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加大 莫忘農村“舌尖安全”

隨著城市食品安全監管力度的加大,一些不法商販動起了“上山下鄉”的歪腦筋,致使一些農村地區成為“消廢市場”。捍衛農村“舌尖上的安全”,要考慮農村食品銷售“三多三少”的特殊性,還要打通“監管毛細血管”,更要擴大監管“朋友圈”

最近,西部某市發佈的一項消費調查報告顯示:農村商超假貨問題嚴重。這份調查發現,該市有66%的用戶在鄉鎮線下超市買過假貨,其中食品佔一半以上。花了買“正品”的錢,買到的卻是“雜牌貨”,破財生氣不說,還有的過期食品翻新登場,或是“三無”食品衛生不達標,嚴重威脅農村群眾的身體健康。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可是,隨著城市食品安全監管力度的加大,一些不法商販動起了問題食品“上山下鄉”的歪腦筋,鋌而走險把假酒、假保健品等以低價銷售到農村市場,致使一些農村地區成為“消廢市場”。在一些農村超市,還出現了大量“山寨”貨,比如,冒充“可比克薯片”的“樂比克薯條”、模仿“奧利奧”餅乾的“澳麗澳”餅乾,甚至出現了冒充“大白兔”奶糖的“小白兔”奶糖,可謂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農村食品銷售有“三多三少”的特殊性:食品經營網點多,流動攤點多,農畜產品多;邊遠地區規範管理少,證件齊全的少,主動檢疫的少。面對“點多面廣”的客觀現實,食品監管單位人手不足,檢測投入大,不同程度存在著成本高、力量弱、處罰難等問題。另外,有些農村地區不少小作坊、小商販還在進行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期、無食品生產許可、無食品標籤的“五無”食品及“山寨食品”的生產和銷售。

目前,不少農村群眾還沒有養成購買食品索要發票或者憑證的習慣。即便遇到食品安全問題,也很少有人主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另外,很多村民購買食品時通常首先考慮價格,貪圖便宜,對食品安全和質量關注不夠,再加上對問題食品鑑別力差,一定程度上也給假冒偽劣食品提供了生存空間。

農村食品安全關係到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徵程上,不能讓假冒偽劣食品成為其中的一塊絆腳石。一方面,捍衛農村“舌尖上的安全”,應重點提高基層監管能力,把力量下沉,圍繞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讓監管關口下移。對城鄉接合部、農村村鎮、校園及其周邊等重點區域,對涉及農村群眾的日常大宗消費食品、低價食品、小作坊食品等重點品種,開展專項檢查行動,打通“監管毛細血管”,建立全方位覆蓋和城鄉一體化監管體系。同時,企業是食品生產經營主體,也是責任主體,應對其強化過程控制和日常管理,確保銷售食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對出現問題食品的地方,要深挖產業鏈,將相關違法犯罪分子繩之以法。

另一方面,捍衛農村“舌尖上的安全”,必須擴大“朋友圈”,形成合力。農村食品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衛生、質監、科技、教育等部門應加強溝通協調、密切配合。比如,構建完整順暢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打通商品從廠家到農村的“最後一公里”,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等現代流通新形式、新業態,讓正牌商品更便捷地進入農民家中;加強農村食品安全宣傳,通過增強維權意識,讓村民參與到打擊“假冒偽劣食品”的行動中來。多方共同發力,築牢農村食品安全“防護網”,讓農村食品市場更安全,讓農村消費者吃得更安心。

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 莫忘农村“舌尖安全”

來 源丨人民日報

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 莫忘农村“舌尖安全”

中國糧食行業第一媒體

讓您深入瞭解中國糧食經濟

新媒體業務電話:0371-681037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