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強大的明朝開始沒能滅掉努爾哈赤,還讓他越做越大呢?

夢想努力樂觀


努爾哈赤自父祖輩開始就是明朝平定遼東的“帶路黨”,一直屬於是明朝的自己人,後來越做越大,以至於“螞蟻啃大象”入主中原,則是任何人先前都沒預料到的。

明朝遼東問題由來已久,早在成化年間明朝政府就已經對遼東進行過武力清剿,也就是所謂得“成化犁庭”,到了明朝後期,明朝國力日漸衰弱,明朝邊將對遼東逐漸採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也就是拉一派打一派。

“土木堡之變”之後,明王朝對周邊遊牧民族的震懾力也大大降低。日漸崛起的建州女真,開始不滿明朝設立的朝貢制度,屢屢武力扣邊。他們一會兒要求參加朝貢貿易,一會兒又說明朝給的朝貢條件不夠優惠,所以跑到邊境來搶東西,強烈要求提高入貢的人數和貨物數量。反覆鬧了很多次。

不僅搶明朝,他們也去搶旁邊的朝鮮,引得朝鮮連連向宗主國請求剿虜。面對建州不斷侵犯邊境,朱見深下了應對詔令,詔令裡面這8個字,令人印象深刻:

“搗其巢穴,絕其種類”。

如果讓當時的董山看到這八個字,估計是會脊背發涼,“絕其種類”這四個字,基本就是格殺令了,憲宗皇帝的強硬態度可見一斑,這是要永訣後患!詔令下達以後,大將趙輔率軍五萬,兵分三路進剿建州女真。同時,朱見深又命令朝鮮派出軍隊,全力配合明軍進剿。

雖然話說得硬氣,不過此次戰果並不盡如人意,遠沒有達到“絕其種類”的目標,經過一個月的圍剿,明軍斬首六百三十餘人,俘虜二百四十餘人,女真首領李滿住(後來建州女真改稱“滿洲”,就是從他的名字而來,即“李滿住的建州女真部”之意)和他的兒子被朝鮮軍隊斬殺。

成化十五年十月,朱見深再次下令清剿建州女真。這次的剿虜行動,由大太監汪直帶隊,撫寧侯朱永為總兵,巡撫陳鉞參贊軍務。兩個月以後,汪直髮來捷報:

“建州賊巢在萬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險狹。臣等分為五路,出撫順關,半月抵其境。賊據險迎敵,官軍四面夾攻,且發輕騎焚其巢穴。賊大敗,擒斬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餘寨,獲牛馬千餘,盔甲軍器無算。”

此次戰果頗大,經過這兩次圍剿讓女真看到了明朝強大的國力,近百年不敢和明朝正面叫板,但是到了明朝末年,隨著明朝國力衰敗,特別是到了萬曆末年之後,女真勢力再次抬頭。

當時的女真主要還是沿襲較為原始的部落酋長制,明朝則委任一些女真首領以指揮使一類的職務予以籠絡,努爾哈赤傳說中曾經做過李成梁的義子,在父祖死後,承襲了都督指揮銜,併成為李成梁扶持的女真勢力之一,至於日後的做大,只能說是由明朝政府的無能造成的。

在清朝的正史中,對女真屠手李成梁的評價卻是頗高,但是對於努爾哈赤和李成梁的關係則是晦如莫深。造成這一結果原因,就是李成梁在努爾哈赤崛起過程中起到過重大作用,努爾哈赤後世子孫頗為感激李成梁的支持,但是又不願意承認自己明朝“帶路黨”的發家史。

有史料記載,年輕時的努爾哈赤曾經跟隨李成梁進京面見萬曆皇帝,努爾哈赤的發家和李成梁的“照顧”是分不開的,而努爾哈赤利用自己“兩面派”的身份,一面麻痺明朝邊將,利用明朝給予的貿易特許權,積累財富,壯大實力;另一面,“黑吃黑”吞併其他女真部落,逐漸做大。

萬曆二十年之後,李成梁收到言官彈劾而遭罷黜,但他的手下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等人都接連受到重用,成為主宰一城的長官。但是此後明朝邊防卻暮氣難振,又去轉相地收刮民財,軍隊的數量和裝備有一定的減損。自從李成梁離開遼東之後,十年之間更易了八位主帥,明朝遼東的邊防一步步廢弛,為努爾哈赤的崛起提供了客觀條件。

當李成梁第二次出任遼東總指揮官時,為了養寇自重,他徹底破壞掉明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聯合可能,他實行暴力征伐。先是對泰寧部速把亥,然後是葉赫女真的清嘉奴、揚嘉奴。而這一時期,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正一步步蠶食海西女真,力量不斷壯大起來。不過由於努爾哈赤對李成梁的恭順態度,李成梁坐視努爾哈赤發展勢力。

萬曆四十三年李成梁卒於北京,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李成梁死後三年,努爾哈赤詔告對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對明廷宣戰,“遼事”問題遂產生。遼東成為明朝政治腐敗、經濟凋敝、軍備廢弛的縮影。

醉美木瀆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

公元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公元1644年順治帝定都北京。

僅僅用了半個世紀多的時間,清朝就從山海關外的一個女真小部落崛起為一個統治中國將近300年的王朝;而明朝從張居正領導隆萬大改到崇禎煤山自縊身亡也不過才77年。

努爾哈赤為什麼能領導女真興起?為什麼最終清朝能取代了明朝?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明朝和清朝兩個不同的視角入手進行分析。

首先說明朝的問題:

明朝的民族問題處理不當

眾所周知,接替明朝統治中國的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女真族也稱滿洲。

可以說終明一朝,民族問題處理失當成了困擾明朝乃至最終使之滅亡的直接原因。

先看明朝前期的民族問題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建立明朝是推翻了蒙古族——孛兒只斤氏的統治,而當時朱元璋派徐達率軍進攻元大都,卻並沒有除惡務盡,進入草原追擊敗逃的元朝軍隊,蒙古軍隊的有生力量也就得以保留下來。

“彼氣運既去,理固當衰,其成其敗,俱繫於天。若縱其北歸,天命厭絕,彼其澌盡,不必窮兵追之。”——《明太祖實錄》

而這些敗逃的元朝勢力則在漠北草原建立了北元朝廷,多次企圖再次入侵中原恢復元朝。因為朱元璋在奪取北京後沒有對元朝殘餘力量進行剿滅,導致了儘管後來朱元璋以及朱棣多次組織發動了北伐(朱棣本人就死在北伐路上的榆木川)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北元的勢力,卻再也沒有機會徹底解決北方邊患問題。而這一問題,也成了困擾整個明朝276年的夢魘。

後來的遷都北京為此,設九邊為此,大修明長城為此,前後十二次北伐為此,土木堡之變為此,明朝邊防經費逐年增高導致國庫空虛也為此,甚至後來也成了明朝不能集中精力剿滅倭寇、農民軍、以及建州女真的重要原因。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巧合,明朝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起家,最終卻又被“韃虜”所滅,不得不讓人感慨唏噓。

再說明朝中後期的民族問題

  • 分化蒙古

由於盡百年的北伐也不能徹底解決北方的蒙古問題,反倒是朝廷為此焦頭爛額。甚至連皇帝都被瓦剌部俘虜過。由於連年在北方防線(九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軍費,明朝的國庫到了萬曆年間(具體是三大徵:寧夏、朝鮮、播州戰役之後,僅三大徵就花費了國庫白銀1200萬兩之多)已經是油盡燈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明朝首輔大臣張居正採取了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建議:一方面分化蒙古部落,另一反面驅虎吞狼,藉助東北女真人的勢力打壓蒙古。

當時蒙古部落分裂為西部的俺答部和東部的土蠻部,明朝政府分而治之,對西部的俺答懷柔綏靖,對東部蠢蠢欲動的土蠻部明朝政府則藉助女真各部的勢力對其進行圍剿,在萬曆朝前期這種聯合女真對抗蒙古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果,北方的蒙古勢力遭到打壓

  • 分化女真

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正是因為明朝對集中力量打壓蒙古,才使得關外的女真勢力得到了發展空間,明朝蒙古鷸蚌相爭,女真最終漁翁得利。

當然,李成梁也很精明,所以在解決蒙古問題之後,他故技重施,在女真部族內部大力扶植勢力弱小的建州女真,分化打擊勢力強大的海西和葉赫部。這可以說是正中努爾哈赤下懷,努爾哈赤正是利用這一基礎,逐漸使建州女真的勢力強大起來,最終統一了女真各部,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脅。

  • 一個意外

可以說明朝對待女真民族的政策給了建州女真壯大的前提條件,提供了歷史機遇。建州女真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強大起來是歷史的必然。但必然之中也有有偶然——一件命案

而且影響明朝滅亡的進程的,並不只有這一個偶然(另一個是:崇禎因冗員裁撤驛站,其中一個被裁員的驛卒,姓李名自成),也並不只有這一個命案(另一個是:崇禎殺袁崇煥)

但這個偶然的命案卻是當時引發一些列後果的導火索:

那是在李成梁為打擊女真而發動的古勒寨之戰中,明軍因為急於求成,而誤殺了代表明軍進行勸降談判的塔克士,這塔克士不是旁人,正是努爾哈赤的親生父親。後來努爾哈赤以此為藉口,發佈七大恨(殺父之仇為七大恨之首),正式起兵反明。

明朝內政腐敗導致農民起義頻發

這一點目前流行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多歷史愛好者結合地理學、氣象學把農民起義的原因歸結為:全球氣候變冷

這是有道理的,可以說是農民起義的客觀原因之一,卻不是唯一和根本原因。

我們知道取代明朝的是清朝,但是滅亡明朝的確實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起義軍。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崇禎在煤山歪脖樹自縊。

可以說明朝之所以在崇禎時期滅亡,是在關外的後金和中原農民的雙重壓力下而不堪重負導致的。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明末農民軍不斷起義?

根本在於明朝統治階級的昏庸腐敗,具體表現為自然災害下的官民矛盾。

  • 第一是皇族腐敗

明朝建立之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鞏固統治,吸取元朝後期權臣當道欺壓幼主的教訓,決定分封諸子為諸侯王,達到鞏固屏藩的目的。不想這些諸侯王不僅勢力越來愈大,甚至威脅了中央集權(如: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而且由於他們的土地不僅都是肥沃優良並且不繳納皇糧國稅,他們的子孫有越來越多,皇親宗族的封地也越來越大。

“王府有者什七,軍屯什二,百姓僅什一而已”——《明神宗實錄》

就導致了到明朝中後期,皇家田地佔了全國土地的一大半,卻沒有給國庫創造一分財富。這一方面加重了皇室宗親的荒淫無度;另一方面由於國庫所有的徵稅壓力全部負擔在那些只擁有剩餘田地的普通百姓身上,導致越來愈多的百姓生計艱難,再加上地主兼併土地,氣候條件惡劣等原因,沒有財富失去土地人就都成了流民。這也就是為什麼農民起義軍的勢力總是死灰復燃的原因之一。

  • 第二是官僚腐敗

明朝末年,由於諸多原因導致了國庫空虛,明朝政府又既不能損害皇親的利益,又不得不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把主意打到了國家名器的身上——賣官鬻爵

不得不說這是典型的飲鴆止渴,進一步形成了貪汙腐敗的惡性循環。賣官的錢經過層層盤剝不見得有多少能真正進入國庫,但是買官的人為了收回成本,如果在中央的一定會利用職權貪汙,而在地方的就更會直接利用苛捐雜稅盤剝百姓。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百姓失去土地等於沒了生活來源,即使成了佃農或者僱傭的手工業者也逃不過貪官汙吏的剝削,如此壓迫之下,不跟隨農民軍起義才是怪事。

  • 第三是天災頻繁

人禍不止,天災加劇。明末的自然災害不僅持續時間長而且範圍波及廣、種類繁多。

一是氣溫明顯偏低,極寒天氣、冰雹、雪災、水災頻發;二是旱災非常嚴重,導致顆粒無收,饑民無數,吃泥土、吃鳥糞、吃樹皮,甚至是“人剛死而割,子剛死而食”。但必須指出,天災歷朝歷代都有,關鍵看怎麼對待,如何賑災,怎樣能做到“災難無情人有情”。

如何能正確處理災難下的民生矛盾才是一個政府應該做的事。而明朝在災難之下依舊不斷地盤剝百姓不止,災難越賑越重,派來剿匪的朝廷軍隊反倒成了擾民急先鋒。如此天怒人怨,王朝的皇帝最終被農民軍逼死豈非天道?

明朝皇帝怠政,宦官專權,官僚黨爭導致內耗嚴峻

這是明朝滅亡的內部原因:君臣離心離德,宦官迫害忠良,黨派鬥爭影響朝政

  • 首先就是宦官專權的問題

“凡有孽因,必有惡果”宦官問題的種子是明成祖朱棣親手種下的。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朝中有大量的大臣都是建文帝的舊臣,他們對朱棣的造反行為極為不滿,在背後散播“反動”言論的不在少數;而且朱允炆本人也下落不明,這就不能不讓朱棣擔心他們的勢力會死灰復燃。

既然官僚不能完全信任,於是朱棣選擇了相信“去勢”的宦官,恢復了錦衣衛,廢除了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政策,並且建立了宦官領導的特務機關:東廠

宦官已經被施加宮刑,除了皇帝他們沒有人可以依靠,所以忠誠可靠。由於太監沒有文化不是那些官僚士大夫的對手,朱棣又請人教宮內的太監讀書,“成績優秀的學員”畢業後也就“分配”成了司禮監的的掌印和秉筆太監,由宦官掌握的司禮監就這樣在明朝的內閣制度掌握了批紅票擬的權利,成為了皇帝平衡官僚集團的重要幫手。

事物都有兩面性,宦官行政固然幫助皇帝解決了一些問題,宦官中也不乏傑出的人才(鄭和等)但是也為日後的專權亂政埋下了伏筆。宣德年間的王振專權;成化年間的汪直專權;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就都是表現。

  • 第二是明中後期皇帝怠政

從萬曆皇帝開始,明朝的皇帝素質是逐代下降,真是麻袋片上繡花——一袋不如一袋

首先是萬曆皇帝,自從張居正死後,擺脫了束縛的他,因為三大徵時期的功勞而驕傲自滿,加上身體肥胖導致疾病纏身,竟然導致連續二十多年,不開朝會,不接見大臣,不批示奏章。沉溺於酒色享樂,大興土木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皇權的怠政,直接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宦官勢力有機會把持朝政,二是朝廷中樞癱瘓、運轉不靈,許多緊急的公文和軍國大事都得不到及時的批覆。

萬曆後的泰昌短命,天啟就更加出格,直接在“九千歲”魏忠賢的慫恿下成為了木匠,而魏忠賢則利用皇帝的無心朝政排除異己,大權獨攬,展開了對東林黨的大肆迫害。許多如:熊廷弼等對國家有用的人才都被閹黨迫害致死。

宦官專權直到崇禎上臺之後懲治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已經是為時已晚、無力迴天了。

因為此時由於皇帝接連怠政和宦官專權,皇帝和官僚集團已經離心離德。

  • 第三明朝官僚集團的黨爭

明朝亡於朋黨之爭,是史學界一直存在的一種說法,即使是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們的“爭吵”也從未停止。

它的來源是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被明朝政府革職的吏部郎中顧憲成,與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人,在無錫東門外東林書院講學,時常諷議朝政,發表自己的意見。一部分在職官吏也與他們往來甚密,東林黨因此得名。

與東林黨同時,另一批官員又組成浙、齊、楚、宣、昆等其他黨派。一時間形成結黨的潮流。

這些黨派在朝廷上黨同伐異,剷除異己,一個黨派提出的意見,其餘黨派無論對錯為了打壓對方都要群起而攻之。

萬曆年間由於皇帝不上朝,朝廷上的不同黨派鬥爭的你死我活,最終東林黨取得了勝利,成為了勢力最大的黨。不甘失敗的楚黨、浙黨等為了對抗東林黨,選擇了團結宦官,組成閹黨。

可以說在明朝滅亡之前,整個朝廷的矛盾重點都不是處理農民軍和後金的問題,所有的人都把精力放在了黨派鬥爭上。這尤其表現在處理後金的問題上,受黨爭影響明朝不僅接連用人失誤,而且多次在戰略決策上搖擺不定,最終使得明軍在關外戰場上節節敗退。

其實黨爭的惡劣影響還有很多,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也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那就是君臣的離心離德,尤其在崇禎時期,17年間就有50位大學士做過首輔大臣,歷史上戲稱為“崇禎五十相”,50人中就有一半被罷免、流放、下獄、處死。沒有一位能和他相伴始終。最後崇禎臨死都在說“諸臣誤朕!”

其實總的來說,皇帝怠政、宦官專權以及官僚黨爭是三位一體的,他們互相作用最終導致了甲申之變明朝滅亡。又是相互催生,都是明朝開國之初國家政策各種弊端經過時間積累之後積重難返的產物。

因為皇權討厭被官僚集團限制,所以皇權信任宦官;

因為皇帝信任宦官,建立了宦官干政的制度,所以皇帝有怠政的基礎;

因為皇帝怠政所以宦官有效件大權獨攬;

因為宦官大權獨攬,所以官僚集團分化,有的投靠宦官,有的堅守抵抗;

因為官僚立場不同,所以形成黨爭;

因為形成黨爭,宦官更有機會專權,皇帝就越來越不喜歡烏煙瘴氣的朝政和官僚。

這就是明朝朝政的死循環。

解鈴還需繫鈴人,這個結如果明朝自己不能解,就終會有外人解開。

那麼作為解鈴人的“滿清”對比明朝又有什麼優勢呢?可以說處處都在吸取明朝教訓。

  • 第一:團結蒙古

與明朝相反,努爾哈赤乃至皇太極時期一直採取滿蒙一家的外交策略,不僅不斷地給予蒙古援助,而且每一代君主都會選擇和蒙古聯姻,比如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的生母:莊妃就是例子。

  • 第二:集合女真各部

又是與明朝相反,努爾哈赤看出女真部落不能強大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被明朝分化瓦解,彼此不能團結。所以他不僅帶領建州女真走向強大,也統一了女真各部,組成滿洲,集合力量共同對付明朝

  • 第三:精英治國

以努爾哈赤為首,每一代後金的首領和清朝的實際掌權者,都勤於政事兢兢業業,以明朝為反面典型加以借鑑。努爾哈赤每戰都親自指揮,皇太極在松山之戰帶病衝上前線,攝政王多爾袞也抓住了機遇,帶領清朝問鼎中原,這些與明朝皇帝的庸頑懶惰都形成了強烈對比。

  • 第四:舉賢任能、上下一心

還是和明朝相反,從努爾哈赤開始就定下鐵律:宦官不得干政。並且唯才是舉,不僅不侷限於地位身份,而且跨越了民族的障礙,做到了用人不疑,使得范文程、洪承疇等漢族官員能夠在朝廷中擔任要職,不僅上下勠力同心,更是海納百川推動了民族融合。


綜上所述,努爾哈赤的成功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原因,更是歷史上多種因素集合導致的歷史必然趨勢。


塔布里斯


八百多年前,金國覆滅北宋,徽欽二帝被俘,中原王朝倒在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三百多年前,李自成攻克京城,崇禎自縊身亡,多爾袞趁亂入關,女真人再次贏得了天下。

陰差陽錯之下,女真人兩次征服中原王朝,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出生在白山黑水間的努爾哈赤,一步步把明帝國逼向滅亡。

那個曾經強大無比的明王朝,即使到了末期的萬曆年間還發動了三大徵,甚至把日本都趕出了朝鮮。但是為何就沒有攔住努爾哈赤前進的步伐,還讓他越做越大呢?

一、朝廷的不作為

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找到家中傳下的十三副鎧甲,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族的戰爭。直到萬曆四十七年,在薩爾滸明軍被殺得大敗,而此時的後金已經成為一架龐大的戰爭機器,再也不是那個聽話的女真小弟。

在萬曆的前十年,有張居正坐鎮,李成梁在遼東大殺四方,女真人還是比較安分的。隨著張居正的去世,萬曆開始清盤倒算,不僅僅張居正的權勢被一擼到底,張居正的家也被抄了,家人也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萬曆皇帝終於奪回了皇權,本應該勵精圖治,奮發勤政,但萬曆卻沉浸到後宮生活之中。

史料記載:

“外廷疑妃有立己子謀。群臣爭言立儲事,章奏累數千百,皆指斥宮闈,攻擊執政。帝概置不問。由是門戶之禍大起。”

這位萬曆的寵妃名為鄭氏,萬曆初年入宮,因為長得妖豔,善於巧言令色,深得皇帝歡心,被封為貴妃。很快鄭貴妃生下的皇三子朱常洵,萬曆愛屋及烏,也非常喜歡三子朱常洵,加之鄭貴妃長時間的枕邊風神功,於是萬曆準備立朱常洵為太子。

這下就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國本之爭,原本天下相安無事,張居正的改革成果足以維持不少年,偏偏萬曆就喜歡搞事情。太子是國家根本,是國家的希望,嫡長子繼承豈能是說改就改的。大臣們拼命上疏阻止,萬曆則固執己見,折騰來折騰去,大臣們依舊不依不饒,而萬曆皇帝也崩潰了。乾脆朝也不少了,政務也不管了,來了個真正意義的“無為而治”。

萬曆怠政幾乎是徹底的怠政,什麼政務也不負責,奏摺堆積如山。對於這些,萬曆既不過問,也沒有任何反應,朝堂之上烏煙瘴氣。這太子的爭論足足折騰了十五年,到了萬曆二十九年,皇帝終於妥協了,還是立了長子朱常洛。

萬曆十九年,努爾哈赤攻取鴨綠江路,萬曆二十一年,努爾哈赤進攻長白山女真各部,萬曆二十七年,滅掉哈達部。在萬曆怠政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努爾哈赤卻在遼東混得風生水起,而明帝國也失去了幹掉努爾哈赤的最佳時機。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都不務正業,還指望官員們精忠報國嗎?西漢曹參奉行黃老之學,按照蕭何的制度繼續執行,這就是所謂的蕭規曹隨。反觀萬曆,廢掉了張居正的改革,卻沒有應對之法,就這麼一直糊弄了幾十年。想來努爾哈赤要真的好好感謝下萬曆皇帝,正是萬曆的不作為,給了女真寶貴的發展時間。

二、李成梁的放縱

萬曆十一年,阿臺起兵反叛,李成梁派兵圍攻阿臺所在的古勒城,阿臺的妻子是覺昌安的孫女,為了保證孫女安全,覺昌安和塔克世進城勸說阿臺投降。覺昌安是努爾哈赤的爺爺,塔克世是努爾哈赤的父親。

覺昌安和塔克世還沒有出來,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就趁亂帶明軍攻入城內,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這一頓亂砍亂殺,導致覺昌安和塔克世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史料記載:

“成梁妻奇其貌,陰縱之歸。途遇額亦都,以其徒九人從。”

努爾哈赤和弟弟舒爾哈齊也在亂軍中被俘,李成梁的妻子見到努爾哈赤相貌奇偉,便說服李成梁放了他們,就這麼鬼使神差,努爾哈赤重獲自由。

當時的李成梁官任遼東總兵,女真部族的一把手,對於努爾哈赤,李成梁是不會放在眼中的,但沒有想到的是,睜眼閉眼間鑄成大錯。

或許李成梁沒有刻意幫助努爾哈赤,或許他只是利用努爾哈赤幫助他剋制其他部族,但李成梁的確放鬆了警惕。只要李總兵稍微注意點,可能就可以發現努爾哈赤的與眾不同,可是李成梁太自負了,等到時局發展到不可收拾,他也無能力為了。

不知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族的時候,明廷究竟有沒有發現,然而,明廷和李成梁終歸錯過了扼殺努爾哈赤的最佳時機。

三、自然災害和其他戰役的干擾

從萬曆年間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四十八年內自然災害頻發,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壓力,對農業生產、百姓生活造成巨大災難。尤其是河南地區,災害尤為厲害。

河南處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由於上游常年沖刷,泥沙越來越多,那麼堤壩就得修得越來越高,黃河決口在萬曆年間經常發生。

史料記載:

“秋七月,江北蝗,江南大水,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旱,河決開封,蠲振有差。”

萬曆一朝,黃河決堤十幾次,僅僅是決堤一項災害,就已經造成了無以復加的損失。其中還包括旱災、蝗災、地震等等, 導致物價飛漲、盜賊頻起,百姓食不果腹。從萬曆八年到十六年,陝西、山西、河南、北直隸幾省死於災害和疫病的人數超過七百萬。

朝廷也做了相關的救災舉措,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不法官員在此時中飽私囊,魚肉百姓,國家入不敷出,損失也是無以計數。

除此之外,萬曆十七年,播州宣慰司楊應龍叛亂。萬曆二十年,哱拜父子在寧夏叛亂,萬曆派李如松率兵平叛。同一時間,還爆發了七年多的萬曆朝鮮戰爭。在接亂不斷的災害與戰爭中,明廷疲於奔命、應接不暇,國家實力銳減,軍隊士氣低下。

等待努爾哈赤已經羽翼豐滿,明軍的實力早已大不如前,薩爾滸之戰的慘敗就是證明。努爾哈赤的崛起絕非偶然,是一些列因素共同導致的,等到明廷注意到這個女真人,已經尾大不掉,難以收拾了。

雖說努爾哈赤強大了起來,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明帝國還是對其有壓倒優勢,至少單純的防守還是沒問題的。問題就出在了內部,隨著各地饑荒,崇禎帝又消減開支,很多公務員下崗。於是小公務員李自成帶兵起義,並最終形成滾滾洪流,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當初明朝廷沒有“養寇為重”,清朝也沒有通知中原,現在我們會怎樣呢,歡迎大家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