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奇特旺 一个物种的绝处逢生

尼泊尔-奇特旺县

黎明已过,阳光尚未到达森林,只有缕缕微光透过云层勉强使人看清。在保护区北部边界一角,拉普蒂河(Rapti River)涡旋洄溯,水流平缓处形成数个沼泽般的水池,好几只蜻蜓在水面上飞舞。

此时,一头印度犀牛 ( 学名:Rhinoceros unicornis,又称大独角犀 ) ,懒散躺在河岸边缘,池水淹没了它的腹部和后躯。在不远处茂密高草丛中,两头驯象身上是几名来自欧美的游客,正远远手持望远镜观望着。旱季即将结束,但天空并没有下雨的迹象,游客更加接近,就在这时,这头犀牛忽然抬起头颅,竖起那双野兔一般的耳朵,警惕的望向周围。当这些人最终乘着大象渡河进入公园后,它终于放松下来,啃食起水边茂盛开放的紫色菖蒲,无意间惊扰起叶尖上停着几只飞虫。

尼泊尔奇特旺 一个物种的绝处逢生

奇特旺国家公园

一头半沉浸在水中的大独角犀

在另一面,当游客们深入到公园深处时,能够暂时以大象的视野俯瞰草原,孔雀刺耳的叫声偶尔会打断奇特旺清晨的宁静。进入草原边缘,他们遇到了第二头犀牛,这是一头长着锋利尖角的雄犀,当游客靠近时,只有头部和背脊还留在昏暗的水面之上,再过几分钟,就只能看见角尖划破水面的流痕。

除了那两头犀牛,在一小时的旅程中,这群欧美游客只看到一小群印度孔雀、几只野猪和一头优雅的白斑鹿。与东非开阔草原的野生动物相比,奇特旺茂密高耸的草丛和乱糟糟的森林使这个公园成为野生动物爱好者的一次冒险体验。

然而在旅游者漫不经心的目光之外,奇特旺国家公园却见证了一个非凡成功的保育案例,1973年公园建立之初,只有100多头犀牛生活在此,而到了今天,整个公园有超过600只不同个体——约占尼泊尔犀牛总数的90%,以奇特旺国家公园为家。

尼泊尔奇特旺 一个物种的绝处逢生

尼泊尔的奇特旺河谷,丰饶的草原和河流足以供养高密度的犀牛种群

自2011年以来,奇特旺国家公园只有4头犀牛被盗猎,同一时期,尼泊尔犀牛数量增长了21%,其中大部分数字由这个保护区所贡献。由于尼泊尔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初步的政治稳定成果,生态环保人士希望能够在保持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将尼泊尔的犀牛数量恢复到接近以前的最高值。

人口压力

十五世纪时,大独角犀的分布从缅甸西北部起,横跨整个中央平原(Indo-Gangetic Plain)到巴基斯坦北部的印度河谷。在广泛的人口增长之前,可能有成千上万头犀牛游荡在南亚广阔无垠的热带草原。

尼泊尔奇特旺 一个物种的绝处逢生

17世纪希提拉克希米(Siddhi Lakshmi Temple)神庙台阶上的犀牛雕塑

尼泊尔的特莱地区(Terai),处于南部郁郁葱葱的洪泛平原同喜马拉雅山脚的亚热带森林混合地带,在这一地区,自东向西,犀牛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其中的奇特旺河谷,大独角犀喜爱的甜根子草在草原随处可见,这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高质量的栖息地使得小面积土地即可养育大量繁殖个体,奇特旺的犀牛密度达到了最高值。

尼泊尔奇特旺 一个物种的绝处逢生

特莱地区示意图

“基于历史数据和狩猎轶事,在大规模减少之前,估计至少有一千头犀牛在尼泊尔各地漫游。”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的舒巴什·洛哈尼(Shubash Lohani)说到。

然而至20世纪初时。整个南亚的人口激增标志着大独角犀辽阔的历史分布终结。随着大量栖息地被开垦成农田,欧洲殖民者和本地农民的猎杀,这种一度繁荣的犀牛数量锐减,到了20世纪50年代,大独角犀只在尼泊尔的特莱地区及印度东北部的几个偏远保护区幸存。

疟疾盛行使得特莱地区成为大独角犀在尼泊尔最后一个避难所,因为疾病阻止了大规模的移民定居。只有土著塔鲁人 (Tharu)自然而然的发展出对疟疾的抵抗力,得以居住在该地区。已知塔鲁人会利用死去的犀牛尸体,但他们并不会以活的个体为目标来获取它们的角和肉。

但到了1954年,尼泊尔政府大规模地使用DDT来根除特莱地区的疟疾,试图减轻该国负担过重的山区所面临的人口压力。一旦疟疾消失,大量渴望耕地的山地移民如潮水般涌入该地区。这种涌入对特莱地区的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尤其是犀牛。

“(人类聚居)导致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偷猎现象,对许多物种都是一种威胁——不仅仅是犀牛,还包括其他所有的大型动物,”洛哈尼说。与老虎不同,犀牛繁殖缓慢,而且很容易被发现,这使得它们在面对各种人类活动时特别脆弱,他解释说,“如果犀牛破坏了农作物,农民很容易发现犀牛,并以报复的方式杀死它。”

尼泊尔奇特旺 一个物种的绝处逢生

大独角犀拥有良好的水性,该物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中或水域附近度过的,特别是在炎热的旱季。

20世纪70年代,由于也门和中国对犀牛角作为匕首柄及中药无止境的需求,尼泊尔的犀牛种群锐减。据洛哈尼说,在该国最后的据点奇特旺,只剩下大约100头独角犀。

奇特旺的保护与偷猎

面对这种困境,尼泊尔和国际保育人士发出犀牛在尼泊尔面临灭绝危机的警告,倡导建立一个严格保护的自然保护区。这种情况最终引起国王玛亨德拉(King Mahendra)的注意,他对犀牛非常有感情,特别是因为独角犀被指定为皇家动物,只有在国王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被猎杀。于是在国王的授意下,奇特旺1965年成立皇家狩猎保护区,并于1973年升级成尼泊尔的第一家国家公园。

在奇特旺国家公园建立之前,犀牛巡逻队(gaidagosti)已经开始对这一地区实行监测,这些退役军人手持军用步枪,密切监视公园各个角落。但犀牛巡逻队落后的武器在遏制偷猎方面并没有取得卓然成效。

为此,在1975年,公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用

1500名国民军队取代之前的犀牛巡逻队,全方位的保护公园的野生动物。

同时,在1977年,奇特旺国家公园的范围由400平方公里扩大到932平方公里,以涵盖所有的主要栖息地。在公园建立和扩建之际,共有两万名村民被重新安置到公园之外的定居点,以方便大独角犀能够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中生活。

军队武装巡逻以及保护区范围增长相结合,使奇特旺的犀牛从濒临灭绝的状态中恢复过来。从1973年的100多头犀牛到2000年的600多头,考虑到该种缓慢的生殖率,尼泊尔的犀牛可以说迅速增长。

仅在奇特旺国家公园,一项2000年的调查显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犀牛总数首次突破550头。同时,保育人士认识到,将所有个体集中在一个地区会增加面临疾病或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因此在1986至2002年间,共有70头犀牛从奇特旺迁往尼泊尔西部的巴迪亚国家公园(BardiaNational Park )和偏远的巴巴埃河谷(Babai Valley)。

尼泊尔奇特旺 一个物种的绝处逢生

2015年度犀牛种群调查

在奇特旺国家公园拍到的犀牛母子

然而,1996至2006年间,尼泊尔爆发了一场针对君主制的毛派武装叛乱,这给尼泊尔的保护成果带来了严重挫折。“负责公园安全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国家军队,同游击队作战,原有固定的巡逻机制被打破。”尼泊尔国家自然保护信托基金(NTNC)的官员纳雷什·苏贝迪(Naresh Subedi)在加德满都接受采访时回忆说。“军队的优先目标不再是巡逻和保护,这就给了偷猎者以溜进公园的可乘之机,并杀死他们看到的每一头犀牛。”

苏贝迪表示,虽然奇特旺相对靠近加德满都,加上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大力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稳定。但到战争结束时,该公园的犀牛数量仍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只有约370头。但更加严重的是冲突期间受影响最大地区之一的巴迪亚。2000年调查时还有67头犀牛,一项2008年调查发现只剩22头犀牛,其中没有一头是生活在巴巴埃河谷。

尼泊尔奇特旺 一个物种的绝处逢生

犀牛作为旗舰物种也有利于其他物种的保育,例如孟加拉虎

到了冲突结束的2006年,尼泊尔全国的犀牛数量已经减少到不足400头。就在当年,随着战后尼泊尔努力实现政治稳定与和平,奇特旺国家公园发生一起严重盗猎案件,共有31头犀牛遭到屠杀。“这是尼泊尔历史上最大的偷猎事件。”洛哈尼说“但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尼泊尔正在复制上世纪70年代的成功,但现在的挑战是:我们如何保持势头,而不至于回到2006年的那种局面?”

冲突之后的建设

保持住这一增长势头至关重要的是将反盗猎巡逻和周边社区工作相结合,随着尼泊尔2008年过渡为共和国,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军队又回到国家公园,警卫哨所数目增加,并在外围缓冲区部署青年志愿者巡逻队,加强监管。同时,尼泊尔的环保人士和保育工作者合作开展社区项目,增强野生动物同农村社区之间的联系。在过去,农村社区因缺乏从公园获得利益的机会而对保育行动兴致索然,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社区从民宿和野生动物观光旅游中取得巨大的收入。

奇特旺的反偷猎政策并非没有受到批评,人权活动家们指责军队对待偷猎者滥用职权,以及禁止当地村民进入公园内部捡拾柴火等。此外,还有当地土著塔鲁族人在公园管理中参与不足等问题。但总的来说,缓冲区所带来的利益,已经足够使那些原本可能从偷猎中牟利的当地居民,重新考虑一头活犀牛所带来的经济价值。

“如果犀牛数量增长,每个人都会很高兴,”奇特旺国家公园附近的巴格马拉(Baghmara)社区森林委员会主席比皮·乔杜里(Bipi Choudhar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环境保护是给公众带来幸福感的…,公园内草木茂盛,公园外还有犀牛,因为我们管理得很好,犀牛在这里生活的很开心。每天都有游客来看犀牛,象夫们也很高兴,因为犀牛吸引游客而来。”

尼泊尔奇特旺 一个物种的绝处逢生

奇特旺国家公园 一头犀牛正在渡河

通过对大独角犀实施严密的安保措施以及努力解决可能会导致偷猎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尼泊尔赢得了国际保育人士的广泛赞扬。在2013年、2015年和2016年,这个国家均没有一头犀牛被盗猎。大独角犀的繁殖速度十分缓慢(怀孕时期长达16个月,生育间隔为3年),这使得尼泊尔种群增长显得更加显著。大独角犀数量的稳定增长也证明了国家和地方各级对保护的重视。

展望未来

假设这些趋势还在继续,尼泊尔的保育人士希望将犀牛数量恢复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尼泊尔国家自然保护信托基金(NTNC)驻奇特旺办事处的拉姆·库马尔·阿里亚尔(Ram Kumar Aryal)解释说,印度阿萨姆邦的卡齐兰加国家公园(Kaziranga National Park)是全世界大独角犀最大种群所在地,在大约450平方公里的适宜栖息地内,约有2400头犀牛藏身于此。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奇特旺国家公园的面积超过932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的地区可以维持较高密度的犀牛种群,却只有600多头犀牛。“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将近750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所以我们认为

奇特旺(包括国家公园和缓冲区)的犀牛种群可以达到2500只”阿里亚尔说。

为了实现这一设想。阿里亚尔指出,奇特旺可能需要同卡齐兰加国家公园交换几头雄犀,以尽量减少近亲繁殖。但计划引进来自印度都特瓦(Dudhwa)国家公园的两只个体却引起了几位科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印度种群和尼泊尔种群隶属于不同亚种。然而大多数尼泊尔科学家和学术界都不支持奇特旺犀牛和卡齐兰加犀牛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区别,并认为潜在的杂交是增加种群数量的必要牺牲手段。

尼泊尔奇特旺 一个物种的绝处逢生

2017年普查期间在卡齐兰加国家公园

记录到的2413头犀牛中的一头

更具有争议的是,自内战结束以来,有数头犀牛被转移到尼泊尔西部的巴迪亚国家公园和皇家苏克拉梵塔(Suklaphanta)野生动物保护区,巴迪亚国家公园现在大约拥有30头犀牛,另有12头在皇家苏克拉梵塔。而奇特旺国家公园则有605头犀牛,国际非政府组织支持这类的迁地保护,认为在奇特旺国家公园之外建立其他种群是至关重要的,将有助于降低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风险,并且有利于在当地开展生态旅游。但是奇特旺主要旅游中心索拉哈(Sauraha)镇的许多居民对这项政策持怀疑或反对态度。

在采访中,索拉哈镇当地居民和NTNC工作人员都提到有关犀牛所有权的问题,并表示担心这些被转移的犀牛会遭遇偷猎。“我们国家的政治局势不稳定,”一位匿名的NTNC工作人员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的迁地保护有点风险。”

尼泊尔奇特旺 一个物种的绝处逢生

被转移到巴迪亚国家公园的大独角犀

然而,乔杜里却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见解;“理论上说,那些之前接收过犀牛的地区在这一次将更加警惕。”他说。“假设我失去我的儿子,当我妻子第二次怀孕时,我肯定会更加小心翼翼。亲自照顾,用心呵护,因为我失去了第一个孩子,对于第二个孩子,我将更加呵护备至。”

“巴迪亚已经失去过一次犀牛,现在万幸的是,犀牛回来了,而他们也将更加小心,因此我建议,除非必不得已,请不要带走他们的犀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