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30歲時,娶17歲少女為妻,為何最後嬌妻卻出家做了尼姑?

biubiuBO

孫立人將軍一生坎坷,在大陸的時候沒能被重用,好容易到了臺灣被委以重任,卻在1955年蔣介石的肅反運動被打倒,之後差不多被軟禁了半個世紀。孫立人不但仕途不順,他的婚姻生活也同樣挺糟糕,孫立人很愛的老婆最後卻棄他而去,選擇了出家。



孫立人30歲的時候才結婚其,妻子是一位剛剛畢業的高中生,名字叫張晶英,其時才有十七歲,可以說兩人之間的年齡相差還是很大的,不過在那個時代這也算不上什麼。婚後夫妻二人的感情生活還是挺甜蜜的,但令人奇怪的是張晶英最後卻選擇了出家為尼,這是何故呢?


關於張晶英為何出家,歷史上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因為張晶英不能生育,要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這種思想下張晶英感覺不能因為自己而讓孫家絕後了,所以她給孫立人找了一個小老婆,可孫立人不願意要,最後張晶英沒有辦法就一氣之下出家,斷了孫立人的念頭。

最後是張晶英信佛的媽媽請和尚做了法事,並讓張晶英喝了一碗“觀音水”,結果第二天張晶英的病就好了,經歷這件事以後,張晶英就下決心皈依三寶了,法號清揚女居士。

當然這兩種說法都沒有什麼證據,也只是別人道聽途說而已,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張女士出了家大概除了她自己也沒人知道了。


一樹梅花一放翁

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明確尼姑與皈依兩個概念,有法名不代表出家做了尼姑或和尚。真正的出家人是要徹底離開家,尼姑是要到廟宇削髮修行的。皈依佛門並不一定要出家,只是對佛教的信仰。皈依後以居士的身份參與佛教活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出家。


其實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只是修行的地點不同而已。

孫立人30歲時娶的17歲少女是張晶英。張晶英是孫立人的第二任妻子,此外還有第一任妻子龔夕濤,是媒妁之言,和徐志摩原配妻子張幼儀一樣,因沒有感情基礎,在孫立人老家侍候老人。第三任妻子是張晶英牽的線,叫張梅英。她和張晶英關係很好,是好姐妹。由於張晶英沒有生育,張梅英生的四個子女也喊張晶英為母親,相處融洽。


孫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是抗日名將,有“叢林之狐”之稱。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不僅是典型的高富帥,還集才華於一身。他與張晶英在一場舞會上認識,兩人感情甚好,是真心相愛。雖然雙方父母反對,但後來還是衝破各種阻撓,義無反顧結了婚。婚後並無感情糾葛,只是張晶英因不能有子女對孫立人有份歉疚,最終她盡所能彌補了這份遺憾。

張晶英的出家與一場疾病有關。有一年,張晶英不知怎麼了,口歪眼斜,想盡各種辦法怎麼也治不好。後來採納信佛母親的建議,喝觀音水,唸咒語,觀想曾經夢見過的觀音菩薩,沒想到病竟然奇蹟般的好了。


萬事皆有緣。在張晶英信佛前,曾夢見過觀音菩薩,在夢中她向觀音菩薩為母親求福,觀音菩薩給了她淨水,說要到哪裡拜佛。夢醒了,她沒在意,後來得了病才想起這件事。去拜佛還願時寺里人對她說,她是與佛有緣之人,是必須要結緣的。

在家等最後日子到來的時候,母親接連三天做了個同樣的夢:一個老婆婆告訴她“到某地方見一個嘴歪眼斜的瘸子”,母親半信半疑去了,沒想到還真碰到了這樣一個人。那個人告訴母親,你怎麼才來?你屋裡人得的病普通人是治不好的。後來母親按照他教的方法,沒想到一個月後父親就沒事了。

後來父親就皈依了佛門,修建了廟宇,離開原來的家在寺廟裡吃齋唸佛,普渡眾生,成了真正的出家人。

張晶英因一場疾病與佛結緣。但她並沒有出家,在了卻自己為孫立人留後的心願後,她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佛教事業。她皈了依,有了法名清揚,但只是一名居士。平常和常人一樣,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只是有佛教活動時才參與。

由於她對佛教活動的熱心參與,真正深入瞭解佛門真相的人並不多,所以有人就以為她是出家當了尼姑,這只是一種以訛傳訛的流言罷了。


聚散皆是緣,萬法唯心造。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隨心,隨緣,隨性,善惡一念間,謠言止於智者,人生修行路上,且行且珍惜。



有書共讀

孫立人是民國著名的學霸,不僅順利地考取了清華大學,還遠跨重洋考取了美國的軍事名校,在當時考取美國軍事名校的難度可要比黃埔軍校、日本士官學校要難得多,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所以孫立人學霸的稱號無愧於人。

孫立人後來進入了宋子文的私軍稅警部隊,才華這才得到了施展,稅警部隊因為強大的戰力,被蔣介石從宋子文的部下搶奪而來,孫立人也因此換了一個老闆,但他卻並沒有因此黯淡下去,他彷彿一顆鑽石一般不怕戰爭的磨練,孫立人最終在緬甸戰場上綻放出了自己強盛的光芒,成為了令日本人驚懼的抗日名將。


孫立人的妻子從未出家做過尼姑,這裡面的事情頗為複雜,所以大家聽我慢慢講來。

孫立人被父母強迫所娶的妻子

雖然孫立人的感情令人眼花繚亂,但他卻是一個對愛情忠貞的人,他年輕的時候,在父母的強迫下娶了一個他不喜歡的女人,在他看來這不是真正的愛情,他感覺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不應該受父母的指控,所以他將妻子冷落在了老家,孤身一人在外拼搏了起來。


民國是一個思想激烈噴湧的年代,很多接受過先進文化洗禮的年輕人心裡都會非常排斥媒妁之言,不僅僅是孫立人一人對自己的原配妻子避而不見,就連魯迅、郭沫若還有其他眾多的先進青年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他們因為父母的原因不得不接下親事,最後他們都會重新尋找自己理想中的意中人,在當時,這是一種常態。

孫立人遇到了自己的真愛

孫立人後來碰到了他的真愛,這個時候的他才真正的感受到真正的愛情,他和他的女朋友陷入了甜蜜的愛情中無法自拔,這個女朋友的名字叫做張晶英,他們之間的感情進入了白熱化,他們想徹底地融合在一起,他們想結婚,但是在與雙方父母溝通的時候,都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張晶英的父母親也是豪富人家,在他們看來,自己好生好養的女兒,怎麼能嫁給一個已經有了妻子的人呢?而孫立人的父母非常的喜歡原來的兒媳婦,在孫立人不在家的日子裡,原配妻子一直細無鉅細地照顧著他們老伴兩人,所以他們同樣沒有同意孫立人的想法。

二人經歷了艱難最終走到了一起

但是年輕人的身上有著無限的熱血,他們衝破了雙方父母的牢籠,最終走到了一起,孫立人想和原配妻子離婚,但原配妻子沒有同意,她說,她既已嫁入了孫家,就應當做孫家鬼,即便孫立人不愛她,她也不會同意離婚的。

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她就默默地替孫立人照顧著他的父母親,堅守了自己的忠貞。


張晶英一直以來的困擾以及她為了孫立人所做出的割捨

孫立人和張晶英的感情非常好,但卻有一個問題困擾住了張晶英,讓她時時感到自責,那就是在他們二人結婚後多年,張晶英一直都沒有給孫家增添一個兒孫,那畢竟是一個傳宗接代大過於天的年代,即便孫立人什麼都不說,但是張晶英仍然感到了非常的難受。

她一直不停地在孫立人的身邊想為孫立人重新張羅一個妻子,但是孫立人對於她的愛是堅貞不渝的,在他的眼裡只要二人能走在一起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所以對妻子的好意一直沒有接受。

張晶英為孫立人傳宗接代的一手策劃最後告終失敗

在蔣介石戰敗來到臺灣後,孫立人夫婦也跟隨而來,在開始的時候,孫立人還沒有受到蔣介石的幽禁,他還是軍中地位極高的大人物,這個時候張晶英幫孫立人從軍中的女兵中張羅了一個女子做他的秘書。

在妻子的會意之下二人過上了花前月下的生活,女兵並不知道這件事其實是孫立人的妻子一手操控的,所以在時間長久之下,她感到了內心道德的譴責,所以一度想自殺了結生命,但後來發生了很多事情,這才不了了之,之後女兵又被蔣介石以特殊的罪名抓捕入獄,所以這段感情才徹底的告終。

張晶英所有的努力得出了結果,孫立人終於有了後

在看到自己的努力竹籃打水一場空之後,張晶英又繼續地為孫立人操持了起來,她這次為孫立人找到了一個臺灣當地的鄉下女子,在她的撮合下,這名女子和孫立人結了婚,她們之間也成為了好姐妹。

孫立人這個時候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子女,而第三任妻子同樣對張晶英非常尊敬,她還要求自己的兒女們直接管張晶英叫媽,以圓張晶英的母親夢。

在用盡一生努力操持的事情得到結果之後,張晶英這才徹底地放下了心,當心裡的石頭放下之後,她開始全心地投入了佛門事業中,成為了一位在家居士,修行了起來,平常生活與正常人無異,但一直致力於推廣佛教文化,只因流言紛雜,這才出現了人們所說的出家之事。

所以說這就是事實的真相,孫立人的妻子從來沒有出過家,出家的含義是指到寺廟中削髮修行,孫立人的妻子這種行為實際上還算不得真正的加入佛教中,她還是一個平常身,自然就當不得尼姑二字了,面對流言我們應該止步於此,不隨人云亦云。


孤客生

孫立人,(1900~1990)字撫民,號仲能。安徽省舒城縣三河人。早年畢業與清華大學,後進入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是中華民國國民黨傑出的將領,陸軍二級上將軍銜。抗戰期間孫立人是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被稱為“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譽。

驍勇善戰的孫立人一生中有過多段戀情,正兒八經的就娶了三個老婆。題主問的就是孫立人的第二個老婆張晶英,當時與孫立人結婚時年僅十七歲。



第一任妻子,龔夕濤。是在孫立人讀清華大學的時候,由父母包辦安排與龔夕濤結婚的。當時孫立人覺得妻子龔夕濤,未受過新式教育,兩個人性格總是合不來,沒有共同語言。這場婚姻對於孫立人來說簡直就是紙上談兵,沒有實質性的結果。後來孫立人赴美留學,回國後又投身軍旅,一直漂泊不定,與妻子龔夕濤更是聚少離多。


後來孫立人到南京任軍職期間,在一次社交舞會上,認識了匯文女子中學的學生張晶英,倆人情投意合一見鍾情。當時雙方父母是極力反對,據說當時湖南妹子張晶英還跟父母大吵了一架,並鼓舞孫立人堅持立場。

不久龔夕濤聽說此事後,如五雷轟頂,哭成了淚人。待心情平靜後,找到孫立人並對他說“我既然嫁給你,就是孫家的人,我一定要從一而終,絕不離異,你若嫌棄我,你可以再娶,我願在家侍奉你的父母。”

孫立人覺得自己對不住妻子,感到無地自容。離開龔夕濤回到了南京。在1930年張晶英中學畢業後,被愛情衝昏頭腦的孫立人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與張晶英結婚。據說他倆結婚後,被拋棄的龔夕濤一直生活在鄉下,代夫侍親守業。


張晶英從此成了孫立人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孫立人一生的摯愛。那麼他們倆由相識到相愛,到結婚走到一起。這麼幸福的一對為什麼後來張晶英會選擇皈依佛門呢?

據說主要原因就是張晶英不能生育,和孫立人生活多年沒有為他生下一兒半女。張晶英感到做為女人沒有做母親的權利,有愧與丈夫孫立人,張晶英曾經勸過孫立人再去娶一位夫人。好給孫家延續香火。當時孫立人執意不娶,後來這事也就過去了。


直到1950年,孫立人在臺灣期間,張晶英為他物色了一個家庭護士,一個叫張梅英的臺灣高雄鄉下姑娘,帶到孫府做僕人。經過張晶英的撮合,張梅英嫁給了孫立人。後來為孫立人生下二子二女,至此孫立人晚年得子,也算過上了兒女繞膝的快樂生活。

張晶英見自己的心願也達到了,便因此遠離塵囂,皈依佛門。法名“清揚女居士”。曾任貴州督勻慈幼院院長,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畢生投入佛教事業,對護法不遺餘力,最後得以善終。


任馳贏天下

首先說明一下,孫立人將軍的妻子張晶英女士,又被稱為清揚居士,雖然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但並未出家。她不遺餘力地護持佛法。辦流通處,開書局,協助影印大藏經,捐房產用於弘法,等等善行,成為在家居士的典範,贏得了佛教界的尊敬。

她自己介紹,皈依佛門是由於一次意外中風,半邊嘴歪了。中西醫都沒辦法,偏方也沒改善,痛苦地想自殺,後經信佛的母親虔誦大悲咒,並教她喝下大悲水,病痛奇蹟般地痊癒。從而對佛法生起信心,在棲霞山皈依。後又在重慶皈依太虛大師。一生護持弘揚佛法,為佛教做出很大貢獻。一九九二年在佛光山僧眾的佛號聲中舍報往生。


宋建華8026

張立人娶的這位17歲的嬌妻,就是湖南女生張晶英。那個時候張立人已經是有婦之夫,他跟妻子龔夕濤常年分居,這也導致了正值壯年的張立人情感上的空虛。張晶英是是匯文女中的校花,十七歲的她不僅長得漂亮,而且性格開朗活潑,喜歡爬山、騎馬、游泳、打球、唱歌等等,跟家裡那位不解風情的妻子相比,更年輕活力的張晶英很快就俘獲了張立人的心……

張立人當時跟家裡攤牌,希望跟妻子離婚再迎娶張晶英,不料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在愛情神聖的標榜下,這對熱戀中的男女最終決定不顧任何人的反對下結婚了。

抗日戰爭時期,張晶英一次外出後突然嘴歪眼斜,起初眾人都以為是小病,吃點藥就行,結果中西醫都看過,也吃過各種藥,甚至連偏方都試過,如用黃鱔血摸嘴邊等等,但都沒有效果。

這對愛美的女人來說,不亞於要了她半條命,時刻飽受折磨,最後連家都不願出一步,張晶英的母親知道此事後,馬上請人為張晶英做了一場法事,喝了一碗“觀音水”結果第二天,這病就好了。

如此堅持了三天,三杯“神水”喝完,張晶英的病居然不治而愈,她由此體會到了“佛法之不可思議”。自此以後,她日益親近佛法,信心也日益加深,有時夫妻相處,她也會常勸丈夫信佛,孫立人只好笑語道:“我不信任何宗教,我只信良心,我絕不做違背良心的事。”

但張晶英內心還是對佛學無比嚮往,也因為自身無法生育,在張立人去世後她就皈依佛門了。


眾孕社群聊歷史

儒家思想提倡,“百善孝為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就是中國人的舊傳統。

因此,作為孫立人,他也不能例外。

由於,孫立人的原配夫人是包辦婚姻,所以,根本就沒有感情,也就沒有子嗣。

而孫立人的第二任夫人,雖然琴瑟和諧,長相廝守,只是也沒有生育一男半女。

由於,她的善解人意,又為孫立人另覓了一位夫人,也就是三夫人,先後生下了兒女。

二夫人為了自己心愛的人的美好未來,選擇出嫁為尼,除了是為了避免尷尬,也是為了自己心愛的男人,幸福快樂的繼續生活下去,而選擇離開,確實令人無比敬佩。


瀋陽楊藝

孫立人在現代標準看來,絕對的“高富帥”。身高1米87;出身官宦世家,絕對有錢;顏值那是相當高!本來靠臉吃飯就行,可是,孫立人偏偏要拼才華!

孫立人14歲就考入清華學校,在近千人的考試中,名列榜首。1921年入選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擔任主力後衛,在第五屆遠東運動會擊敗日本隊、菲律賓,獲得中國第一個國際賽籃球冠軍。後來,公費留學美國,先學土木工程,後在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學習軍事指揮。

孫立人回國以後,就投筆從戎。1937年,孫立人率領稅警總團參加淞滬會戰,阻擊敵人兩個星期。此戰中,孫立人被日軍火炮炮擊成重傷,全身中彈片十三處,昏迷三天。

1942年8月,孫立人的新38師和新22師進駐印度蘭姆珈訓練基地,開始裝備美械和接受美式訓練。1943年10月,孫立人指揮新38師進攻胡康河谷。1944年,3月9日,擊潰日本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


1944年,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蔣介石任命孫立人當了“五大主力軍之首”的“新一軍”軍長。後面就該內戰了,就不說了。

孫立人有三位夫人:龔夕濤,張晶英,張梅英。這三位,只有張晶英信佛教,但是,也只是在家做居士,不算嚴格意義的“出家做尼姑”。

孫立人和元配夫人龔夕濤的婚姻屬於包辦婚姻。兩人沒有共同語言,再加上孫立人外出求學,所以,更是聚少離多。

張晶英是在就讀南京匯文女子中學時,認識孫立人的,兩人一見傾心。1930年,三十歲的孫立人和18歲的張晶英在上海宣佈結婚。而龔夕濤對於此事心理肯定委屈,但是,她依然替孫立人為其父母。龔夕濤的寬宏大度,更贏得孫立人的敬佩和尊重。

張梅英和孫立人結婚,是張晶英安排的。張晶英自己沒有生育,為了讓孫立人有後,所以,給孫立人介紹了家庭護士張梅英。張梅英為孫立人生育二子二女,孫將軍也算是老來得子。

迴歸正題,孫立人的第二位夫人張晶英在家做居士,法名清揚女居士。這個居士指的是在家信道的人。居士並不是出家做尼姑。

張晶英信佛教,我覺得最主要原因是她母親信教。我也看了很多張晶英遇到的跟佛教有關的事。這些故事很傳奇,很神話,超越了科學。佛教道教一類的,都是勸人向善。我們也不能用科學眼光點評張晶英女士的故事。總之,勸人向善都是值得鼓勵的。

信則有不信則無吧。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出家為訛傳,皈依倒是真!

張晶英女士又成清揚居士,是佛教有名的居士。她一生弘揚佛法,是極少見的虔誠居士。

張晶英十七歲嫁給孫立人將軍,當初這段婚姻就被傳位佳話。被稱為東方隆美爾的孫立人是國民黨少有的青年才俊。雖然比張晶英大十三歲,但結婚時,兩人都正青年。

關於張女士皈依的傳說,最廣的當是中風後神奇治癒的說法。但張女士最後皈依,還是因為自己的慧根和對佛法的理解。

張晶英女士五十年代因為自己不孕,主動讓賢,讓孫立人娶了家庭醫生後就一心佛法。不但辦流通處,開書局,還曾協助影印大藏經,更是主動捐房產用於弘法,這些善行一直被信徒廣為傳頌!

八十年代,張晶英女士將自己的身後事託福佛光山僧眾,一九九二年,清揚居士張晶英往生,其身後事宜完全由佛光山處理。星雲法師為其寫下輓聯:“八十年歲月心中有佛,千萬人入道爾乃因緣。”

看到這裡我們知道,清揚居士張晶英並沒有出家,而只是皈依佛門而已!

君箋雅聊歷史,多歧為貴。你的關注將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關注一下。非常感謝!


君箋雅侃紅樓

孫立人是抗日戰爭時期名將,其成長經歷可以用“剽悍”來形容,先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考取公費留學資格,直入普渡大學三年級加修土木工程學,1925年取得學士學位,後棄筆從戎考入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

在清華大學就讀期間,還曾入選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擔任主力後衛,並奪得了遠東運動會的冠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孫立人隨遠征軍入緬甸作戰,在兩次入緬作戰期間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是抗戰中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贏得了“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後隨國民黨敗退臺灣,晚年頗為坎坷。

孫立人將軍一生共有三段婚姻,原配夫人龔夕濤,出身名門望族,孫立人在外求學,龔夕濤在家侍候老人,盡到了妻子的責任,但是由於長期分離,後來孫立人邂逅了張晶英,併產生了感情,並與1930年和張晶英在上海結婚。

1934年張晶英因為一夢,忽然頓悟,開始研習佛法,她在《我為什麼信佛》一文中詳細的描寫了自己為什麼皈依佛門,因為一次被“邪風”吹了,導致嘴角歪斜,遍訪名醫卻不得醫治,萬念俱灰,於是皈依佛門。還有種說法是因為她自己不能生育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