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盖不是办法——如何理性地面对校园欺凌

掩盖不是办法——如何理性地面对校园欺凌

北京某名校发生了学生之间的欺凌事件,引起了媒体的热炒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来这类事件并不鲜见,也不太可能完全杜绝。发生了,学校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处理好,减少由此带来的影响和伤害,尽到教育的责任,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炒作的了。问题是,学校总是本能地想维护自己的名声,总是想息事宁人。正是这种态度,使校园欺凌得不到制止和处理,使其恶劣影响扩散,使受害者的伤害扩大。

校园欺凌一度成为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与社会话题之一,各种媒体,包括自媒体,铺天盖地全是关于校园欺凌的文字。导火索是被欺负儿童家长暴露出来的关于北京某名校的欺凌个案。引起关注不一定是坏事,关注的人越多,越可能集思广益,越可能发现问题的解决之道。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被媒体和大众热炒,逼迫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甚至教育研究者失去理性态度,激化矛盾,忽略了问题的核心,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校园欺凌不是今天才有的,从大规模教育诞生起,同龄人大量聚集在一起,欺凌就有了。甚至在古代的小规模正规教育中,欺凌问题就可能已经存在。如今的媒体热炒,尤其是网络上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广泛传播,给人的感觉是欺凌问题越来越严重,多数学校都变得有点儿恐怖。

理性面对校园欺凌,首先是客观评估校园欺凌的状况,不被媒体热炒扰乱了心神。国外的多数跟踪研究证实,校园欺凌虽然一直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但总体来看,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国内的研究发现也是如此,即校园欺凌虽然一直存在,但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校园欺凌不是媒体热炒的越来越严重,而是呈现下降的趋势。既然校园欺凌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那么,为什么大众反而觉得越来越严重了呢?这得“归功”于媒体。过去媒体对校园欺凌不够关注,或者说即使想关注,技术手段也不够。而今则不同,一段视频的广泛传播就可以改变大众对校园欺凌的总体印象。夸大校园欺凌问题,将学校污名化、“地狱化”,显然不是客观的态度。

理性面对校园欺凌,也包括对欺凌者的保护。对受害者不闻不问,将欺凌所带来的伤害和痛苦淡化为矛盾冲突的附带后果,显然不是理性的态度。在多数情况下,学校不会如此过分,否则就失去了教育机构所应有的道德品性,变成了冷冰冰的功利存在。需要强调的是,受害者需要保护,欺凌者也需要保护。后者更容易被忽略。欺凌一旦发生,尤其是被媒体曝光为社会事件后,各种舆论便会纷至沓来,欺凌者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声讨对象。比如,在这次事件中,对欺凌者及其家长的声讨过头、过分了,甚至谩骂的声音也不少,还出现了“严打”“让他付出代价”等暴力性语言。不要忘记了,除了极少数恶性欺凌者外,多数犯错者都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犯了错误,需要接受教育,甚至接受一定程度的惩罚,但绝不应该由此将其归入坏人、恶魔一类。学校的理性态度就在于,一方面,要对欺凌者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与责罚;另一方面,还要牢记他们也是成长中的人,犯了错误,也值得学校去关心、帮助和保护。

掩盖不是办法——如何理性地面对校园欺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