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最難解的謎團

曹操墓:最難解的謎團

曹操畫像

曹操,是三國時期風雲人物,差不多家喻戶曉,其底細,一般中國讀者都比較清楚。雖然《三國志》上稱他為“魏武帝”,實際上曹操一天皇帝也沒有當過,二兒子曹丕當了皇帝后,才讓死後的曹操當了回皇帝,追諡為“武帝”。曹操生前真正的最高封號是“魏王”,下葬前諡為“武王”。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卒於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

曹操是卒年正月在洛陽病死的,次月即下葬於“高陵”。從下葬這天起,曹操墓的傳說,便開始在民間散佈開了。特別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著小說《三國演義》風行之後,曹操墓之謎與元朝皇帝的葬地之謎,並列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兩大最難解謎團,吊足了大家探索真相的胃口。

曹操墓謎多多,謎中有謎。葬法之謎、葬地之謎、葬品之謎、反盜之謎等諸多有趣現象,集合成了一個大謎團。

葬法之謎

一個曹操,葬地卻有這麼多的說法,為什麼?這與曹操的葬法有一定的關係。

民間傳說,曹操下葬時實行的是秘葬制。下葬那天,鄴城所有城門洞開,從裡面抬出一具具棺材,向四面八方出殯。

為何又會有這種傳說?這與曹操的“民間性格”有關。

在老百姓看來,曹操是很狡詐的人物,是白臉奸臣。由於他生前盜過不少墓,因而他在選擇自己的葬地時,也用足了心思,搞了明一套暗一套,即所謂的“疑冢”。

明的,就是《三國志》中記載的“西門豹祠西原上”:暗的,則史無記載,鄴城人相信葬在鄴城附近。毫州人則相信,秘葬回了譙。

秘葬,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反盜墓手段之一,通俗說來,就是今天農村為了躲避火葬而搞的“偷埋”;“疑冢”,也叫虛冢,即假墳。

西漢初年的南越王越佗,是比較早施行秘葬的一位。這位活了一百多歲的一方君王,傳說死後出殯時便是多門出棺。而且他的墓是造在山中,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墓址。

能證明曹操是“秘葬”的,還有一個根據,就是《三國志》中記載的,曹操有遺令。要求他的喪事一切從簡,“不樹不封”。

“不樹不封”,就是秘葬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中國遠古時期,“不樹不封”葬法,是時人普遍的選擇。而“墓”字的出現,也是因為“不樹不封”,不樹不封就棺槨埋下後,地面沒有任何痕跡,即“沒”,“墓”“沒”相通。

曹操傳說中的秘葬制,影響了後代。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葬俗來看,秘葬是民間和官方較容易接受的一種形式。之後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眾多君主墓。至今都找不到,特別是兩晉帝王陵的“集體失蹤”,都與“不樹不封”有關。

但是,根據《全唐文》中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凱旋而回,途經鄴城附近時謁高陵的記載,“秘葬說”“七十二疑冢”則是不成立的。

除了疑冢和秘葬,古人有多種反盜墓手段,如設機關、放毒氣、流沙積石、滅口等。

薄葬之謎

從史料記載來看,曹操不只實行“秘葬”,還實行了“薄葬”。

曹操所處的朝代是個亂世,社會生產力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國家財政和社會財富都不是很富足的。死後減少隨葬品,這也是時人一種客觀選擇。

更重要的原因還有一個,嚴重的盜墓現象刺激了曹操和時人的神經,厚葬帶來的危險太大了。盜墓的主要目的,就是盜掘隨葬的有價值的財物,即所謂“尋寶”。如果墓內沒有寶物隨葬,自然沒有人想去盜墓。曹操聲稱“薄葬”,從反盜墓角度來說,也是防止自己的墓被盜墓賊光顧——我墓中什麼也沒有啊,你們別來挖!

據《三國志·魏書·陳琳傳》注引,曹操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盜墓賊,為了籌集軍需,他甚至在軍中成立了“盜墓辦公室”,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專業盜墓軍人,把盜墓尋寶當成一種特殊的作戰任務來做。在盜掘梁孝王劉武墓時,曹操親臨現場,指揮取寶。在這種情況下,看到厚葬危害的曹操,提倡薄葬並不令人意外。

曹操生前曾兩次提出過“薄葬”。

第一次是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十年春正月,攻譚,破之,斬譚,誅其妻子。冀州平,下令曰:‘其與袁氏同惡者,與之更始。’令民不得復私仇,禁厚葬,皆一之於法。”第二次是在其去世前兩年,即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再一次表明薄葬的願望。

曹操要求,自己的墓內不得隨葬金銀之物,隨葬的物品都是“瓦器”,甚至連穿的“送老衣”,也都是平時穿的衣服。

現在河南安陽境內發現的“曹操墓”,不只有金器,還有珠寶。如果此最後被確認是曹操墓的話,那他的薄葬意願在死後還是打了折扣的。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與西漢的王侯們相比,“曹操墓”中值錢的東西並不多。考古專家認為這是典型的“薄葬”,並作為認證曹操墓的理由之一,這是不妥的。因為此墓早已被盜了,剩下的還能找出一些東西來,誰知被盜走的又是多少?

質疑曹操墓的一方,也以墓中有值錢的隨葬品進行反駁,曹操墓中是不應該有一點“含金量”的。河南考古專家認為,那“金器”是曹操衣服腐爛後留下的,這更增加了非曹操墓的可能性,曹操難道是穿金戴銀下葬的?

根據古代的風俗,曹操墓中應該隨葬代表他身份的金印玉璽一類東西,因為曹操有禁令,也只得作罷,最後解下系印的帶子,隨葬墓中,象徵一點。在曹丕稱帝后追封曹操為皇帝時,也未敢打開墓室,將“帝印”葬進去,而是在墓道外面挖了一個“石室”埋藏。

有的質疑者甚至認為,曹操的墓中不應該有一點隨葬器,如果照這樣理解,曹操不只是薄葬,還是“裸葬”。

人殉之謎

殉葬制度是先秦時期流行的一種喪葬惡俗,有動物隨葬和活人隨葬兩種。用人隨葬的叫“人殉”。這些殉葬的人一般是主人生前寵愛的妻妾、離不開的侍人等“身邊人”。

曹操死後有人殉嗎?

從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殉葬制度早在西漢初年,已被官方廢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對人殉習俗就很反感,嚴厲禁止,劉邦死後便沒人殉。但在西漢,殉葬現象並沒有根除。到了三國時期,這種慘無人道的人殉,仍是陰魂不散。連當時比較先進、定都建業(今南京)的吳國也是這樣,大將陳武死後,皇帝孫權便下令,將陳武的愛妾全部殉葬。

曹操死後是否有人殉,史上不見記載。

“卑不動尊”,是古代喪俗規制。以皇帝為例,如果皇帝死在前,後死的皇后、寵妃,是不能再打開墓道,葬到一起的。如果皇后先死,皇帝則可以打開墓道,與皇后合葬一處。武則天是在唐高宗李治去世22年後才死的,她臨死前請求與李治合葬,便遭到了大臣的強烈反對,理由就是“卑不動尊”,但繼位中宗李顯還是滿足了武則天的願望,這是另外一回事情。

再者,在兩漢時,皇家流行同塋不同穴的風俗。就是皇帝皇后各自營建墓穴,也就是說,皇帝皇后不是葬在同一墓室中。

曹操當時不是皇帝,可能不受這些規矩的限制,但也應該是有講究的。他的屍身邊不可能隨便躺其他女人的。而怎麼那麼巧,墓室中會有兩個年齡相差20歲的女人?先後葬入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不大。如果是同時葬入,怎麼死得又那麼巧?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殉葬。

從史料中看,曹操對自己死後如何安置和處理自己的後宮,是有考慮的,卻沒有要求殉葬。他在“遺令”中稱,“吾婢妄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

從“遺令”中看,即使是沒有本事的女人,曹操也無讓她殉葬之意,而是囑其學會針線活,做鞋子賣,自食其力。而在較早時候,曹操甚至表示,自己死後讓妻妾改嫁他人。(來源|百科知識 作者|倪方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