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没有定都长安或者洛阳?

GTV滕林季

长安和洛阳是中国最著名的古都之一,同时,在唐及之前,凡是大一统的朝代,不是定都长安,就是定都洛阳。而唐之后,从宋开始,长安和洛阳就再没有享受过中华帝都的光辉和荣耀。那么,宋朝为什么会把都城建于东京开封,而非长安或洛阳呢?其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东京位于大运河的中心,漕运便捷,容易将南方的粮食运输至此,也方便北宋王朝对经济中心地区的掌控。都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人口众多,要养活这么多人,首先就得解决粮食问题。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越来越成为中国的产粮区。想要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而因为长安地势较高,不仅修挖运河不易,而且将粮食运到长安更要耗费两岸拉运粮船的民力,得不偿失。所以,隋朝就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到了唐代,也是如此。武则天称帝后,更是直接将都城建于洛阳。相较于洛阳,开封的地理位置更加便利。从下图可以看出,东京开封(当时的汴州)位于大运河的中心,漕运便利,方便将南方产粮区的粮食运往京城。同时,从唐中期开始,随着经济重心已经转移至南方,长安的地理位置就过于偏西北,无法作为掌握中国全局的中心地带。虽然洛阳地理位置较优,但是相较于东京,仍是逊色。

其次,随着唐末农民起义以及五代十国的割据战争,古都长安和洛阳都已经衰败不堪,无法再执行作为新兴王朝首都的重要职能。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具有毁灭性的。从安史之乱开始,长安城开始遭遇浩劫。之后是黄巢起义,横扫半个中国,并在长安称帝。904年,军阀朱温逼迫唐室东迁洛阳,长安城已被彻底废弃。再之后是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北方的政权又先后在长安、洛阳建立割据政权,加剧了都城破坏的进程。所以,当赵匡胤建立北宋时,长安和洛阳的衰败已不足以建立都城。

最后,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后周的政权,而后周当时就定都于开封。其实,后周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时期,相较于周边的割据政权,已经取得了各方面的优势,为日后的统一战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后周定都开封时,就已经考虑到开封虽然地处四战之地,但北边有黄河天险,且边防主要集中于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后来随着削弱地方军权,守内虚外,地方已无法威胁到东京。随着澶渊之盟,北宋的边患不再是辽,而是西夏,长安和洛阳很容易被侵扰。随着赵匡胤建立北宋,于是,已经定都且兴建多年的开封城,很自然地被再次选为新朝首都。

参考文献:

白寿彝主编,陈振编:《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国家人文历史

赵匡胤是洛阳人,代周建宋,定都汴梁(今开封)。汴梁是“四战之地”,无险可据,易攻难守,那么赵匡胤因何不建都古时的“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



隋唐之时,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是两座最宏伟辉煌的城市,经过五代十国的破坏,以洛阳为核心的大运河运输体系遭到破坏,全国的漕运中心已经转到汴京。长安的漕渠也已年久失修,便利不再。但是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修复漕运不是什么难事,北宋最终建都汴京,是政治较量的结果。

赵匡胤建都汴京之处,就看出汴京的缺点那就是,易攻难守。赵匡胤洛阳祭祖之时就提出迁都洛阳的话题。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三有载: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说:“汴京有汴渠漕运支撑,每年可运来江淮大米数百万斛,现在几十万精兵,吃饭全靠漕运,陛下要是迁都洛阳,恐怕不方便。”赵匡胤对弟弟赵光义说:“迁都洛阳也非长远之计,最好是迁至长安。我之所以想西迁,并无他意,只是要据山河之胜,守卫国都,这样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赵光义说:“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赵匡胤叹了一口气,悠悠道:“只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赵匡胤离奇死亡,迁都一事不了了之。


果不其然,汴京无险可守,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兵力补足。北宋禁军常驻汴京数十万,军费开支占政府总支出的60%—70%左右,财政上的“积贫”和军事上的“积弱”成为不可挽回的趋势。金兵一个冲锋到了汴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就跑出来一个康王赵构。泥马渡康王,赵构一口气跑到建康(今南京市),众臣拥戴赵构为皇帝,史称宋高宗,当谈到定都的问题。洛阳已经在金国统治之下,宰相李纲主张迁都长安。当时京兆府(今西安)商税年收入38000余贯,在黄河流域各府州中居第5位,宋高宗赵构欣然答应。

但权奸汪伯彦、黄潜善二人惧怕李纲势力的壮大威胁到自身,造谣中伤李纲,可怜李纲为相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此后,汪伯彦、黄潜善怂恿宋高宗赵构南逃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偏安一偶的南宋半壁江山。


睁眼看西安

宋朝没有定都长安原因是多方面的。长安在经历“安史之乱"之乱后又被黄巢起义军所毁,黄巢军毁帝陵、烧宫城、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做。昔日世界第一大都城成了人间地狱。人口剩下十之三四。要想重新做为都城需要花费大量金钱,这对刚取得政权的赵匡胤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观察北宋地图就可知道,北宋疆域最大时西北界才到达兰州,而兰州距长安不远,西夏国又虎视眈眈地望着长安,定都长安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需要统治者有开疆拓土的勇气。而北宋政权北面的幽云十六州又被契丹所占,汴梁又是“四战之地",北面几乎无险可守。自赵光义北伐失败后,北宋就龟缩自保,缺乏进取之心。


事实上,赵匡胤也是考虑过迁都长安之事。据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三有记载:”赵匡胤对弟弟赵光义说:“迁都洛阳也非长远之计,最好是迁至长安。我之所以想西迁,并无他意,只是要据山河之胜,守卫国都,这样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赵光义说:“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赵匡胤叹了一口气,悠悠道:“只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赵匡胤离奇死亡,迁都一事不了了之。



北宋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关于北宋耻辱的战争记录,我们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北宋的统治者们缺乏战略眼光是埋下北宋每战必败的最重要原因。在利用“杯酒释兵权”消除了武将叛乱的危险后也造成以后无将可用的窘况,用文官指挥武将也是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使长安与北宋国都失之交臂。洛阳一直是北宋陪都,这里不再叙说!


行云流水1437995

大家都知道,长安和洛阳自周代开始就是历代政权的都城。(陪都或者首都)但是大宋建国后,却把都城建在了开封。并没有选择长安或者洛阳。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长安洛阳残破,不适合为都。唐末黄巢起义,长安城反复易手,虽然黄巢和唐军并未屠城,但是历经战火也是比较残破。且朱温掌权后,逼李唐迁都洛阳,长安从此弃用,至宋,已经残破不堪。而洛阳则在后晋灭后唐之战中遭到严重破坏。


二 经济中心南移,宋初中原久经战乱,民不聊生。若定都长安,洛阳。则粮食难以自足,且运输困难。而开封四通八达。运输便利。

三 开封多朝营建,已成一定规模。自五代开始,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在开封,开封府经过数次营建。尤其是周世宗时曾大规模营建开封府,具备都城的条件。宋初经济困难,且太祖节俭,不愿浪费民力,遂定都开封。

四 开封府适合当时的政策。赵匡胤建宋后,继承世宗遗志。立誓一统宇内,而开封府四通八达,无论是水运还是陆运都很便利,便于大军出征,粮草运输。和军情的传递。

大概就是这些了。

其实,太祖也是有定都洛阳的愿望的。洛阳不仅是前朝盛世之都。更是太祖的家乡。整个北宋时期,开封叫东京,就是因为西京是洛阳。太祖后期,国家大统(只剩下北汉)赵匡胤曾巡游洛阳,并且打算迁都洛阳,甚至想迁都长安。以求削减军队,节约民力。奈何当时因为种种阻力,只能作罢。


守仁看剧

宋朝的首都没有比汴梁更加适合!

汴梁四通八达是各路来往的十字路口,并且有运河通到汴梁,南方的物资运入也很方便,看《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知道,汴梁是多么的繁华。

至于长安,早就不适合作为首都了。长安在早期的时候适合作为首都是因为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特别是经过秦汉两代的经营,渭水、泾水河畔适合做首都再适合不错了。那个时候关中就是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心,有充足的资源够首都老百姓的采用。



后来,由于过度开垦,关中平原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关中已经生产不出足够的食物自给自足了。

如果长安继续作为首都存在,国家的负荷实在是太严重了!


而洛阳,经过了几百年后,隋炀帝开通的运河已经不能用改道了,恰好改到了汴梁,所以汴梁便成为了代替洛阳的选择!如果再把首都搬迁到洛阳,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如果说汴梁易攻难守的问题,我想这有点想多了,守卫国家,在德不在险!即使选择再易守难攻的地方作为首都皇帝无德也会被攻破,否则选择长安作为都城的朝代又怎么会灭亡?

一个朝代的覆灭,肯定是因为内部出现了问题,导致了自身无法凝聚国家原有的实习去抵抗入侵,更有甚者,国家灭亡于内部。


梦三七夜

提问题的人,历史学的不好,北宋实行两京制,东京开封,西京洛阳。长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洛阳到北宋后期才结束。洛阳现在的丽景门,安喜门和定鼎门都是北宋时期修建。当时赵姓皇帝也依恋洛阳往日的繁华,于是同时修善洛阳和开封,宋朝的文化超越隋唐成为中国的鼎盛时期,宋朝的皇帝非常欣赏有文学才华的人,王安石,司马光等。但是换人的速度非常快,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变法,一派反对。皇帝支持那一边,那些人就留在开封,不支持的仍保留一定的官位到洛阳去搞文学。因为大部分都是文人都是士大夫阶层,习惯在洛阳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北宋文学极少描写农民和其他社会底层的状态。

在洛阳古墓博物馆,可以看到埋葬洛阳的文人墨客名单:商汤、商伊尹、西周伯夷、叔齐、东周苌弘、战国苏秦、张仪、吕不韦、西汉陈平、张良、樊哙、田横、贾谊、朱买臣、夏侯婴、东汉邓禹、竺法兰、摄摩腾(即中国第一所官方佛教寺院白马寺最早引入佛教的 两位印度高僧,现葬于洛阳白马寺内)、班超、蜀汉关羽、曹魏钟繇、西晋王祥、张华、杜欲、石崇、唐尉迟恭、张说、狄仁杰、姚崇、颜真卿、杜审言、杜甫、白居易、孟郊,宋石守信、焦赞、吕蒙正、范仲淹、文彦博、富弼、邵雍、程颢、程颐、明王冕、福王朱常洵、清王铎。

北宋后期由于胡人咄咄逼人,准备迁都南京,胡人占领中原后,政局混乱,经常更换政权,基本上都是到洛阳抢完就走,从此洛阳一蹶不振。


勇者奇缘

朝廷确实在为定都长安还是开封而纠结过

宋朝为什么没有定都长安或者洛阳而是开封?因为开封是当时运河的枢纽而且当时的开封又是五代中四代王朝的首都,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

,北宋的都城是长安或者洛阳还是开封,在开国之初,朝廷确实在为定都长安还是开封而纠结过。

长安与洛阳自唐以后就不再适合建都了

长安自唐以后就不再适合建都了,关中地区的地力毕竟有限,作为国度来说要满足百万人口的粮食供给困难。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至于洛阳,其实也可以,宋太祖有意在洛阳建都,甚至还想着定都长安。为什么呢?这可不是赵匡胤一时兴起,想去模仿唐朝,但是洛阳早衰败了,经历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不适合做首都。除非花大钱建设而且强制迁移人口过去。

开封的”难言之隐

而是当时的京城开封确实有他的”难言之隐“。只是赵匡胤接手时政治中心就是开封,劳师动众的迁都总需要过硬的理由吧?除非开封实在不行了,否则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怎么可能愿意撇家舍业的迁都?大臣们在开封都有大量家业和财产,他们会愿意贱卖了?

我们现在说开封没有防御屏障,是因为我们是事后诸葛亮,对于当时人来说,太祖太宗时国家军力强盛,而澶渊之盟后北方的军事威胁也已经消除,宋辽间百年无战事,开封并没有什么看得见的威胁,谁能预料到金人的迅速崛起?所以当时人会觉得没有必要迁都洛阳~


回望历史今天

宋朝为何不建都于洛阳和长安?

我们先分析洛阳

首先,作为全国中心,都城的粮食要从南方经由水路运输,而开封就在运河边上,且江南到开封的路程比到洛阳短。

其次,赵匡胤以兵变起家,因此宋朝皇帝最忌讳的就是边疆武官手握重兵,掌握实权,开封四周皆平原,洛阳有山,守卫都城所需兵力要大于建都洛阳所需兵力。

再看长安

长安离运河就更远,而且地形上与洛阳相似,再加上长安接近西夏前线,建都长安比建都洛阳更不实际。

况且长安于唐末时被毁,五代又相继定都于开封,未曾发展长安,长安若欲建都,需大量时间及钱财。

北宋以较和平方式夺得政权,为保持稳定,也不宜做较大的变革,故都城仍为开封乃是最佳选择。


开封当时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京城规模巨大,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这也是开封做都城的原因。


哼曲儿

宋太祖雄才大略,当年就想定都洛阳,甚至迁都计划都想好,还派嫡子去洛阳探查。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谁知道赵光义不同 意,坚决反对,因为汴梁是赵光义的势力范围,在汴梁,赵光义一呼百应,尾大不掉,他暗地让百官阻挠宋太祖搬迁。这样做就防止宋太祖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只要在汴梁,宋太祖就在赵光义的控制中。这时候的宋太祖已经大权旁落,只好听任之,并且说,将来宋朝外患不断。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宋太祖的英明啊。


大侠独狐求败

宋朝是在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后周基础上建立的,后周的都城是汴京所以宋朝开国就定都汴京,汴京也称汴梁,开封,是中原第一大都市,宋太祖看到开封离边境很近也想迁都长安,但是建国初期事务繁多,再加上他的军事实力强并不惧怕金人但是百年后大宋衰弱被金人攻占京城,被迫迁都临安史称南宋朝。开封历史上作为京城多次宋朝时称东京,金朝时称南京,明朝时称北京。可见开封的繁华,清明上河图中纪录下了当时的盛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