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遠?

希樸羊

我是餘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OH卡執行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諮詢師。


這裡提到了一個狀況,“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遠”,這句話裡有著多層的理解。


首先,看起來這似乎就是一個現象。就像我們說的“好心沒有好報”之類的,它提出了一種社會現象。那麼這種現象是怎樣形成的呢?在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尤其是關係背後的需要。我們每個人從嬰兒開始,都在努力求存,包括人類的祖先,人類的歷史,都是一部部為生存而奮鬥,為種族延續而努力的史詩。然而隨著人類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也越來越重視道德建設,而漸漸把這些需要放到了不能宣之於口的地位,尤其中華民族的傳統,講究美德,更是強調付出,而不求回報。那麼這種不求回報的方式,究竟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在這裡我們就看到了一種比較普遍的結果。作為思考者,我們不能只看到結果,還需要看到過程。通常有著普遍常識的人,在對別人“大方”的好的時候,也是有著一定的選擇能力的。


這就出現了很多種開端:

1. 如果這個“大方”從一開始就沒有選擇,選擇了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那麼最後被疏遠似乎也是很自然的,這在選擇的那一刻,其實已經註定了。

2. 如果這個“大方”是有所選擇,選擇了會感恩的人,那麼這個過程就很值得分析了。

在一開始給與的時候,對方是否也是給出相對的回報的呢?回報就像是一種銀行存款,雙方都在向這份關係裡投入心力,而對等的投入和關注,會讓關係越來越親近。如果雙方的付出不對等,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這段關係都很可能走不長遠,也就是走到疏遠的境地。這是因為我們的傳統道德從我們出生時就開始教導我們回報,這種長期的教導和社會的薰陶會使得我們形成本能的自我檢查,如果發現自己沒有給出相應的回報,或者無法給出,那麼就容易出現內疚自責,而這樣的情緒是會為關係蒙上難以抹除的陰影的。這樣一來,走向疏遠也就是必然的了。

3.如果這個“大方”是有所選擇,以教化和感恩為目的,那麼從一開始這個對象就是還無法給與對等的回報的,在這個過程中,究竟需要多少投入,需要怎樣一個不斷調整的投入,都是一個漫長而細緻的工作,也有可能對方無法忍受這種教化而離開,這也會導致疏遠。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個最“大方”的例子,父母照顧孩子,幼年的辛苦養育,青年的悉心照料,成年後的種種支援,是否最後得到內心覺得滿意的回報呢?在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如果我們能夠仔細體會一下在父母照顧孩子的同時,其實父母也有作為父母價值感的呈現,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也是一種無形的收穫,可能我們就能更多的理解關係的背後那些更加複雜和細微的需要了。


所以,大方的人是否會被疏遠,不僅僅要看選擇了什麼樣的人去大方,很多時候,也要取決於這個“大方”的人對關係的把握。


餘輝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OH卡執行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諮詢師。

以精神分析動力學為本,分析心理學意象及夢境分析,以及人本聚焦為方向,提供婚姻情感,人際溝通,情緒困擾,職場壓力等諮詢,並常年帶領OH卡牌,繪畫,遊戲等團體沙龍。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題主的命題是不正確的。

“大方”本身並不會招致“友盡”,實際上,大方而賓客盈門的人也大有人在。對那些大方而沒有朋友的人,他們失去朋友的真正理由並不是大方,而是另有原因。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

  1. 他們高估了自己的經濟實力;

  2. 他們沒有做好“期望值管理”。



先說第一點:他們高估了自己的經濟實力。

  • 如果一個人是一個富二代,家裡資產上億,那麼,即使他每天給身邊的朋友買星巴克咖啡喝,也不會對自己的經濟有什麼顯著的影響——這種大方,是“適度的大方”。

  • 如果一個人是一個普通的打工族,每一個月掙 5000 元,那麼,如果他每天都給身邊的朋友買星巴克喝,就會讓自己的生活捉襟見肘——因為天天喝星巴克咖啡,每個月光在咖啡上的開銷就超過千元,如果身邊的朋友多一些,基本就會消耗他所有的收入——顯而易見,這種大方是不可持續的,它是“過度的大方”。

如果一個人的大方是符合自身經濟實力的大方,那他的大方並不會招致“友盡”——他的朋友們會欣然接受他的大方,並記得他的好;但倘若他的大方是“過度的大方”,就會存在一定的風險:考慮到他的經濟實力,他的朋友們會覺得他有求於自己,或是覺得應該找個機會請回去以不顯得尷尬。無疑,“過度的大方” 不僅不能起到促進友誼的作用,還會產生一定的尷尬,有讓友誼產生裂痕的風險。


再說第二點:他們沒有做好“期望值管理”。

什麼叫“期望值管理”呢?就是控制你身邊人對你們之間關係的期望。

一個人,如果偶爾給朋友們送禮物,他的朋友會開心、會感激;但如果他隔三差五地給朋友送禮物,又找不到什麼恰當的理由,時間長了,他的朋友反而會覺得這是一件稀疏平常、理所當然的事情,並不會為之感激和開心,而這個時候如果你停止送禮物了,對方反而會覺得你不夠意思——這是因為,你過去的慷慨提高了朋友對你的期望值,而這個期望值一旦提升,很難再降下來。渣男常常因為浪子回頭得到大家的讚美,而做盡好事的好人卻往往因為一個汙點前功盡棄,這便是期望值管理的正例和反例。

因此,即使是讓別人開心的好事,也不應該多多益善,而是應該在恰當的時機去做,讓效益最大化,這才是聰明的選擇。


曾加

題主這個題目有失偏頗,可能與這句“升米恩鬥米仇”有關,因為大方給予,反而養出了白眼狼,最後得出了“好心沒好報”的結論,越對別人寬厚大方,對方的胃口越高,越容易不滿足,最後導致仇恨,疏遠了你。我認為題主的邏輯是這樣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國內一些慈善家,捐款越多的人,未必越得到尊重。特別是一些影視明星,很少出現在慈善榜上。這是為什麼呢?就是你開始的大方,需求量越來越大的時候,你無法承載的時候,對祈求者來說,“期望值越大,失望越大,失望越大,仇恨越大”。尤其是一線當紅明星,你獻多少愛心是一個合理的標準呢?沒人給你發一張證書。

比如,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噴子噴某富豪、某明星,你們這麼有錢,怎麼才捐一百萬元。你們的良心哪裡去了?!其實,噴子一分錢都沒有捐。無論你捐多少,都會受到質疑。因為人們有一個普遍心理,你捐助的一定是小數目,海洋平面下面的冰山不知道有多大呢?

對於普通人,也是這個道理,甚至比公眾人物還嚴重,因為,還有多幾項心態:

第一:你如果大方,經常幫助別人,一旦你無力承受的時候,或者你最後幾次沒有幫的時候,那個經常經受幫助的人,就有“損失厭惡”心態。本來就是“我的”,你憑什麼不幫我。於是,仇恨你,疏遠你。

第二:你如果經濟實力強大,經常大方,人們認為你就應該仗義疏財。你如果經濟實力不強,卻還經常大方,人們自然會給你扣一定“裝”的帽子。

第三:你經常大方了,就顯得別人小氣了,羨慕嫉妒恨,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事情還少嗎?

總之,有一個成語是緊密聯繫的,大方與得體,組成一個“大方得體”這個詞。大方的人,其實,更容易吸引朋友接近,受到大家的歡迎。如果“得體”,就是“適度”,自己能夠管理“別人的慾望值”就是內在的修煉。所以,有一個詞,救急不救窮,還有一個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方到什麼程度,這個需要自己去把握,是一項人生修煉。大方過度,很容易導致“升米恩鬥米仇”,這是人性的必然。


職場火鍋

生活裡,禮多人不怪。但是,過度大方就會遭到嫌棄。

有人找女朋友,女朋友看不上他,不願意,而你不厭其煩的為她在金錢的消費上大方,想博的她的芳心,結果就會適得其反。

在一起聚餐,不是朋友,便是親戚,搶著付賬,是一種風度,會使人感動、感激,在付款過程中,流露出來你最有錢,你最富有,你比他們都優秀的姿態,化了錢,是得不到預期效果的,被疏遠就是意料之中的事。為別人省錢了,別人不一定開心。

結婚嫁娶,要隨份子錢,同是一個輩分的親戚,隨錢多者,被隨錢少者討厭,有不是大款,大家都是一個輩分,明明知道行情該隨多少,為什麼要高出很多?疏遠這種人,大家都是理解的,因為他們有一種用錢壓人的心態。


二十六畫叔哥

舉個不一樣的例子

本人90年代大學畢業的時候,靠著家裡的關係,掙了不少錢,當時帶著同學們到處的瀟灑,一晚上幾千的花,甚至打車費都給付。

幾年後遇到困難,一百塊都借不到,當時感慨人情冷暖。

後來得了重病,住院幾年,僥倖撿了條命,但是已經和社會徹底脫節了,,頹廢的很,聚會的時候,所有人都搶著買單還問我需要錢就找他們。

一個認識十年的網友給我介紹了工作,雖然掙得不多,但是百般照顧,讓我進去了工作的狀態,實在掙得太少,我只好而立之年一個人去了深圳。

有個同學來10年了,小康生活,見面第一天給我拿了5000租房,我工作之後,一個月看我一次,帶我吃頓大餐,偶爾給個一二千的購物卡,讓我添置衣服和家居用品,連水果店的卡都有。

二十年前我大方的行為,曾經讓我在10年前極度的怨恨,而現在正是同樣這些人在我每一步的的成長裡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算是一種回報,也可能是一種輪迴,我這樣的朋友關係,挺難得,總之,人善終有報天道好輪迴


愛吃生蠔滴大叔

之所以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遠,是因為他的大方讓人有了壓力或不平等感。

令人舒服的社交關係是對等的,誰也不喜歡被侵佔,也不願佔別人的便宜。

1、人與人相處是需要平等相待的

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第一要素就是:平等相待。

交往少不了請客送禮、迎來送往,就這也要看雙方的承受能力:如果承受得起,我可以接受,但如果超出了承受能力,我會考慮拒絕。

當然,如果你仗著有錢來顯擺,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我,這就成了另一種意義的大方了!那不好意思:我惹不起,但絕對躲得起。

如果是打腫臉充胖子,那也不好意思,我並不希望你如此虛榮,長此以往,我會瞧你不起,自然也會選擇疏遠你。

2、市場經濟時代誰跟誰處是看條件的

市場經濟時代,講求的也是對等的關係。肝膽相照是哥們義氣,平等相待才真正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惺惺相惜。

現在的人越來越講求實際利益,也就是要有回報。如果雙方的付出不對等,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這段關係都很難走得長遠,最終只能走進疏遠的境地。

現在許多人用錢能夠解決的問題都不願意麻煩別人,不願請人幫忙是怕欠下人情。正如""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有些人做事的時候需要一筆資金,如果有人大方幫助,力量不夠的人還是要考慮是否接受投資,只是怕自己還不了所欠的人情。

不對等的付出會令人接受者產生愧疚之情,也許付出一方無所謂,但時間長了接受一方心裡會受不了,大多有自尊的人都會選擇迴避。

所以,社會上講平臺的重要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人脈只有在同一個平臺上才能發揮作用。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還不了人家,或者是互相幫不上忙的,還得躲遠點,也是""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遠。

3、""升米恩,鬥米仇""是需要明白的道理

老話說:""救急不救窮"",有它的道理。

一個乞丐在街上常常碰到一個人給他十元的錢,後來,那個人只給乞丐五元錢,再後來那個人說:""我現在要養女兒了,只能給你一元錢了。""

乞丐大大地不高興地說:""你怎麼拿我的錢去養你的孩子?""給的人給得多了成了習慣,不好意思不給,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心理非常不開心。

常常接受的人習慣了得到,""期望值越大,失望越大,失望越大,仇恨越大""。你的給變成了接受人理所當然的得,你給少了,你不給了,就成了你的罪過。

""升米恩""雪中送炭,""鬥米仇""是拉仇恨,把別人喂成了""白眼狼""也是自己的錯,又怎麼會不想遠離呢,是大方的人自己想要疏遠。

現在政府給扶貧攻堅的精準扶貧,下達了限期的脫貧任務,不是政府沒有錢物給,只是給錢給物容易養成""懶漢""依賴思想,形成等、靠、要習慣。

被動接受不利於人格的積極發展,對沒有主動性的人可能會越幫扶越窮,所以授人以魚要變成""授人以漁""

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遠的現象,跟現在人們不願意接受""道德綁架""也有一定的關係

。你非要大方得讓我尷尬,就是迫使我""小氣"",違揹我的意願,令我不快,自然不願意跟大方的人交往下去。

如此種種,有書君認為:大方要有度,要考慮別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愛""大方,也要考慮後果,適可而止。

不強人所難,為別人著想,也是為自己著想。其實許多大方者真正想達到的目的還是交流愉快,想一起相處愉快,只是他的大方不當,才導致了人們的疏遠。


24幀半

俗話說,“鬥米恩,擔米仇”。幫小忙,會讓別人感激;而過於大方,卻可能會引起他人的敵意和疏遠。這是為什麼呢?

生活中,也常常有這樣的人:

朋友聚會,ta每次都不由分說搶著請客,寧可之後省吃儉用幾天;同事遇到困難,ta一定要來幫忙,就算對方沒有主要提出請求;朋友欠債,自己家裡雖然已經入不敷出,但仍要仗義疏財,幫朋友還錢。

這些人,常常覺得自己“都是為了別人”,到頭來卻往往得不到大家的感激

心理學家說,其實不論是金錢上還是與情感上,太過大方可能會是一種不健康的“過度付出”

什麼是過度付出?

如果你的付出滿足以下幾種情況,那就很有可能是過度的:

1. 別人沒有主動提出需求,就想給出幫助。生活中,那些不問需求,就想給周圍的單身男女青年介紹對象的人,就是這種情況。

2. 別人不能拒絕自己的好意。健康的付出,需要尊重對方的意願,無論是接受還是拒絕,都是他們的權利。而過度付出的人,別人一旦拒絕,往往會憤怒地指責對方“不識好歹”

3. 不接受他人對自己的給予提出異議。過度付出的人,總認為自己經驗過人,因此自己的建議一定沒錯,不容質疑。

4. “離了我的幫助,你一定成功不了”。在過度付出的人眼中,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他人的成功,都是因為有自己的幫助。

5. 迫切地希望得到感激與回報。健康付出的人,享受“給予”的過程;而過度付出的人,看似大方,其實一直期待著他人的肯定和回饋。

當他們得不到回報時,往往會認為“原來我一直以來都是在被利用”、“好心餵了白眼狼”

6. 為了付出,不惜以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為代價。比如有些人,即使讓全家省吃儉用,也要仗義疏財,幫朋友還債。這些人,就好像自己不會游泳,還要親自去救落水的人。

這些特徵,使得他們的付出更像是無法控制的衝動,因此他們的行為也被稱為“強迫性幫助”和“拯救成癮”。

(圖自pexels)

過度付出害人害己

過度付出害人有三點:

一是讓對方覺得被輕視、尊嚴被侮辱,覺得你老請客是瞧不起ta。

二是增加對方的依賴性,讓ta覺得只能找你來幫忙,自己無法成長。

三是讓他人有壓力,過度付出的人總是期待回報,卻不知道自己的付出可能已經超過了對方回報的範圍。

害己也有三點:

一是因為時常得不到回報,會讓自己覺得不公平,感到憤怒、不滿。

二是當自己金錢耗盡、情緒疲憊的時候,如果想停止以往的幫助,會讓自己非常內疚

三是總希望別人肯定自己的幫助,會將自己的價值與他人的評價捆綁在一起。一旦他人厭惡你的幫助,就可能會傷到你的自我價值感,

如何合理付出?

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都應該學會健康地付出。

如果你是一個習慣於過度付出的人,你可以挑戰一下自己的認知。比如,如果你認為你的付出“都是為了對方好”,那麼在付出之前,先問問自己,“如果我得不到任何回報,對方也不會感激我,甚至可能質疑我的幫助,我還要堅持幫助ta嗎?”

你也可以嘗試表達自己的情緒,找到改變的動力。比如寫下:“對ta的付出讓人我覺得疲憊,如果我不再過分擔心ta,那我將有更多時間去照顧自己/完成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的身邊有著“一切都是為了你”的人,你也需要意識到、且告訴對方,這樣的過度付出對你們雙方都是不利的。

以上。


知我心理學


我們經常會在生活中遇見這樣的現象,越是大方的人,越很容易被疏遠,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其實這是因為人性的本源導致的,俗話說升米恩,鬥米仇。


什麼意思呢,比如說,經常有同事朋友請你吃飯,最初的時候你肯定會很高興。


而且會在後期會請朋友吃飯。


但是,如果人家天天請你吃高檔餐廳,從法式餐廳吃到五星級酒店自助餐,你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因為還人情的時候會覺得荷包很受傷。


哪怕大方的朋友一定是表示不要你還人情,但是長期索取和付出不對等的情況會導致你心理壓力過大,必然會疏遠大方的朋友。


第二:難以成為特別好的朋友!


因為大方的人通常不但是對你一個人大方,她/他會對很多人都非常大方。


我們區別普通朋友和好朋友肯定從情感的粘黏程度觀察。



如果我們在他們眼裡跟其他人沒有任何區別,我們慢慢因為要維繫更好的朋友關係,會慢慢疏遠大方的人。


其他人也是一樣的想法,所以大方的人反而容易被疏遠。


第三:交朋友貴在以誠相待!


太過大方的人,很容易被人當作冤大頭來宰。


我們做為朋友,肯定會替他抵擋這樣的情況,如果抵擋這件事成為他疑惑的問題點,那麼友情反而會變質,自然而然的疏遠了大方的人。


第四:出手大方的人,通常是自身或者家裡非常的有經濟實力。


跟他們相處,很難保持平常心態。因為人類的孽根性就是會跟周圍的朋友去攀比,是一種很難改變的基因攜帶。


他們的大方會導致身邊人產生心理失衡的情況,為了維持正常生活的情況,勢必會被別人疏遠。


第五:太大方了,正常人會覺得要麼是有所圖,要麼是建造出來的人設,長久下來不可信。


所以冷眼旁觀的看著,這種一開始的刻板印象非常難以改變,會導致出手大方的人被疏遠。


雖然匪夷所思,但是這幾點就是真實的人性!


有書課堂

大方”是一種心理感受,那麼他的主體必然是人,人覺得“大方”。所以這裡可以從3種人角度來答這個問題:1,自己覺得自己“大方

2,接受幫助的對象覺得你“大方”;3.其他人覺得你“大方”。

一、自己覺得自己“大方

當我們覺得自己對別人大方時,我們從心底已然把別人放在了較低的一方,只有不如我們的,我們才會對他幫助,並且,覺得自己很大方,這樣必然生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希望的得到一點的“

回報”,這是人付出了以後的正常心理,當這個心理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所產生的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讓你放棄這段關係。

二、接受幫助的對象覺得你“大方”

人是貪慾性很強的動物,當我們被長期無償贈與的時候,會產生“別人就該這麼對我的“巨嬰思維”,一切變得一種習慣,“他那麼有錢,給我這個是應該的

“怎麼現在給的這麼少了”“怎麼現在給的這麼不情不願了。一旦對別人的大方形成依賴,那麼必然生出埋怨和不滿。自然不願與之再相處下去。

三、其他人覺得你“大方”

其他人看到你對別人的大方幫助後,自然也想你能幫助他,然而,當他因此接近你,卻發現你對自己並沒有很大方,更像是應付了事。心理自然覺得不平等,當然也會慢慢的遠離你。並且還會對外宣稱你是假大方。


綜上,無論是從自己,被助者,還是其他人心理,大方”的人更難圓滿的處理自己的在人際關係,因為人性的弱點,往往是好的心意也會蒙上各種其他的顏色。所以,在生活中,得助人有度,否則大方幫助也會被孤立。


我是雙耳聆聽君,歡迎您與我交流,生活中的心理問題,我等著您

如對本文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與我討論。


雙耳聆聽or侃侃而談

題目中所說的大方,不知道是不是外表的大方,是一種表象呢。真正大方的人,誰都會喜歡,怎麼會疏遠呢?除非以下幾種情況:

1.過度熱情的人,初次見面就很大方。人們通常會採取自己期待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對待剛認識的人很熱情的人,也是在引導對方今後對待自己的方式。對他人熱情大方,如果對方不能一樣的熱情大方,期待的事情得不到預期效果,這樣的人會不高興。但也許你並不期望社交活動被人所引導,被他人的方式牽引著。

2.身邊的人素質很高。都不喜歡佔便宜。就好比有的人很大方,隨便去吃個冰淇淋,要去哈根達斯吃八個球的套餐,三百塊錢吧。那對方就會考慮下次是不是也要這樣請你。可是這樣的消費會有人覺得實在不值得,慢慢就不願意在一起聚了。一個月聚幾次工資都沒了。

綜上所述,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該大方的時候需要大方,但交朋友的時候,還是要多注意對方的感受。畢竟大家都不是那麼有錢的人,還是理智點好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