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过去在农村吃不饱,为什么不抓鱼、野鸡和野兔来充饥?

小庄兄477

题主再次证明了【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话,并不是只有晋惠帝这样的智障皇帝能够说出来。当草根和树皮都被吃光的时候,你还想着野味,真不知怎么想的。

连死人和土都被用来充饥的年代,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抓鱼不用你教,能够抓到的是绝不放过的,至于野鸡野兔就别想了,在那样大灾的年景里,能被抓到的都抓没了,剩下的大部分也都迁徙,剩下一小部分你能抓得到吗?人已经饿的站着都打幌,你拿什么精力去追逐少的可怜的野鸡野兔?弄不好找半天,走上几十公里都不见得看见野兔的影子,野味没找到,连累再饿弄不好你成了其他野兽的果腹之物,你能指望它充饥?

野生动物的数量太少、获取难度太大,有时候收获的猎物完全无法抵消获取食物造成的体力消耗,更何况大多时候都是空手而归,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就算是一次户外活动,无所谓了。但对于严重缺乏能量补充的人来说,大量消耗体力无疑等于自杀。

岁数大点的人可能还记忆犹新,在最后那个大饥荒年代里,人们可以说想尽了一切办法,除了会抓一些鱼以外,其他野味因为绝对数量小,获取难度大,只能偶尔成为点缀,起不到什么卵用。我这岁数没有赶上,但我的父母都是从那个困难时期熬过来的,母亲就曾经以鱼鳖充饥,外公和母亲能度过那个艰难岁月,而且情况比别人略好,靠的是舅舅有一手抓鱼捉鳖的绝活。特别是抓王八,几乎无人能及。夏天背着粪筐出去,手里提着一根木棒,只需两个小时,基本就可满载而归,我小的时候,舅舅还带我去抓过,方法也不算复杂,关键你得会找地方,了解王八的生活习性和河底的水情结构,硬底和沙底是不行的,必须是深度不太大,水流不是很快,有大量腐质物沉积的淤泥河底。用木棒击打水面,制造动静,河里的王八就会向河底淤泥里缩藏身体,含大量腐殖质的河地淤泥被搅动,里边的沼气就会大量溢出,在水面形成气泡,经验丰富的舅舅可以清楚地判断出那些气泡是王八制造出来的,下到水里,一个猛子下去,基本就捉到了。

即便如此也是只作为补充,在没有其他食物补充的情况下,几只都不能满足一个人一天的总摄入量。一大家子人,每天都要十几只,即便是舅舅这样的绝世高手也做不到敞开供应,更何况还会受到天气、洪水,气候的影响。想想别人家的情况,就知道靠野味充饥的难度有多大。


山野论史

小时候,每当我浪费粮食,奶奶总会向我道起她的小时候,“我们那个年代呀,吃不饱穿不暖,一天能有一顿饱饭吃就知足了,现在好饭好菜的伺候你,你还不吃!”

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产生了个疑问,既然农村人在过去吃不饱饭,为什么还不抓水里的鱼,还有山上的野鸡野兔来充饥呢?

确实,在过去,河里到处都是鱼,但那个时候没有分田到户,大人们的所有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是属于公家的,早八点到晚六点,有时甚至还要加班,下班后累得要死,就更没空闲时间去抓鱼、抓野兔了。

再加上那个时候是集体经济,在农村,除了流水港和小野沟,稍微大一点的水塘,都是属于集体财产的,大队里更是禁止捕鱼,只有到年底的时候,才会集体捕鱼,然后再按照每家的总工分,一般每家只有十几斤。

另外,在那个时候,队里规定每家每户锅不能有火,也不准烧,只要哪户人家开火冒烟了,都会有人来查,所以就算捉到了,也没法搞着吃,偷着用自己的办法搞,也没有油和调料,煮出来的鱼腥臭味浓一点,也不好吃。

看到这里,不知道多少人会感叹“往事不堪回首”,大家脑海中又会浮现出怎样的回忆,但活在当下,还是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吧~


找靓机二手机



我就说说我们这个地方那个时候的情况吧,我们是东北地区的,东北地区都是平原地区,就是在那个时候,所有的土地基本上都已经种上了庄稼,没有荒废的土地,也就没有野鸡野兔的生长空间,野鸡野兔也有,也能看见,野鸡野兔发现人在追它,钻劲了一往无边的青纱帐里,你上哪能找到它呀,即使找到了你上哪能追上野鸡野兔哇!


在我们小的时候,也会看见野鸡野兔的,我们也去追的,把我们都累爬下的时候,野鸡野兔早就无影无踪了。

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也会领着自己家的狗,去找野鸡野兔的,当发现野鸡野兔的时候,大家就喊起来,动员各家的狗去追野鸡野兔,这些狗也就蜂拥而上,可是当野鸡飞起来的时候,那些狗只能是望天而吠了,那狗也就没法追上野鸡了,而如果是野兔,家狗追了一会也就把野兔追没了,有那么一句话,说你是属兔的,跑的那么快,说明了家狗的速度也没有兔子的速度快了!


再说说鱼的事,那个年头,有河有泡的,河水泡子里的水都是很深的,水里当然也有很多鱼的,但是那么深的河水泡子水,要想捕到鱼也是很困难的,而且还要有大型的捕鱼工具的,小型的捕鱼工具也是捕不到鱼的,捕鱼也是需要有时间的,大人们都是社员,不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想去捕鱼也是不行的,而且还会扣你工分的。


当我们可以去河边泡子里抓鱼的年代的时候,大河也变成了小河,泡子的深水也变成了浅水,捕鱼也就可以用家里的小型的捕鱼工具了,有扒网,有抬网什么的,我们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捕鱼抓鱼,星期日也是整天的泡在水里,大人们都要起早贪黑的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也没有时间去捕鱼抓虾的,捕鱼也就成了我们最快乐的事情了!

因为鱼比较多,我们每天都能捕上个三五斤的鱼,那说候每家的人口都很多,三斤五斤的鱼一顿也就吃的净光的!而且在农村还有那么一句俗话,就是“臭鱼烂虾,小米饭的冤家”,也就是说,吃鱼不但不能省粮食,而且会浪费粮食的,有鱼酱就着饭吃,每顿反而会多吃进一碗饭的!

这些事也都是我经历过的事了,我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了,所以我说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当你看了我的回答后,也就知道那个吃不饱的年代,为什么不抓鱼,抓野鸡,抓野兔来充饥了!

【感情您对从善如刘悟空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和留言!】


从善如刘L

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盲区,没有在农村实际生活经验的基本很难理解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地荒山也荒,有人类聚集的区域一般都是野生动物的禁区,动物不到饿到极致是不会到人类聚集区去冒风险觅食的,野兔、野鸡这类动物的数量一般都是跟当地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有一定关系的,因为这些动物都是以“粮食”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没有了食物基础,这些动物的繁殖会自我调整的(别不相信生命的神奇,很多动物都有这个先天能力的)自然数量也下降了。也就是说农村吃不饱的时期,其实可供食用的野味数量也下降了,至于说河里的鱼这个我只能说一切都是有限度的,无论河里物产多丰富也经不起那么多人几顿吃的,人类为啥要从狩猎过渡到农耕呢?不就是因为“狩猎采集”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繁衍后代的速度了。

最后说说“抓”这个问题,过去农村生产力低下的时候,没有太多狩猎工具可供选择的,土铳这类不是家家都有的(这玩意儿其实稳定性、安全性真的不高,瞎火都是经常发生的),也就是说严重缺乏狩猎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基本不可能有太大的收获,基本是个“靠天吃饭”的事儿,主要还是看运气了,当然有一定技能的会有不同的收获的,但也不是百分百保证不落空的,一日三餐指望这个实在是不靠谱,有这功夫还不如多挣几个工分儿呢!

我的家乡是伏牛山地区,算是山区了,有山有水(南水北调渠首所在地)以前那个时期,饿的多的其实是乡镇居民,真正山区里的“饿肚子”的不多,因为山里人只要不懒惰,混饱肚子还是很容易的,甚至发家致富都不是多难的事儿,但是我听到最多那个时期的事儿就是山里狼特别多,甚至狼会进入县城居民家叼走小孩儿(这是真事儿,没有杜撰),要搞清楚呀我们这里的县城和山之间是有个需要轮渡的河的。像我们这里的情况没有防备武器贸然进山绝对是有去无回,因为山里不仅仅有狼,还有豹子甚至几乎无敌的野猪(TM水平的),就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装备要你你敢去不?

所以说这个问题真的是太多想当然的成分了,当然不排除那个时期确实有人靠着山里的野菜、山珍啥的渡过了那个艰难的岁月,这毕竟是少数,或者说这样的人家属于“压力不大”的,一般也就是1-2个孩子的家庭,如果是家1-8个孩子的家庭,我们自己脑补一下有多大的“可行性”。总之,当时有很多东西跟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也是我们目前的视野阅历无法清楚理解的。

一个十年草根博客站长【明月登楼的博客】(imydl.com)、【明月登楼学习笔记Blog】(imydl.tech)熟悉 WordPress 、 Typecho 博客平台创建、运营网站,多年VPS服务器运维经历,实践经验丰富,在这里为您解答专业方面的所有疑问!

明月登楼

我来说两句。农村人过去吃不饱,当然想抓鱼和野兔。不要说吃不饱,就是吃饱了还想抓鱼和野兔改善生活!但为什么多数人不去捕鱼和捉野兔?因为捕鱼和打猎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更不像文艺作品里那样诗意。

蒙古是大草原,古代蒙古人放牧为生;东北有山有水,古代满族人是渔猎民族;而长城以南大部分都是农耕的人民。为什么大部分中国先民选择种田,而不是靠打猎和捕鱼为生?首先,在自然条件下鱼和猎物数量是很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食物的需要。其次,打猎和捕鱼需要技巧和运气,普通人是难以靠打猎和捕鱼为生的,做农民是养活一家人最有效率也最有保证的工作,渔民和猎人只是少数人。即使只有是少数人干,捕鱼人打鱼,还是十网打鱼九网空;一个农闲时的猎人打了一天猎,也未必能逮到一只兔子,这里有很大偶然性。

大自然的产出是有限的,只有人工培育、种植和养殖,才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如果不种植麦子,只靠采摘多数人吃不上面包馒头,如果不种植香菇,香菇也不会走到大众的餐桌。同样,鱼和野兔的数量相对人的需求是非常少的,根本不足以支撑很多人去捕鱼和打猎。

所谓的多,只是感觉上多,不是真正的多。新闻报道了几次美国枪杀案,我们就会觉得美国枪杀案非常多,其实在美国并不是很不安全。新闻报道飞机失事,让我们觉得坐飞机很不安全,其实飞机是很安全的。一个人外行人在河里看到几条鱼,就会觉得河里有很多,而一个内行人可能会觉得这里的鱼不够多,还不足以让他来围堰抽水捕鱼。

不是每个池塘都能养鱼的,那时农村没有自来水,得保证池塘吃水和用水的水质。即使是专门养鱼的池塘,鱼的数量也不能太多,太多了,鱼就会生病。现在大规模大密度的养殖,包括养鸡养鸭和养鱼养虾,是靠养殖技术的进步,也是靠抗生素的使用。

总而言之一句话,过去的生产力,包括人工种植和对自然的索取,都不能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精耕细作多产粮食,小孩可能会去钓鱼或者围堰戽水捕鱼。其实这也是千百年来农耕民族保持生态平衡和永续发展的一种妥协方式。如果大人们放弃了农活,竭泽而渔,烧山赶兔,那么不但粮食不够吃,而且野兔子和鱼都要绝种了。


龙久于池

能量守恒定律不但适用于科学,也适用于野鸡,野兔等自然万物。人太多了可以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那么动物多了咋办?其实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有预感的自我调节,在人类灾难时,它们同样知道也是自己的灾难,繁殖多了将面临更大的灾难。

我就说说鱼🐠,野鸡🐔,野兔的能量守恒定律。

我的家乡在宁夏中卫的永康,北靠黄河南望香山。

在哪个饿肚子的年代,黄河里有鱼🐠吗?有,但是不是想象的那么多,如果放开去抓,我估计不上两月连鱼🐠孙子都没有了。你别看那时的人饿的啃树皮吃草根,可是很少去河里抓鱼吃🐠。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穷懒瘦怕吃,二是鱼🐠是传说中的龙子龙孙吃不得。

鱼🐠不是好抓的,没有工具和耐心是抓不到的,除非你是瞎麻雀子碰了个谷穗子,很多人没有这个本事,宁饿着肚子也不愿意抓鱼🐠。

在一个就是迷信的说法,吃鱼🐠就是吃龙子龙孙。小时候大人教导我们不要捉鱼🐠,捉鱼🐠是很危险的事情,担心掉下水里淹死。所以父母找各种说法,也就带上了迷信色彩



说真心话,我在黄河边长大,及不会捉鱼🐠也没有吃鱼🐠的技巧,这都和父母的教诲有关。

庞大的香山系,是祁连山的余脉,在人们忍饥挨饿的时候,山上植被茂盛,我外公在大山深处放羊,父亲在大山边缘放羊,对山里的情况比较了解。兔子,野鸡每天能见到几只,蛇🐍到是不少,(北方人是不吃蛇🐍的)。别说是吃兔子和野鸡了,见的都比较少。狼🐺等大的动物从来没见过,外公和父亲说,他们放羊一年半载的也见不到一次狼🐺。

见它们都困难,到哪里吃它们去。

传说有个叫满天飞的猎人上香山打猎,掏回来一窝狼🐺娃子,晚上狼🐺母绕他家哀嚎几天,从此满天飞金盆洗手在不打狼了,那时年级小,听起来都怕人。

什么都不能过量,过量就有灭顶之灾。


大漠甘露5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

我小时候在东北农村摸爬滚打,童年捡过稻穗,掏过鸟蛋,勾过泥鳅,摸过蛤蜊...对于您提出食物与充饥的问题,我可以用60年我们这发生的实例回答您。

谈这个问题前,我想先抛出一个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其中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主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营养需求、感官需求和饮食文化需求。我不再对以上几种需求做过多的理论解释,大家可以从字面上简单地理解一下,针对您提出的具体问题,我仅仅从

生理需求营养需求两个方面来进行回答,我个人觉得用事物的特殊规律验证普遍规律是一种最为明晰的解题办法。

生理需求

1960年前后,自然灾害肆虐全国,我的家乡在辽宁的一个小村庄里,虽然现在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但在当年的特殊时期却家家没米下锅,1959年开始自然灾害至1962年全国经济开始好转期间,我所出生的村子却没有一例因为饿而死亡的案例,虽然有些人因为营养不良患病(后面探讨),但在当年那个全国性粮荒的年代也实属奇迹。

人类因为食物濒临死亡的过程中,就会越来越减少对食物优劣的评价,致命的生理需求,直接会让一个养尊处优国王的味蕾降至一个丐帮乞丐的水平。

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只凤凰单脚落在了一个叫“大洼子”地方,凤凰不落无宝之地,那个地方从此便产生不尽的卤水资源(盐生产原料),在饥荒那几年一块面积很小的“大洼子”游出了数以万斤的泥鳅鱼和河蟹,当年家家锅里盐水煮泥鳅和螃蟹,就是这些黑泥鳅和红螃蟹直接救活了附近几个村子的老百姓。

在没有粮食、没有树皮、没有草根的时期,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任何单一的食物都可以成为救命的稻草。

所以在食物极度匮乏的农村,村民们绝对会利用身边可得的食物资源来填肚子,这是人类对食物的本能。

当然,也会存在另一种情况:食物资源有限。总需求与总供给严重不平衡时,就会产生竞争食物的行为,有鱼,有野鸡、有野兔,人饿了肯定会拿来充饥,但这些天然的食材不足了或获取难度变大,村民就不能靠他们获得食物的生理满足了,与前面的回答并不冲突。

营养需求

进一步,如果能解决了生理需求,那么营养需求就会慢慢的走上台来,单一的摄入一种或仅有的几种食物营养结构肯定不能满足人类对营养的需求,也就像我的家乡,在饥荒时每天靠泥鳅和“大闸蟹”冲击,绝大部分人出现了营养不良的问题。

所以,过去农村吃不饱,人们肯定会首先保证活着,在可获得单一食物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会去抓鱼、捕鸟、抓野兔,一旦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对营养需求的企图心就会增强,我想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也是一种生理本能。

最后总结一句话,吃不饱,还谈什么不能吃;吃不饱,还谈什么营养。

题外话:当年我们这河蟹(类似大闸蟹)根本没人吃,哈哈,拉仇恨。


苏小泉实验室

这个问题,估计我比较有发言权。虽然我没有在那个饥荒年代生活过。

我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节假日我喜欢带上生存装备去野外。曾经我想买一把弩,但弩箭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买卖的。所以,后来我买了一把复合弓。

这里我得先说明一下,我去的地方一般都是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或者是没有人烟的荒山野岭。我也曾经幻想能依靠自己的箭术在深山老林里打点野味尝尝鲜。可是,事实证明我错了。

首先,即使是没有人烟的荒山野岭,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树木植被,你甚至连只兔子和山鸡都看不到。除了老鼠和蜥蜴你基本上是见不到跟那个大一点的野兽的。飞禽也大多是麻雀之类的小型鸟类。偶尔见到几只大点的鸟类,在不确定是不是保护动物的情况下你是不敢轻易开弓拉箭的。

偶尔我也去过几次真正的深山老林。这里我所说的深山老林是指周围十几公里都廖无人烟的密林。相信过去的猎人打猎也不过就跑这么远了吧!可是,现实很残酷。在这种没有开山刀几乎寸步难行的地方除了偶尔看到几只野兔山鸡还是看不到更大一点的野兽。而且,即使是偶尔看到野兔,不等你抽出箭,兔子早跑了。不用跑太远,随便往灌木丛里一钻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所以,打猎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人来说其实是很难得,基本是空手去空手回。而且,丛林植被达不到一定密度根本就无法养活多少动物。丛林里并不是每一种植物都可以被食草动物当做食物,可充当食物的植物数量直接影响食草动物的数量。而食草动物少了,肉食类动物就更少。可供人类捕猎的动物总量就会更少。而且动物的繁殖成长都需要时间。这就注定了,依靠狩猎是无法养活太多的人类。这就是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畜牧的主要原因。

咱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天生的猎手。而且人人都有趁手的捕猎工具。再假设所有的丛林树木植被都能满足野生动物繁育的条件。动物的繁育生长是需要时间的,这是没法假设的。

即使是在这样的先天优势下,一片方圆十几公里的密林所能养育的野生动物可能仅仅能持续供给养活几个人而已。而需要吃饭的人又何止千千万万?那得需要多大的一片丛林才能够繁育出足够的野生动物供人们食用?所以,在以前人们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可能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依靠打猎维持生存。而且,即便这极少数的人还可能出现为了打猎消耗的体力是在这种消耗下打到的猎物无法补充的。这就更加的不尝试了。反正我去丛林生存基本都是依靠的自身携带的食物。运气好的话可能会遇到合适的水源,然后用过滤器补充一点额外的食用水。即使这样,为了自己的身体,我在丛林里绝对呆不到三天就得返回。你是想一下,一个衣衫褴褛两手空空的人能在丛林生存几天?并不是人人都是蓝波。

咱们再说一下捕鱼,首先来说,野生的鱼类资源绝对是有限的。尤其是内陆河淡水鱼。否则就不会出现人工养殖了。

在普通的河流中,鱼类资源不仅有限,而且捕获非常不易。如果所有的人都集中到河里去捕捉野生鱼类,肯定是不够吃的。即使是现在,只要捕捞稍微有点过渡,一条河里就很容易出现鱼虾绝迹的现象。更何况并不是每个村子附近都有河流湖泊呀?

所以,结论就是,即使没有国家管控,任何时候人们都不可能仅仅依靠打猎捕鱼来长期维持生存。


晨风梦幻

年轻人,你知道过去饿死过多少人吗?这个问题与那个典故惊人相似——何不食肉糜?


在西晋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听完奏报后大为不解,问大臣们:“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言归正传,回到我们的问题。理论上,只要有树有草,人是不会饿死的。因为人是杂食性动物,吃草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确实有很多人饿死了,说明了什么?鱼?野鸡?野兔?还有这些东西吗!?草都没有了,才会饿死人。观音土听说过吧,有些地方只能吃土,然后就会死的更快。

说这些,年轻人可能没法理解,也不能怪你们。很多过去都不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我也不知道为啥不能说,反正就是不能说。算了,不说了,说多了发不出去。


社会主义小书童

这其实是一个能量付出和收益的平衡问题,说得更直白点,就是值不值得干这些事儿。当然前提是,有没有机会干这些事儿。

先说有没有机会干这事儿,

首先,得有猎物才可以啊,在传统农业种植区的绝大多数地方,其实鱼、野鸡和野兔都是稀缺资源了。西南山地一直有捕捉野鸡野兔的传统,南方一直有稻田捕鱼,抓黄鳝的传统。起码得有猎物,才值得去搞啊。还有一点,这些猎物是不是容许被捕捉,集体财产是不容侵犯的。

再者,捕获这些猎物是需要工具和技巧的,这些猎物没有一个是信手拈来的。钓鱼需要鱼钩,野鸡和野兔更是需要猎枪,再不济,陷阱捕兽夹总需要,如果没有这些工具,赤手空拳是完全无法逮住这些猎物的。

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比如在藏区,之前是没有人吃鱼的,这就是传统。一时间是很难去打破。


好了,就算以上条件都满足了,以上列举的这些猎物热量都不高。

1.个头通常都比较小,除非是大批量的偶然捕获,才是真正的收获,如果是专门去抓,那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2.营养成分不是必要的,不管是鸡、鱼,还兔子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没错,这正是很多营养专家推崇它们成为现代健康饮食的原因之一。

但是,问题来了,高蛋白并不是直接的能量来源啊,蛋白质转化为热量其实是不靠谱的,远没有脂肪和糖来得痛快。鸡肉的热量是每100克239千卡,而猪油的热量是每100克897千卡,看得出两者的差距吧。

所以在总量供给有限的情况下,人们肯定优先选择油重的,记得30年前,人们还争着去买猪板油,而不去买里脊肉,就是这个原因了。

所以,即便花力气逮住了这些猎物,都不足以喂饱肚子啊。


综合资源和获得资源的考量,之前的人很少去干这样的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