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远?

希朴羊

我是余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OH卡执行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


这里提到了一个状况,“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远”,这句话里有着多层的理解。


首先,看起来这似乎就是一个现象。就像我们说的“好心没有好报”之类的,它提出了一种社会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关系背后的需要。我们每个人从婴儿开始,都在努力求存,包括人类的祖先,人类的历史,都是一部部为生存而奋斗,为种族延续而努力的史诗。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也越来越重视道德建设,而渐渐把这些需要放到了不能宣之于口的地位,尤其中华民族的传统,讲究美德,更是强调付出,而不求回报。那么这种不求回报的方式,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结果。作为思考者,我们不能只看到结果,还需要看到过程。通常有着普遍常识的人,在对别人“大方”的好的时候,也是有着一定的选择能力的。


这就出现了很多种开端:

1. 如果这个“大方”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选择了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那么最后被疏远似乎也是很自然的,这在选择的那一刻,其实已经注定了。

2. 如果这个“大方”是有所选择,选择了会感恩的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很值得分析了。

在一开始给与的时候,对方是否也是给出相对的回报的呢?回报就像是一种银行存款,双方都在向这份关系里投入心力,而对等的投入和关注,会让关系越来越亲近。如果双方的付出不对等,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这段关系都很可能走不长远,也就是走到疏远的境地。这是因为我们的传统道德从我们出生时就开始教导我们回报,这种长期的教导和社会的熏陶会使得我们形成本能的自我检查,如果发现自己没有给出相应的回报,或者无法给出,那么就容易出现内疚自责,而这样的情绪是会为关系蒙上难以抹除的阴影的。这样一来,走向疏远也就是必然的了。

3.如果这个“大方”是有所选择,以教化和感恩为目的,那么从一开始这个对象就是还无法给与对等的回报的,在这个过程中,究竟需要多少投入,需要怎样一个不断调整的投入,都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工作,也有可能对方无法忍受这种教化而离开,这也会导致疏远。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最“大方”的例子,父母照顾孩子,幼年的辛苦养育,青年的悉心照料,成年后的种种支援,是否最后得到内心觉得满意的回报呢?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如果我们能够仔细体会一下在父母照顾孩子的同时,其实父母也有作为父母价值感的呈现,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收获,可能我们就能更多的理解关系的背后那些更加复杂和细微的需要了。


所以,大方的人是否会被疏远,不仅仅要看选择了什么样的人去大方,很多时候,也要取决于这个“大方”的人对关系的把握。


余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OH卡执行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

以精神分析动力学为本,分析心理学意象及梦境分析,以及人本聚焦为方向,提供婚姻情感,人际沟通,情绪困扰,职场压力等咨询,并常年带领OH卡牌,绘画,游戏等团体沙龙。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题主的命题是不正确的。

“大方”本身并不会招致“友尽”,实际上,大方而宾客盈门的人也大有人在。对那些大方而没有朋友的人,他们失去朋友的真正理由并不是大方,而是另有原因。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

  1. 他们高估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2. 他们没有做好“期望值管理”。



先说第一点:他们高估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 如果一个人是一个富二代,家里资产上亿,那么,即使他每天给身边的朋友买星巴克咖啡喝,也不会对自己的经济有什么显著的影响——这种大方,是“适度的大方”。

  • 如果一个人是一个普通的打工族,每一个月挣 5000 元,那么,如果他每天都给身边的朋友买星巴克喝,就会让自己的生活捉襟见肘——因为天天喝星巴克咖啡,每个月光在咖啡上的开销就超过千元,如果身边的朋友多一些,基本就会消耗他所有的收入——显而易见,这种大方是不可持续的,它是“过度的大方”。

如果一个人的大方是符合自身经济实力的大方,那他的大方并不会招致“友尽”——他的朋友们会欣然接受他的大方,并记得他的好;但倘若他的大方是“过度的大方”,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考虑到他的经济实力,他的朋友们会觉得他有求于自己,或是觉得应该找个机会请回去以不显得尴尬。无疑,“过度的大方” 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友谊的作用,还会产生一定的尴尬,有让友谊产生裂痕的风险。


再说第二点:他们没有做好“期望值管理”。

什么叫“期望值管理”呢?就是控制你身边人对你们之间关系的期望。

一个人,如果偶尔给朋友们送礼物,他的朋友会开心、会感激;但如果他隔三差五地给朋友送礼物,又找不到什么恰当的理由,时间长了,他的朋友反而会觉得这是一件稀疏平常、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会为之感激和开心,而这个时候如果你停止送礼物了,对方反而会觉得你不够意思——这是因为,你过去的慷慨提高了朋友对你的期望值,而这个期望值一旦提升,很难再降下来。渣男常常因为浪子回头得到大家的赞美,而做尽好事的好人却往往因为一个污点前功尽弃,这便是期望值管理的正例和反例。

因此,即使是让别人开心的好事,也不应该多多益善,而是应该在恰当的时机去做,让效益最大化,这才是聪明的选择。


曾加

题主这个题目有失偏颇,可能与这句“升米恩斗米仇”有关,因为大方给予,反而养出了白眼狼,最后得出了“好心没好报”的结论,越对别人宽厚大方,对方的胃口越高,越容易不满足,最后导致仇恨,疏远了你。我认为题主的逻辑是这样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国内一些慈善家,捐款越多的人,未必越得到尊重。特别是一些影视明星,很少出现在慈善榜上。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你开始的大方,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时候,你无法承载的时候,对祈求者来说,“期望值越大,失望越大,失望越大,仇恨越大”。尤其是一线当红明星,你献多少爱心是一个合理的标准呢?没人给你发一张证书。

比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喷子喷某富豪、某明星,你们这么有钱,怎么才捐一百万元。你们的良心哪里去了?!其实,喷子一分钱都没有捐。无论你捐多少,都会受到质疑。因为人们有一个普遍心理,你捐助的一定是小数目,海洋平面下面的冰山不知道有多大呢?

对于普通人,也是这个道理,甚至比公众人物还严重,因为,还有多几项心态:

第一:你如果大方,经常帮助别人,一旦你无力承受的时候,或者你最后几次没有帮的时候,那个经常经受帮助的人,就有“损失厌恶”心态。本来就是“我的”,你凭什么不帮我。于是,仇恨你,疏远你。

第二:你如果经济实力强大,经常大方,人们认为你就应该仗义疏财。你如果经济实力不强,却还经常大方,人们自然会给你扣一定“装”的帽子。

第三:你经常大方了,就显得别人小气了,羡慕嫉妒恨,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事情还少吗?

总之,有一个成语是紧密联系的,大方与得体,组成一个“大方得体”这个词。大方的人,其实,更容易吸引朋友接近,受到大家的欢迎。如果“得体”,就是“适度”,自己能够管理“别人的欲望值”就是内在的修炼。所以,有一个词,救急不救穷,还有一个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方到什么程度,这个需要自己去把握,是一项人生修炼。大方过度,很容易导致“升米恩斗米仇”,这是人性的必然。


职场火锅

生活里,礼多人不怪。但是,过度大方就会遭到嫌弃。

有人找女朋友,女朋友看不上他,不愿意,而你不厌其烦的为她在金钱的消费上大方,想博的她的芳心,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在一起聚餐,不是朋友,便是亲戚,抢着付账,是一种风度,会使人感动、感激,在付款过程中,流露出来你最有钱,你最富有,你比他们都优秀的姿态,化了钱,是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被疏远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为别人省钱了,别人不一定开心。

结婚嫁娶,要随份子钱,同是一个辈分的亲戚,随钱多者,被随钱少者讨厌,有不是大款,大家都是一个辈分,明明知道行情该随多少,为什么要高出很多?疏远这种人,大家都是理解的,因为他们有一种用钱压人的心态。


二十六画叔哥

举个不一样的例子

本人90年代大学毕业的时候,靠着家里的关系,挣了不少钱,当时带着同学们到处的潇洒,一晚上几千的花,甚至打车费都给付。

几年后遇到困难,一百块都借不到,当时感慨人情冷暖。

后来得了重病,住院几年,侥幸捡了条命,但是已经和社会彻底脱节了,,颓废的很,聚会的时候,所有人都抢着买单还问我需要钱就找他们。

一个认识十年的网友给我介绍了工作,虽然挣得不多,但是百般照顾,让我进去了工作的状态,实在挣得太少,我只好而立之年一个人去了深圳。

有个同学来10年了,小康生活,见面第一天给我拿了5000租房,我工作之后,一个月看我一次,带我吃顿大餐,偶尔给个一二千的购物卡,让我添置衣服和家居用品,连水果店的卡都有。

二十年前我大方的行为,曾经让我在10年前极度的怨恨,而现在正是同样这些人在我每一步的的成长里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算是一种回报,也可能是一种轮回,我这样的朋友关系,挺难得,总之,人善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爱吃生蚝滴大叔

之所以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远,是因为他的大方让人有了压力或不平等感。

令人舒服的社交关系是对等的,谁也不喜欢被侵占,也不愿占别人的便宜。

1、人与人相处是需要平等相待的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第一要素就是:平等相待。

交往少不了请客送礼、迎来送往,就这也要看双方的承受能力:如果承受得起,我可以接受,但如果超出了承受能力,我会考虑拒绝。

当然,如果你仗着有钱来显摆,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我,这就成了另一种意义的大方了!那不好意思:我惹不起,但绝对躲得起。

如果是打肿脸充胖子,那也不好意思,我并不希望你如此虚荣,长此以往,我会瞧你不起,自然也会选择疏远你。

2、市场经济时代谁跟谁处是看条件的

市场经济时代,讲求的也是对等的关系。肝胆相照是哥们义气,平等相待才真正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惺惺相惜。

现在的人越来越讲求实际利益,也就是要有回报。如果双方的付出不对等,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这段关系都很难走得长远,最终只能走进疏远的境地。

现在许多人用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愿意麻烦别人,不愿请人帮忙是怕欠下人情。正如""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有些人做事的时候需要一笔资金,如果有人大方帮助,力量不够的人还是要考虑是否接受投资,只是怕自己还不了所欠的人情。

不对等的付出会令人接受者产生愧疚之情,也许付出一方无所谓,但时间长了接受一方心里会受不了,大多有自尊的人都会选择回避。

所以,社会上讲平台的重要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人脉只有在同一个平台上才能发挥作用。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还不了人家,或者是互相帮不上忙的,还得躲远点,也是""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远。

3、""升米恩,斗米仇""是需要明白的道理

老话说:""救急不救穷"",有它的道理。

一个乞丐在街上常常碰到一个人给他十元的钱,后来,那个人只给乞丐五元钱,再后来那个人说:""我现在要养女儿了,只能给你一元钱了。""

乞丐大大地不高兴地说:""你怎么拿我的钱去养你的孩子?""给的人给得多了成了习惯,不好意思不给,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心理非常不开心。

常常接受的人习惯了得到,""期望值越大,失望越大,失望越大,仇恨越大""。你的给变成了接受人理所当然的得,你给少了,你不给了,就成了你的罪过。

""升米恩""雪中送炭,""斗米仇""是拉仇恨,把别人喂成了""白眼狼""也是自己的错,又怎么会不想远离呢,是大方的人自己想要疏远。

现在政府给扶贫攻坚的精准扶贫,下达了限期的脱贫任务,不是政府没有钱物给,只是给钱给物容易养成""懒汉""依赖思想,形成等、靠、要习惯。

被动接受不利于人格的积极发展,对没有主动性的人可能会越帮扶越穷,所以授人以鱼要变成""授人以渔""

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远的现象,跟现在人们不愿意接受""道德绑架""也有一定的关系

。你非要大方得让我尴尬,就是迫使我""小气"",违背我的意愿,令我不快,自然不愿意跟大方的人交往下去。

如此种种,有书君认为:大方要有度,要考虑别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爱""大方,也要考虑后果,适可而止。

不强人所难,为别人着想,也是为自己着想。其实许多大方者真正想达到的目的还是交流愉快,想一起相处愉快,只是他的大方不当,才导致了人们的疏远。


24帧半

俗话说,“斗米恩,担米仇”。帮小忙,会让别人感激;而过于大方,却可能会引起他人的敌意和疏远。这是为什么呢?

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人:

朋友聚会,ta每次都不由分说抢着请客,宁可之后省吃俭用几天;同事遇到困难,ta一定要来帮忙,就算对方没有主要提出请求;朋友欠债,自己家里虽然已经入不敷出,但仍要仗义疏财,帮朋友还钱。

这些人,常常觉得自己“都是为了别人”,到头来却往往得不到大家的感激

心理学家说,其实不论是金钱上还是与情感上,太过大方可能会是一种不健康的“过度付出”

什么是过度付出?

如果你的付出满足以下几种情况,那就很有可能是过度的:

1. 别人没有主动提出需求,就想给出帮助。生活中,那些不问需求,就想给周围的单身男女青年介绍对象的人,就是这种情况。

2. 别人不能拒绝自己的好意。健康的付出,需要尊重对方的意愿,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都是他们的权利。而过度付出的人,别人一旦拒绝,往往会愤怒地指责对方“不识好歹”

3. 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给予提出异议。过度付出的人,总认为自己经验过人,因此自己的建议一定没错,不容质疑。

4. “离了我的帮助,你一定成功不了”。在过度付出的人眼中,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他人的成功,都是因为有自己的帮助。

5. 迫切地希望得到感激与回报。健康付出的人,享受“给予”的过程;而过度付出的人,看似大方,其实一直期待着他人的肯定和回馈。

当他们得不到回报时,往往会认为“原来我一直以来都是在被利用”、“好心喂了白眼狼”

6. 为了付出,不惜以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为代价。比如有些人,即使让全家省吃俭用,也要仗义疏财,帮朋友还债。这些人,就好像自己不会游泳,还要亲自去救落水的人。

这些特征,使得他们的付出更像是无法控制的冲动,因此他们的行为也被称为“强迫性帮助”和“拯救成瘾”。

(图自pexels)

过度付出害人害己

过度付出害人有三点:

一是让对方觉得被轻视、尊严被侮辱,觉得你老请客是瞧不起ta。

二是增加对方的依赖性,让ta觉得只能找你来帮忙,自己无法成长。

三是让他人有压力,过度付出的人总是期待回报,却不知道自己的付出可能已经超过了对方回报的范围。

害己也有三点:

一是因为时常得不到回报,会让自己觉得不公平,感到愤怒、不满。

二是当自己金钱耗尽、情绪疲惫的时候,如果想停止以往的帮助,会让自己非常内疚

三是总希望别人肯定自己的帮助,会将自己的价值与他人的评价捆绑在一起。一旦他人厌恶你的帮助,就可能会伤到你的自我价值感,

如何合理付出?

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都应该学会健康地付出。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于过度付出的人,你可以挑战一下自己的认知。比如,如果你认为你的付出“都是为了对方好”,那么在付出之前,先问问自己,“如果我得不到任何回报,对方也不会感激我,甚至可能质疑我的帮助,我还要坚持帮助ta吗?”

你也可以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找到改变的动力。比如写下:“对ta的付出让人我觉得疲惫,如果我不再过分担心ta,那我将有更多时间去照顾自己/完成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的身边有着“一切都是为了你”的人,你也需要意识到、且告诉对方,这样的过度付出对你们双方都是不利的。

以上。


知我心理学


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遇见这样的现象,越是大方的人,越很容易被疏远,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其实这是因为人性的本源导致的,俗话说升米恩,斗米仇。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经常有同事朋友请你吃饭,最初的时候你肯定会很高兴。


而且会在后期会请朋友吃饭。


但是,如果人家天天请你吃高档餐厅,从法式餐厅吃到五星级酒店自助餐,你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因为还人情的时候会觉得荷包很受伤。


哪怕大方的朋友一定是表示不要你还人情,但是长期索取和付出不对等的情况会导致你心理压力过大,必然会疏远大方的朋友。


第二:难以成为特别好的朋友!


因为大方的人通常不但是对你一个人大方,她/他会对很多人都非常大方。


我们区别普通朋友和好朋友肯定从情感的粘黏程度观察。



如果我们在他们眼里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我们慢慢因为要维系更好的朋友关系,会慢慢疏远大方的人。


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想法,所以大方的人反而容易被疏远。


第三:交朋友贵在以诚相待!


太过大方的人,很容易被人当作冤大头来宰。


我们做为朋友,肯定会替他抵挡这样的情况,如果抵挡这件事成为他疑惑的问题点,那么友情反而会变质,自然而然的疏远了大方的人。


第四:出手大方的人,通常是自身或者家里非常的有经济实力。


跟他们相处,很难保持平常心态。因为人类的孽根性就是会跟周围的朋友去攀比,是一种很难改变的基因携带。


他们的大方会导致身边人产生心理失衡的情况,为了维持正常生活的情况,势必会被别人疏远。


第五:太大方了,正常人会觉得要么是有所图,要么是建造出来的人设,长久下来不可信。


所以冷眼旁观的看着,这种一开始的刻板印象非常难以改变,会导致出手大方的人被疏远。


虽然匪夷所思,但是这几点就是真实的人性!


有书课堂

大方”是一种心理感受,那么他的主体必然是人,人觉得“大方”。所以这里可以从3种人角度来答这个问题:1,自己觉得自己“大方

2,接受帮助的对象觉得你“大方”;3.其他人觉得你“大方”。

一、自己觉得自己“大方

当我们觉得自己对别人大方时,我们从心底已然把别人放在了较低的一方,只有不如我们的,我们才会对他帮助,并且,觉得自己很大方,这样必然生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希望的得到一点的“

回报”,这是人付出了以后的正常心理,当这个心理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所产生的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让你放弃这段关系。

二、接受帮助的对象觉得你“大方”

人是贪欲性很强的动物,当我们被长期无偿赠与的时候,会产生“别人就该这么对我的“巨婴思维”,一切变得一种习惯,“他那么有钱,给我这个是应该的

“怎么现在给的这么少了”“怎么现在给的这么不情不愿了。一旦对别人的大方形成依赖,那么必然生出埋怨和不满。自然不愿与之再相处下去。

三、其他人觉得你“大方”

其他人看到你对别人的大方帮助后,自然也想你能帮助他,然而,当他因此接近你,却发现你对自己并没有很大方,更像是应付了事。心理自然觉得不平等,当然也会慢慢的远离你。并且还会对外宣称你是假大方。


综上,无论是从自己,被助者,还是其他人心理,大方”的人更难圆满的处理自己的在人际关系,因为人性的弱点,往往是好的心意也会蒙上各种其他的颜色。所以,在生活中,得助人有度,否则大方帮助也会被孤立。


我是双耳聆听君,欢迎您与我交流,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我等着您

如对本文有不同的意见,欢迎在评论区与我讨论。


双耳聆听or侃侃而谈

题目中所说的大方,不知道是不是外表的大方,是一种表象呢。真正大方的人,谁都会喜欢,怎么会疏远呢?除非以下几种情况:

1.过度热情的人,初次见面就很大方。人们通常会采取自己期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对待刚认识的人很热情的人,也是在引导对方今后对待自己的方式。对他人热情大方,如果对方不能一样的热情大方,期待的事情得不到预期效果,这样的人会不高兴。但也许你并不期望社交活动被人所引导,被他人的方式牵引着。

2.身边的人素质很高。都不喜欢占便宜。就好比有的人很大方,随便去吃个冰淇淋,要去哈根达斯吃八个球的套餐,三百块钱吧。那对方就会考虑下次是不是也要这样请你。可是这样的消费会有人觉得实在不值得,慢慢就不愿意在一起聚了。一个月聚几次工资都没了。

综上所述,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该大方的时候需要大方,但交朋友的时候,还是要多注意对方的感受。毕竟大家都不是那么有钱的人,还是理智点好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