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輕而易舉擊敗匈奴,漢朝時匈奴卻成為嚴重的邊患?

tb雅

時勢不同而已。

秦擊匈奴時,秦朝強大,而匈奴尚未統一。

秦統一六國之時,秦兵甲天下,秦國商鞅變法是中重要的一項是將來軍功,在本來就民風彪悍的秦軍眼中,敵人頭顱就是他們獲得爵位和土地的財富,所以秦軍奮勇殺敵,而裝備上秦軍的裝備也位於七國之冠,所以這樣秦軍天下無敵,最後在秦始皇的領導下,橫掃天下。

秦統一天下之後,秦國的精兵在中原已無用武之地,秦始皇命令蒙恬寫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餘威,向河套地區進攻,並從匈奴手中奪得河套地區,命令蒙恬修築連接原來秦、趙、燕的長城,防範的匈奴的進犯。

秦軍北擊匈奴,南據嶺南

而當時的匈奴並未在草原上完成統一,相較於大一統而且戰力強悍的秦軍之時,被秦軍奪走河套也在情理之中。

也就是總結來說:

一、匈奴尚未完成統一,其西部有大月氏,東部有東胡人,匈奴人式微,而且其駐守在河套地區的匈奴,也許只是匈奴的一個部落,並不是整個匈奴力量,力量有限。

二、秦軍本來就戰力強大,在完成統一六國之後,正是秦軍最強盛之時,而且秦始皇派出蒙恬帶領是秦軍主力中一支,所以擊敗匈奴沒有懸念。

影視劇中秦軍方陣

但是漢朝是確實另外一番景象。

秦末漢初,匈奴的冒頓單于殺掉其父頭曼單于,統一了整個匈奴,並且向東擊破東胡,統一了漠北草原“控弦之士數十萬“成為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而再看西漢,秦末劉邦終於擊敗項羽,然後滅掉群雄,終於一統天下,建立西漢政權,但是此時的大漢比較於大秦王朝是大幅度縮水的:

冒頓單于射馬組建強軍的典故

首先經濟極大的落後,由於連年戰亂,人口減少,生產凋零,連皇族和達官貴人出行都很難找到同樣顏色的馬匹,即使在建漢後,劉邦還在征伐臧荼、彭越、英布等異姓王,經濟上已經遠遜於秦朝。

其次在軍力上,雖然劉邦秦末的混戰之中,武力爭雄奪得天下,但是漢軍的軍力比照強盛時秦軍是有很大差距的,秦末時秦軍主力一部分在嶺南趙佗手中,另一部分在內戰中被消滅,而劉邦的漢軍雖然是勝利者但是主要是步兵,人數很多,但多數出身農民的新組建軍隊,戰鬥力一般。

所以當匈奴內犯,已經擊敗項羽,並且並滅群雄的劉邦,錯誤的估計的敵我形勢,他本以來此戰能像他對付其他異姓王一樣,在親率大軍的征伐之下,比能夠一鼓而下,結果劉邦大軍被白登山被圍,包圍他的匈奴騎兵,每個方向的馬匹都是一樣的,而漢軍這裡雜色馬的騎兵都少得可憐。

可以說匈奴是劉邦所遭遇的前所未有的強敵,最終劉邦只得採用陳平的計策,走了冒頓單于妻子閼氏的後門,才能最後使得匈奴網開一面,但是河套地區也重歸匈奴。

此後,西漢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將劉氏皇族中公主大批送與匈奴人的策略,政治上籠絡討好,軍事上防禦,就連劉邦死後,冒頓給呂后寫信說要娶呂后,呂后遭此奇恥大辱都沒敢吭聲,趕緊回信說自己年老色衰。文帝、景帝時期也是如此。

直到武帝時期,街頭的紈絝都跑馬嬉戲,糧倉裡的糧食因為太多而壞掉,錢庫裡的五銖錢多得連穿錢的繩子都爛掉,這時候西漢發起對匈奴的全面反擊,然而饒是如此,在漢武帝晚年,積攢百年而富足的西漢居然因為漢武帝征伐匈奴而變得民生疲弊,漢武帝不得不發罪己詔,並重新休養生息。


大東北的小豆包

秦可以輕而易舉的擊敗匈奴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秦軍是中國軍史上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沒有之一。

秦軍是靠幾百年在戰爭中浴血廝殺而鍛鍊成長起來的。秦人的先祖是靠和西戎的戰爭,成長壯大起來的。秦國最早得到封侯的秦襄公就是死於和西戎的戰爭中。從春秋到戰國,從西戎到六國,秦人在幾百年的戰爭中,把自己的軍隊錘鍊成了世界最強的一支鐵軍。


秦軍的武器裝備精良。特別是擁有一支讓六國諸侯聞風喪膽的強弩部隊,而強弩兵更是擅長奇兵作戰的匈奴軍隊的噩夢。

從兵馬俑出土文物來看,秦人多用弩而少用弓。秦軍弩兵使用的箭形制統一,均為長鋌三稜鏃首。雖然這種三稜形鏃首不是秦人的發明,但秦人把它用到了極致。秦俑坑中出土了數萬件箭鏃,均為長鋌三稜鏃。

秦弩的射程可達300米,有效殺傷距離150米。這對匈奴的騎兵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二、秦時的匈奴是歷史上相對較弱的匈奴。

《史記·匈奴列傳》:“當是之時,東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那時的匈奴,東邊的東胡強,惹不起。西邊的月氏厲害,也惹不起。趕上南邊的秦軍大將蒙恬帶著30萬世界最強的鐵軍,最先進的武器秦弩吊打來了,匈奴除了跑路,還能怎麼半?因此,蒙恬輕而易舉的把匈奴趕出了“河南”,就是現在的河套地區,那可是匈奴的發祥地,真正的老家呀。

漢朝初年軍隊打不過匈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匈奴是一個史上最強的匈奴。

蒙恬死後,秦也滅亡了。匈奴得以喘口氣。這時,匈奴出現了一個本民族的英雄“冒頓單于”。他向東滅掉了東胡,向西驅逐了月氏,向北又搶奪了大片的土地,統一了匈奴的各個部落。這時的匈奴走上了發展的巔峰。

二、漢初無論經濟還是軍力都是羸弱的。

《史記》記載“天子不能均駟,大夫或乘牛車。”這個天子不是劉邦而是漢文帝。皇帝出門連四匹一樣的馬都找不到,可見當時的社會經濟怎樣。經濟不行,仗就不好打。而漢初的軍隊,軍力和秦軍也不能同日而語。很多士兵就是在戰爭中臨時拉來的壯丁而已,這和幾百年戰爭浴火中錘鍊出的秦軍無法比。

最弱的漢軍遇上了史上最強的匈奴,當然只有被吊打的份兒了。

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漢軍與匈奴作戰,差一點,僥倖撿了一條命回去。對匈奴的進犯毫無辦法。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圍。
白登之戰: 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迎擊匈奴被困白登山7天7夜

說實在的,幸虧匈奴是遊牧民族,沒有攻城佔地的習慣,理想也就是搶點財物,不然,歷史怎麼寫還真不好說。

經過近一百年的休整和國力的積累,到了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才痛打匈奴,而霍去病的“漠北之戰”,給匈奴致命一擊,從此世上無匈奴了。
漠北之戰


煙花三月09

兩“國”交戰時,打的往往就是“綜合國力”。國與國之間的“綜合國力”一般又是呈高低起伏變化的狀態。

而之所以秦朝能輕鬆解決匈奴,劉邦卻被匈奴痛扁,這事恰好打了一個“綜合國力”高低起伏的時間差。

公元前215年秦朝北擊匈奴之時,匈奴正處於“頭曼單于”時代,那時匈奴各個部落剛剛組建成部落聯盟,處於由部落社會向“國家”社會轉變的初級階段。

且還有北方草原“霸權”勢力“東胡”、“月氏”對它虎視眈眈,因而可以確定從整個匈奴帝國曆史來看,此時的匈奴處於疲軟期。

而他們的對手秦朝,在“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帶領下正處在“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鼎盛期。

鼎盛期對疲軟期的結果可想而知,匈奴被秦朝吊打,也就有了賈誼《過秦論》中描寫的“……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俗話說“盛極而衰”,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秦朝陷入了“農民起義”的大漩渦中。

在先後經歷滅秦之戰、四年楚漢相爭、剪除異姓王等大規模戰亂之後,劉邦雖“脫穎而出”建立了西漢王朝。

但多年的戰爭已把華夏大地的家底都打光了,《漢書·食貨志上》記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縱觀整個西漢歷史,那是西漢朝最弱小的時期。

而此時的匈奴恰恰處在了一個崛起的時代,前209年“頭曼單于”被其子欒提冒頓斬殺於遊獵途中,事後冒頓自立為單于。

而這位冒頓單于是匈奴歷史上難得的軍事天才,稱單于之初,匈奴的控制土地僅限於陰山至河套一帶,事事臣服於東面的“東胡”以及西面的“月氏”。

但當冒頓坐穩單于寶座之後,他立馬發動了對“東胡”的戰鬥,由於未料到匈奴會突然攻擊,缺少準備的“東胡”軍隊一敗塗地,“東胡”王被冒頓直接斬殺,匈奴盡得“東胡”百餘萬人口。

此後冒頓又依託“東胡”人口全力衝擊“月氏”,“月氏”原本實力是和“東胡”相差不多的,因而面對“東胡”加匈奴的組合,“月氏”一時間難以對抗,不得不向西遷移。

因而當劉邦建立西漢之時,冒頓已經在北方草原建立了疆域最東達到遼河流域,最西到達蔥嶺,南達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軍力坐擁三十餘萬精銳騎兵的軍事帝國。

此時的匈奴走上了人生最巔峰的狀態,巔峰對“弱小”結果不言自明,公元前200年冒頓單于“白登之圍”痛擊劉邦數十萬大軍,迫使此後西漢向匈奴年年進貢多年。

直到前127年漢武帝派遣大將軍衛青北上收復河南地(約等於河套平原南部),西漢才拉開反擊匈奴的序幕。


永亨辦公傢俱

題主這不是胡說八道嗎?衛青,霍去病,李廣,耿夔這些漢代的將軍沒擊敗國匈奴軍隊嗎?

相比於秦對匈奴作戰,以防守為主,漢朝可是主動出擊,深入腹地。蒙恬也曾出擊匈奴,收服“河南地”,但其目的可不是為了消減匈奴,而是去收復故地,鞏固長城防禦體系。

秦以及之前的六國的確多次擊敗國匈奴,然而匈奴從未傷筋動骨,從某種意義上講,匈奴人見到秦軍很可能是權衡利弊之下,主動撤退的,今天打走明天再來,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劫掠,如果中原王朝羸弱那麼順便佔點地盤,如果強勢,那就退回草原,其實這樣的場景幾乎貫穿了中國的歷史,除了元代外,幾乎所有的朝代都受到遊牧民族的威脅,所以說秦軍與漢軍相比,我個人覺得後者更強大一些。


有些人會提到白登之圍,以及後來的和親政策,這也是事實,劉邦失敗了,然而劉邦的失敗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秦末紛爭所帶來的影響,人口劇減,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漢朝政權並不穩定,不能提供長期作戰的物資等等諸多原因,到了武帝時期,漢朝恢復了元氣變開始反擊,重創匈奴諸部,甚至後期因為遭到漢軍的持續打擊,匈奴一分為二,南匈奴俯首稱臣,北匈奴雖然還有過一段的復興期,但也難逃覆滅的厄運,被迫離開了東方草原,禍亂歐洲去了,雖然外國學者不承認,但我認為匈人就是匈奴人的分支。

可以說漢軍在對於匈奴人的問題上,表現的比秦軍更為出色,動搖了匈奴人的根本,因為漢軍的打擊,草原依舊,但已不見匈奴人,他們被另外的草原民族所取代,這是秦國乃至秦帝國都沒有做到的事情。


煙雨醉逍遙

說秦朝輕而易舉地擊敗匈奴,恐怕不符合歷史真實。

秦朝時,為了防範匈奴,一是修築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說明秦朝處於守勢;二是派大將蒙恬及秦始皇長子扶蘇,長期駐守於北方邊疆,軍隊人數保持在三十萬左右。如果能輕而易舉擊敗匈奴,顯然不需要如此如臨大敵,一刻也不敢馬虎。

漢朝初年,與匈奴的戰爭中,漢朝確實是處於下風。像漢高祖挾一統天下之威,打算解決匈奴問題,卻兵敗陷於平城,不得不想方設法逃出孤城。此後,呂后時期,也得與匈奴和親,不敢觸怒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秦朝濫用民力,加上秦末大動盪,到漢朝初定時,經濟薄弱,國力不振,將士厭戰,沒辦法和匈奴比拼。

一直要等到漢武帝時,經過文帝和景帝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後,漢朝方才勢力大增,這時才有了與匈奴決戰的本錢。

事實上,匈奴真正遭到最沉重打擊,從此之後一部分西逃,一部分內附,不再成為中原王朝的威脅,也是在漢武帝時期實現的。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是他們真正把匈奴打得滿地找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