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校史上永遠的豐碑

遷校問題早在一九五二年學校前身——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成立時,就已經開始醞釀,並很快取得了共識。因為張家口地區偏僻,確實不利於學院的發展,當時的主管單位通信部也是極力支持。記得一九五三年春,周維同志來院任院長兼政委時,感到校容不太好,決定停課三天打掃衛生,清除一些斷垣殘壁,並責成管理科進行全院綠化。校內所有道路兩旁都要種上樹,並有專人管理,保證成活。有人說:學院已經準備搬走,何必還要這樣大動干戈!周維院長聽後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搬走了,還會有兄弟部隊前來接管,我們不能只考慮自己。”從這一側面也可以看出,當時遷院問題已成定局。

中央軍委知道,我校在張家口辦學,只是權宜之計。因為張家口地區狹小,文化單位少,不宜辦大型正規的大學,所以時刻都在尋找遷校的時機。為了適應全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發展,全國高校進行大調整,在一些老大學院系基礎上,建立許多新的大學,其中北京農業大學要擴大,準備外遷,選新校址後加以擴大。時任解放軍通信兵部主任、我校第一任校長的王諍同志,得知這一重要信息,立即向軍委寫報告,要求將我校從張家口遷到北京農大校址。

1953年12月3日,王諍同志在向聶榮臻代總長的報告中寫到:一、要辦好通信學院(我校前名),需要眾多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在張家口聘請或兼職均較困難。現在原郵電部電信科學研究所與上海電工研究所合併,在北京成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所”,通信學院若遷到北京,研究所人員可以在學校兼職。同時,在北京聘各大學教師也不困難。二、通信學院在張家口缺乏與各高校聯繫的機會,得不到有關領導的及時指導。三、原在羅道莊的北京農業大學遷走後,留下的4萬平米的校舍,400餘畝地的校址,如再投資200萬元,即可立即開學。

在王諍同志的上下奔波下,遷校工作很快有了進展。1954年3月15日,聶榮臻代總參謀長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要求將農大舊校撥給我校,時任北京市長的彭真批示同意。4月15日,高教部批覆同意我校建在羅道莊,不久黃克誠總參謀長也批覆同意我校遷到羅道莊。羅道莊在哪裡,有許多人不知道。它就在復興門外,解放軍通信部對面,萬壽路以北,也就是復興路北。當年我曾隨校領導去看過。當時農大周圍一片農田,校園內還有一條小河,校園內綠樹成蔭,農田阡陌縱橫,一排排平房教室、宿舍分散其中,好一片田園風光。心中一片竊喜,不久我校就要遷到北京了!正當一切都在籌劃中,突然,事情發生了變化,上級決定我校不遷北京而遷西安了!

學校為何西遷西安,領導傳達上級決定:第一,西北是我國戰略大後方,但是那裡經濟落後,文化落後,必須開發西北,不能把高校、工廠都建在沿海大城市。第二,要將一部分國防工廠、國防院校遷往西北,建立軍工基地。第三,還要將一些一般工廠遷往西北,以發展西北的工業。

軍令如山,大家放下一切雜念,準備遷到西安。

大方向確定後,一九五五年秋,副院長黎東漢同志、訓練部副部長崔仲民同志、物資保證部部長韓濟同志,還有一名蘇聯專家,一起到西安選擇校址。西安的城市規劃是南部文化區。交大、西工大已選好了校址,西工大南面與二環(當時是水渠)之間,地區太小,還有東西何家村,不宜發展,於是選在現在的校址——徐家莊、白廟村、沙井村之間。當時這裡是一片農田,附近沒有建築物,緊靠西萬公路,交通比較方便,又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是一個比較好的地點。

冬去春來,一九五六年的早春三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西安辦事處經總參批准成立,以韓濟同志為主任。從此大興土木,開始了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工程。1955年第一次徵地538.9畝,第一期工程概算1090萬元。大小工程55個,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其中教學主樓38198平方米,10幢學生宿舍50565平方米;19幢職工宿舍25496平方米;3幢食堂7795平方米。其他門診部、圖書館等建築12263平方米……

經過兩年多的辛勤努力,一九五八年春,新校舍初具規模,教學大樓主樓、學生宿舍、教職工宿舍相繼建成,基本上可以保證當時教學需要,於是決定趁暑假期間實施搬遷,以便九月份在新校址開課,做到教學、搬遷兩不誤。

遷校史上永遠的豐碑

1958年,全校師生依依惜別張家口

遷校史上永遠的豐碑

遷址西安後的航拍圖

張家口至西安相距1500餘公里,全校教職工及學員四千餘人,各種物資幾千餘噸。學校整體搬遷,是一件十分艱鉅的任務。一九五八年三月成立“遷院辦公室”,以物資保證部副部長趙懷琴同志為主任,軍務處處長曲克泮同志、營房科科長梁克昌同志、教材教具科科長史化雨同志為副主任。曲克泮同志分工負責人員搬遷的組織實施工作,梁克昌同志負責營房、營具的統計、造冊、移交工作,史化雨同志負責教材、圖書、實施儀器、設備等物資的搬運工作。遷院辦公室內只有少數專職人員,負責擬定、執行遷院計劃,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各個副主任仍在自己的部門辦公,一方面主持日常工作,一方面調動本部門人員完成分工負責的遷院工作。

遷院辦公室成立後,首先抓物資搬運工作。根據上級規定,全院的營具桌、椅、床、櫃,室內外的照明設備、電話等都要保持完好,不準搬動,一律移交給接收單位。需要搬遷的物資主要是教學儀器、器材、設備、槍支彈藥、交通工具、圖書資料、文書檔案以及私人物品等。四月下旬開始物資運輸,至七月底,上千噸的物資安全無損地分批運抵西安。

人員搬遷有三種方式:學員和大部分教職工乘軍運專列和混合列車分三批到達西安,沿途由軍運站負責供給飲食;一部分教職工包車廂隨各運列車到達西安;少數年紀較大的教授和因公不能隨大隊行動的人員購買車票到達西安。

第一批是實習工廠的同志,於六月底到達西安,以後根據工作情況,分批行動,最後是學員專列,於八月十三日安全抵達目的地,從而完成了全部搬遷任務。

在人員行動之前,政治部召開了班主任以上幹部大會,進行了動員,提出了需要遵守的紀律和注意事項。行軍中,各次列車都成立了列車指揮部負責與車站、軍運站的聯繫,負責人員的管理和安全工作。學員專列和混合列車都自己架設了有線廣播,開展了讀報、唱歌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雖然火車運行了三天,第三趟混合列車甚至因暴雨沖斷橋樑,在洛陽停留三天,第六天才到達西安,但大家的心情卻十分愉快。

全部搬遷工作完成後,遷院辦公室轉為留守處,主要任務是營房、營具的交接工作和處理一些遺留問題。九月中旬,接收單位的人員到達張家口,因為準備充分,移交文書準備細緻,十分順利地完成了交接任務。

遺留問題主要是人員安置。在遷院過程中,影響比較大的是無軍籍的教職工。這部分人員佔全院工作人員總數的三分之一,大多數是解放初期從北京、張家口地區招聘到學校來的,其中後勤保障人員居多數。他們多年來為學校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為家在北京,一部分人不顧意遠離家鄉,南下西安。雖然經過細緻的思想工作,多數人打消了顧慮,願意隨校搬遷,還有一部分人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對於自願回家自謀職業的,我們予以遣返。要求安排工作的,一部分調整到了其他軍事院校,一部分與地方政府聯繫,安排到了企事業單位。還有少數年老多病,確實無法繼續工作的,按照國務院關於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退職的規定,分別送回原籍安置。這一工作從遷院開始就積極進行,在全部人員遷走後,留守處繼續處理此類工作。這是一項比較複雜、艱苦細緻的任務,經過多方聯繫,盡心竭力,大多數人員得到妥善安置,大家普遍比較滿意,有的同志事後還來信表示感謝。

人員安置工作的另一個問題是少數教職工的家屬在張家口地方工作,一時不能隨校南遷,他們的住房又要移交給接收單位,需要為他們安排住房。還有個別因病住院的同志,要作好思想工作,解決好他們經濟上、生活上的一些問題,使他們能安心養病。留守處在完成安置工作後,於十月初撤銷建制,回到西安。遷院工作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在這次遷院過程中,有兩部分人最辛苦。一部分是西安辦事處的同志們。他們人員少、任務重。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夏天頂著烈日,冬天迎著寒風,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遠離親人,與建築工人一起戰鬥在工地上,完成了十幾萬平方米的校舍建築任務,保證了學院按時搬遷,保證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另一部分是各個實驗室的實驗員同志。實驗儀器、設備是這次搬遷的主要物資,數量大,包裝複雜、困難。從計算包裝用品的規格、數量,一件件地裝箱,填寫裝箱單到搬運至火車站,會同遷院辦公室的同志指揮裝車,他們是全過程的負責人又是勞動者。在裝車時,為了保證安全,他們跑上跑下,高聲要求裝卸工穩拿輕放,甚至幫助裝卸工調整裝箱位置,以求裝穩、裝實、裝滿,確保安全、節約車皮。

車皮裝好後,裝卸工走了,遷院辦公室的同志走了,他們卻不能走。從這一刻起,他們的職務轉變為押運員,要和這些儀器、設備同呼吸,共命運直到目的地。

押運員的工作也十分艱苦。當時正值炎夏,烈日當空,曬得車皮發燙,車內像蒸籠一樣,而他們只能在木箱留出的狹小空間內活動,忍受著熱浪的烘烤。貨車又不同於客車,沿途要多次重新編組,常常把他們押運的車皮甩在前不著村,後不靠店的支線上,一放就是半天、一天,甚至更長的時間,買不到吃的喝的,只能忍飢挨餓,無可奈何地苦苦等待著。那時沒有手機,無法瞭解什麼時候才能重新啟動,也無法與同志們聯繫、訴說。因此,不但身體上遭受著痛苦,精神上也遭受著孤獨、寂寞、焦急的煎熬。只有看到了西安車站,他們才會如釋重負地感到高興、輕鬆。但是,他們工作並沒有結束,還要會同西安辦事處的同志,把器材運回學校,開箱檢查,佈置好新實驗室,迎接新學期的教學任務。是他們用汗水,保證了這些儀器、設備的完好,保證了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

遷校史上永遠的豐碑

發揚光榮傳統,自己動手,勞動建校

遷校史上永遠的豐碑

發揚光榮傳統,自己動手,勞動建校

遷校史上永遠的豐碑

發揚光榮傳統,自己動手,勞動建校

到西安後,除工作外,其餘全部時間參加建校勞動。當時學校沒有一條建好的水泥路,大操場是坑坑窪窪的農田,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從張家口運來,需要搬卸。8月的西安氣候炎熱,有時暴雨如注,到處泥濘不堪,加之從涼爽的張家口一下子來到西安,一切都不適應。但是大家同甘共苦,苦活、累活大家搶著幹,沒有任何怨言。到9月份,主幹道馬路修好了,操場基本平整了,圖書館圖書已上架,實習工廠設備已基本就位。到9月1日,學校正式在這片新校址上開課了。

當年遷院辦公室的同志們、西安辦事處的同志們、實驗員同志們,有些已經離開了人世,健在的也已是年逾古稀,但是學校不會忘記他們,他們的功績將永遠銘刻在西電史冊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