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物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你如果知道三条我就为你点赞

送礼物的学问

文| 方芸

送礼物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你如果知道三条我就为你点赞

在网上看到一篇林夕的《送礼》,大意是说,他以前很喜欢送一些自己不在乎的、不是特别的喜欢的礼物或衣服等的东西给别人,他爸爸叫他不要随便送礼物给别人,他一直满不在乎,后来一位做领导的叔叔给了他们一些别人送的放得有点皱了的苹果,他回去一看觉得“什么玩意儿,扔了的都比这个好”,后来就再也不随便送东西给别人了。

这篇文章如果只是看看,而不去细想,或许觉得就是这样,就是不应该随便送东西给别人,可是您有没有觉得作者前后两种做法都太有些极端了?从前那种方式确实有些令人心里不舒服,这样的事情我同样遭遇过,有些朋友会拿一些不很喜欢的东西送我,我虽然不想要,但也不会拒绝,毕竟他(她,以下都用他)送的时候都是满高兴的样子,所以我只是陪着笑笑然后收下,然后既不穿、也不用,也不会扔,只是暂时放在那里。收礼物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送东西就有学问可讲了。

真正想送别人东西的时候,出发点一定不是从我的个人喜好和我这里的东西,而是从对方的喜好和需要,如果我这里有好多不错的东西,但收礼的人都不喜欢或需要,我会去买合适他的;但是假如对方喜欢的是我这里的一个我并不太喜欢的东西,哪怕他是比较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我也可以把这个东西送给他。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你怎么知道别人喜欢或需要哪样?你怎么在送人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让别人觉得让他觉得你很尊重他,甚至在送别人你不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也很尊重他?

其实就在于生活中的细心和有心。在和朋友平时的交往中,通过察言观色和谈话可以了解到他的喜好,他的品味,他的需要,多去了解别人,是对他人的尊重,本来就会获得他人的好感,再在关键时候送上他喜欢的东西,这个关系就更近了。但是即使对方喜欢这个礼物,要送出去也是不能太随意的。

一是送礼的时间不能太随意,不能看自己心情,想什么时候送就什么时候送,一般要在节日、生日、探望等特殊日子送。

二是送礼时表达的情绪也不能太随意,不能表现出哪怕有一点点施舍的情绪在里面,这种情绪会表现出双方的等级差异,不管是地位上的,还是收入上的,都会让让收礼的人觉得心里不舒服,不要到时候弄得你送了别人礼物,走了之后他还对你翻白眼。

三是礼物一定都要保持新的或者至少都是完好的,不要玩旧了用坏了再给别人,除非是别人找你要的。

四是不要让朋友随便看到你收到的崭新的礼物,因为很有可能你就是打算把这个东西送给他给他一个惊喜。

五是可以给对方一些选择权:如果他对你的一些东西表现出了兴趣,摆出多几样的东西,郑重其事地请他选择一样他最喜欢的,即使这些你大都不喜欢,但是一定不要一股脑的都给他,这样让人很不舒服,你是在摆阔气还是我是你的收纳箱?他选一样最喜欢的,会觉得这个比较珍贵,而且挑剩下的也可以留给下一个朋友挑——其实这也体现出了一种人性的关怀。

这说着说着就说到物品的管理上来了,礼物也是需要管理的,尤其是那种总能收到很多礼物的人,更不能没有一点条理。做父母的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管理的思想,从自己生活用品、衣着饰物,包括从别人送的礼物开始。对每一件礼物都要爱护,不要总是按自己的喜好来对待,喜欢,就爱不释手地玩,不喜欢,就随意乱扔,或者施舍似的送给别人。

送礼物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你如果知道三条我就为你点赞

新的东西,都要好好地爱护,不喜欢的,就收好放在那里,你不喜欢,总会有人喜欢的,要多考虑一下别人。如果你的朋友都不缺这个东西,你能想到还有很多贫苦的人们或孩子见都没见过或者见过也买不起这些东西吗?即使是旧的,他们也没有。你能想到把你的东西寄给或送给那些和你不是一个阶层的人吗?你不需要,你可以随意丢弃,可他们需要,却得不到,这是多么差劲的资源整合!

你不喜欢穿了的旧衣服,洗干净,叠好后,在你去山区旅游或支教或考察时,可以背过去送给那里的穷人;领导给的发皱的苹果,你如果实在不想吃,可以提给街上送给乞讨的人,也不至于把它们丢弃;你点的吃不完的饭菜,可以打包回去,带给小区车棚守车大爷的小狗;甚至于你吃不完的半块蛋糕,也可以捏成细末,撒到花坛里给小蚂蚁吃……

其实这就是资源的合理整合,多出的东西,你扔了就是垃圾,你巧妙地送人,就是资源,就是好东西。别人需要一样东西,他要去买,你正好送给他了,他又少消耗了一份地球的资源。这世上的垃圾还不够多吗?地球的资源消耗得还不够快吗?其实什么小事都可以看得很大,就像送礼物这样的看起来似乎不是很大的一件事,如果人人都做好了,不是给世界的和谐增添了一份力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