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過去在農村吃不飽,為什麼不抓魚、野雞和野兔來充飢?

小莊兄477

題主再次證明了【何不食肉糜?】這樣的話,並不是只有晉惠帝這樣的智障皇帝能夠說出來。當草根和樹皮都被吃光的時候,你還想著野味,真不知怎麼想的。

連死人和土都被用來充飢的年代,能想的辦法都想了,抓魚不用你教,能夠抓到的是絕不放過的,至於野雞野兔就別想了,在那樣大災的年景裡,能被抓到的都抓沒了,剩下的大部分也都遷徙,剩下一小部分你能抓得到嗎?人已經餓的站著都打幌,你拿什麼精力去追逐少的可憐的野雞野兔?弄不好找半天,走上幾十公里都不見得看見野兔的影子,野味沒找到,連累再餓弄不好你成了其他野獸的果腹之物,你能指望它充飢?

野生動物的數量太少、獲取難度太大,有時候收穫的獵物完全無法抵消獲取食物造成的體力消耗,更何況大多時候都是空手而歸,對於我們這些正常人,就算是一次戶外活動,無所謂了。但對於嚴重缺乏能量補充的人來說,大量消耗體力無疑等於自殺。

歲數大點的人可能還記憶猶新,在最後那個大饑荒年代裡,人們可以說想盡了一切辦法,除了會抓一些魚以外,其他野味因為絕對數量小,獲取難度大,只能偶爾成為點綴,起不到什麼卵用。我這歲數沒有趕上,但我的父母都是從那個困難時期熬過來的,母親就曾經以魚鱉充飢,外公和母親能度過那個艱難歲月,而且情況比別人略好,靠的是舅舅有一手抓魚捉鱉的絕活。特別是抓王八,幾乎無人能及。夏天揹著糞筐出去,手裡提著一根木棒,只需兩個小時,基本就可滿載而歸,我小的時候,舅舅還帶我去抓過,方法也不算複雜,關鍵你得會找地方,瞭解王八的生活習性和河底的水情結構,硬底和沙底是不行的,必須是深度不太大,水流不是很快,有大量腐質物沉積的淤泥河底。用木棒擊打水面,製造動靜,河裡的王八就會向河底淤泥裡縮藏身體,含大量腐殖質的河地淤泥被攪動,裡邊的沼氣就會大量溢出,在水面形成氣泡,經驗豐富的舅舅可以清楚地判斷出那些氣泡是王八製造出來的,下到水裡,一個猛子下去,基本就捉到了。

即便如此也是隻作為補充,在沒有其他食物補充的情況下,幾隻都不能滿足一個人一天的總攝入量。一大家子人,每天都要十幾只,即便是舅舅這樣的絕世高手也做不到敞開供應,更何況還會受到天氣、洪水,氣候的影響。想想別人家的情況,就知道靠野味充飢的難度有多大。


山野論史

小時候,每當我浪費糧食,奶奶總會向我道起她的小時候,“我們那個年代呀,吃不飽穿不暖,一天能有一頓飽飯吃就知足了,現在好飯好菜的伺候你,你還不吃!”

現在回想起來,我不禁產生了個疑問,既然農村人在過去吃不飽飯,為什麼還不抓水裡的魚,還有山上的野雞野兔來充飢呢?

確實,在過去,河裡到處都是魚,但那個時候沒有分田到戶,大人們的所有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都是屬於公家的,早八點到晚六點,有時甚至還要加班,下班後累得要死,就更沒空閒時間去抓魚、抓野兔了。

再加上那個時候是集體經濟,在農村,除了流水港和小野溝,稍微大一點的水塘,都是屬於集體財產的,大隊裡更是禁止捕魚,只有到年底的時候,才會集體捕魚,然後再按照每家的總工分,一般每家只有十幾斤。

另外,在那個時候,隊裡規定每家每戶鍋不能有火,也不準燒,只要哪戶人家開火冒煙了,都會有人來查,所以就算捉到了,也沒法搞著吃,偷著用自己的辦法搞,也沒有油和調料,煮出來的魚腥臭味濃一點,也不好吃。

看到這裡,不知道多少人會感嘆“往事不堪回首”,大家腦海中又會浮現出怎樣的回憶,但活在當下,還是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吧~


找靚機二手機



我就說說我們這個地方那個時候的情況吧,我們是東北地區的,東北地區都是平原地區,就是在那個時候,所有的土地基本上都已經種上了莊稼,沒有荒廢的土地,也就沒有野雞野兔的生長空間,野雞野兔也有,也能看見,野雞野兔發現人在追它,鑽勁了一往無邊的青紗帳裡,你上哪能找到它呀,即使找到了你上哪能追上野雞野兔哇!


在我們小的時候,也會看見野雞野兔的,我們也去追的,把我們都累爬下的時候,野雞野兔早就無影無蹤了。

冬天下雪的時候,我們也會領著自己家的狗,去找野雞野兔的,當發現野雞野兔的時候,大家就喊起來,動員各家的狗去追野雞野兔,這些狗也就蜂擁而上,可是當野雞飛起來的時候,那些狗只能是望天而吠了,那狗也就沒法追上野雞了,而如果是野兔,家狗追了一會也就把野兔追沒了,有那麼一句話,說你是屬兔的,跑的那麼快,說明了家狗的速度也沒有兔子的速度快了!


再說說魚的事,那個年頭,有河有泡的,河水泡子裡的水都是很深的,水裡當然也有很多魚的,但是那麼深的河水泡子水,要想捕到魚也是很困難的,而且還要有大型的捕魚工具的,小型的捕魚工具也是捕不到魚的,捕魚也是需要有時間的,大人們都是社員,不參加集體的生產勞動想去捕魚也是不行的,而且還會扣你工分的。


當我們可以去河邊泡子裡抓魚的年代的時候,大河也變成了小河,泡子的深水也變成了淺水,捕魚也就可以用家裡的小型的捕魚工具了,有扒網,有抬網什麼的,我們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捕魚抓魚,星期日也是整天的泡在水裡,大人們都要起早貪黑的參加生產隊的勞動,也沒有時間去捕魚抓蝦的,捕魚也就成了我們最快樂的事情了!

因為魚比較多,我們每天都能捕上個三五斤的魚,那說候每家的人口都很多,三斤五斤的魚一頓也就吃的淨光的!而且在農村還有那麼一句俗話,就是“臭魚爛蝦,小米飯的冤家”,也就是說,吃魚不但不能省糧食,而且會浪費糧食的,有魚醬就著飯吃,每頓反而會多吃進一碗飯的!

這些事也都是我經歷過的事了,我也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了,所以我說的話也是有道理的,當你看了我的回答後,也就知道那個吃不飽的年代,為什麼不抓魚,抓野雞,抓野兔來充飢了!

【感情您對從善如劉悟空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和留言!】


從善如劉L

這個問題其實有一個盲區,沒有在農村實際生活經驗的基本很難理解解答這個問題!首先地荒山也荒,有人類聚集的區域一般都是野生動物的禁區,動物不到餓到極致是不會到人類聚集區去冒風險覓食的,野兔、野雞這類動物的數量一般都是跟當地農作物種植面積、產量有一定關係的,因為這些動物都是以“糧食”為主要食物來源的,沒有了食物基礎,這些動物的繁殖會自我調整的(別不相信生命的神奇,很多動物都有這個先天能力的)自然數量也下降了。也就是說農村吃不飽的時期,其實可供食用的野味數量也下降了,至於說河裡的魚這個我只能說一切都是有限度的,無論河裡物產多豐富也經不起那麼多人幾頓吃的,人類為啥要從狩獵過渡到農耕呢?不就是因為“狩獵採集”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繁衍後代的速度了。

最後說說“抓”這個問題,過去農村生產力低下的時候,沒有太多狩獵工具可供選擇的,土銃這類不是家家都有的(這玩意兒其實穩定性、安全性真的不高,瞎火都是經常發生的),也就是說嚴重缺乏狩獵工具,在這樣的情況下,個體基本不可能有太大的收穫,基本是個“靠天吃飯”的事兒,主要還是看運氣了,當然有一定技能的會有不同的收穫的,但也不是百分百保證不落空的,一日三餐指望這個實在是不靠譜,有這功夫還不如多掙幾個工分兒呢!

我的家鄉是伏牛山地區,算是山區了,有山有水(南水北調渠首所在地)以前那個時期,餓的多的其實是鄉鎮居民,真正山區裡的“餓肚子”的不多,因為山裡人只要不懶惰,混飽肚子還是很容易的,甚至發家致富都不是多難的事兒,但是我聽到最多那個時期的事兒就是山裡狼特別多,甚至狼會進入縣城居民家叼走小孩兒(這是真事兒,沒有杜撰),要搞清楚呀我們這裡的縣城和山之間是有個需要輪渡的河的。像我們這裡的情況沒有防備武器貿然進山絕對是有去無回,因為山裡不僅僅有狼,還有豹子甚至幾乎無敵的野豬(TM水平的),就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裝備要你你敢去不?

所以說這個問題真的是太多想當然的成分了,當然不排除那個時期確實有人靠著山裡的野菜、山珍啥的渡過了那個艱難的歲月,這畢竟是少數,或者說這樣的人家屬於“壓力不大”的,一般也就是1-2個孩子的家庭,如果是家1-8個孩子的家庭,我們自己腦補一下有多大的“可行性”。總之,當時有很多東西跟我們現在是不一樣的,也是我們目前的視野閱歷無法清楚理解的。

一個十年草根博客站長【明月登樓的博客】(imydl.com)、【明月登樓學習筆記Blog】(imydl.tech)熟悉 WordPress 、 Typecho 博客平臺創建、運營網站,多年VPS服務器運維經歷,實踐經驗豐富,在這裡為您解答專業方面的所有疑問!

明月登樓

我來說兩句。農村人過去吃不飽,當然想抓魚和野兔。不要說吃不飽,就是吃飽了還想抓魚和野兔改善生活!但為什麼多數人不去捕魚和捉野兔?因為捕魚和打獵不是想象的那樣容易,更不像文藝作品裡那樣詩意。

蒙古是大草原,古代蒙古人放牧為生;東北有山有水,古代滿族人是漁獵民族;而長城以南大部分都是農耕的人民。為什麼大部分中國先民選擇種田,而不是靠打獵和捕魚為生?首先,在自然條件下魚和獵物數量是很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食物的需要。其次,打獵和捕魚需要技巧和運氣,普通人是難以靠打獵和捕魚為生的,做農民是養活一家人最有效率也最有保證的工作,漁民和獵人只是少數人。即使只有是少數人幹,捕魚人打魚,還是十網打魚九網空;一個農閒時的獵人打了一天獵,也未必能逮到一隻兔子,這裡有很大偶然性。

大自然的產出是有限的,只有人工培育、種植和養殖,才能滿足全社會的需要。如果不種植麥子,只靠採摘多數人吃不上面包饅頭,如果不種植香菇,香菇也不會走到大眾的餐桌。同樣,魚和野兔的數量相對人的需求是非常少的,根本不足以支撐很多人去捕魚和打獵。

所謂的多,只是感覺上多,不是真正的多。新聞報道了幾次美國槍殺案,我們就會覺得美國槍殺案非常多,其實在美國並不是很不安全。新聞報道飛機失事,讓我們覺得坐飛機很不安全,其實飛機是很安全的。一個人外行人在河裡看到幾條魚,就會覺得河裡有很多,而一個內行人可能會覺得這裡的魚不夠多,還不足以讓他來圍堰抽水捕魚。

不是每個池塘都能養魚的,那時農村沒有自來水,得保證池塘吃水和用水的水質。即使是專門養魚的池塘,魚的數量也不能太多,太多了,魚就會生病。現在大規模大密度的養殖,包括養雞養鴨和養魚養蝦,是靠養殖技術的進步,也是靠抗生素的使用。

總而言之一句話,過去的生產力,包括人工種植和對自然的索取,都不能滿足人們的溫飽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大人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精耕細作多產糧食,小孩可能會去釣魚或者圍堰戽水捕魚。其實這也是千百年來農耕民族保持生態平衡和永續發展的一種妥協方式。如果大人們放棄了農活,竭澤而漁,燒山趕兔,那麼不但糧食不夠吃,而且野兔子和魚都要絕種了。


龍久於池

能量守恆定律不但適用於科學,也適用於野雞,野兔等自然萬物。人太多了可以計劃生育來控制人口,那麼動物多了咋辦?其實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有預感的自我調節,在人類災難時,它們同樣知道也是自己的災難,繁殖多了將面臨更大的災難。

我就說說魚🐠,野雞🐔,野兔的能量守恆定律。

我的家鄉在寧夏中衛的永康,北靠黃河南望香山。

在哪個餓肚子的年代,黃河裡有魚🐠嗎?有,但是不是想象的那麼多,如果放開去抓,我估計不上兩月連魚🐠孫子都沒有了。你別看那時的人餓的啃樹皮吃草根,可是很少去河裡抓魚吃🐠。我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窮懶瘦怕吃,二是魚🐠是傳說中的龍子龍孫吃不得。

魚🐠不是好抓的,沒有工具和耐心是抓不到的,除非你是瞎麻雀子碰了個穀穗子,很多人沒有這個本事,寧餓著肚子也不願意抓魚🐠。

在一個就是迷信的說法,吃魚🐠就是吃龍子龍孫。小時候大人教導我們不要捉魚🐠,捉魚🐠是很危險的事情,擔心掉下水裡淹死。所以父母找各種說法,也就帶上了迷信色彩



說真心話,我在黃河邊長大,及不會捉魚🐠也沒有吃魚🐠的技巧,這都和父母的教誨有關。

龐大的香山系,是祁連山的餘脈,在人們忍飢挨餓的時候,山上植被茂盛,我外公在大山深處放羊,父親在大山邊緣放羊,對山裡的情況比較瞭解。兔子,野雞每天能見到幾隻,蛇🐍到是不少,(北方人是不吃蛇🐍的)。別說是吃兔子和野雞了,見的都比較少。狼🐺等大的動物從來沒見過,外公和父親說,他們放羊一年半載的也見不到一次狼🐺。

見它們都困難,到哪裡吃它們去。

傳說有個叫滿天飛的獵人上香山打獵,掏回來一窩狼🐺娃子,晚上狼🐺母繞他家哀嚎幾天,從此滿天飛金盆洗手在不打狼了,那時年級小,聽起來都怕人。

什麼都不能過量,過量就有滅頂之災。


大漠甘露5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

我小時候在東北農村摸爬滾打,童年撿過稻穗,掏過鳥蛋,勾過泥鰍,摸過蛤蜊...對於您提出食物與充飢的問題,我可以用60年我們這發生的實例回答您。

談這個問題前,我想先拋出一個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其中人類對食物的需求主要有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營養需求、感官需求和飲食文化需求。我不再對以上幾種需求做過多的理論解釋,大家可以從字面上簡單地理解一下,針對您提出的具體問題,我僅僅從

生理需求營養需求兩個方面來進行回答,我個人覺得用事物的特殊規律驗證普遍規律是一種最為明晰的解題辦法。

生理需求

1960年前後,自然災害肆虐全國,我的家鄉在遼寧的一個小村莊裡,雖然現在是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但在當年的特殊時期卻家家沒米下鍋,1959年開始自然災害至1962年全國經濟開始好轉期間,我所出生的村子卻沒有一例因為餓而死亡的案例,雖然有些人因為營養不良患病(後面探討),但在當年那個全國性糧荒的年代也實屬奇蹟。

人類因為食物瀕臨死亡的過程中,就會越來越減少對食物優劣的評價,致命的生理需求,直接會讓一個養尊處優國王的味蕾降至一個丐幫乞丐的水平。

在我的家鄉有這樣一個傳說,一隻鳳凰單腳落在了一個叫“大窪子”地方,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那個地方從此便產生不盡的滷水資源(鹽生產原料),在饑荒那幾年一塊麵積很小的“大窪子”游出了數以萬斤的泥鰍魚和河蟹,當年家家鍋裡鹽水煮泥鰍和螃蟹,就是這些黑泥鰍和紅螃蟹直接救活了附近幾個村子的老百姓。

在沒有糧食、沒有樹皮、沒有草根的時期,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任何單一的食物都可以成為救命的稻草。

所以在食物極度匱乏的農村,村民們絕對會利用身邊可得的食物資源來填肚子,這是人類對食物的本能。

當然,也會存在另一種情況:食物資源有限。總需求與總供給嚴重不平衡時,就會產生競爭食物的行為,有魚,有野雞、有野兔,人餓了肯定會拿來充飢,但這些天然的食材不足了或獲取難度變大,村民就不能靠他們獲得食物的生理滿足了,與前面的回答並不衝突。

營養需求

進一步,如果能解決了生理需求,那麼營養需求就會慢慢的走上臺來,單一的攝入一種或僅有的幾種食物營養結構肯定不能滿足人類對營養的需求,也就像我的家鄉,在饑荒時每天靠泥鰍和“大閘蟹”衝擊,絕大部分人出現了營養不良的問題。

所以,過去農村吃不飽,人們肯定會首先保證活著,在可獲得單一食物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會去抓魚、捕鳥、抓野兔,一旦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對營養需求的企圖心就會增強,我想這是一種心理需求也是一種生理本能。

最後總結一句話,吃不飽,還談什麼不能吃;吃不飽,還談什麼營養。

題外話:當年我們這河蟹(類似大閘蟹)根本沒人吃,哈哈,拉仇恨。


蘇小泉實驗室

這個問題,估計我比較有發言權。雖然我沒有在那個饑荒年代生活過。

我是一名戶外運動愛好者。節假日我喜歡帶上生存裝備去野外。曾經我想買一把弩,但弩箭是國家明令禁止的買賣的。所以,後來我買了一把複合弓。

這裡我得先說明一下,我去的地方一般都是人跡罕見的深山老林,或者是沒有人煙的荒山野嶺。我也曾經幻想能依靠自己的箭術在深山老林裡打點野味嚐嚐鮮。可是,事實證明我錯了。

首先,即使是沒有人煙的荒山野嶺,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樹木植被,你甚至連只兔子和山雞都看不到。除了老鼠和蜥蜴你基本上是見不到跟那個大一點的野獸的。飛禽也大多是麻雀之類的小型鳥類。偶爾見到幾隻大點的鳥類,在不確定是不是保護動物的情況下你是不敢輕易開弓拉箭的。

偶爾我也去過幾次真正的深山老林。這裡我所說的深山老林是指周圍十幾公里都廖無人煙的密林。相信過去的獵人打獵也不過就跑這麼遠了吧!可是,現實很殘酷。在這種沒有開山刀幾乎寸步難行的地方除了偶爾看到幾隻野兔山雞還是看不到更大一點的野獸。而且,即使是偶爾看到野兔,不等你抽出箭,兔子早跑了。不用跑太遠,隨便往灌木叢裡一鑽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所以,打獵對於一個沒有經驗的人來說其實是很難得,基本是空手去空手回。而且,叢林植被達不到一定密度根本就無法養活多少動物。叢林裡並不是每一種植物都可以被食草動物當做食物,可充當食物的植物數量直接影響食草動物的數量。而食草動物少了,肉食類動物就更少。可供人類捕獵的動物總量就會更少。而且動物的繁殖成長都需要時間。這就註定了,依靠狩獵是無法養活太多的人類。這就是人類從狩獵採集過渡到種植畜牧的主要原因。

咱們假設所有的人都是天生的獵手。而且人人都有趁手的捕獵工具。再假設所有的叢林樹木植被都能滿足野生動物繁育的條件。動物的繁育生長是需要時間的,這是沒法假設的。

即使是在這樣的先天優勢下,一片方圓十幾公里的密林所能養育的野生動物可能僅僅能持續供給養活幾個人而已。而需要吃飯的人又何止千千萬萬?那得需要多大的一片叢林才能夠繁育出足夠的野生動物供人們食用?所以,在以前人們吃不飽飯的情況下,可能只有極少數的人能依靠打獵維持生存。而且,即便這極少數的人還可能出現為了打獵消耗的體力是在這種消耗下打到的獵物無法補充的。這就更加的不嘗試了。反正我去叢林生存基本都是依靠的自身攜帶的食物。運氣好的話可能會遇到合適的水源,然後用過濾器補充一點額外的食用水。即使這樣,為了自己的身體,我在叢林裡絕對呆不到三天就得返回。你是想一下,一個衣衫襤褸兩手空空的人能在叢林生存幾天?並不是人人都是藍波。

咱們再說一下捕魚,首先來說,野生的魚類資源絕對是有限的。尤其是內陸河淡水魚。否則就不會出現人工養殖了。

在普通的河流中,魚類資源不僅有限,而且捕獲非常不易。如果所有的人都集中到河裡去捕捉野生魚類,肯定是不夠吃的。即使是現在,只要捕撈稍微有點過渡,一條河裡就很容易出現魚蝦絕跡的現象。更何況並不是每個村子附近都有河流湖泊呀?

所以,結論就是,即使沒有國家管控,任何時候人們都不可能僅僅依靠打獵捕魚來長期維持生存。


晨風夢幻

年輕人,你知道過去餓死過多少人嗎?這個問題與那個典故驚人相似——何不食肉糜?


在西晉時期,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聽完奏報後大為不解,問大臣們:“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言歸正傳,回到我們的問題。理論上,只要有樹有草,人是不會餓死的。因為人是雜食性動物,吃草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確實有很多人餓死了,說明了什麼?魚?野雞?野兔?還有這些東西嗎!?草都沒有了,才會餓死人。觀音土聽說過吧,有些地方只能吃土,然後就會死的更快。

說這些,年輕人可能沒法理解,也不能怪你們。很多過去都不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我也不知道為啥不能說,反正就是不能說。算了,不說了,說多了發不出去。


社會主義小書童

這其實是一個能量付出和收益的平衡問題,說得更直白點,就是值不值得幹這些事兒。當然前提是,有沒有機會幹這些事兒。

先說有沒有機會幹這事兒,

首先,得有獵物才可以啊,在傳統農業種植區的絕大多數地方,其實魚、野雞和野兔都是稀缺資源了。西南山地一直有捕捉野雞野兔的傳統,南方一直有稻田捕魚,抓黃鱔的傳統。起碼得有獵物,才值得去搞啊。還有一點,這些獵物是不是容許被捕捉,集體財產是不容侵犯的。

再者,捕獲這些獵物是需要工具和技巧的,這些獵物沒有一個是信手拈來的。釣魚需要魚鉤,野雞和野兔更是需要獵槍,再不濟,陷阱捕獸夾總需要,如果沒有這些工具,赤手空拳是完全無法逮住這些獵物的。

傳統飲食習慣的影響,比如在藏區,之前是沒有人吃魚的,這就是傳統。一時間是很難去打破。


好了,就算以上條件都滿足了,以上列舉的這些獵物熱量都不高。

1.個頭通常都比較小,除非是大批量的偶然捕獲,才是真正的收穫,如果是專門去抓,那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2.營養成分不是必要的,不管是雞、魚,還兔子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沒錯,這正是很多營養專家推崇它們成為現代健康飲食的原因之一。

但是,問題來了,高蛋白並不是直接的能量來源啊,蛋白質轉化為熱量其實是不靠譜的,遠沒有脂肪和糖來得痛快。雞肉的熱量是每100克239千卡,而豬油的熱量是每100克897千卡,看得出兩者的差距吧。

所以在總量供給有限的情況下,人們肯定優先選擇油重的,記得30年前,人們還爭著去買豬板油,而不去買裡脊肉,就是這個原因了。

所以,即便花力氣逮住了這些獵物,都不足以餵飽肚子啊。


綜合資源和獲得資源的考量,之前的人很少去幹這樣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