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動物由於多種原因而氣味難聞,有的是出於防禦機制、有的是標記自己的領地、有的是保護食物,看看這些世界上有趣的動物們吧。
馬陸,又稱千足蟲、千腳蟲,生活在潮溼地方,大多以枯枝落葉為食。有時會啃食植物幼苗。現時本綱已描述的物種有約8000種。
除第一節及最後一節外,每一體節有兩對腳,一般物種大約有從36只到400只腳。
馬陸遇襲擊時可假死片刻,把自己蜷縮起來成為球狀。部分物種會釋放很臭的氣味,阻止了動物捕食它們。馬陸體液及其分泌物含有一種苯醌。
麝雉,常常被人們稱為亞馬遜臭鳥,它們生活在南美洲亞馬遜盆地及奧利諾科河三角洲的沼澤、森林及紅樹林。
全長約65釐米,頸長頭細小。其面部呈藍色及沒有羽毛,眼睛呈栗色,頭上有紅褐色的尖冠。麝雉很嘈吵,會發出多種沙沙的叫聲。
麝雉吃葉子至果實及花朵。消化系統是鳥類中獨有的,像反芻動物,在食道前部會用細菌發酵來分解植物。
麝雉會發出一陣陣像糞便的氣味,這由於它們食用的葉子中含有芳香族化合物,加上細菌發酵所致。
非洲艾虎,也稱條紋艾鼬,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乾旱草原,晝伏夜出,以小型齧齒動物、蛇、鳥、兩棲動物和昆蟲為食
非洲艾虎有強烈的領地意識,會用尿液和糞便標記領地。當遇到天敵時,它們會通過肛門臭腺噴灑“毒液”,沾到身體會有強烈的燒灼感。氣味刺鼻,據說幾百米以外都可以聞到。
小食蟻獸,分佈於南美洲的南部,生活在多樣的生境,從森林到次生林、及不毛的熱帶稀樹大草原等。主食為蟻、白蟻及蜜蜂等。部分亞馬遜的印第安人會利用它們來清理家中的蟻及白蟻。
小食蟻獸一般為夜行性,偶爾也會白天出沒。日間多在大樹幹的樹洞或其他動物留下的洞穴內棲身。在被激怒時發出嘶嘶聲及從肛門腺體中放出難聞的氣味。它們的刺鼻氣味比臭鼬還要強烈。
袋獾,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現今只分佈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它們是一種有袋類的食肉動物,除了普通的肉和內臟,袋獾也會吃掉獵物的毛皮和骨頭。農民對袋獾的這種習性甚為歡迎,因為它們令那些能夠傷害家畜的昆蟲找不到腐爛組織可吃而絕跡於農場。
袋獾身形與一隻小狗差不多,但肌肉發達,十分壯碩。袋獾的毛髮呈黑色,胸部和臀部往往帶有小塊白色的毛。
它們在被激怒時會放出臭氣,刺鼻程度可與臭鼬比擬。當它們平靜、放鬆時,就不會有臭味了。
麝牛,分佈在加拿大北極地區和格陵蘭島 ,小種群引進瑞典,西伯利亞,挪威和阿拉斯加。棲息於氣候嚴寒的多巖荒蕪地帶,群居性,主要吃草和灌木的枝條,冬季亦挖雪取食苔蘚類。
因為雄性麝牛在交配季節時會散發強烈的氣味而得名。麝腺分泌出氣味強烈的分泌物,經腿部沾到地上的植物上,以此來劃出自己的領地。它們還會把大量的尿液粘在身體的長毛上,讓自己有臭氣熏天的獨特氣味。
蝽科昆蟲,目前大約5000餘種。多為植食性,刺吸植物莖葉或果實的液汁。此類昆蟲有臭腺孔,能分泌臭液,在空氣中揮發成臭氣,所以又有臭板蟲、臭大姐等俗名。它沾過的植物、水果或葉上都會留下這種臭味,聞之令人作嘔。
部分物種的臭液,會損害人的眼睛及皮膚。
貂熊,多分佈在北部的針葉林和接近北極的地區,以及北半球的高山凍原,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歐、俄羅斯西部、西伯利亞、斯堪的納維亞,波羅的海各國亦有發現,以及中國黑龍江與新疆北部。從體型上看,貂熊很像是長著長尾巴的小型熊。
貂熊肛門附近有發達的臭腺,臭腺分泌出的臭液散發出來的難聞氣味,具有一定的標記和防禦功能。貂熊還會利用臭液保存食物,這不僅可以幫助找到食物,還能防止其他動物偷食。
射炮步甲,又稱投彈手甲蟲,體型很小,卻能夠向“敵人”噴射沸騰毒液!
它們噴射而出的液體散發出令人無法忍受的味道,並且會使人有灼傷的強烈痛感。研究發現射炮步甲會產生過氧化氫酶和對苯二酚,當被敵人攻擊時,它能夠在一個微小的心型“燃燒室”(反應器)內混合兩者,以產生苯醌和蒸汽;然後,混合物能夠以脈衝射流的方式噴射出去,其溫度高達100攝氏度。
對威脅它們的昆蟲和小生物來說,這樣的攻擊是致命的,即便是人體感受仍然會很痛苦。
臭鼬,廣泛分佈在北美洲墨西哥以北的廣大地區,在加拿大和美國都非常常見,甚至被當作寵物馴養。
臭鼬的體毛為黑色,身體兩邊則為白色條紋。前額也有一條較窄的白色條紋。
如果受到敵人威脅,臭鼬會低下來,豎起尾巴,用前爪跺地發出警告。如果這樣的警告未被理睬,臭鼬便會轉過身,向敵人噴種惡臭的液體。這種液體是由尾巴旁的腺體分泌出來的,方圓5米內百發百中。
這種“臭液”會導致被擊中者短時間失明,其強烈的臭味在約800米的範圍內都可以聞到。所以絕大部分掠食者一般都會避開臭鼬。
閱讀更多 動物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