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太白醬肉該怎麼製作?

一葉知秋33333

太白醬肉出自於川菜名店“帶江草堂”,又叫“太白肉”,始創者為“帶江草堂”老闆兼廚師鄒瑞麟。鄒瑞麟年少時在郫縣師從川西壩子名廚林世順學藝,練就一手不凡的烹魚技藝,深諳鰱魚烹調之道。因此,他烹燒的大蒜鰱魚不僅有犀浦鰱魚的鄉風鄉味,更有離骨肉嫩、鹹辣鮮美、香濃酸甜、口感舒爽等特色,於是很快名聲四傳,遠近食客慕名而來爭相品吃,稱其為“鄒鰱魚”。

鄒瑞麟熱愛田園、喜讀杜詩,因而把店堂裝飾成清幽典雅,富有詩情畫意的農家大院。這一來不僅店堂漂亮大氣,更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客,其中有位叫陳踐竇的尤喜這小橋流水的幽雅竹院,便取杜甫詩句:“每日江頭帶醉歸”的意境,喻院旁流水潺潺,摘“帶江”二字將鄒瑞麟的店取名“帶江草堂”。這以後人們便稱之為“帶江草堂鄒鰱魚”。

如今,帶江草堂雖已年逾古稀,卻是成都屈指可數,近百年間不移其址、不變其名的老字號名店。三洞橋也早已是繁華鬧市、喧騰社區。帶江草堂雖仍“帶江”,但其江與草堂卻已面目全非。唯有古樸典雅的門面和黑漆店牌依然如故,優雅閒靜地注視著川流不息的車潮、熙熙攘攘的人流;店旁那悄無聲息的小河雖早已絕魚,卻也在緩緩流淌,似乎仍在敘述著往昔之悠然光景。唯有鄒瑞麟的軟燒仔鯰和太白醬肉還深深印存在老成都人的心裡。

太白醬肉,屬於四川臘肉、醬肉類,但其製法不同於一般的臘肉。一是不用上色、二是香料的品種與量比臘肉用得多。太白肉無需窖藏,但卻香美勝過宣威火腿,肥肉油亮香醇、卻不油不膩,瘦肉酥而化渣,很有火腿的風味,堪稱一絕,成都人給其冠名為“成都火腿”。鄒瑞麟先生雖已過世20餘年,然而所幸的是他所創制太白肉與美味魚餚依然風韻猶在、風味流香。其培養的多位高徒不僅嫻熟地傳承了烹魚技藝,也繼承了他的美味求真,做人求誠的可貴品格,但其配方卻是秘而不宣,鮮有人知。筆者只能根據老師傅私下所說整理如下:

太白醬肉,傳說是由李白進敬獻給皇上的一道四川家鄉名菜太白鴨衍生而來。太醬肉為冷菜,選豬腿肉或坐臀肉,亦可用精五花肉,改成大長條快,馬上川鹽、姜塊、大蔥結,放入缸缽醃漬入味,醃漬時鹽不要太多,肉要醃透,需約至少24小時以上,取出後晾乾水分,用上好甜麵醬、醪糟汁、白糖調製好的滋汁均勻抹在肉上,掛在通風處吹乾後,再次抹上醬,連續幾次。食用時洗淨,上籠蒸熟,切片裝盤即成。

正宗爆料 權威解讀 多加關注 有你好看的哈!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主編 川菜文化人 美食作家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江湖饕客

太白醬肉,傳統民間傳統食品。流行於四川一帶。太白,即李白,相傳四川江油青蓮為其故里,因此肉食產於此,故名。用未沾過生水的前夾心腿肉,四周用甜酒或麴酒進行抹擦後,置於缸中,加一定的鹽、花椒醃7天左右,取出吊掛於屋簷下。太白醬肉是一道醬香濃郁、爽口不膩的家常菜。太白醬肉源自李白故里的江油,做法眾說紛紜,有類似醬油肉的浸泡做法,也有川菜中的醬醃的方法。下面是太白醬肉的做法,以供參考。



配料:五花肉500g,精鹽12g,花椒2g,白酒10g,甜麵醬30g,白糖5g,醪糟汁15g,五香粉3g,花椒2g,辣椒粉10g

1.精鹽中加入花椒炒成椒鹽;五花肉修整成較為規則的形狀;然後用椒鹽加上白酒醃製6-7天,中途翻面一次;醃製好的五花肉取出晾乾表面水分;將醬料調好,用刷子均勻塗抹在醃好的肉上,掛在陰涼通風處晾乾;晾至表面發乾時,再次塗抹醬料,重複3次。

2.晾至醬肉表面乾硬,而按壓整塊肉仍有彈性時便晾制好了;用熱水將醬肉洗乾淨;下開水鍋中中火煮30-35分鐘(也可以蒸);最後撈起來切成薄片,裝飾點青菜擺盤就大功告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