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大英博物館藏宋代單色釉瓷,為什麼說宋瓷無可超越

世界範圍內,對中國宋代瓷器的評價,都不乏溢美之詞。世界各大博物館,宋瓷從來都是館藏珍品,在世界各大拍賣場,宋瓷也都是最矚目的存在。宋瓷一眼看去樸素無華,不能以鮮亮耀眼博人眼球,也並不符合現代絕大多數人的審美眼光,但為什麼,總有人把它捧在最高端的位置?

欣賞大英博物館藏宋代單色釉瓷,為什麼說宋瓷無可超越

對瓷器藝術價值的評判,我認為是通過釉色,釉質,造型,紋飾給人的外在觸動和內在感動的深度。

欣賞大英博物館藏宋代單色釉瓷,為什麼說宋瓷無可超越

明清官窯彩瓷,通過鮮亮的紋飾色彩和規整端莊的造型給人強烈的視覺享受——最直觀的就是“漂亮”二字,它的美多作用於感官的層次,把制瓷技術發揮到極致,把人類的主觀創造力發揮到極致,能工巧作,為帝王制器,規矩約束頗多,為滿足帝王喜好,工不厭精,風格所求多奢靡富麗,各朝瓷器都帶有濃郁的個人審美特徵,上之所好,下必趨之,制瓷業為國家管控的重要經濟機構,官窯制瓷佔據了社會絕大部分的資源和人力,使民間制瓷凋敝零落,人才匱乏,所作之器也多是滿足日常所需,實用為主,瓷質多粗敝庸俗,泛善可陳。明清制瓷官窯和民窯,雲泥之別,涇渭分明。

欣賞大英博物館藏宋代單色釉瓷,為什麼說宋瓷無可超越

宋瓷,是通過純淨的釉色,如玉的釉質和簡素的造型直指人內心,和自然之美產生共鳴。它所表現的美,更本質,更深入,也更長久。宋代制瓷技術尚有很多侷限,但由於商貿發達,政策寬鬆,社會文化底蘊深厚,藝術創作環境自由,羅立在大江南北的眾多民間窯場蓬勃發展,各個窯場就地取材,研發技術,自由創作,整個社會政治文化經濟和意識形態成為宋瓷創作的肥沃土壤,使宋瓷名窯名品迭出,民窯百花齊放,競相爭豔。

欣賞大英博物館藏宋代單色釉瓷,為什麼說宋瓷無可超越

宋代單色釉瓷,由於純淨的釉色更契合自然本色的單純和質樸,不事雕琢,簡素自然是宋代統治者追求的審美理想,清水出芙蓉的審美意識,師法自然的創作意識,使宋瓷的釉色給人沉靜,淡而有靈,靜穆有神,意蘊深遠的心靈體會,淡化了視覺的衝擊,而多了內心的自省自律,滿足了心靈的閒適和平靜安寧!

欣賞大英博物館藏宋代單色釉瓷,為什麼說宋瓷無可超越

宋瓷的釉面質感,雖追求玉質的溫潤,但由於技術限制或意識的有意所為,宋瓷的瓷胎淘洗多不夠精研,瓷胎結構比較疏鬆,雜質和氧氣水氣含量高,釉水配方和燃料的選擇多就地取材,燃料以木材居多,不同木材在燃燒過程中,火苗的竄動,溫度高低變化,木材燃燒釋放的草木精華,窯爐的結構,氧化焰還原焰的人工把握,施釉的工藝都會對釉水的呈色和質感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宋瓷釉面呈色色調多變;釉面質感豐富,有肥膩如脂,潤澤如玉,清透如水,冷冽如冰的不同表現;在燒製過程中的開片缺陷,也成為釉面的獨有裝飾。釉面呈色,釉面質感,釉面開片機理等給人多樣的視覺和觸覺享受,使宋瓷的色釉之美豐富多樣而靈動活波。而明清瓷和現代瓷釉面質感的呈現就單調和淺薄的多。

欣賞大英博物館藏宋代單色釉瓷,為什麼說宋瓷無可超越

宋瓷的造型線條,多簡潔清淡,自然天成,沒有過多的修飾和人為的造作,追求一種最自然的呈現。宋瓷拉胚成型,有些修胎並不如明清瓷這般工整,厚釉粗胚有意追求一種拙璞的韻味,多見宋代文人的文房用器,哥窯,官窯,鈞窯,建窯類瓷常見。有些修胎卻極精,薄胎薄釉,器形秀美工整,追求自然的極致,如出筋的花瓣形器,輕薄秀麗,如自然盛開的清麗花朵,常見於定窯,汝窯,景德鎮窯器。宋瓷線條的表現,不僅塑造瓷器的造型,在器物紋飾上線條表現也是多姿多彩,花鳥魚蟲,人物動物,詩詞書法都可用刀刻,影印,筆畫繪製嫻熟的運用在瓷器裝飾上,在釉色造型之外,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藝術之美。宋人對瓷器的熱情,無關等級,不受約束,恣意創造,把對自然之美的領悟和感觸,都體現在這土與火的藝術創造之中。

欣賞大英博物館藏宋代單色釉瓷,為什麼說宋瓷無可超越

宋瓷的不可超越,在於宋人對器物的認識上升到道的境界,制器和用器,技術和審美,實用和觀賞,生活和藝術,自然和人文都沒有截然的區別,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宋瓷成為超然物外的存在,成為中國文化中高雅生活的典範,成為征服世界的東方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