建都了,關中地區的地力畢竟有限,作為國度來說要滿足百萬人口的糧食供給困難。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至於洛陽,其實也可以,宋太祖有意在洛陽建都,甚至還想著定都長安。為什麼呢?這可不是趙匡胤一時興起,想去模仿唐朝,但是洛陽早衰敗了,經歷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不適合做首都。除非花大錢建設而且強制遷移人口過去。

開封的”難言之隱

而是當時的京城開封確實有他的”難言之隱“。只是趙匡胤接手時政治中心就是開封,勞師動眾的遷都總需要過硬的理由吧?除非開封實在不行了,否則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怎麼可能願意撇家舍業的遷都?大臣們在開封都有大量家業和財產,他們會願意賤賣了?

我們現在說開封沒有防禦屏障,是因為我們是事後諸葛亮,對於當時人來說,太祖太宗時國家軍力強盛,而澶淵之盟後北方的軍事威脅也已經消除,宋遼間百年無戰事,開封並沒有什麼看得見的威脅,誰能預料到金人的迅速崛起?所以當時人會覺得沒有必要遷都洛陽~


回望歷史今天

宋朝為何不建都於洛陽和長安?

我們先分析洛陽

首先,作為全國中心,都城的糧食要從南方經由水路運輸,而開封就在運河邊上,且江南到開封的路程比到洛陽短。

其次,趙匡胤以兵變起家,因此宋朝皇帝最忌諱的就是邊疆武官手握重兵,掌握實權,開封四周皆平原,洛陽有山,守衛都城所需兵力要大於建都洛陽所需兵力。

再看長安

長安離運河就更遠,而且地形上與洛陽相似,再加上長安接近西夏前線,建都長安比建都洛陽更不實際。

況且長安於唐末時被毀,五代又相繼定都於開封,未曾發展長安,長安若欲建都,需大量時間及錢財。

北宋以較和平方式奪得政權,為保持穩定,也不宜做較大的變革,故都城仍為開封乃是最佳選擇。


開封當時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京城規模巨大,人口眾多,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在國內是數一數二的,這也是開封做都城的原因。


哼曲兒

宋太祖雄才大略,當年就想定都洛陽,甚至遷都計劃都想好,還派嫡子去洛陽探查。這些都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誰知道趙光義不同 意,堅決反對,因為汴梁是趙光義的勢力範圍,在汴梁,趙光義一呼百應,尾大不掉,他暗地讓百官阻撓宋太祖搬遷。這樣做就防止宋太祖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只要在汴梁,宋太祖就在趙光義的控制中。這時候的宋太祖已經大權旁落,只好聽任之,並且說,將來宋朝外患不斷。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宋太祖的英明啊。


大俠獨狐求敗

宋朝是在唐朝以後的五代十國後周基礎上建立的,後周的都城是汴京所以宋朝開國就定都汴京,汴京也稱汴梁,開封,是中原第一大都市,宋太祖看到開封離邊境很近也想遷都長安,但是建國初期事務繁多,再加上他的軍事實力強並不懼怕金人但是百年後大宋衰弱被金人攻佔京城,被迫遷都臨安史稱南宋朝。開封歷史上作為京城多次宋朝時稱東京,金朝時稱南京,明朝時稱北京。可見開封的繁華,清明上河圖中紀錄下了當時的盛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