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半島在穆罕默德出現前的狀態是什麼樣的?

薄荷味汽水

(一)地理與居民

阿拉伯半島居民通常分成兩部分。生活在半島南部的阿拉伯人基本上過著一種定居的生活方式,或者務農,或者經商。北部的居民叫“貝都因人”,過著部落社會,但不是平等的小社會,貧富分化現象已經發生,已經出現奴隸。貝都因人的各個部落經常因為爭奪生活資料發生戰爭。紅海自古以來是重要的商道、貿易路線,連接著地中海和印度洋。沿著旱直的商道很早就形成了一批商業城市,如麥加、雅特里布(後改名為麥地那)。

(二)商業城市麥加

麥加城主要居民是古萊西部落。麥加城的克爾白,即“天屋”,後來成了世界穆斯林禮拜的朝向和朝覲中心。麥加城的商人貴族每年從廟會、市集和朝聖活動中獲得大量收入。

(三)公元六世紀以來阿拉伯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

大體說來當時最主要有三個社會矛盾:第一,各個部落之間的矛盾(部落的封閉性和排他性導致了血親復仇);第二,部落內部成員之間的分化(當時私有財產和剝削現象普遍發生,有錢人放貸,使得一些部落成員由於負債淪為奴隸);第三,外敵的入侵(阿拉伯半島一直佔有重要的商業地位和戰略地位,是東西方商路的必經之地,外敵很容易進入這裡。6世紀成為拜占庭人、波斯人、埃塞俄比亞人反覆爭奪的地域。)

(四)伊斯蘭教產生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產生以前,阿拉伯半島盛行多神崇拜。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神,崇拜的是部落神的偶像。當時的宗教多為拜物教。另外阿拉伯人也崇拜自己的祖先,他們相信靈魂不滅。在古萊西部落中,開始崇拜主神安拉。當時出現了阿拉伯人自己的一神教——哈尼夫,意思是“正直的”,崇拜亞伯拉罕。猶太教和基督教在伊斯蘭教產生前已經在阿拉伯半島開始傳播。

參考文獻:

1.(美)希提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2.納忠:《阿拉伯通史》(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國家人文歷史

古埃及人稱其至高神為拉,鳥頭人身。古巴比倫人稱其至高神為安,受到這兩個近鄰的影響,阿拉伯人稱其至高神為安拉。早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安拉是塑有雕像的,形狀可能類似於古埃及的戰爭神賽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