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和王鐸書法都很有名,可是他們都是降臣,藝術的成功可以掩蓋氣節的喪失嗎?

詩仙朝陽永垂不朽

謝謝你的精彩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與你一起回答趙孟頫、王鐸、降臣和藝術這幾個關鍵詞。

趙孟頫是降臣這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了為什麼今天還在議論?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文化模糊問題。

假如我們是清朝人,明朝人,元朝人我們說趙孟頫、王鐸是降臣完全有義正言辭的理由。


但是,今天還在說趙孟頫、王鐸是降臣,這個就是一種無恥了。因為,宋朝的中國,與唐朝的中國與漢朝的中國,就國土來說是不一樣的,元朝與清朝的國土民族,也是不一樣的。

可以說,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最團結統一的一個歷史朝代,這個不僅僅是異族統治“中國”的問題,而是中國自己的發展問題。

按照你們趙孟頫、王鐸是降臣的說法,那種中國的“降臣”不知要多少了。中國還會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嗎?


清朝滅亡以後,有一批人還要做清朝的遺老,那麼這些遺老都是漢族人,他們是不是也是“漢奸”了?這其中還有大國學家王國維呢!

請問,有人批評王國維是“漢奸”的嗎?

所以,作為我們現代人,我們應該對歷史的糟粕進行批判。

例如,王國維做清朝的遺老,不是一個漢奸問題。但是,絕對是一個封建郡主專制政治的信仰者,是需要批判的。與王國維同時代的魯迅,胡適,孫中山,包括袁世凱,哪一個不是清朝的臣民?

有人說袁世凱是“降臣”像嗎?現代政治中的政府更迭,屬於正常的首腦更迭。

但是,中國古代有一個“不二臣”的政治標準。

但是,清朝人包括滿族人,他們都融入到中華民國了,因為,這是國家制度的革新,不是從一個國家變成另一個國家。

那麼,我們回到趙孟頫和王鐸,我們最好還是考察一下他們在自己的時代做了什麼,這才是衡量他們是不是政治上值得尊敬還是批判的基礎。


趙孟頫的一生,對國家對人民基本都是做了很多好事的文化巨人,所以,歷史上說他仕元是投降,他的書法是柔媚沒有骨氣,這個是與趙孟頫藝術和為人一點關係也沒有的事情。

至於王鐸,雖無大功也沒有什麼大過。如果他沒有進入清朝就死了,估計也不會有人拿他在清朝為官說事兒。


趙孟頫、王鐸的為人我們是清楚的,那麼,對他們的藝術評論,就不要以清朝人和元代人,明代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我們還是按照優秀人物的藝術去看待他們吧。

畢竟他們與蔡京秦檜的問題不是一回事。因為,蔡京秦檜儘管不是“異族”也不是降臣,但是,他們絕對有人品問題,也有政治問題。


千千千里馬

謝謝友情邀約,參與問答。

趙孟頫與王鐸,不同朝代,社會遭遇,身世經歷有類似之處。都是前朝人物事後朝,又都是以書法而名世。他們自己有沒有這種心理糾結,不得而知。在他們的同時代,有多大程度的朝野品鑑社會輿論,責其不忠二臣,叛主降敵,現在也不好總結統計。總之,時也命也,趕上了,改朝換代,而且是外族入侵,他二人想洗白自已的政治汙漬,是絕不可能,但是以在下之見,對叛臣降將的定論評價,應看其在歷史改朝換代的轉捩點上,所處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不論什麼社會環境社會階段,對奸惡之人,都適用一個律條:首惡必辦,協從不問。大奸大惡,賣國求榮,引狼入室,都是位尊權重之人。秦檜丶汪精衛之類,那是引領時代潮流的頭羊,實是撥亂朝綱的奸臣,領眾叛國的降將。迎外敵,改國運,江山易主,是這少數人的作用力,大批失國的臣僚,無主的遺民,都得戴上叛逆的帽子,定為二心事敵的不忠之人嗎?這實際是一種很荒謬的觀點理論。

其實,趙孟頫王鐸那樣的身份地位有必要以死殉國以示忠烈嗎?大家都已進入了新的社會時期,朝廷徵召,有能力而不出來做事,於家於國於民有意義嗎?我們起碼經歷了近百年的新文化運動,大批特批過愚忠愚孝丶烈女守節,怎麼還在糾結趙孟頫王鐸之流的遺臣事新朝的忠二問題?起碼他們這類,並不是在戰亂丶異族入侵未定鼎之際,主動投敵叛國的。如果用封建王朝時的正統觀點說話,大家都彼此,不光趙丶王有這個毛病,所有遺民都不能洗白。

其實,到現在還以此圬病兩位歷史名人,那說明一是他二位的冤不得伸,二是我們的糊塗無聊。我再追問一句,他二人除了出仕敵朝外,還有沒有可圈可點的政治惡行?

我最後宣判:趙孟頫丶王鐸二人,叛降變節之罪不成立,除了個人對社會形勢改變的無奈,並無主觀的犯罪動機,亦無於民於國的惡品惡行。王鐸與錢謙益共守江寧,福王已逃跑,明朝已亡,大軍壓境,大局已定,頑抗至死,固然能成就其個人名節,但屠城之殘,是何代價?

他二人的書法品成就都是影響其當世和後代的一流水準,也不存在以書品掩人品的問題。從品味書法能看出事敵的媚骨,也純屬無稽之談。


真空妙有無量壽

他們都是降臣不假,但他們在前朝是皇上?不是,是能臣?也不是,不過只是徒有所謂的身份和小吏而已,既左右不了政權,又不能迴天,所以是降臣也是降民,不可能為此而死,
趙公降元以後,以漢文化為工具,大力漢化大元,不論是書法,繪畫,元曲,無一不精,能潔身自好,這就是貢獻,為了避開元人思宋嫌疑,所以書法上以魏晉為根而大力發展書法藝術,讓漢文化訓服元人,這不也是大智慧嗎?而以氣節說事來打擊他,不過就是找的藉口而已…


趙公給後人留下的藝術方面的東西,是一種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而王鐸的情況和趙公也極其相似,面對大清的鐵蹄,降不降啥用也沒有,如果他真的死了,還會有王鐸嗎?倒不如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去改變大清,有何不可?

倒是顏真卿,書法偉大,死的憋屈,氣節可贊,但也不能求人人都和他一樣,作為後人,我覺得不用太在意這些前人的東西,我們應該學其優點足亦,而那種字如其人的偉大理論也不全靠譜,更不應該用什麼來掩蓋另一個什麼,我覺得沒必要吧,真的趙公王公死了歷史能改變嗎?


玉鄉大哥1

俗話說,習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趙孟頫自幼聰明,讀書可以說是過目不忘寫字也很漂亮,出口成章。在14歲的時候就做了官,按理說他是宋朝的皇親國戚,位置不低。

但是由於朝堂的更迭,她家裡早已經沒有祖輩時的勢力,只能算一個帝王家的小分支,沒有受重用。

趙孟頫14歲的時候就做了司戶參軍,是幹什麼的呢?就是管理戶籍賦稅這類工作的文職。

芝麻小官,正七品或者從七品之間,還是補蔭缺上去的,南宋滅後,家裡做學問。

直到他30多歲的時候已經是元朝了,忽必烈派人去江南尋訪宋代舊臣,一共找了幾十個人,趙孟頫名列在第一位。



忽必烈見了他之後驚歎為神仙中人,讓他當了副宰相。雖然受朝堂排擠,但是也有了不少作為。

與其說是“降”,不如說是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華。縱有滿腔熱血,曠世才華,卻只能做個芝麻小官,不受重用,文人心裡多少是會不平衡的。

一般很有氣節的人,大多都是在朝堂身居要職的人,很少有這麼芝麻小官講氣節。

如身居高位,沒有氣節,便會成歷史的笑柄。如是小官,沒有什麼名氣,投誠也在意料之中,畢竟勢單力薄,無法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只是戰爭的犧牲品。

王鐸大概也是如此,一生文官,多是修書的活計,並沒有什麼能力去改變現狀,跟傅山還是不一樣的,傅山沒有官職,是一個醫生,思想家,感覺和魯迅有些類似,民族氣節非常強。

當過官和沒當過官想法肯定是不一樣的,處事的態度肯定也不能一樣。

作為平民來講,肯定是反抗大於妥協。

我認為這是二者的階級不一樣,生活方式家庭背景不同。

可看歷朝歷代大多是平民心生反抗,小官順勢而為,大官寧死不屈。

至於藝術,我認為肯定是掩蓋不了氣節的喪失的。


但是藝術的成長跟氣節的喪失應該有關係,比如趙,被朝堂排擠,被世人詬病,寄情書畫以求安逸,大概算是側面促進了藝術成就。

每個人心裡在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時候,對人生的看法就會不一樣,也就會從藝術中表現出來其人的思想。

所以個人以為藝術固然不能當做藉口去掩蓋一些事實,但是拋開謠傳,誰又能知道它們當時真的心裡真實想法呢?現在我們只不過是妄加揣測罷了。

奸臣的書法雖然在後世不流行,但是等流行的時候,藝術與人品就已經不掛鉤了。降臣也是一樣,氣節是氣節,藝術是藝術,等王鐸流行的時候也便不可一概而論了。


梁宇航

趙孟頫和王鐸都是劃時代的書法大家,對書法的貢獻是巨大的,不可泯滅的。


趙孟頫作為楷書四大家之一,有無數人把趙體作為書法入門範本,從中吸取營養,獲益。作為一個文人他無法左右歷史的風雲變幻,也是可以理解,雖然趙孟頫是宋王室宗親,受忽必烈賞識,卻在元朝做官,為人詬病,有喪氣節。書法與為人並不適宜相提並論,

王鐸書法,開拓新書風,大幅行草鉅作雄偉奇崛,氣勢綿延,雖是別具一格。書法入古而不拘泥於古,倡導書不入古,便落野俗,用筆凌空取勢,結字欹側,章法搖曳生姿,盡得米芾三昩。明未降清,以二臣為人所不恥,雖有失氣節,也難掩其在書法領域取得的成績,為人們爭相效仿學習。



藝術的成功,人格的高下,並不正相關,也不能劃等號,就好像不同單位的重量與長度,可以比較換算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也。


本人也是書法愛好者,下附臨書,敬請指正,謝謝!


旭日餘輝4

我感覺藝術和氣節關聯不是很大,古有秦檜被大家所知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奸臣,害得岳飛家破人亡,但這並不防礙他的書法成就。



董其昌也是常被後人詬病,但他也是一個相當出色的書法家。



一碼歸一碼吧,雖說這些阻擋不了人們對他們書法的喜愛,但民族氣節喪失也永遠是他們人生的汙點,所以我們現在想起來這些人還會唾罵他們。


文盲的筆文盲的字

這個問題在大家的嘴裡說來說去,說來說去。歷史已經把他們兩人定格在那裡,他們兩個人都是降臣,是不爭的事實。他們兩人的書法藝術可以光耀千秋,也是不爭的事實。

當代書法大師啟功曾說過,“覺斯筆力能扛鼎,500年來無此君”說的就是王鐸。

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也稱,王鐸的草書為懷素之後第一人。

說到趙孟頫,他是中國書法史上了不起的人物。明代大文豪王世貞曾經說過,中國書法史上有三顆耀眼的明星,分別是王羲之、顏真卿、和趙孟頫。在水星上,以趙孟頫命名的環形山在位於西經22.5度,北緯59度,直徑120公里。



由此可以看出,他們二人的書法藝術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和他們是否是降臣,沒有多大關係。


所以希望,大家以後也不要再糾纏這種無聊的事情了!


京東千里行書法

藝術成功不能掩蓋氣節!趙孟頫和王鐸的字,就是再好,我也不會學習的!這就是我的立場。

做人,要有骨氣!



秦檜的字難道就寫得不好嗎?袁世凱的字也寫得不俗啊,那為什麼沒人把他們的字推出來,讓世人學習呢?這個道理不用多說,大家心裡都明白。



所以說,趙孟頫和王鐸的字就是再好,我也不會學習的,不但我不學,還要告訴我身邊的人也不要學。


中州耕牛堂主


乾坤堂主

我認為評價一位書家的書法成就,要就事論事,不能因為他在某些方面有被人“詬病”的地方,就否定他的書法成就。

另外,我們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問題,評論一位古人也要考慮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就拿趙孟頫來說,在南宋末年,他做了一個七品小吏,也屬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元朝滅宋後,趙孟頫到南方避難,在元朝廷一再催促下,才入朝為官,抑鬱不得志,在書法和佛法中求得解脫。試想一下,如果讓趙孟頫決意守氣節,就是不去為官,讓朝廷殺了他,才認可他嗎?非得讓他做第二個“顏真卿”才好嗎?

與朋友們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