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語言敏感期,讓寶寶早點學會說話?

梅益冬

誇獎,是父母給予孩子最低成本,最真誠的禮物。無需花費金錢,無需花費腦力,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習慣,便是給孩子的生活散播陽光和雨露。



我喜歡看書,也看了一些育兒的書籍。我最深的體會便是一定要了解孩子,讀懂孩子的內心,抓住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敏感期。在敏感期到來的時候,及時抓住,給予適當的鼓勵。


寶寶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我發現他特別期待我跟她去交流。於是我便把家裡主要成員的稱呼,跟他一一去交流。然後,引導他自己去開口叫出來稱呼。每次說對了,我們都會誇獎她:寶貝,太棒了!你已經認識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得到肯定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誇獎,他得到了鼓勵和信任。

我家寶寶吃飯的敏感期是在10個月,他已經開始喜歡自己拿著勺子往嘴巴里面放食物。於是,我便開始把她獨立放在餐桌上,戴上圍嘴。吸盤碗固定在桌子上,任由他自己乘著食物放入嘴巴。雖然灑的到處都是,但是我卻會誇獎他:你太棒了,竟然學會了自己吃飯!


有的家長會擔心衣服弄髒,飯碗打翻,吃飯速度慢,而選擇迫不及待伸手去幫忙。潛意識裡面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不信任。而鼓勵她,誇獎他,讓他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對他來說是一種信任,鼓勵。家長無非是多洗一件衣服,多擦一次地板,多洗一次澡,但是對於孩子的意義卻是久遠的。


在誇獎中長大的孩子,面對問題會更加的積極樂觀。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會表現出來畏首畏尾。語言的力量,是生活中無窮盡的智慧。當然也要講究誇獎的方法,分清誇獎的場合以及用語,讓孩子明白自己是被尊重,被理解的個體。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門店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內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跱,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機,日後若想再學習此項事物,不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果亦不彰。而如何運用這股動力,幫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長。正是成人的職責。以下幾點建議,可以幫助父母及時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為有能力的個體: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學習者。他們會循著自然的成長法則,不斷使己成長為“更有能力”的個體,這是父母首要改變的觀念。

  2、細心觀察敏感期的出現: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並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須以客觀的態度,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質。

  3、佈置豐富的學習環境:當成人觀察到孩子的某項敏感期出現時,應盡力為孩子準備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

  4、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嘗試:當孩子獲得了尊重與信賴後,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嘗試。

  5、適時協助而不干預:當孩子熱中於有興趣的事物時,大人應放手讓孩子自已做,避免干預。不過,並非要丟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首先細數寶寶六歲前16個重要敏感期

【0歲-2歲半】

  1.視覺敏感期:剛生下來,對明暗相間的地方感興趣。不要錯過寶寶眼睛受光的敏感期。

  2.口的敏感期:包括用口進行的味覺和觸覺的過程。一般是在0---1歲出現。用口感覺事物,認識事物,不斷練習使用牙齒,使用舌頭。據觀察,兒童敏感期被延誤後,有的敏感期因為孩子年齡大而不會再出現,但有的敏感期卻總要出現,如口腔敏感期。

  3.聽覺敏感期:喜歡處在有聲音的環境中。

  4.手的敏感期:喜歡抓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手的敏感期到來時,有一個抓的過程: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八九個月的幼兒非常喜歡抓捏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簡單的動作,而是有著智性的目標。

  5.空間敏感期:一般是在1歲前出現。喜歡探索空間,最早表現為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旋轉,扔東西等。彈力球是幼兒最初探索空間的最好東西。

  6.細小事物敏感期:對極小而精緻的東西感興趣。

  7.秩序敏感期:急切需要並保護一個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

  8.模仿敏感期:最早表現為模仿一個詞,或一應一答,重複進行,也模仿動作。

  9.自我意識敏感期:表現為咬人,打人,說不等。

  10.執拗的敏感期:可能源於秩序感,解決兒童執拗問題,一是要理解,二是要變通,三是要成功。

  11.玩水,玩沙敏感期:水,沙對兒童的吸引力可長達12年,在生命的頭6年表現最強烈。

  12.審美和完美敏感期: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須完整。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執拗敏感期之後。理解孩子細膩,追求完美的心,把孩子的要求當作關乎成長,關乎品質形成的一次機會,用心去體察每一次不滿,並儘量用適當的方式幫助孩子。

  13.走的敏感期:走的敏感期大約從7個月出現。上下坡是每個孩子都有的重要敏感期,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現。攀爬樓梯的敏感期一般在一歲左右出現。

  14.音樂的敏感期:呈現出螺旋狀發展過程,最早的幼兒喜歡節奏,2歲時就能把握好節奏,到了3,4歲時,兒童對簡單而重複的旋律開始感興趣,5,6歲時,開始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並自發用動作表達旋律較為複雜的音樂,6到8歲時,兒童已經能體驗音樂帶給他們的美妙感受,某些孩子會為些流淚,或是深深沉浸在音樂中。

  15.語言敏感期:所有的孩子都有問為什麼的時期。每一個為什麼引導一個因果關係,成串的為什麼引導一個因果鏈條,因果關係是一種邏輯關係,當兒童用語言探索邏輯關係時,就發出了一連串的“為什麼”。“為什麼”也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一種表現,在一個個為什麼面前,教師一定要做出正確,簡潔的回答。在日常語言建設的敏感期,兒童模仿口語,練習口語,感覺語言的音韻,不斷重複使用語言,這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方式。家長和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頭語言,要說文明的,規範的,準確的,富有美感的口語。

  16.神的敏感期“身份確定的敏感期”:一般在兩歲左右出現,崇拜神,熱切地認識神,蒐集神的故事,想像神,進一步誇張和設想,希望神有現實中出現,想像自己和神在一起,自己就是神。這稱為神遊。兒童無法將想像和現實分開。成長在強權中兒童會崇拜強大的,有暴力的神,這有點像人格替換,藉助強大的神去面對強大的父母和老師,那些生長在平和環境中的孩子,會喜歡智慧和美麗的神。兒童會通過吸引自己的喜歡的偶像的人格特點,來建構自己的人格狀態,並最終形成自我。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度過人類的童話期,幫他走向成人。

那麼下面細緻來看看各年齡段的方式

0-1週歲:創造充滿活力的環境

  從0-1週歲這一年是變化極大的一年,應區分為下面4個階段進行不同的開發訓練:

  【0-3個月】

  ①父母應多花點心思讓嬰兒四周的環境充滿美麗的色彩,在床鋪四周掛些美麗的圖畫,擺些色彩明亮的玩具、盆栽等加以裝飾。

  ②從出生開始,父母在養育過程中要儘量多對他說話,不要認為嬰兒聽不懂就不對他講話,經常對嬰兒說話有助於他提早理解語言,學會說話。

  ③要對嬰兒開始動作方面的訓練,讓嬰兒用手握住母親的手指,從出生後就開始訓練握力。

  ④嬰兒俯臥時,訓練嬰兒抬頭,讓嬰兒抬起臉部觀看前面的東西,下巴也能短時離床,雙肩也能抬起來。

  ⑤在俯臥訓練抬頭的同時,用手抵住嬰兒的足底練習爬行。

  【4-6個月】

  ①嬰兒處於爬行階段,還不會自己用手腳的力量把身體支撐起來。這個時期父母要讓嬰兒多看各種顏色的圖畫、玩具及物品,並告訴嬰兒物體的名稱和顏色,可使嬰兒對顏色認知發展過程大大提前。

  ②儘量增強嬰兒用手抓東西的能力,讓他可以用手握住或觸摸接觸各種不同的東西,如絲綢、毛、棉布、緞子、海綿等等。

  ③動作方面可讓嬰兒趴著,繼續訓練他抬頭,只是時間可以更長些,訓練時家長可以站在孩子頭前與他講話,使孩子前臂支撐全身,將胸部抬起。

  ④還可讓孩子學習由仰臥翻至側臥,然後再翻至俯臥,可將玩具放在孩子的一側但他伸手夠不著處,他會為夠取玩具先翻倒,伸手使勁也夠不著時,全身再使勁就會變成俯臥,經常翻滾有助於肌肉關節綜合能力的發展。

  【7-10個月】

  ①嬰兒開始會用四肢匍匐前進。家長可讓嬰兒把玩自己的手指頭,給他紙張讓他學習撕紙,把東西放在嬰兒手能拿到的地方,讓他伸手抓。

  ②嬰兒吸吮自己的手指時,家長不要立刻阻止他,因為這表示嬰兒已經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已經有自己將東西送進嘴裡的能力。

  ③讓嬰兒儘量爬行,腹部逐漸離開床面,並用手臂轉圈或後退,讓他儘量自由地爬來爬去。爬行能夠促進肌肉系統的發育及運動調節機能,而不宜太早使用學步車。因為通過對比發現,經過爬行的孩子其閱讀和圖像思維能力較好。

  ④讓孩子練習用手抓小積木,訓練他用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合抓,每日練習數次。

  【11-12個月】

  ①嬰兒處於扶走時期。教他認識實物、圖片,把幾種東西或幾張圖片放在一起讓他挑選、指認,同時教他模仿說出名稱來。

  ②教嬰兒玩簡單的玩具,堆積木,將玩具全部用手帕蓋起來,看看他會怎麼做;或將玩具蓋起來,只露出一小部分,再將玩具藏在箱子裡或桌子下,看看他的反應。

  ③開始時可以讓嬰兒扶物站立,逐步訓練他扶著椅子或推車邁步。

  ④這個時期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語言的學習,要引導嬰兒讓他模仿媽媽所說的話。讓孩子學習用“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稱呼周圍熟悉的人。

 【1-2週歲】儘量引導孩子說話

  1、家長儘量少用“不可以”:此時的孩子喜歡嘗試去做各種事情,家長千萬注意不要一味以“不可以”來制止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這樣做,孩子將會變得非常消極,無法建立自信心。只有當孩子所做的事具有危險性,或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會有極不良的影響時,才說“不可以”。

  2、給孩子玩具的方法:家長給孩子的玩具必須是孩子能從中學到某些東西的玩具,例如可以發展想象、訓練發聲等的玩具;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玩具,會使孩子精神不集中,而無法培養出注意力集中和性情穩定的孩子;家長應和孩子一起玩,以幫助其智慧的增長。

  3、家長要儘量多跟孩子說話: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語言理解方面會有極快速的發育,對家長所說的話的理解力急速增強,但這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引導孩子說話,並教給他正確的語言。

  4、文字的閱讀:為寶寶讀故事情節簡單的圖畫書——發展語言能力,擴大詞彙量,發展寶寶的情感。寶寶在這個階段的詞彙量應從2-3個擴大到250個左右。每天和寶寶一起閱讀半小時,如果寶寶對書上的字、詞感興趣,你可以邊讀邊用手指沿字行移動,讓寶寶在口頭語言與文字所代表的意義之間建立起聯繫。

2-3週歲】規範語言親近文字

  1、把散步作為孩子每天的功課:對於2週歲孩子應把散步當作每天的固定課程,這是造就優秀大腦的第一步,也是獲得健美身體的第一步。但是,僅僅在平地上走還不夠,走坡道、過獨木橋、上下樓梯、兩隻腳併攏在一起跳,這些訓練也是非常必要的。

  2、接觸正確的語言:在這一時期,家長必須儘可能地用規範的語言對孩子說話,不能用嬰兒語言對孩子說話。給孩子多買一些圖書,由家長念給他聽,並且給他們唸詩歌、講故事。

  3、讓孩子親近文字:為了讓孩子喜歡上文字,家長可以有意讓孩子注意到書的封底、商品的標籤上印著的文字,並把字的讀音教給他;或者一邊散步一邊讓他留意商店招牌上的字、汽車牌號上面的字和數字等。孩子學會一個新字後,可以讓他從書和報紙中找出這個字來,這樣,他對文字的興趣會增強。

  4、技能的訓練:2週歲孩子非常迫切地希望自己來做好自己的事情,像洗手、繫鞋帶、扣扣子之類的事情,父母只要耐心地把正確的做法教給孩子就行了,即使要花去相當多的時間,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孩子會充滿興趣地學習,並且對學習任務完成得很好,這樣不僅使他的願望得到了滿足,而且會使他對自己做這件事情的能力產生自信。

 【3-4週歲】培養邏輯思維和注意力

  1、多給孩子念圖畫書和說話:家長必須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多地對孩子講話,就像對大人一樣,用正確且條理清晰的語言對他們說話,使他們能夠由此產生邏輯性的思維。除了對孩子說話,父母還應多給他念圖畫書。要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他對文字的興趣,使他自發地產生想讀書的願望,念圖畫書是最好的。

  2、單純的玩耍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因為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如果外界給予發育中的大腦以各種刺激,一方面可使大腦的發育更快更好,另一方面大腦優秀的組織結構和功能又會反過來作為其智能發育的基礎,表現為孩子的高智能。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的玩耍將會錯過大腦發育的這個高峰時期,由此導致孩子將來的智能達不到應有的程度。

  3、重視家庭對孩子注意力的影響:在家裡,要注意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長無論是教孩子收拾、放置物件,或是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並且給予具體的指導,使他做事有始有終,做出結果。

  4、在遊戲中培育孩子的注意力: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愛的一種活動。遊戲不僅可以寓教於樂,讓孩子在遊戲中不知不覺獲得智能的開發,還可以通過家長的參與,增進親子關係。就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而言,遊戲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4-5週歲】閱讀和表達數字和方位

  1、鼓勵孩子自己看書:家長可每天大聲閱讀書籍,並鼓勵孩子自己看書。同時還可為孩子提供一些閱讀材料,如報紙上的廣告,上面有不少的生字和內容可以讓孩子閱讀。和孩子一起念一些兒歌並用手指表演,鼓勵他們給更小的孩子講故事。

  2、為孩子提供多種藝術體驗:讓孩子玩生麵糰和安全的橡皮泥之類可以用手捏的玩具;鼓勵孩子嘗試用新的材料,如軟木塞、吸管、棉線和紗線等來做拼貼畫。家長在教他畫畫時,還可教會他混合不同的顏色,產生新的顏色,同時激發他對色彩的好奇和好感。

  3、樹立孩子數字和方位的概念:把看到的各種東西分類並計數,如金屬物品、襪子、石頭、樹葉等等。在與孩子的講話中談到裡面、上面、正面、後面、旁邊、以前和以後,比較大小以及太近、太遠等概念。

  4、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當孩子提問時,應該很認真地傾聽他的問題,然後和他一起思考問題的答案並教給他尋找答案的方法,即使遇到家長不懂或很不好回答的問題,也要通過積極的方式表揚他的提問,保持他的好奇心;當孩子正熱衷於某一事物的時候,不要打斷他,不要用大人的想法來對孩子所專注的事情指手畫腳;對孩子所做、所想的事情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揚。

5-6週歲】在日常生活中鍛鍊能力

  1、讓孩子多接觸和使用不同的工具:幫助孩子學會熟練地使用剪刀。給孩子提供一些舊衣物和用舊的小工具,讓他們做一些拆裝工作。還可以讓他幫忙做家務,例如抹桌子、掃地等等,使他在勞動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工具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鍛鍊孩子的各種能力:給孩子講到熟悉的故事時,先不要講結尾,停下來,讓孩子為故事加上自己的結尾。問孩子“如果……會怎樣”的問題,如果“小紅帽”遇到的是隻小兔子而不是大灰狼,那會怎樣呢?給孩子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環境中處理分類、分組、配對、數數和排列等的機會,例如擺桌子,數排隊的人數,把襪子分類,把織物配對等。

  3、培養孩子的思維獨創性:為孩子創造寬鬆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和各種新穎、獨特甚至有點可笑的創造性設想,不要阻撓孩子的自由發揮。告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消除孩子對書本上、大人話的百依百順。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自主活動,獨立辦事,鼓勵孩子用新辦法來解決問題。孩子的大腦發育就像一棵小樹苗的成長,需要充分合理的營養供應和盡心盡力、方法得當的養護,家長在促進孩子的智能發育上就要從營養和教育這兩方面入手,抓準時機、抓住根本,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學會從很小的時候關注您孩子的發展,要相信先苦後甜,現在已經不再是老一輩的餵飽了就好的時代,各種信息充斥著孩子的環境中,她們會比我們家長認知的要成熟的早,因此要關注孩子的發展,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給教育加分!



父母世界

寶寶的咿咿呀呀也是在說話,是寶寶正在偷偷的學習呢!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按照如下的方法薰陶發展寶寶的語言習的能力,為以後打基礎。那麼,究竟該如何啟蒙寶寶學說話呢


1、做遊戲

寶寶們天生就喜歡遊戲,在遊戲互動中,寶寶們能學到不少東西呢。所以經常和寶寶一起玩遊戲,製造歡樂氛圍吧。比如,摸鼻子游戲,你和寶寶面對面坐好,讓他看著你。你說身體的某一部位,讓寶寶指出來。你問他:“媽媽的鼻子在哪裡?”寶寶會用手指向你的鼻子。也可以讓寶寶按照你的語言提示,指自己的身體部位。寶寶們在這種有組織的遊戲中,自然能快樂的習得語言。


2、訓練手勢

據科學家研究,嬰兒會用食指指物的時間越早,就越早能表達自己的需要,開口說話。寶寶們在8到10個月已經會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他們會用手指觸摸一個物體,引起人們的注意,希望人們滿足自己的需要。比如,媽媽可以先自己示範用手指寶寶的照片啊,牆上的掛圖啊,邊指邊說,然後拉寶寶手指。訓練多次,寶寶就能學會拉!當寶寶直到某一物品時,媽媽要說出該物品的名稱,降低語速,多說幾次,發展寶寶的語言。

Tips:如果各位爸爸媽媽已經做到了以上的幾點,那麼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寶寶的個體發育不同,“驚喜”出現的時間早晚也就不同哦!


3、適度的語言刺激

語言刺激要儘早開始。不要等到寶寶學說話時才開始進行語言刺激,要提前進行,給孩子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在寶寶還沒有出生前,就要有意識的和胎兒進行交流。在寶寶出生後,媽媽要每天堅持和寶寶說話,優美的、有韻律的語言都可以刺激寶寶,促進語言中樞神經和大腦的發育。所以從新生兒起媽媽說話時,語音要輕柔,語速要放慢,還可以伴著優美的旋律。比如:媽媽可以給寶寶輕輕地唱兒歌;讀詩歌,《三字經》等等。


4、全語言的日常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當爸媽喂寶寶吃飯、為他提供生活照料的時候,或是帶著寶寶外出時,都是和寶寶進行口頭言語交流的絕佳機會。爸爸媽媽們可以將此時此景有機地結合起來,跟寶寶說話,創設全語言的交流環境。例如:

你可以一邊做事,一邊告訴寶寶,讓他明白你的意思。給寶寶脫衣服時說:“把你的上衣脫下來”;說“現在脫鞋”時,就給他脫鞋。換尿布時,可以說:“寶寶屁屁髒,媽媽換尿布,‘噠,噠’兩下,貼上小粘條,尿布換好了。

5、學會怎樣說話

不論你是在談論對寶寶無限的愛,還是天空中的一群珍稀鳥類,讓寶寶看到你的熱情、情感、強調意味等,這些提升話語質量的元素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促使他試著理解你在說些什麼。用升調用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降調用來安慰或喚起寶寶的積極情緒。另外寶寶喜歡聽擬聲和疊詞。比如:“小雞嘰嘰,小鴨嘎嘎……”寶寶聽後會很開心,以後自然就模仿了。


關山老師,一名兒科醫生

孕期、育兒類問題免費諮詢

歡迎加入我們的親子大家庭群


樂群媽媽

甜甜圈說:文章有點長,值得仔細看,因為養孩子,並!不!簡!單!

為什麼有的寶寶九個月就會叫“媽媽”,而我的寶寶都1歲了還是不開尊口?

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早會說話,是真的嗎?

越早會說話的寶寶就越聰明?

我家寶寶沒興趣說話,為什麼?

Q1、為什麼寶寶明明聽懂了,讓他說的時候,他卻不說了?

答案:在真正開口說話前,寶寶需要一段時間通過“傾聽”儲存和豐富自己的詞彙量,為開口說話做好準備。

很多家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寶寶終於開口叫“媽媽”了!矮馬,壯舉啊!全家都大為興奮,以為既然已經開了口,就該在“學說話”這件事兒上每天都有長進了啊!

我們幸福地YY著:今天叫媽媽,明天學叫爸爸,後天學叫奶奶……可事與願違,在成功叫了“媽媽”後就停滯不前了,怎麼回事兒?

1歲左右的寶寶,能夠理解的詞彙已經達到50個左右,但能夠說出來的詞卻為數不多。通過傾聽慢慢積累詞彙量,媽媽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

如果媽媽想要加速寶寶學說話的進程,那就做個“話嘮”不停地和寶寶說話吧。

比如:

1.帶寶寶出去玩時,媽媽可以把街道兩旁的房屋、樹木、汽車等一一介紹給寶寶認識;

2.帶寶寶去購物時,媽媽也可以一邊挑選商品,一邊一一把商品名稱說給寶寶聽;

3.白天和同事發生了不愉快,晚上可以一邊餵奶一邊跟寶寶訴訴苦;

4.興致來了,即興給寶寶朗誦一首小詩……

寶寶置若罔聞?好像對牛彈琴一樣?好像在兀自忙著自己的事情(比如專心地吃奶,或研究自己的小拳頭……),媽媽也不用太在意。寶寶會選擇他感興趣的內容,“不動聲色”地記在心底。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媽媽在寶寶會說話以後,會突然發現“寶寶怎麼會說那麼多我沒有教過他的詞”的原因。

Q2、同齡的寶寶都已經開口說話了,我家寶寶卻沒興趣說話,為什麼?

答案:檢查寶寶是否處於一個語言刺激足夠的環境中。

如果是健康的寶寶,卻不能像同齡寶寶那樣表達,往往是因為沒有一位會講故事的媽媽。研究發現,健談的爸爸、媽媽容易養出語言表達能力突出的孩子,他們的詞彙量往往比父母沉默寡言的同齡人多出一倍。

Q3、寶寶一歲了還沒有開口說話,是有問題嗎?

答案:每個寶寶的成長都有自己的節奏,語言發育情況也不盡相同。寶寶說話有早有晚,1歲這個開口說話的平均年齡只是參考。

● 6個月寶寶還不會發聲,跟他說話時他從來不看你的眼睛。

● 1歲寶寶對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也不會用肢體語言表達需求。

● 1歲半的寶寶還不會叫爸爸、媽媽。也聽不懂簡單的問題,比如:“小熊在哪裡?”。

● 2歲的寶寶不能說出簡單的詞組或句子。不能聽懂並完成諸如:“把臥室裡的枕頭拿過來。”這樣的指令。

● 到了2歲詞彙量還不足50個。

Q4、寶寶越早說話越聰明嗎?

答案:有一定關係,但不絕對。

科學家指出,語言發育和智力水平之間只有鬆散的關係。一些在語言發育上不順利的寶寶,可能在其他領域很突出。專家認為,說話早的寶寶之所以給人比較聰明的印象,可能因為能夠更清楚的表達自己。

Q5、女孩子說話比男孩子早,真的嗎?

答案:是真的。

對2歲寶寶的調查發現,女寶寶能夠平均掌握120個詞,而男寶寶僅為90個左右。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女孩們仍舊會一直保持這方面的優勢。

Q6、寶寶聽大人聊天也能說話早,真的嗎?

答案:確實有作用。

當家庭成員聊天時,小寶寶會下意識地在一旁模仿,完成詞彙積累的過程。寶寶在充滿聊天聲的家庭環境中,能下意識地自主習得語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妨在聊天時把小寶寶放在身邊,讓孩子們聽你們說話。

Q7、看電視能促進寶寶學說話嗎?

答案:不能!電視對語言學習起反作用!

如果父母希望藉助電視解脫自己,讓電視成為陪伴寶寶說話的保姆,那麼你錯了。研究表明,被電視託管的寶寶,語言發育反而會比同齡寶寶推遲。因為電視裡的聲音,嚴重妨礙了他們從中分辨父母聊天的聲音。而且,電子設備高頻的嗡嗡聲如果長時間持續,會讓小寶寶感覺不舒服。

要想起正面作用,你可以這樣做:

✓ 不看電視時,及時關掉電視,不要整天將電視作為背景音樂。

✓ 陪寶寶一起看電視,媽媽一定要參與到對電視的討論中來。

Q8、寶寶不會說話時,就開始給他讀繪本?沒必要吧?

答案:非常有必要,從小就有閱讀習慣的寶寶,詞彙量更豐富,對語言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也更強。

當媽媽專心讀書給寶寶聽時,親子之間的交流會更加親密和頻繁,寶寶也會從媽媽抑揚頓挫的朗讀中體會出語言韻律的魅力。

同時,寶寶的詞彙量會因為閱讀而擴充。許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很低的詞,比如“河馬”或“獨角獸”,如果不是因為給寶寶講故事,我們很難想起它們。

不要因為寶寶還不會說話,就忽視和他的交流,而一味專注於自己照本宣科地讀。媽媽沒有必要拘泥於書,你可以和寶寶一起翻看書中的圖片,隨意問問寶寶:“這是什麼動物?這是什麼顏色?老奶奶在哪裡?……”無論寶寶用“語言”、“手勢”、“指認”,哪怕只是“咯咯的笑聲”來回應你,都表明他真正讀進去了。

更多育兒方案關注“甜甜圈家庭教育” ,想問什麼育兒的問題,來後臺給我留言吧!


甜甜圈伐木累

作為一名專注於兒童早期教育的從業者和一個三歲寶寶的媽媽,結合自身學習和實際經歷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一、如果您的孩子剛出生——3、4個月:

單純哭聲——吭哧聲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們聽來哭聲都一樣,餓了哭,涼了哭,被蚊子咬了哭,尿了哭,莫名其妙有時還會哭……但是隨著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越來越久,媽媽們就能聽出孩子哭中的細微差別,這種哭聲是餓了,那種哭聲是在鬧覺,尿尿了不舒服又是另外一種哭聲。這就是孩子最早的交流。

此時除了說孩子,還得說到大人。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大人在家裡彼此間說話,而給孩子放各種音樂、唐詩;第二種就是家裡新添了小成員,七大姑八大姨奶奶外婆輪番上來捏臉蛋、親腳丫、“你真可愛”“哈哈笑起來像爸爸”……哪種方式對孩子語言發展好?第一種多高雅呀,第二種多鬧騰啊!其實第二種對孩子語言發展更好,因為語言是需要雙向交流的,要抱著孩子、對著孩子說,說和孩子有關的話,這個階段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回報給家長“哦~啊~”的聲音。而第一種沒有交流,語言對孩子來說不是一種直接的刺激。而且第二種孩子因為接受的刺激多,往往說話比較早,孩子說話早,家長更願意逗孩子,孩子接觸的詞彙和信息就越多,認知發展就越豐富。

二、6——8個月,孩子開始咿呀學語

注意!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個世界語言學家!

全球的語言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用國際音標標註本國嬰兒發出的聲音,然後進行世界範圍內的對比,最終得到一個驚人的發現:全世界這個階段的孩子發出的語音幾乎囊括了全世界所有的語言!

也就是說孩子發出來的聲音不一定是他聽過的母語,有可能北京出生的孩子發出了山西某個方言裡特有的語言,南非的寶寶發出了危地馬拉語言裡的某個聲音!

“孩子天生的語言器官具備學習全世界任何一種語言的能力,但後天的語言環境像一把篩子一樣篩掉了不屬於它的語言體系的語音。”

比如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每天都在咿咿呀呀發出各種聲音,某天突然冒出了句“baba~”,作為漢語為母語的爸爸們聽到之後會立刻臉樂得像一朵花,然後激動地衝著孩子說“哎~~叫的真好,再叫一句!”爸爸的表情和聲音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強化,孩子在以後的幾個月裡發出“baba~”的音就會越來越多;而如果母語為英語的爸爸們只有聽到“daddy”這個音的時候才會那麼興奮,“baba~”這個音對他們來說沒什麼意義,所以他們的寶寶以後就會越來越多地發“daddy”,而“baba~”這種音就會從孩子的發音中逐漸消失。

三、6-8個月至1歲,第一個言語發聲期:

孩子吃飽了睡足了躺在床上開始玩耍了,突然冒出了一個音,媽媽聽到這個音有點類似“ma”,然後非常高興地抱起孩子,親呀,摟呀,反覆多次強化之後,孩子就知道“ma”=看到媽媽的臉、媽媽美美的笑和媽媽溫暖的擁抱。

一個音,後面承載著一系列概念。

所以爸爸們,要想讓孩子發“ba”這個音,是不是要多抱抱孩子,和孩子說話,親親他的小額頭,讓他感受到“ma”和“ba”背後不一樣的概念?

四、1歲至1.5歲,第二個語言發生期:

比如孩子看到爸爸進屋,看著鞋架喊一聲“爸爸”,你可別誤會他是喊鞋架“爸爸”,其實他的意思是“爸爸換鞋”。如果我們蹲下來,對著孩子把他想說的話說出來“寶寶,你是想說“爸爸換鞋”是嗎?”孩子會很高興地點頭,因為他們的思維很清楚了,但是語言還沒跟上,我們這麼做就是在幫助他們強化,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

如果我們在這個階段能夠耐心的反覆這麼做,孩子就能更快進入雙(多)詞句階段,“爸爸鞋鞋”、“媽媽抱抱”,這樣我們和孩子的溝通就能夠更順暢。

五、1.5至2歲,言語發展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說完整的簡單句了。想起朋友說起的一件事情,她的孩子20個月,有天趁沒人注意的時候去翻6歲哥哥的書包,翻了一會兒突然哥哥過來了,她馬上自言自語道“哥哥罵,快跑”,於是丟下書包馬上跑開。

但不是每個時候孩子的話都很完整流暢。有時候我們問19個月的小七“你拉臭臭了嗎?”她會一邊擺弄玩具一邊不耐煩地說“不(沒)拉臭臭”。

特別是已經進入叛逆期的孩子,很多時候會把“不”字放在所有表示否定的意思前面,大人覺得這不符合我們約定俗成的說話方式,但是不要著急糾正,隨著孩子的思維發展以及接觸社會環境增多,他自己會調整過來。

還有自我意識發展期的孩子,“你”“我”還分不清楚,20個多月的小七經常一邊大喊“找你媽媽!”“你媽媽抱!”一邊衝我跑過來,有時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2歲以後孩子的言語發展更多就靠社會環境了,所以確實要經常帶孩子出去玩,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見多識廣,語言發展同樣也是這個道理。


最後:以上的年齡分段,都是一個大概的區間,如果把這些區間比作臺階,那麼每個孩子什麼時候登上臺階、在臺階上站多久都是不一樣的,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每個孩子都會按順序經歷這些臺階,不會顛倒。

所以家長千萬不要著急拿自己的孩子和鄰居的孩子比較:人家的孩子1歲半就能說得很好了,我家的叫爸媽還叫不好?人家的孩子不到2歲都會說整句了,我們家2歲了怎麼還不會說話?如果孩子能夠用聲音和肢體表達自己,那就不要著急,可能他還很享受站在某個臺階上看風景,看夠了,他自然就會往前慢慢走。



大視野育兒

你可能是靦腆的、不愛說話的,面對寶寶的時候,也覺得不知道說什麼;或者你本身很健談,和親戚朋友總有說不完的話,可唯獨跟寶寶在一起的時候,沉默不語。接下來這些說話的技巧,讓你頓時變成話嘮媽!

"說"到"做"到!

嬰兒也是可以理解我們說話的,所以,寶寶餓了哭泣的時候,你可以說"寶寶是不是餓了呀?媽媽來給寶寶餵奶";當你做飯的時候,你可以說"我先切生菜、西紅柿,最後是脆脆的胡蘿蔔";如果抱他到外面玩兒,也可以把看到的東西指給他,並告訴他名稱。比如看到了汽車,小鳥,你可以說"我看到一輛汽車,一群小鳥","汽車嘀嘀嘀""小鳥嘰嘰嘰"。總之,不管你做什麼,看到什麼,都可以告訴寶寶,讓他接觸更多的詞彙。有人說當了媽之後,就變的嘮嘮叨叨,呵呵,為了寶貝的語言發育,不嘮叨可不行。

指著說!

由於小寶寶的視野有限,我們只是把看到的東西告訴他,他可能不知道我們說的是什麼,配合手指,手指指著我們說的物體,便於寶寶理解。比如,看到汽車,手要指著汽車,或者用寶寶的手指,讓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說的物體上,然後說出名稱,這樣效果遠比單說,不配合手指要好的多。

不說"寶寶語"。

現在不提倡使用"寶寶語",比如說吃飯飯、穿鞋鞋等,而是提倡採用正常的詞語和句子--吃飯、穿鞋子,今天我們說的"媽媽語",則是採用緩慢的長音、高音來說話,句子要簡單,並配上誇張的表情,比如說吃飯,可以放慢我們說話的速度"chi--fan",並把嘴巴張大,作出誇張的面部表情,這樣來幫助寶寶理解語言並學會說話。

將寶寶說的簡單詞彙進行擴展。

有時候寶寶會說出簡單詞語,媽媽可以將其擴展為句子,比如,寶寶看到汽車時會說"汽車",媽媽可以回答"你說的對,這是一輛紅色的汽車"。通過對寶寶短語的不斷擴展,能夠不斷豐富他的詞彙量,待到下次的時候,可能做出更加詳細的描述。還可以通過重複加上擴展的方式進行,比如孩子說"很美的花",你說"是啊,是一朵美麗的花,花是鮮豔的紅色,它聞起來也不錯,你想不想聞一聞?"


jingjing2013

寶寶從一歲開始咿呀學語,3-4歲進入語言敏感期,也就是很多家長說的“小話癆”期,如何抓住語言敏感期,讓寶寶早說話,會說話呢?概括為聽、說、讀三個字。

1、。說話是孩子的社會功能,寶寶會說話的前提是先聽他人說話。如果把孩子從小放在一個沒有語言的環境,孩子一生都不會形成正常的語言功能。(比如狼孩)所以,要想寶寶早說話,家庭就要營造一個語言輸出的環境。從我家小壯出生開始,我們就不停的和他說話,他一句話不會說的時候,我們每天說的口乾舌燥。大量的語言刺激,有利於寶寶早說話。另外,各種音頻故事都可以放給寶寶聽。小壯只有聽故事的時候才能做一個安靜的乖寶寶。大量的語言輸入,小壯一歲就可以說好多詞彙,語言表達能力確實好於同齡小朋友。

2、說。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從小聽著大人說話,早就躍躍欲試,能說出第一個詞的時候,孩子自己也無比興奮。引導孩子自由表達及其重要。孩子剛開始說話的時候口齒不清,父母不用著急糾正,鼓勵孩子大膽說。不止一次的看到媽媽在糾正寶寶說話,不斷讓寶寶重複正確的發音,對於一個2歲多的寶寶,發音不完美很正常,父母不需要即時糾正,淡化錯誤發音,更不能學孩子錯誤的發音取笑孩子,對於孩子的錯誤不強化即可。也不建議媽媽為了迎合寶寶的特點,教寶寶說很多疊音詞,洗手手、抓餅餅...,家長說的越多,孩子今後要花很大的力氣去糾正,所以父母最好能正常說話,孩子也會模仿到正常的語言表達方式。

3、讀。讀繪本。我家小壯從5個月開始親子閱讀,這四年多越多了很多繪本。他不認識字,但可以自己看圖把故事講出來,這也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方法。以繪本為載體,既可以輸入詞彙也可以輸出語句,很多繪本故事的語言非常優美,是我們日常說話的重要資源。我發現小壯平時自己編造的很多故事就是把之前繪本里的故事加工整合而成。所以從小讀繪本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一般都會發展的較好。


慧媽媽家庭教育

這個問題比較大,我結合我們家孩子兩歲時候的語言發展水平來回答。

1、會準確用語言或肢體表達自己或好或不好的感受。比如:高興時會抱著我們說:“媽媽我喜歡你!”“爸爸,你好!”受傷時說:“媽媽,我的手腕疼。”“媽媽,我身上癢。”“媽媽,我手上有刺。”“媽媽,我有點怕。”一些古詩也進入了她的表達,比如看到鴨子在水裡,小懿會說“春江水暖鴨先知”、用七巧板拼了個東西,小傢伙會說“白日依山盡”等。

2、會清楚準確的唱多首中文兒歌和一部分英文兒歌,在說幾句英語而很高興,很自豪的基礎上每天看光盤學英語15分鐘,對《多拉》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聽看的過程中,小傢伙表現聽力水平讓我吃驚,有一次放《朵拉》給她聽,放到“WHERE IS THE HILL”,小傢伙就告訴我“媽媽,在那裡”,放到“WE NEED YOUR HELP”,小傢伙就告訴我“媽媽,要地圖”……愛聽故事、背古詩、三字經,喜歡讀書。





4、會對照故事書自己編故事一頁一頁的,滔滔不絕的講給我聽,可以對照圖畫編出相應句子。



5、喜歡過家家,每天在家的時間基本上都用來和她心愛的玩具們過家家了,一會兒做飯,一會兒餵飯,一會睡覺,一會給巧虎穿尿不溼,一會給熊貓打針。



6、會簡單複述一天內對於她來說的重要經歷。如:“今天外婆帶著我去了步行街坐木馬車,還有飛機,還有打老鼠。”



7、會使用簡單的疑問句,形容句。開始學習提問:什麼東西,什麼適應,在什麼地方,在哪裡。



8、能使用因果關係的思維方式。比方說:“下雨了,戴上帽子就好了。衣服不會被淋溼了。”



9、開始與大人討論,大人有時把事情說錯,他能提出不同看法(如那是藍色,不是灰色等)


Mr禾

寶寶的語言敏感期分為兩個階段,前語言期(0~1歲)和語言期(1~3歲)。

現在很多寶寶因為家裡人少,沒有語言環境,家長在家也很少和寶寶互動,說話晚的孩子真不少。其實從寶寶一出生就要和孩子多進行語言交流了。

別以為剛出生的寶寶只會吃喝拉尿,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的大腦和感覺器官一直都在飛速發展當中。

比如寶寶的聽覺:

剛出生的嬰兒最喜歡聽的是人聲,尤其是媽媽的聲音,因為在子宮裡習慣了媽媽的語調。大約在三個月的時候,嬰兒能分辨出不同方向發出的聲音,會向聲源轉頭,4個月的時候能分辨出大人發出的聲音,如聽見母親的說話聲就高興起來,並且發出一些聲音,好像是在回答。

前段時間大家在討論這個話題:寶寶多久就可以認識媽媽了,網友們都有這樣的感覺:

  • 45天了寶寶哭的時候我說媽媽在呢在呢寶寶就不哭了
  • 我兒子二個月看到我就不哭了,跟他說話就朝著我笑
  • 兩個月左右不管誰抱,寶寶見我就一直盯著我,我說話就看著我。
所以說,寶寶從出生後,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也一直在聽,慢慢地就能聽懂家人說的話,當你問某樣東西在哪兒,寶寶就會指給你看。慢慢地咿咿呀呀開始模仿大人的發音,一直到說出第一個詞。如果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寶寶是不會突然會說話的。所以要想寶寶早說話,在0-3歲這個時期就要多和寶寶互動交流了。

大手拉小手的閱讀花園

語言是一種複雜且有系統的符號,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橋樑。許多家長會以“寶寶說話了沒有”當作孩子發育的指標,似乎會說話的寶寶就朝成長又邁進了一步。其實,寶寶從出生起,就開始不停地與大人傳達訊息,他們用哭、笑或簡單的肢體動作來表達感受,雖然他們無法說得很清楚,讓我們明白他們的意思,但是通過簡單的訊息他們已經“說”了一切。

你或許不知道,雖然寶寶們還不會說話,但是他們每天都很認真地聆聽大人說話的內容,無形之中,在還沒有正式開口說話之前,他們就已經積累了相當驚人的語言能力。科學家甚至發現,寶寶腦中似乎已經預存了一種語言程式,只要大人給予大量的刺激,他們的潛能就有可能被誘發出來。

語言並非與生俱來,孩子的每一個語言發展階段與其發聲器官、神經系統、生活經驗與表達動機都有密切關係,雖然每個寶寶語言發展的過程不盡相同,但一般都會隨著發展階段成長。所謂關鍵期,指的是孩子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在關鍵期,孩子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收外界的資訊,如果照顧者能適時給予大量刺激,加上孩子本身的潛能,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將會飛快地進步。

孩子從出生到掌握語言,一般需要3-4年的時間,而語言發育的關鍵期是2-4歲。專家認為,9個月到24個月(2歲)是理解語言的關鍵期,

2歲到4歲是表達語言的發育關鍵期。此時學習語言效果最佳,而且獲得的語言習慣最容易長期保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